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时间:2022-12-18 16:38:17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5篇)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5篇)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

  20xx年11月5日到11日,有幸成为浙江省中小学教师90学时脱产培训的第一批学员,参加为期7天的集中培训。本次培训开设了《从优秀走向卓越——教师积极心态辅导》、《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研究》、《如何有效设计作业》、《语文教师的素质培养及论文写作》、《点“词”成金别“句”匠心》、《作文教学四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价值观的分析与重构》和《提高阅读教学时效性》等讲座,并听了三节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课堂研讨课。吸收了不少新理念,增加了很多新知识,收获颇丰。但最震撼我的是余琴老师的有关单元整组教学的讲座,与大家分享我的感受。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单元整组教学”,开始我和大家一样“哪有时间?不可能这样教的。”慢慢地,随着余老师讲座的精彩呈现,也领会了她“省时高效”的独特魅力,我也能这样上:

  “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是以现行人教版教材中一组教材为基本教学单位进行备课,可以对本组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回顾拓展)进行调整、重组,链接丰富的课外资源,基于整组考虑的一种教学设计与教学方式,把研究的重点从“篇”转移到“组”。有:

  1、单元导读课

  单元导读课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对整组内容的整体感知,它以单元导语为教学切入点,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各种课堂学习方式,初步感受单元主题,做好学习规划,激发学习欲望,全面铺垫单元学习背景。主要任务为:链接学生起点,激发学习兴趣;浏览整组课文,了解学习任务;学习单元导语,制定学习规划。

  2、部分感悟课

  部分感悟课根据每个单元的特点科学整合教材之间的内容,充分体现组内教材之间的关联,在整合中比较、感悟。可以是内容主题的整合提升,可以是文章表达方法的整合领悟,让学生习得读写方法与经验。如何操作呢?同类对比、主题升华、关联整合、整组学写。由于每组教材的特点不同,单元主题的侧重点不同,整合的路径与策略也会不一样,所以也很难形成这种课型的基本流程。部分感悟课重点关注单篇课文与整组教材的巧妙关联,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服务。

  3、单元总结课

  单元总结课是在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回首两周左右的学习历程,交流关于课文内容、读写方法等方面的收获;在比较、讨论中提炼学习方法,形成规律性认识,重视方法的总结和迁移。让学生带着成功的学习体验,浓厚的求知乐趣,积极投身到下一单元的学习中去。

  “单元整组教学”是引导我们在教学时要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教学,而不是将课文一篇篇孤立,到语文园地再来复习巩固,避免“篇”与“组”的脱节,课文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把一个单元学习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教学。

  今后我要把在培训中学到的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不断反思、感悟,学以致用,不再单纯地教教材,而能更好地去使用教材,同时也将这种意识渗透给其他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2

  教育,是有目的的,自古而然。20xx版新课标,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让全体教育工作者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落实到每一个一线教师,教育的执行者,其实最关心的是“怎样培养人”,也就是学科怎么教的问题,教法问题。所以笔者作为一线教师,也主要从语文学科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的角度来解读新课标。专家们解读新课标高屋建瓴,横看成岭侧成峰。我只是“管窥蠡测”,颇有盲人摸象的意味,难免井蛙之讥,却也顾不得了。

  在认真研读、比较新老两版课标,并认真学习了多位专家的解读之后,我们可以发现,20xx版课标,变化的部分,一是与爱国教育、文化自信等有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核心素养”“课程内容”上。二是关于学习方法方面,强调单元主题教学,任务群、多学科的综合、整合性质的学习方法。三是增加了关于学业评价和教研指导方面的内容。而基本不变的,除了关于教学目标方面的内容,还有就是语文学科教学永恒不变的训练重点——听说读写训练,即“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点,在课标的各个部分字里行间处处都体现出来。

  一、课程性质——运用工具

  先引用课标中的表述:

  (1)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4)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5)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从以上这些表述,我们能提取到以下信息:

