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28 20:16: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1

  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和课文第一句话,理解“鼓”的意思。

  (1)让学生说说,平时他们说“鼓”的时候指的是什么。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在课文中“鼓琴”是“弹琴”的意思。

  (3)让学生明白在文言文中,“鼓”字有“弹”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板书:看注释看插图)

  3、教师示范朗读并简单讲解。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并注意指导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少(shǎo)选、汤(shāng)汤乎、复为(wèi)鼓琴者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知道课文讲了伯牙和锺子期这两个热爱音乐的好友之间发生的故事。

  4、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并正确朗读。

  (1)用多种方式理解句子,读好停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善哉”,知道“善哉乎鼓琴”是“琴弹得真好啊”的意思。

  ②借助注释,说出“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的意思,知道“太”在这里是“大”的意思。

  ③通过“巍巍乎若太山”,引导学生理解“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大山;通过“汤汤乎若流水”,引导学生明白“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流水。教师再让学生关注注释中“少选”表示“不久”,对照知道“方”也是表示时间,是“刚刚”的意思。

  ④借助停顿线,引导学生读好停顿,并告诉学生读到语气词“哉”“乎”的时候声音可以稍微拖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①引导学生理解“破琴绝弦”中“破”和“绝”表示动作,再通过“破坏”和“断绝”的词语让学生大致明白这两个字在这里的意思,进而能说出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把琴摔破,把弦弄断”。

  ②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并知道“为鼓琴者”是“伯牙为他弹琴的人”的意思,“复”是“再次”的意思,“足”是“值得”的意思。

  ③引导学生读好停顿。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学生齐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3)指名交流课文具体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组词等方式,指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进而正确朗读课文,为后面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作准备。

  二、聚焦句子,想象画面

  1、聚焦“弹”和“听”的句子,自主学习。

  (1)学生读课文,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伯牙鼓琴和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2)同桌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1)学生朗读。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教师引导:读着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预设:很高很高的大山,雄伟的大山;流得很急的河水,浩荡的流水……

  (3)引导学生根据锺子期不同的'回答,猜测伯牙弹奏音乐的特点。

  预设:若太山——比较深沉,很有气势;

  若流水——节奏很快,调子很高昂。

  (4)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再让学生想象并交流伯牙的琴声是什么样的。

  (5)师生配乐共读。

  (设计意图)从根据文字想象画面,到配乐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结合材料,体会情谊

  1、聚焦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出“知音”主题。

  (1)指名朗读。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教师提问:锺子期死后,伯牙做了什么?为什么?

  预设:摔坏了琴,永远不再弹琴了;因为在伯牙心里,只有锺子期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音乐。

  (3)教师追问: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他们俩?

  (板书:真正了解自己的朋友——知音)

  2、阅读材料,交流看法。

  (1)教师引导: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也有人说应该这样做。请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的看法。

  (2)全班交流反馈。

  (3)小结:是啊,是音乐让两人心意相通,成为了知音。知音已逝,演奏也因此失去了意义。

  (4)学生再次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3、总结。

  教师:后来,《高山流水》的乐曲便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民间广为流传,而成语“高山流水”则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4、配乐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课后材料的适时切入,引导学生深化对课文结尾和成语知识的理解。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共饮醉当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r“鼓”是什么意思?(弹。)

  r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①“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

  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预设: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①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②联系上下文;③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过渡: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呢?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呢?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而锺子期只是一个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个是著名的琴师,一个是普通的樵夫,伯牙为何会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品读一下课文。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学生尝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预设: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锺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是极其难得的。锺子期从伯牙的音乐中听懂了他这个人,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学生或许能说出其中的原因,但难以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知音难求的深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他与好友心有灵犀的感觉,有时只需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说的话,这种心心相印的感觉是令人非常愉悦的,能让人体会到友谊的奇妙之处。而作为音乐家来说,音乐就是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如果有人能听懂自己的音乐,明白自己的志向和胸怀,这难道不是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吗?所以伯牙才会这么珍视锺子期这位朋友。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①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学生补充“知音啊”)。“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学生补充“喜”)。是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学生补充“欣喜万分”)。

  (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过渡: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出示补充资料。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学生配乐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4、质疑探讨,升华情感。

  (1)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从伯牙的职业来考虑,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

  (2)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预设:学生可自由发言,对于这一举动,可能有些学生会不赞成。比如伯牙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从此以后不再弹琴,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来说,这是多大的损失啊!而且,锺子期虽已不在人世,但可能还会有人能听懂伯牙的音乐,可能他还会遇到一位知音,可他摔了琴,就等于放弃了这个机会。学生思维活跃,可能会有各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教师不必过多评判。

  小结: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道理。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是一个传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人把这个故事记载成文,或多或少都有些艺术上的修饰成分。“三尺瑶琴为君死”,正是因为这种可歌可泣的举动凸显了伯牙对知音的一片赤诚,这个故事才有着这么动人的力量,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讲述、传颂。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试背全文。

  2、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

  教师: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生:知音!)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学设计01-14

“伯牙善鼓琴”阅读练习答案02-17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2-12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3-12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4-14

伯牙绝弦的教学设计09-26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1-12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04-02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5篇03-12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选16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