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的手抄报

时间:2022-08-03 05:05:09 手抄报 我要投稿

关于移风易俗的手抄报

  移风易俗是指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移风易俗的手抄报,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移风易俗,成语,改变旧的风俗习惯。语出《荀子·乐论》。“风俗”一词,《辞海》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习惯上,人们将由自然条件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不同,称之为“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俗因时因地而异。风俗作为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有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即所谓“移风易俗”。移风易俗,其现代意义通常指在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下,由政府干预或社会组织协助参与,具有明确目的性的破除陋习,培养社会文明新风尚的行动,是积极的文化变革。

  西汉经学家刘向认为“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易。”这就是说,世变和事变促成“时移”,“时移”则带来风俗的改易。古往今来,移风易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社会是发展的社会,移风易俗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风俗,首先是作为一种传统社会的大众文化现象而存在。其社会学意义,具有“群体性”、“伦理性”、“凝固性”。作为文化现象,兼具“传习性”、“扩散性”、“教化性”。从政治学意义而言,则具有极强的“持久性”、“渗透性”、“导向性”。因此,风俗与社会、政治、文化都密切相关。相对于法律、政令等的强制性,风俗对社会的整合作用是潜移默化、精神渗透,是一种“软控制”。《礼记》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自古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民风民俗的引导。《诗·周南·关雎序》云:“美教化,移风俗”。《史记·李斯列传》曰:“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汉王朝视“风俗”攸关国运兴衰。汉武帝把“广教化美风俗”提到了安邦治国的高度,希望通过“齐整风俗”来实现对社会的整合掌控,维系汉王朝的大一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的政治理想。因此,重视风俗文化建设是治国理政的主要内容,尤其在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代,保持文化传统与重振社会秩序都需要风俗文化的参与。

  《荀子》云:“无国而不有美俗,无国而不有恶俗”,一定时期的风俗本身可以混杂善恶美丑。风俗随时代发展要革故鼎新,若没有移风易俗,便很难代之以进步的社会生活方式,形成文明新风尚。历史上有“胡服骑射”的故事,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善于变革,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美谈。近代辛亥革命,从政治角度来说,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就其社会意义而言,却是一场影响深远、意义深刻的移风易俗战役。移风易俗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基本主张。毛泽东曾经先后提出“两个务必”和“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等主张,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要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总之, 移风易俗是弘扬时代文明新风的题中应有之义,对社会文化建设、对弘扬社会主旋律至关重要。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当今社会党风政风与世风民风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党风政风是关键,世风民风是风向标。党风政风决定民风,民风影响党风政风。“四风”的传染性极强,不仅党内有,全社会同样存在。正党风、清政风,需要标本兼治、内外兼修,净化世风民风不可忽视。毛泽东曾经尖锐地指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和贪污同样会对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产造成损失,不仅损害国家的全局利益,而且侵犯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些问题和党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也是同人民群众的利益格格不入的,必然破坏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个浪费盛行的国度,不可能涵养真正的现代文明;一个艰苦奋斗的政党,必须懂得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反对铺张浪费,我们党才能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中,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厉行勤俭节约,才能有效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培育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崇尚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已经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狠刹歪风邪气,遏止陈规陋习,刻不容缓。

  移风易俗的目的是通过风俗改造,优化社会环境和政治生态,提升干部群众人文素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至于如何移风易俗,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和方法。要教化美化,思想感化。“广教化,美风俗。”我们要加强对民众的风俗引导,要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大造声势,大声疾呼,大力营造移风易俗的舆论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使风俗改良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坚持加强教育、打“持久战”的方针,不可指望朝夕之大功告成。作为社会中的成员,党员干部也难免会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浸染,进而侵蚀党风政风。“负能量”客观存在,但作为党员干部,对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能无动于衷,更不能随波逐流,而是应该守住正气、坚决抵制,自觉做清正廉洁、移风易俗的表率,“上行下效”,事半功倍。要文化引领,潜移默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文化建设就要在移风易俗、除弊布新、崇尚新风上下功夫,必须面对并正确解决传统观念、风俗习惯的传承问题。要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承地方风俗中的人文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倡导现代社会的文明礼仪,革除陋习,激浊扬清,移风易俗,形成社会文明新气象。要制度规范,刚性约束。当今是一个法治社会,制度化既有助于移风易俗的顺利进行,也能体现法治社会的特点和精神。实践已经证明,制度往往能够更好地规范引导人们的生活,也更容易让群众接受。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旧的不合时宜的风俗要及时主动抛弃,新的文明的风俗要加以提倡并制度化。只有新的文明的风俗被制度化了,才会被群众更好地坚持下去,移风易俗才算成功。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倘若不深入民众的大层中,把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分别好坏,立存废标准,而于存于废,都慎选施行的方法,则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移风易俗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需要水滴石穿的功夫,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实现常态化、长效化。

