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1-08 17:36:2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6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6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了解人们的主观认识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制定法令、制度必须注重“察今”即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

  二、学习古汉语知识,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方面的知识。

  三、了解并学习本文运用的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了解本文用寓言故事说理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文言议论文,教学重点应是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要求学生要切实掌握论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论点的,运用了哪些论据,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要弄清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层次。

  2.积累一定的实词、虚词,熟悉主要的句式特点,能讲会译,是阅读分析课文的必备条件,教师应当重视这一教学环节,给以足够的时间保证。教师可以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给学生明确具体任务。

  教学时数 两至三教时

  用一教时指导预习,作为起始课,以疏通文句为主。用一至二教时研习新课,以分析课文为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指导预习

  本教时完成以下任务:

  1.了解有关《吕氏春秋》及其编著者的知识。

  2.能讲解,会翻译,疏通文句。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方法。

  4.明确学习本文的目的、要求。

  教学步骤

  一、简介《吕氏春秋》和吕不韦

  教师可指导学生看“预习提示”和有关注解,要求学生知道《吕氏春秋》是怎样一部书,知道是吕不韦请人编写的,可不再补充其他内容。

  二、疏通文句,指导学生试讲、翻译

  指导方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讲,教师给以指导;也可通过练习形式给以指导,教师出示检测练习题,学生解答,教师讲评;也可以由学生自学、质疑,教师在答疑过程中再适当扩展内容,给以指导,等等。

  指导重点:

  1.读准字音

  弗(fú)损益 要(yào )于时

  一脟(luán)肉 一镬(hu)之味

  一鼎之调(tiáo) 澭(yōng)水

  悖(bèi)乱 殇(shāng)子

  镆(m)铘(yé) 骥(jì)骜(ào)

  遽(jù)契(qì) 时已徙(xǐ)矣

  2.确切理解词义(包括实词和虚词)

  对文中一些重要词语,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并掌握书上的注释,再适当作些补充。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词。人或益之,意思是说,人们有的益补它。

  虽人弗损益:虚词“虽”有虽然、即使两种解释,根据上下句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释。这里的“虽”应讲成即使,有假设存在某种情况的意思。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样。

  以近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近处的、远处的。

  以所见知所不见:“所+动词”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名词,即见到的,没有见到的。

  堂下之阴:阴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运行。

  先表澭水:标志,标准,名词作动词,设标志。

  循表而夜涉:标志,标准,名词。

  千有余人:相当于“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涨了许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败也:……原因。所以败,失败的原因。

  有似于此:类似,像。似于此,像这种情况,或,和这种情况相类似。

  守法而弗变:遵守、遵循,这里有贬义,即墨守、保守。

  向之寿民:先前;长寿者。即本来可以长寿的人。

  因时而化:根据、依照;变化。即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是故:因此。

  非务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务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时势异也:时代,形势。时势异,时代和形势不同了。

  以故法:用;旧。用旧有的法令制度。

  为其国:治理。

  时已徙:变迁。

  人问其故:原因,缘故。

  其父虽善游:虽然。

  三、自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思考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论证的?

  2.本文讲了荆人夜涉澭水、楚人刻舟求剑、有人欲引婴投江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可推断出怎样的结论?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用这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四、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明确提出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任务,布置预习作业,为下节课分析课文作准备:按上面三个自学思考题阅读课文。

  第二教时

  研习新课

  本课时完成以下任务:

