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与听觉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10 09:03:3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是使学生树立结构和生理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了解耳的重要性,形成自觉保护听觉的卫生习惯。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耳与听觉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耳与听觉》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生命活动调节》一章中第二节《感觉》中,本章内容分四节:第一节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神经调节;第二节是介绍感觉器官眼和耳的结构、功能及卫生;第三节是人体通过内分泌系统实现的激素调节;第四节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协调作用下实现的动物行为。

  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人不同的感受器能感知不同的外界环境(或人体内部环境)的刺激,并通过传入神经,将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到相应的神经中枢,形成感觉,从而使人体获得外界(或内部)环境的信息,并且作出适当的反应。人体的感受器多种多样,于是教材第二节就以人体获得外界环境中信息的主要来源——光、声刺激的感受器眼、耳为代表,介绍了人体的几大感觉器官。在对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活动方式有了大概的了解后,再来学习刺激的接受者—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对于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建立比较完整的神经调节知识框架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到第二节听觉这部分内容,教材着重介绍了“耳”的听觉功能和与听觉形成有关的结构。在指导学生观察彩图、插图,阐明外耳、中耳、内耳各部分构造时,突出了耳廓、外耳道、鼓膜、听骨、耳蜗、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等与听觉形成关系密切的部分。教材还针对青少年实际,提倡注意用耳卫生。

  二、 学情分析:

  从教材的内容地位和特点来看,本章知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感受到神经调节的普遍现象,但是又会常常遇到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在教材中设计了“讨论”、“调查”、“观察”、“实验”、“探究”等环节。 单就第二节来说,学生虽然对自己的眼、耳等感觉器官较熟悉,但对视觉和听觉是怎样形成的还知之甚少。所以需要教师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分析和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对于耳的结构的教学,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形介绍耳的结构,让学生思考后讨论各部分的功能和听觉的形成,耳除了听的功能外还有感知位置变动的功能,所以可以安排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实验说明两只耳听声音的好处,举例说明晕车、晕船等症状。

  三、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耳的结构及其功能。

  2、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

  3、阐述如何保护耳朵及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耳的结构”的模型或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时评“听觉的形成”,知道耳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结构和生理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了解耳的重要性,形成自觉保护听觉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教学难点:听觉的形成

  根据这一节教学内容,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师] 请大家欣赏一曲美妙的乐曲

  你能清楚的听到乐曲吗?知道乐曲的名字吗?

  学生欣赏音乐

  问: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是凭借人体的什么器官听到声音的?(耳朵)

  那么,耳朵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一节课要探讨的话题――耳与听觉

  (二) 出示学习目标(全班齐读)

  过渡语:明确目标后,我们就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想一想 说一说”观察下列图片(课本P83),假如人失去听觉,这四个场面各会出现什么情况?

  (三) 出示自学指导(默读课本P84页,思考以下问题,在书上标注出答案,3分钟后请同学回答。)

  1.请同学们结合图4-52,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2. 听觉形成的过程?

  3.什么是噪音,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的人有什么危害?

  4.如何保护好耳朵呢?

  (四) 先学

  (五)后教(学生口答,教师对问题答案补充更正)

  评题一请同学们结合图4-52,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下自己的耳,有什么感觉,其实你摸着的只是一部分,耳的内部结构是很复杂的,先了解耳的结构(出示耳幻灯片片)

  提问:耳分为哪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由什么构成,三个部分各自有什么功能? (通过看书或幻灯片,让学生简单介绍耳的结构,教师纠正总结并板书) 外耳:耳廓、外耳道 (同时让学生用手去感受)

  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师]人的耳可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是惟一暴露在体外的部分,中耳和内耳位于颅骨内,受颅骨保护。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认识,你认为耳的各部分有什么功能?

  各个小组可以比一比,看哪一组讨论的最完整。(学生猜想各部分的功能)

  [讲述]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人的肉眼都能看到,耳廓暴露在外,长耳廓有何用呢?(收集声波),如果用手遮住耳廓就会感觉声音听不清楚。外耳道是声波传入中耳的通道,皮肤上有细毛,皮脂腺,这些分泌物与脱落表皮混合在一起,形成耳垢。