  1、第(1)(2)句有一个共同的词语“工具”,工具是干什么的?使用的!语文教学,教“语言文字”工具的使用的。

  2、第(3)(4)(5)句反复出现的词语是“运用”,反复出现了五次。第一次在第(3)句,说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运用的;第二次出现在第(4)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后面三次都出现在第(5)句,说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从这句中的“同时”一词,我们能体会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第一位的,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累加,或者说扩展。再结合上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句,工具性才是语文课程的最核心的特点。

  那语言文字运用指什么?“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就是听说读写四项能力。思维、审美呢?是运用的结果,听说读写的结果!所以,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为一切其他功能起到的奠基作用的,是最最基本的最最核心的能力。

  二、课程理念——情境中整合运用

  这部分讲了五个理念:

  三、课程目标——运用能力

  这部分内容分为核心素养内涵、总目标、学段要求三部分。总目标和学段要求除了一些顺序调整、表述细微变化,基本延续不变,主要变化就在“核心素养内涵”这一块。

  核心素养内涵为20xx年版课程标准新增内容,是这样定义的: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还是采用提取关键句的办法,我们提取以下句子:

  (1)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

  继续提取关键词语:关键能力、语言运用

  从这里,我们读出什么?核心素养的核心,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都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都是附着在语言文字学习和运用之上的。通过阅读积累而认同、热爱祖国文化,培养能力;通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维和进行审美创造,最终达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四、课程内容——任务群中实践运用

  这部分主,要讲的就是关于学习任务群,开头是这样表述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提取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什么?听说读写,具体情境中的语言文字运用。用课本为例子为切入点,教语文学语文用语文。特别强调的是,这个运用,“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五、学业质量——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表现,其评判标准,当然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核心素养四个方面,自信、思维、审美,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这个工具的运用表现出来,所以质量检测的核心,当然只能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是听说读写,在具体情景中的听说读写。所进步的地方,是更强调综合性、实践性,也就是具体情境中的整合。后面的教学评价、学业水平考试,也基本一以贯之这个思想。

  比如“命题原则”的第一点:“坚持素养立意。以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再如“命题要求”中的表述:“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日常生活情境指向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凸显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文学体验情境侧重强调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意表达;”

  赵孟頫在书法上有一句名言: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我们可以借鉴来说明语文教学。教材的内容和各种资源,尽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变化,但语文学科所要学习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却是“千古不易”的,将来必然也是如此。从素养到核心素养,语言文字,作为核心的核心,其工具的属性永远也不会改变的。但是,“运用之妙在于一心”,如何在课标指导下,不断研究,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确是需要我们“上下而求索”的。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3

  在阅读和聆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年版)》后,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对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所思所想。

  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平时的教学中,课标可谓是我的亲密搭档。所以在十年一次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年版)》发布后,我迫不及待地下载进行认真阅读,“有思有惑”。在有幸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国民先生的讲解后,更加让我清晰的认识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改变,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此时的我宛若在黑暗中发现明灯,点燃点点思绪,冒然浅谈感悟。

  一、语文教学要扎实

  20xx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很明显的变化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强调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作为一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时一定要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做好示范作用。

  二、语文教学要自信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其中“文化自信”更是重点: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在每一个学段目后面都有特地指出。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也是强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核心素养的确立处处彰显着国家意志,体现文化自信。

  三、语文教学重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大量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教师在具体进行语文学习时,需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师需要合理优化文学形象,同时还要强化自身语言表达,确保可以对其相关文化进行有效弘扬,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强化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工作时,不仅要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应用书面表达,同时还要使其能够熟练口述自身想法,不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思维发散能力应当成为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能够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综合考虑相关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还可以有效联系现实中的事物,以此增强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美;给学生恰当引导,让学生学会鉴赏美;最后给学生自由空间,让学生创造美,培养其审美能力。