  1.理清文章层次。

  2.把握中心论点,并理解这一观点的进步意义。

  3.会分析主要论证方法。

  教学步骤

  一、分析中心论点

  教师提问:学习议论文要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文言议论文也是如此。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教师可作提示:有些议论文的标题可以作为中心论点,这篇文章的题目行不行?有些议论文可以从文中选出恰当的句子作为中心论点,这篇文章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子?如果有,选哪一句合适?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本文的题目揭示了中心论点。“察今”,即明察当今实际情况。本文针对当时有些人鼓吹效法先王反对变革的错误思想,提出了应当随着时代的改变来制定法令制度的主张,即“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教师提问:本文的基本观点就是制定法令制度应当从当今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这一观点我们应当怎样评价?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这一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作者反对的“法先王之法”的顽固守旧的思想,提倡的是变法革新从实际出发的主张,这对于推动时代,社会的向前发展,无疑起积极进步的作用。但是作者说“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主张以人为依据,从人出发,来制定法令制度,这就掩盖了统治阶级制定法令制度的阶级实质。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法令制度都是为一定阶级服务,不可能有、也从未有过为所有“人”服务的法令制度。这是作者认识上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二、分析文章的层次

  教师提问:阅读议论文,要能理清层次。怎样分析这篇文章的层次?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总的说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2两段)提出“察今”的论点,即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当今的实际。第二部分(3─6段)进一步论证论点,提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主张。

  第一部分

  开头用设问句提出了先王之法不可效法的观点。为什么先王之法不可法呢?两个原因。一是“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在漫长的年代里,“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已非本来面貌,所以不可效法。二是“先王之法,有要于时”,既“有要于时”,那么,“时不与法俱在”,就要随着时代的变化来制定适应现实的法令制度了,而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分析了这两个原因之后,作者提出了“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主张,以“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为依据,提出了“察今”的中心论点,就是说,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当今的实际。

  第二部分

  以“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为核心,从多方面论证中心论点。这一部分里,作者讲寓言故事、打比方,反复强调先王之法与现实情况已经不适应了,墨守先王之成法是行不通的,要治理好国家,就要改变先王之成法;“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就进一步证明,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法令制度对治国是十分重要的。

  三、分析论证方法

  教师提问: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预习提示”作了简要说明,我们依据提示的内容研究几个问题。举例论证的方法。文中举了什么例子,论证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第2段提出了“察今”的观点,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易懂的三个例子:“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这几个例子说明了“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的道理,从而论证了“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的观点,治理国家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而应当在“察今”上下功夫。

  教师提问:下面研究比喻论证的方法。文中什么地方用了这种方法?论证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第4段在提出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之后,以良医治病为喻进行论证。由“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讲到治国的道理:“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因时而化”就是要察今、变法,从而论证中心论点。

  教师提问:“预习提示”讲到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论证的方法,并要求了解寓言的含义以及跟论点的关系。课后练习也有这方面的题目。本文讲了哪几个寓言?各说明了什么道理?(各包含着怎样的寓义)根据这三个故事可以推断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本文讲了三则寓言,各有不同的寓义。荆人袭宋夜渡澭水的故事,讽刺了不顾时间条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时间不同了条件就应有所变化,做事就应从具体的时间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讽刺了不顾地点条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地点不同了,条件就有变化,做事就应当从具体的地点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引婴儿欲投江中的故事,讽刺了不顾人的条件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人不同了,条件就有变化,做事就应当从具体的人的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这三则寓言是从时、地、人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察今”的重要性,“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教师提问:上面研究了比喻论证和用寓言故事论证这两种方法,运用这两种方法论证事理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主要作用是把比较抽象、复杂的道理讲得形象具体、浅显易懂。同时,也能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多采,更吸引读者。

  完成上面几项任务,教师小结本教时内容,提出具体要求:1.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2.理清全文的层次;3.分析主要的论证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学习目标

  1.能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带来几件小礼物,奖给昨天家庭作业做的好的同学。给学生发礼物,请获奖者谈一谈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得到是快乐的,其实给予更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希望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学完课文将根据大家的提问,评选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

  二、感知发现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评价问题的质量。(估计学生会提出: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课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

  3.学生选择好的问题朗读思考。

  4.交流,请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新车 坐车、停车 承诺

  保罗的哥哥 保罗、保罗 小男孩、小男孩 弟弟

  坐车、观光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及其弟弟、小男孩 保罗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三、感悟发现

  1.教师引导:哪一个给予最珍贵?

