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5-28 09:32: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方案合集七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方案合集七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导入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雨。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笑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

  2、标题为“雨说”,那么,雨说了些什么呢?

  明确: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万物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三、局部品味

  逐一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既然“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那么,“雨”为什么要来探访四月的大地?第一节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注:齐读第一节诗后,讨论板书如下:

  田圃 禁锢 种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鱼塘 滞留 游鱼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大地枯旱的景象

  小溪 喑哑 调子 (暗示了社会生活的艰辛)

  2、“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你们”是指什么?说说“雨”怎样来亲近它们的?作者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揭示了怎样的思想意义?

  重点探讨:第5、7、8这三节诗。

  踩──田圃──润如油膏

  看──牧场──抽发新苗

  绕──池塘──说声好

  听──溪水──练习洗衣谣 物──大地复苏的景象

  柳条──笑弯腰

  石狮子──笑出泪

  小燕子──笑斜翅膀 教──爱的使者和美好生活情景

  旗子──笑得哗啦啦响 人──儿童

  注:

  ⑴ 联系上面的内容,说清对比手法的运用。

  ⑵ 联系写作背景以及雨的作用,揭示中心。

  提示: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社会背景;雨的作用见板书。

  ⑶ 认真体会第五节诗中采用拟人手法的运用并充分的联想,说说牧场是如何的抽发出怎样的新苗?雨是如何对鱼儿说声好?溪水是如何的练习怎样的洗衣谣?

  由学生说,教师评价。

  ⑷ 想象第七节诗所描绘的画面。

  注:采用读的形式来完成。

  ⑸ 第八节诗中的“旗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春天”仅指季节吗?为什么?

  提示:红旗──双关语意。红旗是国家的象征。春天──双关语意。春天是万物的开始,是青少年的象征。

  ⑹ 讨论以下的问题3。

  3、为什么说雨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它所说的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

  ⑴ 白云──自由的象征。

  ⑵ A、雨具有返老还童之心;即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B、雨是带给下一代人以自由、幸福的使者,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C、雨希望万物都像它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所以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

  4、雨为什么说“来了就不再回去”?“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句中的“苹果”的含义是什么?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注:A、见书中句子;

  B、引导学生体验吃苹果时的感受以及“擦着嘴”的神态后。点明:“苹果”的深刻含义具有双关语意:一是指真正的苹果;一是指作者带给少年儿童的自由、快乐、幸福就像甜美的“苹果”一样。

  C、表明了“雨”的真正来意。

  (点明中心,照应标题。)

  四、作业

  1、说出描写春雨的诗句:(至少两句)

  《初春小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五。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眠》(孟浩然):“春…处处…夜…花…”

  2、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提示:“我是……”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特殊教学背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选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与文化巨人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文坛泰斗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著名学者傅雷的家书(节选)一起构成“感受精英思想”主题单元,编者意图在于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品读,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毫无疑问,《致女儿的信》“承担”了这系列思想风采中的爱情教育的“使命”。

  文章主题深刻。文章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爱情是一种生命体验,“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就是告诉我们只有积累了“生活的智慧”,才能完整地真实地为爱下一个定义,这无疑为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早恋”提供了感性材料。

  文章写法独特。书信对“爱情是什么”没有作枯燥的理论上的阐述,而是以一个童话故事为基本框架,通过上帝三次视察人间诠释了爱的伟大:爱情的力量征服了无所不能的上帝,人类主宰了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作为书信体,文章有很多细腻的抒情与描写。行文意味深长而又文采斐然。

  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思想“风险”。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各种传媒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瑕想,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初涉“爱河”,苏霍姆林斯基对年轻人的“不设防”和宽容稍有不逊便会演变成“鼓吹”与“教唆”。

  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定位难度。本文是篇思想、艺术价值都很高的经典美文,爱情又是学生较为敏感的话题,就主题纠缠过多,又很容易把它上成一堂以“爱情”为主题的班会课,而忽视它的语言特质和艺术价值。

  【创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致女儿的信》寓意深刻,文字却浅显易懂,可以一个课时学完。依据韩军老师“新语文教育”的课堂理念,每堂课直奔语言,把握几个要点就行。

  本人选择了三点作为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忐忑、繁衍、化为乌有、无与伦比、一抔黄土、怒不可遏”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体悟细节,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进行表达。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语言的哲思(对爱情的独特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

   为避免“主题至上”对语言特质的干扰,我确定了以“说听读写”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加上课前的音乐欣赏,共分为五个教学板块:

  1、赏爱情名曲:

  课前十分钟播放扬琴名曲《梁祝》。

  2、抒(说)爱情见解:

  学生略讲梁祝爱情故事,引出课题,并就自己的理解谈谈什么是爱情。

  3、听爱情故事:

  以“自身经历”(教师本人化身为苏霍姆林斯基)演绎《致女儿的信》中的故事,并随着教师的“讲”、“演”显示教学目标中要求积累的词语。

  4、读爱情经典:

  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归纳主题,领悟细节,并进行细节写作训练。

  5、写爱情体悟:

  赏析哲理语句,升华文章主旨;写作训练,进行内化:以苏霍姆林斯基女儿的身份给苏霍姆林斯基写一封回信。

  三、教学机智的运用

  1、“美文美讲”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进入文本前,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课文故事。这种机智的运用脱胎于韩军“新语文教育”课堂理念的“美读吟诵”。韩军认为文字是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的,传达文字生命动感的最好办法是诵读,这更切合“读图时代”的学生心理:学生对声音和图像的敏感远甚于文字。“美讲”就是“美读”的一种变式。800字的文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略显冗长,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学生在听到美妙的故事后,更有兴致研读文本。

  2、“体态解词”提升积累效率:

  本课设计在积累语言方面另辟蹊径,运用了“体态解词”的教学机智,即教师讲故事时,根据语境配以体态语言突出并同步用多媒体显示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积累的词语。这样做能是使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词的含义与用法,从而提高语言积累效率。

  3、“故意出错”突出主题思想:

  本文从多方面提示了爱情的真谛。更应对当今中学生要突出的观念是:爱情要靠一辈子的忠诚来维系,而不是一时的冲动!课文中上帝相隔五十年后第二次来到人间见证爱情就说明了这点。我在讲故事时(学生未进入文本时),故意把五十年错讲为十年。学生在进入文本时很快发现了这个错误,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不是十年而是五十年)?为什么爱情要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见证?这样,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便更为深刻。

  【精彩教学片断】

   一、片断一

  师:老师的故事讲得好,还是作者的故事写得好?

  生:老师讲得好,富于变化的语调使故事引人入胜;同时还配有手势辅助,很形象。

  生:作者写得也好。描述了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画面。

  师:其实,老师讲得不够好,同学们的评价太高了。老师讲得不好的最大的原因是不够细致,如老师讲到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看到这对男女(前二次)和他们的后代(后一次)时的情形,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他们幸福地生活着。作者却描述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画面。我们现在把这些动人的画面找出来读一读。

  生:(朗读。)

  那正是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他看到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而在他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见黄色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老头儿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举目向麦田、向火红色的曙光望去: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他们一会儿望望火红色的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师:谁能说说这三个画面感人的地方到底体现在哪里?

  生:它描述的生活场景很美,如第一个画面中的“成熟的谷物”、“熟睡的婴儿”……这些画面色彩明丽,气氛祥和,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古朴的乡村。

  生:它表现的情感美,如“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这句话在三个画面中都有出现,刻画出了两个人心灵默契、无声胜有声的情感交流世界……

  师: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幸福祥和的、美的画面呢?

  生:有。中秋节我们一家团聚在一起烧烤、赏月的情景,就是幸福。

  生:……

  师:大家生活中的幸福场景的确感人。老师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幸福的襁褓中。现在,老师再跟你们欣赏几个幸福的画面。

  (投影显示图片一)这是电影《坦塔尼克号》的剧照:男女主人公张开双臂迎风而立……(依次出示图片二、三)。

  师:这些画面和我们同学开始描述的场景一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能不能象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用文字表达自己心中和眼中的幸福呢?

  生:能!(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分钟后)师: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文字的精彩:声情并茂地读出自己描述的幸福画面。

  生:一个幽静的小院里,有一个小凉棚,这小凉棚似乎专为等候一对老人而设。看,他们又来了,相互搀扶着来到凉棚下,头顶是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上的小鸟在欢快在唱着歌,他们就这样相拥着聆听这动人的歌声。有时他们又相互凝视着,捋捋彼此的白发,脸上荡漾着浅浅的笑……

  生:……

  二、片断二

  师:老师讲故事之前,认为我的女儿心智不够成熟,课文里与“心智”这个词相近的词是什么?请找出有这个词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朗读)“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我的宿愿是把生活中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

  师:从这两句话里你能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对“早恋”持什么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你怎样理解“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

