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3-07 09:31:4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六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六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教材所处位置及学习目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安排的《走进信息世界》,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的又一次围绕一个主题,课内外结合,学生自主程度较高的大综合性学习。学习的目标是: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知道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对我们生活、学习的影响;懂得正确利用媒体,趋利避害;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选择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学习利用信息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二、发挥“单元导读”的导学功能

  带领学生走进信息世界,需要认真阅读理解单元导读,帮助学生搞明白开展这次综合性学习的社会背景、自身需要、学习目标。单元导读的学习应该让学生生成“我的五官所触及的都是信息,”“我就被信息所包围”的感受;生成“让我们马上开始关于信息的研究”的急切心态。一句话,充分发挥单元导读的功能,使学生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目标明确、充满激情。

  三、用活“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的“活动建议”

  (一)根据需要活用“阅读材料”

  教材选编了五篇针对性很强的阅读材料。这是为学生提供的开展综合性学习必需的资料,特别是对无图书馆可去、无网络可上的农村小学生,更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按照第一条“活动建议”,“认真读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展开研究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概括能力自主阅读这些资料,讨论交流信息传递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比较,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根据第三条建议做活动准备时,可以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这些材料,提取现代传媒对人们生活影响的信息,作为论辩发言的材料。当然,有条件的地方,还是要引导学生拓宽搜集资料的渠道。比如,通过访问专家、亲身体验等形式,进一步搜集资料,更广泛地了解信息的传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一次调查结果两次运用

  “活动建议”第二条是“做一次调查,记录全家人在一天中都从哪些渠道获得了哪些信息。再根据记录做一些分析,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用活这条建议,首先是在调查前,引导学生设计好调查记录表,培养学生事前注意做好准备工作的良好习惯;通过留心自己和家里人获取的信息及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后,指导学生填写调查表,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汇总、分析。不要满足于发现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规律,以及信息对不同群体的影响,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分类保存资料,为第二阶段利用信息、撰写研究报告做准备。

  (三)灵活选用辩题,重视前期准备

  活动建议第三条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传媒的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用好这一形式,一要根据当地实际,灵活选用论辩主题;二要重视论辩前期准备。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拟订讨论或辩论的题目,指导学生多渠道搜集正、反双方的资料。论辩由学生自己组织,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防止“走极端”。论辩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论辩提高学生搜集信息、选择信息、运用信息、组织语言、口语交际的能力,增强抵制不良信息的自觉性。

  (四)拓展活动内容,体会信息对学习、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选用的活动建议是面向全国各地小学生的。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针对当地、本校或本班的实际,设计感兴趣的活动。譬如,城市的孩子可以搞“天下事我关心”新闻摘要活动,感受现代信息的影响;做“购物方式的变迁”调查活动,了解网络购物给人们带来的方便等。农村的孩子可以开展“与致富专业户零距离接触”,看他们是怎样获取致富信息的,信息给他们的生产、销售带来了什么好处等。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会有更直观的感受。

  四、学习写“研究报告”的五个步骤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综合性强、难度大,是对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一次全面锻炼。可指导学生分五个步骤进行。

  (一)研读例文,打开思路

  引导学生阅读两篇研究报告,让学生感悟到像“爸爸咳嗽”这样的小事也可以进行研究。教师可再进一步举例激趣,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搞研究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只是需要留心观察生活、注意搜集信息、善于发现问题。像家庭生活、校园文化、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当地习俗、科技文化等都有值得研究的问题。其中,校园文化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例如,学生近视情况及形成原因的调查,预习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校园童谣的研究……从而打消学生的顾虑,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最想探究的问题,激起“我也要研究”的欲望。

  (二)选定主题,制订计划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问题,从“小小的陀螺”到“神秘的UFO”,几乎都感兴趣,思路打开后,他们列举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涉及面很广,有的会有一定的难度,甚至是离奇古怪,即使研究也不可能有结论,像“有没有外星人”等。因此,教师指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定合适的研究主题至关重要。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选题首先得是自己感兴趣、乐于研究、适合研究的。选题设计的内容和范围尽量浅、小,多着眼于身边的现实问题。例如,“从玩具的变迁看小学生的消费观”“环保与卫生习惯的内在关系”等。确定选题后,小组制订研究计划。由于是第一次订研究计划,教师要具体指导,可给学生提供例文,让学生明白,研究计划分“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组员分工”等方面。

