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生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10 09:31:2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八年级上生物教学设计

  导语: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化,任何优势都是暂时的。当你在占有这个优势时,必须争取主动,再占据下一个优势,这需要前瞻的决断力,需要的是智慧!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八年级上生物教学设计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八年级上生物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生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2、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

  3、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能力目标:

  1、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新鲜的猪心脏,观看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教学方法: 自学导思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

  教学难点: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老师举例说明汽车开动要用发动机,抽水要用水泵,人体内血液流动也需要动力,这就是心脏。设问:那么心脏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动力作用呢?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入新课。学生观察内容

  (一)心脏的位置及形态

  利用多媒体,展示胸腔透视图,真实生动地展示心脏的位置,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总结归纳出心脏的位置。展示人体心脏外形图,观察心脏的形态,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学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脏搏动,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

  (二)心脏的结构

  1、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2、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同时设问: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及心脏壁的厚薄。3、结合人体心脏解剖的,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使学生明确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左右两边不相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鲜的猪心脏,找出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同时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肯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最后用展示心脏解剖图,要求学生写出心脏四腔及连通的大血管,加以巩固。这样,由分解到综合最后形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使 学生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1、观察新鲜的猪心脏结合

  (三)心脏的功能1、讲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

  2、展示人体心脏瓣膜纵剖放大图

  3、设问: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

  4、展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动画图

  设问:“同学们,从图中我们看到血液在心脏中是如何流动的?心脏瓣膜在血液流动中起什么作用?”

  5、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 “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1、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2、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

  3、学生观察心脏瓣膜的分布及组成

  4、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 即心脏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也就是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 能倒流。

  巩固新课发放练习题学生以游戏方式完成练习

  小结展示心脏解剖放大图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八年级上生物教学设计2

  “人与生物圈”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

  1 教材编排意图、地位及特点

  教材将本单元内容编排在必修课最后一部分讲述,既是“生物与环境”一章知识的自然延伸和提高,也是综合应用“代谢、生殖、发育、遗传”等知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充分体现,同时还是比较集中地阐述人的自然属性、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的思想的一章。

  教材内容的特点:

  ①知识学习方面:突出基础性、发展性和时代性,如对生物圈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认识,对生物多样性地位的认识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②能力培养方面:突出了实践能力、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如安排了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搜集有关生态农业的信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农业生态系统、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等研究性课题及实验。

  ③态度观念方面:突出了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教材内容各知识点始终贯穿了人与自然之间必须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思想,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 与其他各章联系

  “遗传的物质基础”是理解物种及基因多样性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是理解生物圈稳态的基础,“代谢、生殖、发育、遗传”等知识是理解环境污染危害的基础。

  3 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①生物圈的概念;②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③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3。2 教学难点 ①生物圈稳态能够自我维持的原因;②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圈稳态的关系;③设计农业生态系统

  4 教学设计和主要教学策略

  根据本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议将本单元知识划分成3个主题来讲述,主题1:生物圈的稳态;主题2:生物圈的保护;主题3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主题1:生物圈的稳态,可以从地理相关知识入手引入教材,然后依次讲授: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两个知识点。

  关于生物圈的概念的讲授:由于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知识时已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因此采用学案教学比较适宜,教师可以发给学生学习提纲(如:①生物圈的组成;②生物圈的形成过程;③举例说明生物的进化与生物圈的演变之间的直接联系;④人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布置学生预习、复习,并联系实际编制好讲课稿,课堂上选l~2位代表讲述。这样教学,学生自主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会很高。

  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是一个难点,需要熟悉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等基础知识,教师如采用先复习相关知识后讲解,可能造成“知之”的学生早已“知之”,“不知”的学生照样“不知”的局面,造成学生的厌倦心理。为了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建议采用探究教学法,教师为学生提供直接相关的图解和资料(如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森林生态系统图片等),由学生自己进行讨论研究,解决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可设计如下问题: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各有什么特点?②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含义。③生物圈维持自身稳态的能量基础和物质基础分别是什么?④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物圈的稳态之间有何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教师还可以设计针对性的习题。如提供阅读材料:美国的“生物圈Ⅱ号”实验,让学生阅读回答问题。

  美国的“生物圈Ⅱ号”实验(材料:略)。

  根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①“生物圈Ⅰ号”应该是什么?②试比较美国的“生物圈Ⅱ号”内的生态系统与地球上的农田生态系统的不同。③试设想科学家们如何维持“生物圈Ⅱ号”的稳定?④导致这场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⑤试述美国的“生物圈Ⅱ号”实验的意义。