  2.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3.交流。指名发言。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4.由于给予,圣诞前夜,保罗、小男孩、小男孩的弟弟都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各有什么难忘?

  3.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4.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根据三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

  四、鉴赏发现

  1.朗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课文在选材、描绘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2.讨论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能会提出:人物的语言描述的具体。以此为锲机,引导学生体会说话的语气,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五、质疑问难

  1.学习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共同讨论解决。同时评价问题的质量。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的确无法解决问题才可以提问,问题要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思考。

  六、总结表彰

  1.请学生谈一谈学习的收获可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提问的方法等。(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知道了给予是快乐的。以此引导学生填空: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 小男孩因为 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2.师生共同评选最佳问题、最佳提问人,赠送小礼品,颁发荣誉证书。

  七、实践活动

  本课故事性强,人物角色鲜明,对话较多。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再组织汇报表演,评选最佳小演员。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情感、知识、技能)

  1、得要尊敬老人、爱爸爸、爱妈妈。

  2、能正确、清楚、响亮地用一句话回答自己家的地址,家里有哪几个人。

  重点 能正确、清楚、响亮地各用一句话回答课后三个问题。

  难点 用普通话正确练说。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听说要求。

  1、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今天这接课就请每个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家。

  出示课题:4 我的家(听说训练)

  2、出示投影片:小朋友,这是丁丁的家,我们先仔细看图,在介绍丁丁的家和自己的家时,发音要正确,说话要清楚,声音要响亮,别人在介绍时要注意认真听。板书:正确、清楚、响亮

  (二)、指导看图,学习说话。

  1、我们先让丁丁来介绍一下他的家。播放录象。

  (小朋友,你们好!我叫丁丁。我的家在农村。我家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共五口人。)

  2、丁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根据小黑板上的问题回答。小黑板出示题目:家在那儿?家里有那几个人?

  3、你们听到了,刚才丁丁说得多好啊。说话完整,发音正确、清楚、响亮。看那个小朋友能学着他的样子介绍一下丁丁的家。

  (1)、指导说第一个问题:丁丁的家在哪里?引导学生由近及远,从院子里到院子外仔细看图,知道丁丁的家在农村。

  (屋顶有烟囱,屋后养着猪,爷爷拿着锄头等。)

  a、指名说:丁丁的家在农村。

  b、同桌互说。

  (2)、指导说第二个问题:丁丁的家里有哪几个人?要注意从年长的说起。

  A、指名说:丁丁的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他自己,共五口人。

  B、师生回答。

  C、同桌问答。

  4、下面我们就学着丁顶的样子来介绍自己的家。(在小黑板的问题前加一个“你”)

  (1)、指导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

  (说清家庭住址。家在农村的要说清楚住在**镇**村。家在城镇的要说清在**路几号。)

  先让学生自由练说。师生回答。

  师:你家在哪儿?

  生:我家在**镇**村。

  最后开小火车练说。

  (2)、指导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要说清家里有哪几个人,应该从年长的说起,最后说自己。

  A、让学生自由练说。

  B、指名试说。要求说话完整,发音正确、清楚、响亮。

  C、指名小组“开火车”

  D、同桌互相自我介绍。

  (3)、把一、二两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四)、再次看图,学习说话。

  1、我们再来看图:丁丁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

  小黑板出示: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

  可以播放录象:

  丁丁:我爸爸是医生。我妈妈喂猪,干农活。早晨,爸爸骑着自行车去上班。妈妈在后门口喂猪。我背着书包到学校去上学。临走时,我很有礼貌地对爷爷奶奶说:“爷爷、奶奶,再见!”

  2、看,丁顶多有礼貌呀,我们小朋友也要向丁丁学习尊敬老人,爱爸爸、妈妈。

  3、谁来说说丁丁的爸爸、妈妈是干什么的?

  4、看谁最能干,看着图连起来说说:丁丁的家在哪里?家里有哪几个人?早晨他们做些什么?