  生甲:苏霍姆林斯基是支持“早恋”的,他把爱情写得那么美好。“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人只要有智慧就可以恋爱了,我们现在不是个个挺聪明的吗?(学生笑)我想……,他是支持的……

  生乙:错。苏霍姆林斯基应是反对的。他跟老师一样认为自己的女儿不够成熟。“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您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就说明了他的观点:他认为自己的女儿还没有成为有智慧的人,不能享受爱情的幸福。

  师:我支持生乙的观点。那么,生甲把这句话里的“智慧”理解成“聪明”,生乙理解成“成熟”,到底哪种理解更接近于作者的本意?谁能就一就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有智慧的人”到底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分小组议论。)

  生(小组代表):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有智慧的人”应指成熟的人。作者说:我的宿愿是把生活中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生活中的智慧就是生活的本事。我们小组讨论的结论是:生活能自立,思想能独立,经济能自主,才能是一个成熟的人──一个有生活本事的人。而这些只有我们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能拥有!(掌声)

  ……

  师:我们来做个设想: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可能是恋爱了,她心中有一个心仪的“白马王子”或是有一个男孩在追她(学生笑),她是心中有了迷惘才问她父亲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的。收到父亲这封信后,她明白了什么?她会怎样对待自己的感情?

  生:她认识到爱情是要靠一辈子的忠诚来维系的,而不是一时的冲动。

  生:她认识到爱的精神力量远甚于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

  生:她认识到她还没有成为一个智慧的人,她不能恋爱,她会拒绝那个男孩(学生笑)。

  ……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中肯,希望你们也能正确理解爱情,当我们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后,我们会拥有自己圆满幸福的爱情。

  【深度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我先后在九、八年级的两个班级作了实践。教九年级时只有这个设计的雏形,感觉不错,便有了更完美的设想,并精心制作了课件,在八年级班的教学基本上取得了成功(八年级学生没有教材不知道上课的内容也为很多教学机智的运用提供了情境,大部分八年级学生刚好是苏霍姆林斯基写这封信时他女儿的年龄──十四岁,接受这样的教育也正合适):学生有些心灵上的收获,语言训练上也较到位。这堂课的设计完全来源于自己的独创,事先没有查阅任何有关的教学设计。后来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才知道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招牌”展示,竟暗自庆幸事先没有理解更多的教学设计资料,也就没有受他人的影响,教出了自己的特色!

  由于设计和操作上的不足,这堂课也给自己带来一些深度的思索:

  1、教学目标设计没注重学科思维训练:

  本堂课安排了二次说话训练:进入文本前让学生谈谈对爱情的粗浅认识,学习课文后让学生结合文章哲理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对爱情的认识。第一次因学生缺乏心理暗示,学生参与度不够;第二次因把握了文本,学生有自己独到的思维和见解(见教学片断二)。

  教后我想,这堂课在设计时应有一个说话训练的目标,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力争做到有条理、有依据。虽然这一目标在课堂“生成”时达成了,但由于教师事先缺乏“预设”,没有给足充分的时间,没有达到思维训练的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对每一篇文章我们可针对文本的特色,着重于听说读写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2、“美文美讲”对教师个人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美文美讲”在教者的教学活动中不是第一次尝试,但因为这次有了理论支撑(不久前听了韩军老师有关“美读吟诵”的讲座,并听了他诵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心中有了对课堂效果的期待,便投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课堂氛围有了不小的改观,激发了学生挖掘文本美的兴趣,但由于教者水平所限,没达到应有效果,不失为一个遗憾。

  新的语文课堂要求语文教师能读、能讲、能演,这就在个人素质修为上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课堂资源引用要贴近学生兴趣与爱好:

  本堂课为了营造课堂气氛、提前介入课文主题,在课前安排了学生欣赏扬琴名曲《梁祝》。课堂导入时问学生这首曲子的名称,全班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事后有些感慨:经典国乐在青少年中的市场已完全被流行音乐侵占。国乐经典教育是个社会风尚问题,这是个更深层次的教育话题。留给我们语文教师的思索是:我们在引用课堂资源时不能依据自己的教育背景想当然地选择,而要更多的研究学生实际,选择贴近学生实际兴趣爱好的资源,比如这堂课的背景音乐,在学生熟知的流行音乐中也有很多主题健康的爱情歌曲可供选择。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搜集有关李四光其人的资料

  2.准备生字卡片

  3.准备冰山推动巨石的科普录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汇报预习效果

  a、《奇怪的石头》讲的是谁的故事?(李四光)

  b、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并介绍李四光其人。

  2.切入本课主题

  刚才同学们的介绍非常精彩。李四光是怎么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大家想不想知道?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咱们也去取取经。

  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 .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4.呼应导语 解疑惑。

  现在你认为李四光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大家的原因了吗?请学生依照自己的理解说说。

  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第二课时

  朗读感悟

  1 .复习切入,精读课文

  上节课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发现了我们李四光先生成才的小秘密,那就是勤于思考,好学不倦。

  2 、请同学们画出李四光幼年时围绕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提出的问题。

  a 、出示所有问题,指导朗读,你认为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来的呢?”