  四、语文教学“由内而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课本内容创设情境,将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联系学生生活实践,进一步深化课堂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国美食》这一课时,课文介绍了各色中国美食及烹饪方法。我让学生也按照课文的方法寻味家乡美食,由家到国,以此强化学生对中国美食和祖国的爱,有效地将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至课外。

  作为一名年轻的一线语文教师,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深入学习最新的教育方针与理念,在学中思,在思中悟。所谓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今后我还会多多学习教育理论,充实自己,让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4

  近日,学校组织全校老师认真地在网络上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学习后,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

  语文教材分析的学习心得体会伴着振奋与迷惘、求索与飞跃,我们淋漓尽致地体会着基础教育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激动。从“走近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师生们付出了自己的辛劳与汗水,当我们手挽着手走过五年级课改的第一个学期时,回首来路,我们感慨着、微笑着、憧憬着……在此学期,我们又要对新教材进行学习和探索,在学习了新教材分析后,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应如何吃透教材。

  一位教育家说过“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

  ”这说明教师要“吃透教材”必须要日积月累的学习和提高。反之,教师在“吃透教材”的过程中也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个人素养得到不同程度提升,达到双赢的效果。

  我个人认为,教师要“吃透教材”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读通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课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读者的身份去读,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所含蕴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其次从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了解学生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以便确立今后的备课路向。

  2、钻研教材,选准好切入点。

  抓好切入点,选准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切入点的选择主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的需要,以及学生学习、阅读的规律而确定。

  二、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有人说:

  “语文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古筝,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

  ”如今新课程更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追求空间,课堂教学自主性和自由度的加大,课堂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自由度也随之扩展。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呢?本人认为: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争议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体现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感。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即一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让学生得到怎样的思想教育,这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学起于思,没有学生的思维参与的课堂,就像一潭死水,而互动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体现在上课环节上,要关注学生的听讲状态、互动情况。我们教师一定要摒弃那种“我讲我的,学生做自己的,老师很累,学生没有收获”的现象,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以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氛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火花,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三维目标的合理达成。在课后反馈环节上,课后也要通过检查作业、反馈练习、谈话聊天、互动反思等多种手段关注学生的收获程度,疑难问题的解决程度,从而做到追踪记录,及时总结。我们只有眼中有学生,整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才能在“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的病因——反馈解决”这样的良性循环中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阅读教学要有基本式,如,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的模式;如,自学──指导──练习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的“整、分、整”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更要有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针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 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和学生零距离,心贴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潜心感悟。

  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

  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以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体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精神。

  对于“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体验、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设计方案,分组活动,辅导交流,展示成果,小结收获”几个环节……总之,通过这次的教材分析学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课前一定要吃透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文本的过程,既要平等互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文本探究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产生碰撞,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收到预期的成效。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5

  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教法研究,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积极适应新的教育观念。钻研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教育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突出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崇尚个性化的理解,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体验化的理解,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一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其次是学习模式的多元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内容,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可以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学习语文、理解语文,同时把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接着在教学中,采取积极的评价,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不简单呐,每个词都读得那么清晰、那么准确,为他的自信和水平鼓掌!你想象力非常丰富!小戏骨啊,读得太好啦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最后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所以,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面对新课改,我们需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6

  在目标的定位上,20xx年版的课标构建了素养型的语文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一版课标的总目标一共有九条,覆盖了这样五个方面。其中第一条目标是关于立德树人的相关要求,后边的八条目标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相关要求。这样从总目标构建了素养行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第一个方面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边我们可以提炼出来这样四组动词,第一组是感受与热爱,第二组是继承与弘扬,第三组是关注与参与,第四组是了解与借鉴。我们在这样的一个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里边,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行为表现,希望通过这些方面的行为表现能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个方面是语言运用,运用是四个方面当中的核心内容。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情感。在这里边呢,我想我们要关注这样三组名词。第一组是语感和经验,学生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在语文学习当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在语感丰富,语感逐渐敏感的过程当中,让自己的语言经验变得丰富,进而提升自己的语言品质。第二组名词是意识和能力。发展这样的一种语感,发展这样的一种经验,需要学生有自觉的意识,有自觉的能力。第三组是内涵和情感,要感受的是语言文字的内涵,培养的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情感,这三组就可以视为我们理解语言运用的三个重要的方面。

