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文、注解及译文

时间:2022-03-25 09:33:26 文学常识 我要投稿

论语六则原文、注解及译文

  导语:《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论语六则原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论语六则原文、注解及译文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有两种说法:

  1.复习

  2.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1.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2.孔子教给其弟子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音乐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习操练,因此此处应该是演习的意思

  3.《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说”通“悦”,喜悦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同一师门的'师兄弟指的意思

  “人”是别人的意思

  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新:这里指新的知识。

  知:这里有解释、领会的意思。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罔”有三种说法:

  ‘罔’同【或通】‘惘’

  1.惘然无所得

  2.被欺骗

  3.迷惑不解

  根据论语中的其他用例我们认为第三种解释更正确,以前的中学教材解释成第一种,现在的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殆”有三种说法:

  1.精神疲殆

  2.迷惑

  3.指学业上陷入困境危险

  在论语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后两种解释,根据对偶词的词义相近的规律,我们判断应为第三种解释,旧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是根据一些古人的注解做出的判断,没有依据,新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第六》)

  乐:以……为乐

  好:爱好。

  者:……的人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第六则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间。

  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 有能力去做官,供养自己。

  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耳顺:意思是听到的话能够辨别其真伪是非。

  不逾矩:指不超越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拓展:论语原文及翻译注解

  原文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论语六则原文、注解及译文】相关文章:

《论语》片段阅读答案及译文03-12

《宋史·刘敞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08-29

诗经《小雅苕之华》的原文及译文07-26

《疑人窃履》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08-30

《鲁云谷传》阅读答案及原文译文解析02-28

英语日记及译文12-09

张岱《陶庵梦忆》序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08-29

诗经的《国风·邶风·雄雉》的原文注释及译文赏析08-08

诗经《大车》译文及赏析09-22

《诗经:桓》译文及赏析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