  中耳是由鼓膜、鼓室、听小骨组成的。

  当录音机播放声音时,音箱振动,而且声音越大,你会发现振动越厉害。再比如振动一下音叉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如果用手终止音叉的振动,声音也会随之消失。可见,声音来自振动。可以产生振动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是一根琴弦,可以是蚊子的翅膀,也可以是我们的声带。声带的振动可以振动空气。我们用手可以很容易感受到。那么,是什么结构将空气的振动传递到耳的深处?(鼓膜) 提问:空气能振动鼓膜吗?让我们做个实验:用手指将一页书展开,向绷紧的书页吹气(学生手指感受到纸张的振动,听到低沉的声音)

  [讲述] 鼓膜是外耳与中耳的一层界膜,是椭圆形的,灰白色的薄膜,是接受声波振动的结构,随着声波强弱产生不等的振动。那鼓膜里面还有什么结构?(听小骨)

  中耳除了鼓膜,还包括了鼓室和听小鼓。鼓室是在鼓膜内的小室,内有三块听小骨,三块骨由关节相连,鼓膜产生的振动由三块听小骨传到内耳(振动力量加大30倍),鼓室底部有一条咽鼓管与咽相通,当口张开或吞咽时,咽鼓管开放,空气由此进入。

  [活动]同学们可以做这样一个试验:吞咽时,若用手指堵住鼻孔,会感到耳内很不舒服。如果这时还不张口,并仍用手指捏住鼻孔,则会感到听力减弱。然后放开鼻孔,再做一下吞咽动作,则不适感可立即消失。(让学生从自身体验中去理解咽鼓管的功能与鼓膜的作用)

  正是由于鼓室通过咽鼓管与咽相通,所以当口张开时,空气进入鼓室,使鼓膜内外两侧气压相等,可避免鼓膜被太强的声波震破。

  [师]在了解了中耳的各部分结构之后,我们来看看内耳,内耳有三部分,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提问1:想象一下当鼓膜振动的时候听小骨和耳蜗会产生什么现象?(听小骨前面紧紧连接鼓膜,后面连接耳蜗。鼓膜振动时,听小骨和耳蜗也会振动) 声波的振动经鼓膜通过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象个蜗牛壳,其内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即对声音敏感的听觉细胞,和视觉细胞一样,这些细胞受到振动后可以把声音的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最后在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

  提问2:人的眼睛通常看不到自己的头部,即使闭上眼睛,我们也能感觉到自己头部的位置变动情况,这是怎么会事?还有有些人为什么易晕车,晕船?

  [讲述] 耳除了具有听觉的功能以外,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这是因为内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人头部的位置变化。比如:在乘车的时候,我们闭上眼睛也能感受到车速,转运方向。如果这些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如坐车等)会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这就是我们说的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小结](边指图边讲)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功能是收集、传入声波。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三块听小骨,鼓膜可以受到声波的振动而振动;在鼓室内的三块听小骨相互连结。其中的第一块听小骨前端与鼓膜接触,第三块听小骨的后端与内耳接触。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连通。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评题二:. 听觉形成的过程?

  师: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耳的结构,下面能不能结合每一部分的功能,分析一下听觉是如何形成的?

  (每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黑板上用简短文字和箭头表示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归纳] 听觉的形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外耳、中耳收集、传导声波;②内耳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③位听神经中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导神经冲动;④大脑皮层听党中枢兴奋,形成听觉。

  (板书)声波→外耳→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评题三 什么是噪音,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的人有什么危害?

  学生口述(“遇到巨大响声时,张嘴或者闭嘴堵耳”示范动作,全班一起完成。) 评题四 耳的卫生保健

  提问: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耳,做好耳的卫生保健?

  学生讲述(播放视屏)

  (五) 讨论

  1、有时在遇到巨大声响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张开嘴巴,大人有时也说这样做可以避免“鼓膜”受损,现在你能解释这是怎么会事了吗?

  (学生讨论)

  (教师强调)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2、同学中有没有人患过中耳炎,能否说一说中耳炎的症状及痛苦?为什么小儿更容易的中耳炎呢?

  (教师强调)

  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就可顺着咽鼓管逆流而上进入中耳,造成中耳炎,小孩由于咽鼓管较短,鼻咽等感染时,易引起中耳炎小儿因为咽鼓管短,病菌容易从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而患中耳炎。

  3、为什么人们认为晕车、晕船与内耳结构有关?

  (教师强调) 半规管、前庭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化,调节身体平衡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训练

  七、课外实践 关爱聋哑人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的教学方式10-17

视唱练耳教学12-14

伊索寓言:行人与赫耳墨斯03-17

小河与青草教学设计02-19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03-30

钓虾与放牛教学设计05-03

《聚与散》教学设计03-26

《矛与盾》教学设计02-28

《与象共舞》教学设计02-26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