  第三个方面,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上,我们更关注思维能力的若干方面,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与发展,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学生求真的态度,这种求真求实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会关注到语言的思维表现,语言里边的思维逻辑,那通过思维和语言的互动关系,应该说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是共生共长的。

  最后一个方面是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这里边我们需要关注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生审美经验,学生的审美经验是在它不断的审美活动当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原文字的美,元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的美、自然的美、思想的美,都是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的良好的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这几个方面跟普通高中提出来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所区别。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7

  静下心来,又一次认真的阅读了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

  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

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

  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

  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研究和收集。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

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8

  跟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欣歆教授一起解读义务教育新课标,不难发现语文的课时占比达到了20%-xx%,绝对重中之重。在识字量、课外阅读量、古诗文背诵篇目等量化要求方面,新课标都没有增加,主要变化在在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上等方面,语文的广度和难度有所提升。作为高年段的一线语文教师,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量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为之付出实践,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以便我们更好的开展活动。

  一、“整本书阅读”经验积累

  “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重视序言、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

  语文其实是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的,包括理科。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和理解。理解概念、定理和定义,阅读明白题意,才能谈解题。语文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就像一座大厦的地基一样,地基稳了,才能稳固支撑起整座大厦。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积累各式各样的阅读经验,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是核心中的核心。我们谈的经验则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策略。《西游记》精读与跳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诸如此类,皆属于阅读经验的积累。

  二、“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构建

  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变化,是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长达十几页的“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部分,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整本书阅读”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例如,《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要求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一定要带着任务去阅读。

  胡适先生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站在语文教学新的发展起点,过去和未来接替承续,机遇与挑战并存同行。面对《语文课程标准》,只要我们保持学习定力,增强自身教学能力,一定可以“积硅步而至千里,汇细流始成江河”。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9

  今天专家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从专家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心得体会《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0

  今年暑假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这次的学习与以不同,以前学习时,我总是走马灯似的看一遍,便写下学习心得,对《新课标》的学习不够深刻。今年,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先抄一遍,然后再写下心得体会,一万多字的《新课标》在抄的时候的确费了一些劲,但逐字逐句的抄写,让我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了《新课标》。通过学习,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是儿童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为主的教育。

  一、根据各学段要求,完成教育任务。

  通过学习,我发现我在教学第一阶段时对学生在书写汉字的笔顺的要求上还不过关,我的学生马上要进入中年级了,我要根据中年级的学段要求,完成语文在听,说,读,写上的要求,还要把之前落下的汉字书写要求也补上。《新课标》让我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也给我指明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不会无的放矢了。

  二、提高语文教学的多样性。

  要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语文课堂。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课堂氛围,这种课堂氛围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古人云:文如其人。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语文的教学中,就像“维纳斯”、“比萨斜塔”这种残缺的美也会让世人为之倾倒一样,没有哪一堂课可谓堪称完美,但每位教师追求美的脚步却不曾停止。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孜孜不倦前行的教师引领着学生开辟语文的新天地,这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

  “新课标”对于我来说已不陌生,上学期教导处组织了多次学习活动,但我认为真正把它渗入教学中绝非几次学习那么简单。于是利用暑假,我再次认真研读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学习后的感想。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扩大知识面,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以生为本,注重人文性、自主性,注重“三维”目标。而不再是原先的由老师单方面的填鸭式式教学了,我近期一直在反思为什么本班有些学生的成绩一直平平,提升的很慢,经过一段的时间的观察发现,对于低年级而言,拼音、字词教学是关键,虽然课上我都细细地去讲,但是每次考试还是有很多同学写错,后来我经过思索调整了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字词训练,订正的时候不再是老师写在黑板上,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书、字典等,自己去订正,反馈下来效果比原先好了许多。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我会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本班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教学实践工作中,我应不断总结反思,并和有经验的教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积极探讨,总结经验。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关于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我只能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际简单谈一谈,如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指正。