  5、可以抽五名学生上台表演。

  (五)、按课后第三个问题学习说话。

  1、你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

  2、像丁丁一样,连起来说说:你的家在哪里?家里有哪几个人?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

  (六)、师生共同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我们还懂了什么?

  (做一个尊敬老人,爱爸爸、妈妈的好孩子。)

  板书:

  我的家 我家在——正确

  我家有——清楚

  爸爸是……妈妈是……响亮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1、《小熊住山洞》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20课。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以流畅简洁的笔触把我们带进了大森林美丽的景色之中,主要讲小熊一家一直住在山洞里,于是想造一间木房子。可当他们走进森林,却始终舍不得砍树。许多年过去了,他们仍然住在山洞里,表达了人类保护大自然的愿望,最后以动物对小熊一家的感激结尾,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潜移默化地使儿童懂得了爱护树木,保护环境是一种美德。

  2、本课是不注拼音的,可以鼓励学生用“猜读”,看生字表,请教别人等多种形式独立识字、阅读。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0个生字,理解“一直”、“感激”等词语。

  2、正确流利读课文,美读课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在读中领悟小熊一家没有砍树造房的原因。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是一种美德。

  三、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懂得要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四、教学准备:

  森林四季景色的图片或课件;文中小动物的头饰;轻快音乐音乐磁带。

  五、教学时间:3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课件:画面出现美丽的大森林,老师讲解:“这里有高高的松树,绿绿的小草,还有喳喳叫的小鸟,快乐的小鹿,他们都生活在这里。”这时,小熊从山洞里走来高兴地对大家说:“嗨,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家要造木头房子啦!从此,就不用住在又阴暗,又潮湿的山洞里了。到时候,请你们都到我家来作客,好吗?”

  2、板书课题,读一读。

  3、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熊吗?自由说一说。

  二、自主识字,整体感知

  1、带着你的问题,自由读第20课,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同时标好自然段。

  2、课文没注拼音,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学生想办法:查课后生字表,问老师,问学习伙伴,根据上下文猜读都可以。

  3、检查:听读课文,识字。

  (1)指名分段读课文,播放课件,其中生字用另一种颜色标出,要求读通顺。

  (2)齐读全部生字(带拼音)。

  (3)小组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识字。

  (4)识记生字。再次齐读全部生字(不带拼音),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5)师问: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字你可以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4、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同学互相评议,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三、入情入境,读懂课文。

  引入:刚才读了课文,你们知道小熊一家后来住到房子了吗?它们住在哪儿?你们是从课文哪一段知道的?

  1、学习第7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一直”这个词的意思。

  (3)指导有感情朗读。

  2、看图学习第1-2自然段。

  小熊家一直住在山洞里,难道它们不想住房子吗?从课文哪里得知?

  (1)指名读。

  (2)指导读出熊爸爸的语气。小熊听爸爸说要造房子,高兴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3、通过看图说、动情读理解小熊舍不得砍树造房的原因。学习3-6自然段。

  (1)“舍不得”是什么意思?你有过这种心情吗?(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

  (2)课件播放,小熊边走边说:“小朋友们,我们一直没有砍树造房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先跟我一起走进大森林看看吧!”(课件播放森林四季的美景)。

  森林里的环境美吗?你有什么想法愿意和大家交流?看图说话,自由发表意见。

  (3)练习读:

  春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长满了绿叶,小熊舍不得砍。(“舍不得”要轻轻地读,还要读出景色之美。)

  用同样的方法,读读下面的三句话:

  夏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开满了花儿,小熊舍不得砍。

  秋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结满了果子,小熊舍不得砍。

  冬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有许多鸟儿,小熊舍不得砍。

  (4)指名读,同桌评读,竞赛读。

  (5)配乐读3-6自然段,评议。

  (6)看四个季节的图片,展开想象,深入思考:当小熊舍不得砍树的时候,小熊和爸爸会说些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看谁说得和别人不一样。

  春天,如果砍掉了小树。

  夏天,如果砍掉了小树。

  秋天,如果砍掉了小树。

  冬天,如果砍掉了小树。

  教师小结:正是因为森林里的景色太美了,为了小动物,为了大森林,所以多少年后,小熊一家仍然住在山洞里。

  4、学习第8自然段。

  (1)这段中有两个生字我们没学过——“感激”,有人认识吗?你是怎么认识的?你知道“感激”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

  (2)动物们是怎么感激小熊一家的?