  (三)搜集信息,分类整理

  计划确定之后,搜集资料是中心环节。教师在这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第一板块学习的搜集资料的方式方法,拟订一个简单的计划,搜集什么资料和到哪里搜集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效劳动。搜集的资料应当和课题有关,尽可能多一些和全一些,正反方面的都要有。搜集资料可以自己调查、访问、记录,也可以从书报上摘选、从网络上搜索等。例如,“我们家生活的变化”这一选题,就可以通过调查家人、亲朋,从衣着、家具、电器、过节消费、交通工具几个方面搜集资料。接着,小组成员要一起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已有的资料删去,新的保留;与自己有不同观点的留下,然后归类整理。

  (四)阅读资料,形成观点

  小组成员要充分阅读整理好的资料,每个组员都要注意筛选为自己观点作支撑的、对解决问题有价值的信息,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讨论达成共识,为撰写研究报告做准备。

  (五)研究写法,撰写报告

  再次研读两篇研究报告,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研究报告的不同写法:《奇怪的东南风》语言生动形象,写作思路是“记录信息──分析信息──请教别人──得出结论”;《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语言平实,写作思路是“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得出结论”。两篇研究报告写法虽有不同,但基本都是“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得出结论”。必须让学生清楚:研究结论的得出,是以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为基础的;撰写研究报告要做到问题明确,资料充足,分析合理,结论清楚。掌握基本写法后,撰写小组研究报告,并集体进行修改、完善。

  五、展示交流,总结反思

  本次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力求多样化。可以布置展览,展出这次综合性学习中进行的各种调查结果、活动纪实、研究报告;可以召开主题报告会,报告小组的研究成果,或个人收获、感悟、发现。

  进行活动的评价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活动结束时以“庆功会”的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在活动中的变化,共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进行反思,为今后开展综合性学习提供借鉴。

  活动结束后将全部资料编辑成册,把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呈送相关部门。

  下面节选我们上学年《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听课笔记如下:

  环节一:阅读报告,习得方法(一课时)

  一、出示自学提纲(教师简短导入新课后出示)

  1.读一读,想一想:两篇报告研究的各是什么问题,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2.读一读,议一议:作者是怎样搜集信息的,又是怎样利用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的。

  3.读一读,比一比:两篇报告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二、学生自学(师提醒学生)

  第一个问题适合个人自学;第二、三个问题应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三、交流汇报(教师板书要点,并抓住小组未能解决或解决得不好的问题要学生讨论)

  1.搜集信息的方法:

  《奇怪的东南风》:观察、记录、听医生解释;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阅读书报、上网、调查访问、其他。

  2.运用信息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奇怪的东南风》:通过对搜集到的“每天的风向和爸爸的病情”两项信息进行分析,发现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刮东南风爸爸便咳嗽,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对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逐条分析,进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3.关于研究报告写法(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在此处下了工夫):

  第一篇:记录信息→分析信息→请教别人→得出结论;

  第二篇:问题提出→调查→整理调查情况和资料→得出结论。

  第一篇语言生动形象,第二篇语言平实。

  两篇报告写作思路虽有不同,但基本规律都是: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得出结论。

  环节二:研选主题,制订计划(一课时)

  一、教师举例开启思路

  1.英国的波义耳无意中发现紫罗兰花遇酸变成红色,便潜心研究,最后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酸碱指示剂。

  ……

  二、结合实际,选择课题

  1.分组讨论。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2.班内交流。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学生选题的范围还是比较窄,思路没有打开,教师就选题范围、选择课题适时点拨,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1)选题范围发散:如,家庭生活、校园文化、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当地习俗、科技文化等。(2)选择的课题发散,如,家庭生活方面:①家庭读书氛围与孩子成才的关系的研究;②家庭和睦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的调查;③单亲家庭中孩子心理特点的调查与研究;④家庭安全教育现状的调查;⑤小学生家务劳动情况的调查……校园文化方面:①本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调查和分析;②本校课外读书情况的调查和建议;③预习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④学生课间活动的调查与研究;⑤校园童谣的研究……

  三、组成小组,编制计划

  选题相似或相同的学生自愿结成课题小组共同研究一个课题。制订计划,明确分工。(出示研究计划的例文──第六小组的研究计划,帮助学生制订小组研究计划)