  主题2:生物圈的保护,可以从“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直接引入:生物圈自我维持稳态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人类的活动造成的破坏超过这个限度会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生物圈Ⅱ号” 实验的失败也告诫人们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在生物圈之外建立一个适合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是很困难的。所以必须对生物圈进行保护。引入第 2个主题:生物圈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圈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所以保护生物圈首先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而环境污染是破环生物圈稳态、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因此保护生物圈还要防治环境污染。所以分两部分讲授:1)保护生物多样性;2)环境污染的防治。

  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讲3点:①生物多样性的含义;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与生物圈稳态的关系;③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保护。由于各方面资料来源较多,比较适宜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进行分组研究,利用报刊、杂志、互联网、广播电视等手段收集资料,对各种信息进行汇编整理,写成研究报告,用2节课时间进行交流汇报,并把学生的研究成果包括各种图片资料进行展示。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使具体的实例和数据深深映入学生的脑海,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环境污染自发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补充介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进一步突出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圈稳态的影响,可从生态系统的“特点、作用、面临问题、合理开发”等方面通过列表比较的方式集中讲述森林、草原、海洋、农业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知识。森林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体,可重点讲述,农业生态系统可在指导学生设计农业生态系统的课题时重点讲述。

  环境污染的防治可讲授以下几个知识点:环境污染的危害及防治;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实验: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教师可通过展示和播放大量的图片、录像和列举直观的事例让学生总结环境污染的类型,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探究环境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在此基础上要重点讲授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教师可紧密结合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和实验: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来组织教学,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理论研究、调查走访、实验

  验证等过程,总结环境污染特别是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撰写出论文报告。

  以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为例:学生实践研究过程主要分5步: ①通过分组行动,上网查找资料;查阅相关报刊、杂志资料;走访市环保局或环境监测站;调查工业密集区如无锡市焦化厂等附近植物的生长状况等方式收集信息,进行整理研究,并初步整理出下面的内容:酸雨的形成,酸雨形成与硫循环的关系,酸雨的危害。

  分组调查的学生通过对商店、餐馆密集区的调查,对河流、湖泊的污染情况等的调查,另外写出调查报告:无锡市城郊结合区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状况报告。

  ②实验验证:观察 SO2对植物的影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上述信息很多是间接得来的,学生感性认只不深,需亲自实验来验证,设计实验方案(包括研究目的、材料仪器、操作过程、实验结果分析并得出结论)。

  ③小组讨论,提出合理化防治建议。

  ④撰写论文。

  ⑤课题延伸。

  从对生物多样性现状的研究,对环境污染的研究学习,学生深切感受到人类的活动──向生物圈索取资源的数量和速度,向环境排放废物的量,已经威胁到生物圈的稳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脱离生物圈。地球和生物圈的危机就是人类的危机从而引入第3个主题: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行讲述维持生物圈稳态主要措施:

  l)能量方面:节约能源,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开发新能源。

  2)物质生产方面:建立无废料生产体系(原料→产品→原料→产品),实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

  3)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讲述过程中,诸如“野生动物肉可食、皮可穿、骨头可以泡酒”等片面强调野生动物的直接价值、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想要进行重点分析、引导。

  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设计农业生态系统,这是一个难点。

  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对常见农作物种类、生长环境、影响因素、肥料的施用等知之甚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实地考察非常必要,即使看不到完整的生态农业示范区,但通过实地考察,学生有了实际的感受:感受到农民秸杆回田,感受到食用菌的栽培环境等,然后教师再提供典型的实例帮助学生分析,然后布置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设计,分以下几步完成:

  调查我市农业生态系统的现状时查阅农业生态系统建设的资料→设计初步方案→分析讨论修改方案→交流。

  实践证明:上述教学过程的实施,尽管大大增加了教师组织教学的困难和工作量,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是任何单纯的课堂教学所无法达到的,而且学生学得轻松,投入主动,饶有趣味,情感教育潜移默化,达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八年级上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计划03-31

人教版一年级上《影子》教学设计02-19

牛津英语八年级上Unit3Adayout教案设计范文04-09

八年级思品下册《无形的财产》教学设计02-23

《学画》教学设计02-19

《画》教学设计01-12

《纪念》教学设计02-19

《插秧》教学设计02-19

《泉水》教学设计02-19

《春晓》教学设计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