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读书心得

时间:2022-12-06 12:26:26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最后一课读书心得15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一课读书心得15篇

最后一课读书心得1

  今天在课上老师让我们默读了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教材,开始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讨厌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是的,就像韩麦尔先生所说的“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英语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让我们以小弗郎士的经历为戒,好好学习自己的母语、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

最后一课读书心得2

  《最后的一课》的作者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他一生中,除一部诗集和一些戏剧外,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和四部短篇小说集。《最后的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最后的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结束的第二年。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8月份普鲁士军队深入法国境内,在色当大败法军,法国皇帝路易﹒波拿巴投降并当了俘虏。战后法国和普鲁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将法国东北部的亚尔萨斯和格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最后的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主要反映了在普鲁土侵略者的残酷统治下,亚尔萨斯省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敌汽同仇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小说中表现这一重大主题时,既没有正面描写普鲁士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也没有写抽丁拉夫,敲骨吸髓的残酷剥削,而是写了沦陷区生活的一个小小的侧面:已经被普鲁士侵略者统治两年的亚尔萨斯省人民接到了柏林的命令,不准在学校里教授法文,一律改教德文。小说通过一个小学生的自述,描写了一个乡村小学接到这项命令后,全体师生和当地群众的强烈反映,深刻地揭示出了小说的主题。

  小弗朗茨是一个贪玩的顽皮孩子。他法文学习成绩差,怕考问,怕挨老师的训斥,经常逃学。在这天的法文课上,哈墨尔先生心情沉重地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文课。”老师的话给小弗朗茨极大的震动,使他意识到,他们将要同祖国的语言告别了,现在他们将要丧失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了。于是,他开始变得懂事起来,刚才还使他头疼、讨厌的法文课,一下子就像老朋友一样舍不得离开。他悔恨自己没有学好法文,并在悔恨中对祖国的语言产生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情。“要是我能从头到尾把这些分词的规则大声地、清清楚楚地、一字不错地背出来,任何代价我都是肯付的啊!”这是多么巨大的思想飞跃,多么深沉的感情变化呀!是啊,连一个爱逃学的顽童都如此地留恋祖国的语言,都如此地憎恶普鲁士侵略者,那么,热爱祖国、不愿做奴隶的成年人的感情则是不言而喻的了。作者采取这样精巧的艺术构思,比直陈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和谴责,更具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最后一课读书心得3

  读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

  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读书心得4

  读罢都德的《最后一课》,犹如亲身经历了这非比寻常的一课。书中的小弗朗士在都德的笔下栩栩如生,一如我们邻桌调皮捣蛋的小男生。

  这篇文章,记录了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校因为普法战争法国失败而被迫关闭的事情。整篇文章中,都德并没有去广泛地谈自己的祖国如何之好,沦落敌国如何之痛。他只是从细微处入手,借助了小弗朗士的视角,以一个孩子的口吻,以一个孩子的心去感受丧失祖国的哀伤。

  一开始,调皮的小弗朗士惧怕考试、总想逃学。但当他知道了自己的家园已经沦陷,这已然是最后一课的时候,他开始了后悔,开始了难过。开始为以后再也不能学自己的母语——法语,而感到深切的痛苦。文章很纯朴地写出了一个小男孩从拥有到失去祖国的心路历程。从一开始的懒散到最后的哀伤,一个孩子在失去祖国时萌发的爱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韩麦尔先生最后书写的“法兰西万岁!”也深深震撼着大家的心,一笔一划中饱含着作者对祖国最深沉的爱!

  和爱国的法国人民一样,中国人民也同样品尝过亡国之痛,也同样有着爱国之心。老舍先生与郑振铎先生笔下中国版的《最后一课》,虽然都是以老师的视角去诠释人们爱国、爱民族的精神,但给了我同样的感动与震撼!