  第六小组的研究计划

  环节三:按照计划,课外搜集信息(略)

  环节四:方法迁移,学写报告(一课时)

  一、阅读信息,形成观点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学习处理信息。

  1.组内交流信息,汇总信息。

  2.阅读信息,筛选信息。筛选的标准:(1)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2)这个资料已有还是未有,未有的留下,已有的删去;(3)注意是否有不同看法的资料,把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

  3.分类整理,形成观点。(1)对筛选后的材料再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观点;(2)整理后的信息不足以形成观点、得出结论,需要继续搜集信息;(3)补充搜集,充实观点。

  二、利用信息,学写报告

  1.充分讨论,准备撰写。(1)研究报告的标题可以像第一篇研究报告那样有正、副两个标题,也可以像第二篇那样只有一个标题,简单醒目;(2)引用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报告中怎样安排;(3)研究结论是什么,怎样表达这一结论;(4)研究报告的写法。

  2.小组合作,撰写研究报告:(1)确定组内执笔同学;(2)小组集体讨论定稿。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先、鹿”等14个生字,掌握“加一加”的识字方法;会写“干、赶、起”3个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路从“美丽”到“脏乱”再到“干净”的变化过程;

  2、通过分角色朗读练习,能够读好每个角色的语气。

  3、有爱护环境卫生的愿望和行动。

  一、导入新课:

  师:(边出示图片边说)

  老师曾经见过高高山顶上的羊肠小路;见过路边长满青草和野花的田间小路;见过绿荫密布、清爽宜人的林荫小路。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小路”

  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并把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布置完要求后,在要求打开书、捧书、开始读)

  2、(生读完后书扣)学习生字词

  (1)出示带拼音生词

  生自己读字读词、指生读(正音)、生领读、齐读

  (2)出示去拼音生词

  生自己读词、指生读、生领读、小组赛读(每组读两到三个)、同桌查读(查读后反馈,谁的同桌不会,教会没,让不会的同学读一读;还有不会的同桌下课做好小老师教一教)(会的读完后起立)

  (3)出示去拼音生字

  生自读、指生读、生领读、点读(每个人读两到三个)、查读(会读的起立)

  师:(指不会的同学的同桌)你的同桌不会哪些字,你教会没?你是怎么教会的?(可以是借助拼音或是多读几遍或好的识字方法等)

  师:有好的识字方法,教一教大家

  生自说方法(借助拼音、组词等等)

  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加一加的识字方法。

  (4)打乱顺序读

  师:我们来做一个摘星星的游戏吧,看谁摘的星星又多又亮!

  点读(每人两到三个)

  (5)重新组词

  生自读、指生领读(或开火车读,接不上的请小朋友们帮一帮)

  (6)带回课文

  师:下面老师找几个同学来读一读课文,老师有要求呢!请读的同学1、不多字,不丢字。

  2、读准字音。3、注意停顿。请听的同学:1、认真倾听。2、读错的地方用笔圈一圈。3、你来评一评。

  指生读,每人一个自然段

  师:刚刚这几位小朋友读的怎么样呀?

  生评论

  三、整体感知

  师:小朋友们再读课文,想一想:鸭先生的小路刚开始是什么样的,一段时间后变成什么样”画出来。

  生自读

  指生说答案、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师板书:美丽--脏乱--干净)让生自己改一改。

  四、细读感悟

  1、师:开始呀,鸭先生有一天长长的、美丽的小路(出示课文插图),小朋友们,这幅图上都有什么呀?美不美呀?你从哪看出这条小路美呀?

  生回答(花花绿绿的鹅卵石、五颜六色的鲜花)

  师:多美的小路呀,你能不能美美的读一读

  指一生读

  那小朋友们你觉得他读的美不美?哪里读的美呀?你能不能比他读的还美。

  指两到三生读(读不出时师要适时范读一下、再让生读)

  师:全班美美的读一读

  师:这么美的小路,兔姑娘和鹿先生看到说什么了呢?

  课件出示对话

  指生读(读出感叹的语气、师可适时范读)点一行学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赞美一下这条美丽的小路吧!生齐读

  2、这么美的小路呀,小朋友们都想来这里玩,散散步。时间一长,小路变了模样,小路变什么模样了呢?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指生读

  师:小路变的怎么样了呢?