  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石头)说说你从哪看出来的?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相机理解“孤零零”“严严实实”

  c、分角色朗读(第一到第八自然段)

  3.观看录像,明白原理。

  a、有关巨石如何毫无痕迹来到故乡的这个疑惑一直困扰着李四光,二十年后他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妙,你想知道吗?

  b、观看科普录象,演示冰川推动巨石的情景。

  c、情景再现:假如你是李四光,你来我们学校做有关“冰川移石”的科普讲座,你准备怎么把这个知识讲清楚,现在请你整理好你的演讲稿。

  4.齐读课文

  交流感想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用“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分组交流。

  课外拓展

  1.有多少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2.我的奋斗计划:拟订一份奋斗计划,看自己需要怎么做,才能向这些伟大的人靠近。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读报常识和读报方法。希望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这篇文章很有实用性,从读报的好处和读报的方法两方面进行了叙述。在教学时不仅要让他们了解读书的必要性,还让学生结合读书小组,制定读书计划,进行读书竞赛,写好读书心得,切实落实读书活动。还要求学生养成读报的习惯。这篇课文,主要是指点读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的课文无须老师讲解,只要略加指点,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就可以了。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自学课文――整体感知――小组交流――指导解惑。下面展示的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简单过程。

  一、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了解结构。

  第一段(1——3自然段):每天读报的好处。

  第二段(4——5自然段):怎样读报〉

  第三段(6——7自然段):读报的收益。

  2、理解重点句子:

  1)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写出了读报入迷的程度,也说明报纸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有时会超出人对物质的需求。

  2)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给你新的感受,新的启示。

  这里连用了三个“新”字,第一个“新”表示报纸的时效快,紧跟时代和社会,后两个“新”说明人们不断地通过报纸了解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小组交流

  1、大家交流读报的好处以及收益。

  2、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1)、全文用了不少问句,比如:“报纸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等,这些放在自然段的开头的问句,揭示了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也提醒了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2)、篇末点题。

  3、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发出号召,点明写作本文的用意。

  四、指导解惑。

  教学过后,我感觉到,像这样的阅读教材,传统的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而现代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的就是这样一种合作探究的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附:阅读材料

  一、报题阅读法

  报纸的文章标题,等于报纸的眼睛。阅读报纸的题目,往往能较快地了解作者、编辑的意图,明确文章要表达的内容。浏览标题后,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选择地读一部分。读报先读题,是一种节省时间的方法,值得提倡。

  二、粗读、细读结合法

  粗读,即浏览,主要是扩大知识面,捕捉需要精读的文章。细读,就是精读,对一些重要的阅读材料,应该逐字逐句琢磨,逐段逐节咀嚼,仔细地了解它的内容、思路等。这样点面结合,即省时且效果好。

  三、剪贴法

  剪报的范围可根据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和个人兴趣而定。剪下后,要注明报纸的名称和日期。贴报有几种方式。如剪后放在纸盒内。到一定阶段,再分门别类地贴在旧练习本或旧杂志上。也可边剪边贴,手边准备一些十六开的白纸,剪下就贴在纸上,每张纸贴一篇,日后分门别类装订,另编目录。报纸剪贴后,要常常翻阅整理。

  四、资料摘录法

  有些文章的片断、精彩语句、出色的标题,一些有用的事实、数据等,因其比较短小,不一定剪下,可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摘录时要注明出处,以便日后查对。

  五、读写结合法

  读报后,写些读后感,对报纸写点书面意见,模仿报上的文章练习写作,给报社投稿,都是读报写作相结合的有效形式。读报时,注意积累词汇,学习写作,研究他人文章思路,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也是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六、小组读报法