  在老舍先生的文章里,向来不讨厌下课铃声的瑞宣,却在最后一课上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瑞宣一直都将课讲得很好,哪怕是他上的第一堂课,也没有露出一点紧张。然而在这最后一课上,他却忍不住颤抖。话到口边却又说不出来。他在犹豫:到底应当安慰自己的学生们,还是应该去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到底应当告诉他们抵抗敌人,还是应该劝告他们忍耐呢?瑞宣一句话也说不出口,看着学生们,他也开始反省自己。然而,他终于还是什么也说不出,只得宣布了下课,头也不回地走了。他对于国家的爱与痛,已经深刻地体现在他内心的挣扎上。

  而郑振铎先生文章中的“我”也是一个教员。然而“我”却与瑞宣不一样,“我”只是想用最后的时间来告诉学生们最多的东西。“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这是学校下达的命令。然而所有人却都不去想这个,这些默默无言却坚定的人们,想到的只是如何抗敌救国,所以他们也有一贯的计划,在最艰苦的情形之下奋斗着,绝对不作“苟全”之梦;该牺牲的时机一到,便毫不踌躇地踏上应走的大道,义无反顾。因为中华民族是个不屈的民族,我们默默无言,不表示我们懦弱,那是火山爆发前能量的默默积攒。正是这些默默无言的勇士,让我们坚信“最后一课”只是暂时的!

  三篇文章中,都德用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孩子对于国家的爱;老舍用精细的文笔去描绘了教员瑞宣在家园沦陷时面对学生们的踟蹰与对国家的悲恸;郑振铎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去表现了自己在最后一课上希望学生们能多学习知识的愿望。

  三位作者身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书写不同的《最后一课》,却让我感受到了同样的爱——对于自己的祖国、对于自己的民族的爱!因为这份植根心中的挚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才不会被强暴征服!这种爱不分国家、不分民族、不分老少,跨越国界、跨越民族,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大爱之无疆!

最后一课读书心得5

  昨天我们学习了《最后一课》,一篇短短的三千字左右的故事,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学完之后,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平静。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人本来生活地很平静,但是,战争却无情地摧毁了他们的家园,被迫改学德语,远离祖国的怀抱。

  小弗郎士一开始还为学习法语而苦恼不已,短短几分钟内,他的心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觉得“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其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深深触动了我。一个国家的语言是多么重要,一个连自己国家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的人,还怎么说自己爱国呢?我觉得韩麦尔先生说的很对,语言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明。

  我也不得不佩服韩麦尔先生的勇气,他有勇气上完最后一课,为学生灌输最后的爱国意识。如果是我,我很可能连上完最后一课的勇气都没有。

  文章中没有对韩麦尔先生的心理变化有很细致的描写,但我们可以推测出,整堂课上,他是有多么的伤心、不舍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恨。

  由此,我又有了更深一层的想法;世界上为什么会有战争?每个国家都好好相处不行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想必每个人都清楚,可明知如此,为什么还要打仗呢?这是一个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最后一课读书心得6

  今天学了《最后一课》学完后,认为这是一首悲愤的爱国主义交响曲。

  这篇文章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在最后一课的见间和感受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教室韩麦尔的经典形象,反应呢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

  第一次初读时,只觉得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代表。而罗老说,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语言,那么,她就几乎失去了她生存的土壤。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的语言称为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这个民族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再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所以民族语言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

  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台湾和东北三省之后,也是不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和日本文化教育。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我们的母语是最伟大的。

最后一课读书心得7

  今天在课上老师让我们默读了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教材,开始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讨厌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他面对的残酷现实是他始料不及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失去了生养他的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失去了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纽带——本民族的语言。一种懊悔、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了他的心头。面对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现实,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觉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了。这时的小弗郎士狠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知识都学好。

  让我们以此为戒,好好学习自己的母语、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

最后一课读书心得8

  我学过一篇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的一课》,这篇文章很令我感动。

  《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期间发生在一个小村镇的一件事。当时普鲁士入侵法国,禁止当地孩子用法语上课。小说里,韩麦尔先生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确的.。”这一句话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祖国语言的热爱。

  每次读到这篇文学,我总能深刻地体会到今天的幸福,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学,接受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熏陶与洗礼,与曾被侵占的法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孩子相比,我没有理由不努力、不刻苦学习。

  每次读到这篇文章,我总是体会到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我们是中华民族的继承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我们应努力把祖国文明发扬光大。

最后一课读书心得9

  当我学了《最后一课》后,就觉得这种想法是多么愚蠢啊。

  做父母的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不要为了赚钱,而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做老师的也要关心、教育好学生,因为这些孩子们中说不定就有“救世主”呢!

  可恶的德国队伍,为什么你们的野心要这么大?为什么你们不会安分地守护好自己的国家呢?为什么你们要这么残忍的对待别人?为什么?

  你们可否为法国人民想过?国家被人侵略,被人占领会令法国人生不如死!可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他们不能死,他们要好好地活着!如果他们死了,法国将不复存在!