  移风易俗,任重道远。风俗之变,关系盛衰。倡导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既是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需要,也是每一个公民责无旁贷的义务。要切实弘扬社会正气,净化社会风气,抓党风政风促社风民风,打赢反对“四风”的持久战,推动这场深刻的风气变革,为反腐倡廉建设凝聚正能量。

  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移风易俗工作现场推进会在莱芜市召开。会前,山东省委常委、省宣传部部长孙守刚,中央文明办一局副巡视员王朝彬,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刘宝莅及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各地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现场视察指导莱芜市移风易俗工作。(中国文明网)

  移山易,移俗难。千百年来,淳朴的乡村群众一直遵循着民间形成的老规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拿农村婚丧嫁娶来说,作为人情往来,其本意是维系情感,但是在一些地方,人情消费逐渐掺杂了一些功利意识和攀比心理,使得一个好的传统习俗变成陋习,助长了奢华之风。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家红白事办酒席每桌上千元,动不动几十桌、上百桌,一场下来,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花费巨大。有条件的讲排场、比阔气,没有条件的也要硬撑门面,甚至不惜债台高筑,加重了家庭负担,影响了正常生活。还有的借机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和低俗歌舞表演,各种陈规陋习和不健康的活动花样繁多,死灰复燃,带坏了社会风气。

  如何治理这股歪风,从根本上改变乡间不文明风气,减轻农民负担,应该说,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是破解这一陋习的重要手段。山东此次打算利用五年时间,以移风易俗为切入点,积极推行喜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大力加强乡风民风建设,推动“软环境”与“硬环境”同步发展,全面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可谓抓到了点子上。

  好政策需强力推方能落地生效。笔者以为,抓好农村移风移俗,要抓住三个关键点。一要抓党员干部带头。上行之下效之,党员干部带头是改变社会风气,推动民俗转向的有效方式。在这一点上,各地要结合中央省市相关规定,出台党员干部办理婚丧事宜的相关具体规定,签订《承诺书》,严格落实报备制度,用制度为党员干部戴上“紧箍咒”。

  二要抓村规民约完善。推进移风易俗,破题关键在于发挥村民自治、民主协商的作用,通过建组织、立规矩,推动移风易俗这项“软任务”变成“硬约束”。各村要以加强红白理事会建设为总抓手,健全理事会组织,制定工作章程,并将其纳入村规民约,明确村民办理红白事的标准、流程及奖惩规定。同时,各级要进一步夯实基层责任,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对各村的年度考核,使村规民约这个“小宪法”成了群众办理婚丧嫁娶事宜的“硬杠杠”。

  三要为文明落地搭建新平台。开展移风易俗,不仅要向旧传统“开刀”,推动形成新规范,还要丰富实践载体,大力倡树文明新风。各地可以通过文艺等多种形式推树典型,倡导厚养薄葬新风。各村要设立公共治丧场所,免费为村民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要搭建文明创建评选载体,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让乡风民风真正美起来。

【移风易俗的手抄报】相关文章:

移风易俗我践行手抄报08-03

移风易俗的标语06-21

移风易俗工作总结02-09

移风易俗工作总结范文04-19

端午节的移风易俗作文11-07

移风易俗活动方案(通用12篇)03-10

移风易俗工作总结11篇02-18

暑假手抄报手抄报内容08-23

节日的手抄报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