  生:又脏又乱了!

  师:看到脏乱的小路,你心里是什么感觉呀?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读

  指生读,全班齐读

  师:你们这么想,兔姑娘和鹿先生看到了是怎么想的呢?(大屏出示对话)

  指生做一做兔姑娘和鹿先生读一读

  师示范读(读出疑问和遗憾的语气)

  指生读(两到三人)

  全班一起读

  师:美丽的小路到底哪去了?最后美丽的小路找回来了吗?我们下节课再来揭晓谜底。

  五、学习生字

  师:小朋友们学习生字和读课文都这么棒,那写字肯定也能棒棒的!下面我们要学写本课的生字啦!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吧,看看谁是我们班的写字小明星。你们准备好了吗? 课件出示干、赶、起

  师: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赶和起都是走字底等

  师: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眼睛真亮

  课件出示赶

  师:“赶”共有几画呢?让我们一起写一写吧(书空,说笔画名称)

  师:“赶”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说一说

  师范写、边写边说注意事项、生书空

  生评价师的字;生描一个写一个;评论一生的字;生再写一个,要一个比一个好看 生自学自写其他两字

  六:总结

  小朋友们,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呢?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本课是《科学》中三年级植物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在这里安排了对一片叶的观察和描述。其中,叶子的描述涉及到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叶缘、叶基、叶尖、叶柄等内容,让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复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在科学活动中建立有结构知识体系,建构起科学观察研究的方法。

  同时学生对树叶的观察已经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教材中观察的内容非常多,而让学生动手做的内容并不多,这节课组织学生对树叶进行拓印,就是在观察研究活动中让学生动手活动。激发他们对树叶(植物)研究的兴趣。

  教学要求:

  1.观察一片完整的树叶。

  2.能运用简单的归纳研究方法,对自己所选的树叶进行描述。

  3.拓印一片完整的树叶。

  4.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描述活动中,巩固自己在以前观察活动中得到的关于叶的颜色、形状、大小、叶脉、叶柄等方面的知识。

  5.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研究兴趣和热爱情感。

  教学活动准备:

  落叶、水粉颜料、水粉笔、观察记录本、白纸

  教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研究。

  师:小朋友们我想与大家一起欣赏一张照片,愿意吗?

  生:学生欣赏落叶。

  师:漂亮吗?这是什么?

  师:现在秋天到了,落叶非常美!看过落叶吗?它在空中是怎样飘落的`?

  你能用捡到的树叶模仿落叶飘落的样子吗?

  生:学生模仿落叶飘落的样子。

  二、描述一片叶的特点。

  师:这么美丽的树叶我们用什么办法描述它们呢?假如现在你的手中有一片叶子,你描述它哪些内容?怎样进行描述?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描述哪些内容?怎样进行描述?

  生: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

  师:根据我们大家讨论的结果,自己选择一片叶子练习描述,说给同组的同学们听一听。

  生:学生互相说,互相听。

  师:我这里有一片树叶,谁能上来描述给同学听听?大家做评委,说说他描述得怎样?

  生:学生描述,评价。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黑板上有很多种树叶,我们选择其中的一片,但不告诉其他同学是哪一片,然后对树叶进行描述,请其他同学猜猜你描述的是哪一片叶子?我们有2分钟准备。

  生:进行游戏。

  三、拓印一片美丽的树叶。

  师:树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观察研究的内容,也给我们的生活曾添了很多美丽的色彩,请你选择一片你认为最美丽的树叶。

  师:你想把美丽的树叶拓印下来吗?回忆以前拓印树皮的方法,你觉得拓印树叶用什么方法最好?

  生:用水粉的方法最好,用较浓的水粉画颜料,均匀地涂在叶的背后;盖上白纸;用手掌按压,使颜色附着到白纸上。

  生:开始拓印,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科学描述的延续。

  我们能在今天回家后选择一片你最喜欢的树叶,描述在观察笔记上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这是一篇外国作品,写的是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以后,对来自妈妈赞扬和爸爸批评的即时感受,以及十二岁时和成年以后对这样事的认识。深刻表达自己内心的体验和升华的认识,是本课的主要特点。教学时,要依据课标精神和课文特点,让学生和作者一起经历心灵的感动,在体验中拨动爱的心弦。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带疑读书