  家长、老师、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你们醒醒吧,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尽管国家被占领了,但是骨子里还是法国!

  可是回头想一想,我还真是没有资格说这些话,我自己都没有以身作则,贪玩得很啊!因为我实在没有什么愁的,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但是仔细想一想又有一点后悔,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最后一课读书心得10

  教师是一个平凡而又神圣的职业:没有达官显贵头顶耀眼的光环,却在用智慧的光芒点亮学生头脑中的思想空间;没有商贾巨富雄厚的资产,却在用知识的传承托起祖国的明天;没有园艺师那令人赏心悦目的工作环境,却能如园艺师般悉心将祖国的花朵浇灌。看了都德的《最后一课》后,我不禁又想起了与每一个老师的点点滴滴交流互动。

  故事中的主人公小弗朗士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就像我们小时候一样,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总想逃避。这也给老师出了难题,他们总想着如何让我们明白道理,又不会上到我们的自尊心。这也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小学。

  那次,我在学校惹了祸,被老师批评。本来就已后悔不已,再加上老师又说了几句,我便再也忍不住伤心地哭起来。只记得当时一哭就是一上午,老师也急得手足无措。现在想起来,总是会为自己幼稚的行为而感到不好意思。是啊,老师在顽皮的我们面前,不用严厉一点的声音来告诉我们对与错还有其他办法吗?这时候,我们要多一点反省,而不是抱怨。

  而《最后一课》的故事中,这一天,老师却对小弗朗士的偷懒却格外地平静。是的,这是法语老师的最后一节课了。战争迫使人们放弃自己的母语,有谁不悲伤,还不珍惜呢?老师打扮得十分整齐,脸上神情凝重,而同学们也都十分专注,没有一个人分心。平时,孩子们也许会开小差,会给老师捣乱,但在意义非凡的今天,完全不一样了。是啊,也许只有到了最后,才知道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教导过我的老师,才会想起自己的顽皮。若是早一点醒悟,早一点珍惜,就不会在与老师分别时留下遗憾了吧。

  在小学毕业时,才有真正的体会。等到最后要离开学校了,才会想起自己与老师的点点滴滴,才会为自己的每一个过失而感到内疚。想到了老师因为误会,批评我一顿后又来给我道歉的意外;想到了老师关切地问我是否还发烧的温暖;想到了老师与我们一起嬉戏的快乐;想到了老师晚上备课到深夜的辛苦;想到了老师声音嘶哑的痛心;想到了……想到了太多太多,而感激也自然由心底而生。

  故事中的老师,现实生活中的老师都是一样的,都是一样地爱学生,一样地兢兢业业,一样地不辞辛苦,一样地……回想起来,每一个老师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了他们的每一句教导,才有了我们一点一滴的成长。

  我们是园中的花朵,他们就是辛勤的园丁;我们是丛中的小草,他们就是轻柔的春雨;我们是空中的小鸟,他们就是蔚蓝的天空。他们包容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向着远方,向着未来飞翔。

  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平凡又神圣的职业。在此,我要向我们可亲又可爱的老师们致敬,感谢他们用他们的心血与汗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最后一课读书心得11

  读了都德的《最后一课》,我心中五味杂陈,有辛酸,也有感动,有难过,也有苦涩。《最后一课》用生动的语言,用富有吸引力的文字,打动了我的心,使我产生了共鸣。

  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贪玩的小弗朗士来到学校,却被告知这是他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他后悔自己曾经的贪玩,但已经来不及了,新老师明天就会来教德语。此时,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充满了小弗朗士的心……

  这个悲壮的故事寄托了作者多少的爱国情感呀!它把我的心也牵动起来。曾经,我对语文并不很感兴趣,有时会觉得错别字无关紧要,阅读练习理解起来十分麻烦。当读完这篇文章,我惭愧得无地自容。每国人民都以自己国家的语言为傲,以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化为傲,以自己的国籍为傲。一个中国人,怎能不学好汉语、汉字呢?