  (3)把“一束束”换成“一束”行吗?为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是长句的朗读指导)

  (5)变一变,说一说:假如现在你就是这些动物中的一员,那么,你在送花时,会对小熊一家说什么呢?

  (6)学生想像小动物的表现,播放音乐,戴上头饰,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表演。

  四、以情激情,升华主题。

  1、课件播放:小熊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小朋友,我家一直住在山洞里,所以没有邀请你们,你们会怪我吗?”

  2、你们有什么话要对小熊说呢?

  3、最后,再播放课件:小熊说:“小朋友们,森林是我们大家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都来爱护树木,保护环境吧!”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实践活动。

  1、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注意量词叠用的方法和它与事物名字的搭配。

  2、请你为小熊设计新房子,可以试着写一写,也可以画一画。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他人合作完成。

  七、设计理念:

  1、开头的导入我是以这个故事的背景“森林”切入,这样就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森林”,通过课件中的图画、音乐、教师的话外音,把学生带入情境,拉近了与大自然、动物的距离,开始了与小熊一家的交流。

  2、在识字这一重要环节中,提倡让学生自主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多读、听别人读等方法,与生字常见面。全部生字的识记体现梯度。最后的一个提问增强了学生课外识字、自主识字的意识。

  3、课堂是学生的,我们应该让他们把所思、所想、所知的说出来,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抒发。如: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熊啊?你看了森林的美景有什么想法吗?你们有什么话要对这只可爱的小熊说呢?由此,也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指导美美地读、配乐朗读来抒发情感,让学生融入其中,把对自然美的感受,对小熊行为美的认同与赞扬都包含在美读中。

  5、环保的主题是永远的主题,在最后让学生变成其中献花的一名小动物对小熊一家说些什么话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使心灵得到一次震撼,对小熊一家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美德,油然而生尊敬之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选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发生在海滩上的故事。主要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第二件事是画家送贝壳给小姑娘,小姑娘不收;第三件事是在回家路上,画家故意将贝壳漏在沙滩上让小姑娘拣,小姑娘拣起后,又还给了画家。体现了小姑娘纯朴、诚实、信守承诺的美好心灵。

  课文虽然以叙事为主,但抒情明理意味很浓。寓情理于景,寓情理于事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对美丽的海滩景色的描写,对小姑娘和画家叔叔之间发生的事情的.描写,都是为了衬托小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因此,课题中的“金色”绝不仅仅是海滩的金色,更是小姑娘心灵的金色。

  文本中描写了小姑娘与画家叔叔之间发生的三件事,其中以“看衣服”这件事描写得最为详细。课文通过描写“太阳刚冒出来”、“太阳越升越高”等表示时间的词语看出小姑娘已经等了很久的时间;通过“额头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眼睛里露出焦急的神情”体会小姑娘在太阳越升越高的海滩上等待叔叔时的焦急心情,以及老伯伯的好意劝告小姑娘的婉言谢绝,看出小姑娘虽然等得那么焦急,仍然信守承诺。

  本文的生字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是个生字刚好分成两类,一类是多音字,另一类是形声字。对于形声字的概念,三年级学生早已确立,尤其是发音明显、形旁明确的字,例如本课的“礁”、“螺蛳”等,但有一个极不明显,就是“额”,通过查阅资料,“额”也是形声字,从页可声,“页”表示与头有关,由一发动全身

  [设计意图]