  1、就题质疑:

  上课伊始,可从课题入手,揭题后问学生:这一课的课题和其他课文一样吗?从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本课题充满悬念,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谁说的?以人物的对话作课题,要表达怎样的重要信息?利用悬念是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带疑读书,然后交流初读感受。交流初读感受时,教师不必指导,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能说到什么程度就说到什么程度。

  老师要珍视学生初读时的独特感受,不要急着往文本意义上引。

  二、分层探究,升华体验

  1、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七八岁时写的一首诗,得到妈妈的赞扬,同时受到爸爸的批评。对这件事,作者的认识不断发展。请根据作者认识的发展,把课文分为几部分。

  学生可能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也可能分为三部分,老师均应予肯定。然后小结,第一部分是写七八岁时的即时感受,是感性的描写;第二部分写成长过程中的认识,也是感性的叙述;第三部分写成年后的认识,是理性的升华。

  第一、二部分,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受;第三部分,则多用讨论的方法,结合老师的指点,让学生深刻认识事情的意义。

  2、七八岁时的即时感受:

  ⑴ 学生默读、画注:

  作者细致描写了妈妈赞扬的语言,赞扬时的神态、动作和自己的感受;细致描写了爸爸批评的语言和自己的感受。请用__画出重点词句,体会妈妈赞扬的热情和爸爸批评的严厉,体会作者对赞扬与批评的不同感受。

  ⑵ 学生交流重点词句,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⑶ 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朗读。

  ⑷ 大组交流朗读:

  对来自妈妈的赞扬,爸爸的批评,作者的感受非常强烈,又截然不同,谁能把他内心的感受读出来。

  老师要相机指点:

  对妈妈赞扬的感受:自豪、兴奋;对爸爸批评的感受:伤心透了。前者是热烈的语气,后者是低沉的语气。

  七八岁时的感受,不是教学重点,也不是教学难点,但却花不少时间让学生读书思考,练习感情朗读。原因是感悟事实是明白道理的基础,能和作者一起经历七八岁时心灵的感动,才能认同作者长大后对这件事的认识。

  3、十二岁的感受:

  七八岁时,作者不理解父亲的批评,十二岁时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对妈妈却一直心存感激。请认真读读课文,体会作者认识的变化。

  此部分以读代讲,符合阅读教学省时高效原则。

  4、成年后的认识:

  ⑴ 明确读书要求:

  成年以后,作者也成了一名著名作家,对这件事又有什么新的认识?默读课文,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新认识的语句,多读几遍,再想一想,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也可以用提问题的形式,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

  让学生选择读书方式是新课标的精神之一。

  ⑵ 学生读书、思考。

  ⑶ 小组合作交流。

  ⑷ 大组反馈,教师适时指导:

  大组反馈时,教师要适时对下面的重点语句给予点拨:

  句1:我越来越认识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指导:结合问题指导:成年后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要让学生明白母亲的力量是指赞赏的激励作用;警告的力量,是指批评的伤害或警示作用。作者小时的幸运是既有赞扬的激励,又有批评的警醒。在理解句子意思以后,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在朗读中加深感受。

  句2:这些年来,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指导:两股风,指赞扬的力量和批评的力量;生活的小船,指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句义的理解可联系句1理解,要让学生理解到,来自母亲的赞赏,激励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来自父亲的批评,提醒自己不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错路。

  句3: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指导:结合问题指导:为什么说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联系句1和句2指导,即联系赞扬的作用和批评的作用指导。

  在理解句2和句3的意思后,要把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话连起来读。应腾出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熟读成诵。

  三、指导表达

  1、以父母关心我成长,说说对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感受,既要把事情说明白,又要说出自己内心感受。先在小组说,再推荐说得最好的在班上说。

  2、联系生活实践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的感受,是深化阅读,提高阅读效果的有效方法。

  本设计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书中体验,和作者一起经历心灵的感动和认识的升华,主要采用朗读涵咏法,疑问思辨法和表达阅读法,教师主要起促进思考的作用,同时,作者也是文本的对话者之一。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求职信的概念、作用和特点;

  (2)掌握求职信的写作;

  (3)了解个人简历的概念、作用和特点;