  当读完小弗朗士认真学习法语时,我既为他的改变感到欣慰,但仍忍不住要落泪,小弗朗士再也见不到他的老师,要和他的母语彻底告别。如果我们离开汉语,我们还会是中国人吗?我们已经习惯用母语交流,用母语思考,汉语已成为我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亡了国当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使我想起了以前的中国台湾。日本也不准许中国台湾人民说汉语,但是台湾同胞时刻牢记着汉语,牢记着中国台湾属于中国,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我心中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我们要学好汉语,不忘曾经屈辱的历史。我们要为祖国的发展出力,使祖国成为发达国家,使祖国跟上时代的脚步,使祖国远远领先于其它国家。让我们以祖国为傲,让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最后一课读书心得12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造就一颗璀璨明星——汉语。汉语,酝酿着中华子女爱国情怀。正如法兰西的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他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祖国解放的坚定信念,正是一种爱国的表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像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在普法战争中,阿尔萨斯省被迫割让给普鲁士。小弗朗士生活在阿尔萨斯省,是一个淘气调皮的小孩。但是,在听到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认真投入;韩麦尔先生在这最后宝贵珍惜的时间,全神贯注;“最后一课”,镇长、市民都专心致志地听讲。每个人都认真反思了自己过去的失误、不足,对祖国深深地忏悔、祈祷:“法兰西万岁!”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忠诚而坚定不移的精神,让我陷入了沉思:

  难道非要等到亡国的那一天,我们才肯学母语?中华民族,也曾是落后落魄的“公家”,但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不甘于落后、不甘于挨打,谨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握紧同胞彼此的手,咬紧牙关一点点坚强的爬起来、伸直了腰杆。当时对汉语知识的渴求、珍惜以及全国读书的浓烈气氛,为中华民族的日益强盛奠定基础,让我们越攀越高,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但现在的太平、强盛岂能作为我辈不学习汉语的理由?其一,中国古话说“居安思危”,不掌握基本语言,如何发展科技?还能守住“常任理事国”?再者,母亲河黄河所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奋斗意志和不屈信念,岂能与我辈丢弃?

  为何不学好汉语?一,随着时代潮流,汉语精确度高的优势极大发挥,趋向于国际语言的地位,掌握它就是掌握国际文化;二,身为中国人,不学好汉语,你不觉丢脸?据调查,百分之八十的中国人会写错“再接再厉”这个词,令祖国母亲膛目结舌。若是外国人问你“鳞次栉比”怎么写,你左推右卸,扭扭捏捏,岂不是一国际笑话?三,汉语是我们的交流方式,一切雄辩、讨论都以他做基石,一切表达、沟通都以他为媒介,不学好汉语,比口吃都严重。光是这三理由,贴近生活实际,就不允许我们学不好。

  绕开繁琐的理由,中华的历史、文化是多么有趣!形近多音字、灯谜字谜、唐诗宋词元曲等等,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靓丽的色彩,将我们的生活装扮的五彩缤纷。汉字的源远流长,把我们带到一个神奇的国度,“咬文嚼字”成为我的必修课。我们不光要学好她,还要热爱她、由内而外地歌颂她。还有一些极度不文明现象:“到此一游”,为汉语抹黑;“出口成脏”,把汉语羞辱。侮辱、侵害母语,与伤害祖国,无异!如此这般,还不如文盲!

  让我们把爱国转化为行动,把母语学好,秉承中华传统文化,是爱国的基础。

最后一课读书心得13

  我低下头,开始整理书本,那些历史啦,法语啦。原来是那麽讨厌。现在忽然觉得我的好朋友。原来带着是那麽沉重,现在忽然觉得它们以前轻多了。我反复地翻看着每一本书,霎时觉得那里面的知识在离开之前应该熟知的。唉,我真懊悔当初用功学习!此时韩麦尔先生的那些话又在我耳边回响--

  "法语是世界上最精确、最明白的语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只要牢牢记住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仔细地回想着韩麦尔先生的话,我真后悔当初不用功。

  东西终于收拾好了,同学们已陆陆续续地散了,我也离开,然而一直挪不动脚步。我呆呆地看着韩麦尔先生,他背对着我,但我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他的心声:"小弗朗士,法兰西人应当有骨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千万丢啊!"