  学习这篇课文是一篇选读课文,编者的意图主要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因此本课的教学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上。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思考、交流和质疑等方式读懂课文,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阅读后感受到一种美的熏陶:沙滩美、贝壳美、小姑娘的心灵更美,同时学习小姑娘乐于助人、对人对事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在享受“阅读有收获”的快乐时,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课文,能够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2、 启发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使学生能够发现在金色的沙滩上,小姑娘那颗诚实守信的金子般的心。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小姑娘和画家叔叔之间发生的三个小故事,感受小姑娘的高尚品质。

  2、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课前准备]

  老师:课件。

  学生:课前让学生阅读有关诚实、守信方面的小故事。

  [教学流程]

  (一)、欣赏美景,感知景物之金色

  1、师: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课件播放沙滩美景)

  (引导学生自由说,初步感知金色的沙滩带来的景物美。)

  2、师: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海浪激起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美极了。就在这美丽的海边,就在这片金色的海滩上,发生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走进文本,体验多元之金色

  1、初读文本,感知小姑娘

  自由读读课文,读完试着完成以下填空:

  当画家叔叔________的时候,小姑娘________。

  当画家叔叔________的时候,小姑娘________。

  当画家叔叔________的时候,小姑娘________。

  汇报:

  (1) 出示生字词

  Kān jiā

  看着 画夹

  Jiāo lí luó sī

  礁石 沙蜊子 小螺蛳

  é qìn tǒng gē

  额头 沁 捅 搁

  (2)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行是多音字;第二行和第三行是形声字。尤其指出“额”字也是形声字,与“页”为偏旁的字都与头部有关,比如:倾:头不正也;项:头后也;顾:回头看也……)

  2、再读文本,了解小姑娘

  师:当我们把上面三句话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整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读完后说一说整个故事讲了什么?

  (学生再次读课文,后以填空为支撑,同桌互说故事到底讲了什么,然后指名全班交流。)

  3、研读文本,走进小姑娘

  师:小姑娘的种种举动,画家叔叔有什么反应?(感动)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画家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

  师: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从“惊讶”、“眼圈红了”、“ 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等词句中体会画家叔叔的感动。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想,为什么画家会如此的感动,会如此惊讶?

  (学生自由读后,说一说,画家叔叔感动的原因。)

  ⑴、“看衣服”,感受小姑娘信守承诺之金色

  师:小姑娘答应了叔叔,帮他看衣服,就使叔叔感动了吗?

  (小姑娘一直在关注着画家叔叔的归来,她很守信。)

  师:你说的是不是这样的情景?(课件出示两幅有关小姑娘的画面:一幅是焦急地等待;一幅是欢迎叔叔归来。)

  师:你能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图中小姑娘的不同吗?

  (引导学生从小姑娘的眼神、眉头、手的动作中去观察。)

  师:你们能为这两幅图分别起一个名字吗?

  (学生可能会起“盼”、“焦急的小姑娘”、“等待”、“激动的小姑娘”、“欢呼”等名字。)

  师:小姑娘为什么而焦急,又为什么而激动呢?

  师:学着刚才图中小姑娘的表情轻轻地读这段话。

  (引导学生读“看衣服”小故事,通过“太阳刚冒出来”、“太阳越升越高”等表示时间的词语看出小姑娘已经等了很久的时间;通过“额头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眼睛里露出焦急的神情”体会小姑娘在太阳越升越高的海滩上等待叔叔时的焦急心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说一说,在烈日下等人的感受,结合课文说一说小姑娘当时的心里会想些什么。穿插指导多音字“看(kān)衣服”、“画夹(jiā)”的读法。)

  师:小姑娘为画家叔叔看衣服等了那么长的时间,心里非常焦急,但是为什么不听老伯伯的劝告,依然耐心地等待画家回来?

  (用上“因为……所以……”回答问题。)

  师:读着描写小姑娘神情、动作的语句,想象着这样的画面,站在我们面前的小姑娘真是一个——

  课件出示:小姑娘真是一个________的人啊!