  可以找三五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读报小组。活动形式有几种:(1)定期交流心理,讨论报上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以讨论促读报;(2)开展读报知识小测验。轮流出题,大家回答,在回答中促进读报;(3)交流剪报或摘报资料,互通有无,相互补充;开展评报活动,讨论哪些文章好,哪些不好,哪些版面编得活泼,哪些地方有差错,还可以写成意见稿,寄给报社。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借助图画自主认识酸、葡等9个生字。会写串、兔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3、懂得做事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这篇童话故事原自于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是以连环画形式编排的。针对孩子们喜欢故事的特点,要充分利用起班内的插图,把插图做成多媒体课件,仔细观察图中动物们的神态、动作,想像它们的语言,猜猜它们的心理,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趣的文章孩子们都喜欢读,要充分利用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孩子在尊诶分角色、比塞读等方式多读。在仔细的观察、有感情的朗读感悟中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说葡萄是酸的,有的人说葡萄是甜的?最后,模仿小狐狸的样子演一演,读一读它说的话,把故事演一演,在学生朗读、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图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葡萄,学生认读。

  2、说说葡萄的味道。

  3、揭示课题,齐读。

  结合课题认识酸。

  二、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连环画认读生字,不会的可以找同学一起商量、交流,可以借助文下的树叶中的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读、互查。

  3、我会讲:

  借助连环画讲讲课文中的故事。可以照课文讲,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讲。

  4、我会读:

  课件出示生词:

  酸葡萄

  狐狸

  一串

  硬币

  迫不及待

  ⑴自己读读,不认识的问同桌;

  ⑵同桌检查;

  ⑶小老师教;

  ⑷齐读。

  过渡:我们把生字朋友送到课文中,你的课文是不是读得更好了?

  三、朗读感悟

  1、自己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汇报:

  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帮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3、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呢?

  4、讨论:为什么狐狸、小松鼠、小兔子都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

  5、分角色朗读全文。

  6、重点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通过表演、反复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迫不及待,并读好带有迫不及待的句子。

  四、精读课文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告诉大家你最喜欢那个小动物,为什么?

  3、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4、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五、拓展练习

  续编故事:小松鼠、小兔子和小猴子商量去找狐狸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的

  一、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体味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设想

  一、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既有一般说明文的平实准确的特点,又有生动活泼的描绘,所以,怎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准确和生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本文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思路,对课文不作琐细的分析。

  三、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能力上的训练。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明确体裁、教学目标复习、思考、圈画

  2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字、词、课文层次结构等)阅读、交流、思考

  3创设问题:为什么说松鼠是一种讨人喜欢的小动物?(组织学生朗读第一节)朗读、个别发言

  第二块:理解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各表现哪些方面朗读、交流、思考、自由发言

  2组织质疑: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能否换位置来介绍?质疑、思考、发言

  3学习评价:说说你最喜欢小松鼠的哪个或者哪些方面?并请说明理由畅所欲言

  4思维拓展:放准备好的一小节松鼠的影片,提出问题“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的特点外,你还认为它具有哪些特点?”欣赏、思考、自由发言

  5组织讨论: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体会分组讨论、自由发言、个别发言

  第三块: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提供其他一些小动物图片,让学生介绍他们印象最深的方面讨论、发言

  第四块:布置作业

 1.把刚才语文活动的发言整理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

  2.课后收集有关松鼠的其他方面的内容,结合课文的介绍,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松鼠的手抄报。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在非会计专业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的掌握,为后续专业课程及其他经济类专业课程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基础会计》学习的需求非常明确:为专业服务,学习《基础会计》的目的是“懂会计”,而不是“做会计”。对他们而言,不是要成为会计岗位上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的专门会计人员,而是要了解会计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能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抉择,立足于通过“懂会计”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分为10章。

  第一章总论主要介绍会计的概念、对象、职能和目标、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一般会计原则;

  第二章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账户主要介绍会计对象的具体含义、会计恒等式、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及其结构,会计科目和账户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复式记账原理重点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和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

  第四章会计凭证主要介绍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的填制及审核、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第五章复式记账与会计凭证的应用讲述的是工业企业主要经营过程中主要业务的核算以及财务成果的核算;

  第六章会计账簿介绍了账簿的种类、登记,对账、结账及错帐更正的规则;

  第七章财产清查主要介绍了财产清查的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帐务处理;

  第八章财务会计报告主要介绍了财务会计报表的内容、资产负责表和利润表的结构原理、基本编制过程;

  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主要讲述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核算步骤;

  第十章会计工作组织介绍了我国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职责权限及基本素质要求、会计从业资格及其管理、会计系列的专业技术职称、会计法规体系等内容。