  (4)掌握个人简历的写作。

  2.能力目标

  (1)阅读能力目标

  能理解求职信和个人简历的主旨;能根据求职岗位需求把握求职信和个人简历中应提供的相关信息。

  (2)写作能力目标

  能根据招聘信息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撰写成功的求职信和个人简历。

  3.人文素质目标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 求职信的写作。

  难点:1. 能根据求职岗位需求把握求职信和个人简历中应提供的相关信息。

  2. 认识自己与工作要求相关的特长、兴趣、性格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话法、实践法、电教法等教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2小节共90分钟

  五、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婷是湖南第一师范文秘专业20xx级的一名大专生。毕业临近,她很想早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办公室文秘工作。前段时间,她看到了某公司刊登在《长沙晚报》上的一则招聘信息,非常想获得这份工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向那家公司投递了一份求职书。经过筛选,她获得了面试的机会;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她成功地被该公司录用了。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很高兴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

  如果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如果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教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回答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 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收拾好一号学具袋)

  [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二、实践操作,探究学习

  1.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

  (1)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两根小棒、作业纸和实践操作表格);

  (2)在作业纸上有不同的线段,请你用两根小棒去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条不同的线段围一围);

  (3)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围成的用√表示,不能围成的用×表示。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如下图:

  第一边

  长度(cm)第二边

  长度(cm)第三边

  长度(cm)能否

  围成算 式

  631×

  2×

  3×

  4√

  5√

  6√

  7√

  8√

  9×

  10×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1)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3<6,所以围不成。

  (2)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2+3<6,所以围不成。

  (3)教师:3厘米也不能围成,是什么原因呢?课件演示。

  提问:它为什么也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3+3=6,所以不能围。

  (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围不成。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阿?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 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 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4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4+3>6。 课件演示。

  教师指着5厘米,问:那5厘米? 得出:5+3>6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6 7+3>6 8+3>6 9+3>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9厘米不能围,可是9+3>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

  教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

  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

  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9的和与3比)

  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9+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集体汇报。

  第一边

  长度(cm)第二边

  长度(cm)第三边

  长度(cm)能否

  围成算 式

  6 31×1+3<6

  2×2+3<6

  3×3+3=6

  4√4+3>6 3+6>4 4+6>3

  5√5+3>6 3+6>5 5+6>3

  6√6+3>6 3+6>6 6+6>3

  7√7+3>6 3+6>7 7+6>3

  8√8+3>6 3+6>8 8+6>3

  9×9+3>6 3+6=9 9+6>3

  10×

  ……

  教师:在同学们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教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

  [设计意图: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

  第五个层次:找出判断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

  教师:在这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它们也应该有几组算式?(3组)

  那我们在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三组算式都找出来啊?

  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找到一组不符合能围成的条件就可以了。

  教师:谁能快速地说出‘10’不能围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怎样最快的找到不能围成的原因,在这里也应该让学生明确。方法最优化应随时有效地渗透在教学环节中。]

  第六个层次:再次验证“任意”,将结论从特殊扩大到一般;同时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

  (1)教师:刚刚咱们是给3厘米和6厘米寻找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那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

  教师演示课件,随意拖拉两次,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出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开始的研究,是从给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两边着手的。在这里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将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性质。]

  (2)提出:在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

  让学生先充分地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

  [设计意图:我以为,在全体学生都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肯定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诀窍。教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引导全体学生都掌握简单方法。]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轻松小游戏。

  教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老师为了表扬大家,给你做个小游戏,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请两个学生上来跨一步。

  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

  教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课件演示:两腿和地面跨出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教师:可是有个人说,我可以。你们知道是谁吗?

  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并再次向学生渗透看问题要全面的原则。]

  2.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有图。)

  (1)3、4、5 (2)3、3、3 (3)3、3、5 (4)2、6、2

  [设计意图:这道基础题的练习,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巩固,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方法快速地进行判断。]

  3.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全课小结,从考虑问题要全面,引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再次呈现前面的研究表格,这些数据是具体的,教师提出:“3.5厘米行吗?3.2呢?3.1呢?3.01呢?不断地向3逼近,学生自然会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该怎样表述呢?“比3厘米长”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学生不难得出“又必须比9厘米短”。这样层层递进的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渗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六篇】相关文章: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五篇11-29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10篇07-26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8篇07-1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10篇02-10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5篇02-19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四篇10-10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汇总10篇10-08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汇总7篇10-07

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七篇01-18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10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