  (学生自由说。)

  师:正因为小姑娘的这种信守承诺,所以画家叔叔感动了。

  课件出示:画家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引读)

  ⑵“拒收贝壳”,感受小姑娘不求回报之金色

  师:正当小姑娘焦急地等待着叔叔的时候,叔叔回来了。你们看,他带回来这么多的贝壳呢!有沙蜊子、大猫眼、小螺蛳、金海螺……(课件出示:贝壳图)

  师:你们喜欢吗?那你们觉得小姑娘会喜欢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小姑娘羡慕极了,情不自禁地说:“啊,真好看!”

  对话创设情境,换位思考:

  师:小姑娘,这么好看的贝壳,你收下吧!

  (学生一定会学着小姑娘的样子加以拒绝。)

  师:你为什么要拒绝啊?你这么喜欢就收下吧!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说了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

  师:可是,你帮我看衣服了呀!我是为了感谢你才送你贝壳的。

  (引导学生明白小姑娘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才信守承诺一直等叔叔回来的。)

  师:因为小姑娘答应了叔叔帮他看衣服,就遵守承诺,还不收叔叔送给他的贝壳,我们面前的小姑娘真是一个——

  课件出示:小姑娘真是一个________的人啊!

  师:正因为小姑娘的这种不求回报,所以画家叔叔感动了。

  课件出示:画家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引读)

  ⑶“拣还贝壳”,感受小姑娘诚实之金色

  师:是啊!画家叔叔感动了,他多么希望能把漂亮的贝壳送给这个可爱的小姑娘,于是他故意让美丽的贝壳,从袋子里漏出来。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让孩子们自由说一说自己遇上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

  师:那小姑娘又是怎么做的呢?

  (结合文本,说一说小姑娘是怎么做的。)

  师:我们怎么读,才能读出小姑娘这几句话的韵味呢?自己先去读读吧!

  (让学生读中去体会,小姑娘从“喜欢贝壳”——“犹豫”——“坚决拒绝”的心理活动。)

  师:我们一边想象着这样的画面,一边读着这几段话,我们被什么感动了?

  师:就让我们和着音乐读读这感人的文章吧。

  (学生齐读“拣还贝壳”小故事。)

  师:读着读着,我们感受到小姑娘拣起的不仅仅是贝壳,还是——

  师:读着读着,我们还感受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小姑娘真是一个——

  课件出示:小姑娘真是一个________的人啊!

  师:正因为小姑娘的这种诚实,所以画家叔叔感动了。

  课件出示:画家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引读)

  (三)、情感升化,感悟心灵之金色

  师:这片金色的沙滩很美,但更美的是——

  (学生自由说说对小姑娘的看法)

  师:因为——

  师:那你想对这个小姑娘说点什么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吧。

  (学生写后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评点。)

  [板书设计]

  看衣服

  在 金色 的 拒收贝壳 金色(心型)

  海滩上

  拣还贝壳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阔大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学习古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重点: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丰富、奇特的想象;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曹操的《龟虽寿》引入《观沧海》。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音频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意;(出示补充注释)

  临,来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竦,同“耸”,高。观,看,统领全篇。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行,运行。若,如同。星汉,银河。志,思想感情。

  3、出示画面,感受形象。

  4、理解诗歌大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

  五、品读诗歌,感受意境

  1、 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 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赏析诗歌及名句: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3、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一:这四句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赏析二:日月的运行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汉是指银河,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发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让学生思考、讨论:1、这是实景,还是虚景,即诗人想象?2、如果是虚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明确:前面几句描绘了大海的壮丽,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目睹这壮丽的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因而借助想象,表达愿望。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实际上是诗人宽广胸怀、豪迈气魄的写照。)

  七、写作特点分析:

  这首诗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这种写法,诗人们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诗歌情景是分开的。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八、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借景抒情: 实景:海水 树木 草秋风洪波

  虚景:日月星汉 宽阔、博大

  情:开阔胸襟 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理想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6篇】相关文章: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六篇07-27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九篇07-09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五篇06-07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合集6篇03-04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集锦7篇02-06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六篇02-04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集合六篇01-21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合集10篇11-24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九篇08-09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集锦10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