  按照各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把十二章内容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章绪论为第一单元,主要阐述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内容和特点、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会计的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为第二单元,主要阐述会计要素的划分及其相互间的数量关系——会计等式,这是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因为后面的许多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账户结构、复式记账法、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等)都是建立在会计要素的划分及会计等式基础上的。

  第三章为第三单元,其中的复式记账原理是本课程的方法基础。

  第四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帐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财务会计报告共同构成第四单元,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会计核算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同时也是四种主要方法。

  第五章为第五单元,主要是以工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的常见经济业务为例,介绍会计核算基本方法的运用。

  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和第十章会计工作组织为第六单元,这一单元是两个专题,分别介绍了主要的账务处理程序,和会计机构设置、人员要求及会计法规体系等问题。

  由于本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因此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时既要牢记基本概念,又要理解基本原理,更要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具体要求详见本课程教学大纲。

  四、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

  1.本课程的文字教材:

  《新编基础会计》,曲洪山、禹阿平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2.教学参考书:

  《新编基础会计实训》,禹阿平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基础会计学》,吴良海、张素云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xx

  《中级财务会计学》,葛家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3.电子邮箱:jiong0002@126.com;联系电话:3397811

  五、教学过程指导

  面对这些从未接触过公司、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学生,要让他们在短时间内

  理解公司、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基础上的各种会计概念和会计原理,并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从会计的角度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而目前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基本沿用会计专业的模式,分章节逐一的介绍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等内容。即使教师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这些内容都讲授完,但由于学生事前事后均没有相应的课程来进行消化和巩固,这些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的知识点都是彼此孤立的、支离破碎的,从而无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与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非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实条件导致的有限教学资源的配置,与现有的《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在当前教学状况下无法解决。要达到《基础会计》的教学要求,对于非会计专业而言增加课时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必须将有限的教学资源配置得更合理。其结论就是必须要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该简化的一定要下决心简化,该强化的一定要化大力气强化,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

  (一)强调课程内容的简约化和结构化

  《基础会计》是会计理论的基础部分, 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复式记账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链接这些方法的会计循环程序, 它是一门会计知识的入门课程且操作性较强。

  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及特点,同时为了使得《基础会计》的教学满足高职教育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改善目前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我们将《基础会计》的课程内容分为两大模块。

  第一模块为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第二模块为业务操作。即在教学中完成对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后,就以工业企业为例介绍财务会计的基本核算流程,带领学生进行工业企业经济业务的实训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初步认识每一阶段主要业务的特点和运用复式记账法进行处理。将会计基础理论之后的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及会计核算程序等的教学内容完全融入到会计实训的业务操作中去。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得到精简,逻辑结构简化,避免学生对

  繁杂的抽象的各种概念的死记硬背。

  (二)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按照上述两大模块的思路,会计基础理论之后的教学, 应不分章节, 完全综合起来, 主线围绕会计核算程序来讲述、练习,即教师首先必须准备一套单步骤的某工业企业一个月的原始凭证( 复印件或自制均可);然后教师根据上述工业企业经济业务的多少确定每个学生应配备的记账凭证、日记账、明细账( 包括三栏金额明细账、多栏式明细账、数量金额式明细账、生产成本明细账、应交增值税明细账等)、总账、科目汇总表、报表( 这些凭证、账页及报表均与实际完全相符);最后组织学生从建账( 设置账户) 开始, 进行会计核算程序每一环节的练习, 在练习时随时强调目前所处的环节, 并在每次练习结束后结合教材总结性讲述与本次练习有关的概念内容等。

  这样,教学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单调的说教,而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体系, 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之后, 头脑中就有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程序, 也理解了各环节的关系, 在实践中建立起会计核算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概念,同时在这种综合的实训中,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专业特点,补充相关内容

  不同专业对基础会计教学的需求各有侧重。其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符合各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专设相关章节,以满足其需要。所以对于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总课时中留出8——10课时的时间,让任课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应增加会计规范如会计法、会计准则等相关内容。

  (四)考核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2、成绩组成:试卷80%+平时成绩20%

  其中平时成绩主要由实训作业完成情况为准。

  撰写人:制定日期: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审定日期:年 月 日

  系主任审核签字: 审定日期:年 月 日

【教学设计方案合集七篇】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七篇01-18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七篇01-09

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七篇06-13

教学设计方案合集10篇06-13

教学设计方案锦集七篇09-22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合集九篇03-13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合集6篇03-04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合集6篇01-06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合集8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