  现在,我要和你分手了,韩麦尔先生,我不会辜负你的希望,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最后一课,正如我永远也不会忘掉的祖国……

  我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抱起我所书象抱着全世界最珍贵的财富一样,默默地在一片哭泣声中走出教室。

  教室里死的寂静,韩麦尔先生仿佛凝滞了,痴痴地呆在那儿。我看着他那惨白的脸,心绪乱得像一团麻,胸口像揣着小兔子突突地跳个不停。

  难道就放弃法语做亡国奴?就若无其事地离开教室?一连串的问号挤进了我的脑海。我茫然四顾,目光被飘动的字帖吸引,那些小国旗似的字帖,那些闪着金光的"法兰西""阿尔萨斯",透过它们我仿佛看到韩麦尔先生熬夜制作它们的情景,仿佛听到它在激励我要和普鲁士人战斗到底的声音。

  低低的啜泣声唤醒了我,我看到同学低着头,正在压抑着不让哭出声,坐在后面的郝叟老头高高地仰起头,那愤怒的目光透过镜片,射向远方。从前的镇长抿着嘴,脸色青黑。邮递员看着韩麦尔先生,双唇颤抖,似乎就要哭。我再看了,泪水迅速涌满我的眼眶。

最后一课读书心得14

叶子凋零了,会落在树根旁,因为那儿是它的起点,也是它的归宿。

  ——题记

  语言。Languagee有着特别的含义,像一条纽带,从出生就将我们和民族和祖国联系在了一起。《最后一课》就是这样的纽带即将断裂时,一个无奈的爱国者真实情感的艺术写照。

  《最后一课》内容简单,一目了然,但却让人读了忍不住再读一遍。字字触目,句句惊心。内容大致就是法国沦陷后,学校禁止再教法语前的最后一堂课所演绎的令人痛心的故事。

  。禁教法语,仅四个字,却意欲阻断一个国家的文化、智慧和民族情感。这是要从精神上使人们屈服的一种标志。好比用一把剪刀剪断了纽带。用法术吸去了灵魂,一个国家的灵魂!语言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寄托品,灵魂的寄托品。语言让我们在社会上立足,是人生这一棵树的根,是民族这一颗树的根,是国家这一棵树的根!没有人可以阻止根的生长。

  中国的过去和法国一样,令人同情,令人心碎。而今,中国早已在一片血泊中重新站立起来了,她用血的教训深沉地告诉了我们“勿忘国耻”。是的,勿忘曾经失去语言的悲痛。于是,我开始更刻苦地学习汉语,学习我的母语,留住我的根。

  但真正让我失望的并不是过去,而是现在。不是吗?如今,过多的学生开始重视外语,忽略了母语,仿佛“A,B,C,D”永远要比“一,二,三,四”高上一等,它们真的更华丽,更圆润,更洋气吗?汉语真的一日不如一日了吗?英语会将我们的母语替代?我很迷茫。

  迷茫时干什么?看过去,看过去是为了拔开云雾;看未来,看未来是为了坚定信念!我生在中国,我是中国人,我爱汉语,我爱之深切;而且我永远会爱它,爱它到天荒地老。为什么?因为从出生起,它就在我心中扎了根,它把我和我脚下的这片土地联系在了一起。

  如果国家是一颗大树,那我就是一片叶子。倘若有一天,我将落下,那么我定会落到我的根——汉语身旁。因为我身体左侧,有一颗火热的,跳动的东西在告诉我,我永远属于这儿。

  ——叶落归根,爱到永恒。

最后一课读书心得15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在阅读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时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啊,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个国家的人们如果语言彼此不通,那不就是一盘散沙吗?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韩麦尔先生包括阿尔萨斯小镇上的村民,都怀着极大的民族义愤来到课堂上,参与到这庄严而神圣的活动中来、使得课堂气氛凝聚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焦点上。韩麦尔先生面对这些平常不关心孩子学习的只顾自己干活村民们和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今后再没有权力学习自己语言的孩子们,激动的情绪就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了。虽然小说中没有详细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出,他最后一课的讲解是充满了对法国、对法语的真挚的热爱之情,饱含着对民族语言深深的眷恋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他面对的严酷现实是他始料不及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要失去生养他的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还要失去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纽带----本民族的语言。一种懊悔、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了他的心头。

  面对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现实,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当韩麦尔先生翻开讲义又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厌烦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了。

  这时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知识都学好。战争中的人们,无论从白发老人还是到年幼小童,他们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我不仅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的!

  作为教师,我想,我们的任务绝不仅仅是讲好每一节课,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心灵深处的激情,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把学习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最后一课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读书心得11-06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400字范文02-21

《最后一头战象》读书心得10-13

最后一课阅读答案(精选)03-05

最后一课阅读答案02-17

名师《最后一课》教学设计02-10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范文01-10

课文最后一课的教学设计01-13

《最后一课》的教学设计范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