  在前几天学校举行的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多次出现了有关小学生阅读的考题,很惭愧一个假期的碌碌无为,趁这几天赶紧重拾起新课标,认真、细细查看,其实无论是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来说,还是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说,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都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关注课外阅读,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并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的任务。

  对于这项要求,我想,从一年级的孩子们一入校就抓起再合适不过了,借鉴二年级组去年的经验,坚持不懈的在自己班实施也是对我这学期工作的考验。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肯定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很短,许多孩子都具有这样的“三分钟”特点,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积极阅读的习惯呢,我也从各方面查阅了相关资料与方法,收获颇多。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优秀的课外作品。

  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图书角的设置使我们学校的传统,老师从学生开学那天就要为他们讲解图书角的设置目的,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优质资源介绍适合的图书给他们看,如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等。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边看图边读拼音和汉字。以后学生学完课文后,还可以想学生介绍与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怎样读。正如在第十二册书中鲁迅先生曾经告诫我们的一样:“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其次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校内许多老师已经在这一点上形成了共识: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大家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比如在六年级时:学了《最后一头战象》,学生们已经不用我提醒便开始搜寻沈石溪所写的其他动物小说去读,因为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这样的阅读习惯,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与孩子们一起重温《安徒生童话》……在即将扬帆的新的班级中这也是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再次,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写个性的读书笔记。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从阅读起点开始的孩子们如何做个性的读书笔记,在喜欢的地方夹上一张自制的树叶书签,在本子上描描画画书中所讲述的故事片段,一朵小花,一根小草,自己给阅读增添无限乐趣。

  最后,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故事大王”“剪贴册”、“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的活动都可以用在阅读课上,既有效地检查孩子们的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更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他们阅读兴趣和热情。

  正如新课标所示:每一位语文教师要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1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2

  寒假里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小学生语文作为一种语言,确立一套恰当的评价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课改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注重学生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知识标准更适合学生,适应时代。现代教育评价不仅可以发挥检查、鉴定、诊断等证明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发挥导向、激励与调控等改进功能。希望确立一套恰当的评价小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能力和成绩:我们当然要能力,能力的体现包括成绩高,成绩是一个方面,成绩高当然是有能力的表现,能力低的人应该成绩低。但也不能死板的靠纸上的答题考察,科学全面的考查出的成绩才是真实能力的体现!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 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加强修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用心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我要我的课堂有浓厚的语文味和快乐的笑声,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新课堂。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3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4

  今天聆听了新的课程标准,受益颇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了语文教育的奠基地位。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钻研教材,掌握修辞和语法的应用。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的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对语言文字具有深厚的感情,才能得心应手的去运用语言文字,具体表现就是在写作方面,一篇习作的好与差,就能充分体现出了对汉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高度。

  因此在教学中还要继续坚持以学生自主读练为主,课堂上多读、多写、多积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就是让学生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真实的语言运用中表现出来的,故而彻底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我们也要结合改革,具有真实的学习情景,统整学习主题,做到真正的实践。要相信孩子能行,充分让孩子具有文化自信,切实有效的去运用语言文字,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语文是一个海阔天空的大世界,只有大量阅读才能接受高尚情感的浸润和启迪。

  愿每个孩子都能自由并快乐的畅游在阅读的世界里。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通过研读课标,我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基于核心素养,实施大单元教学。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这无疑是对我校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路径上了一剂强心针。在之后的大单元设计与实施教学中,应更加关注教学内容的重组,实现多种教育元素的融合。

  二、创设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

  真正有效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贴合真实生活情境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将生活真实的情境带到课堂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单元学习目标相关的真实且富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诱发孩子们产生更多的思考、情感、审美、文化体验,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的提出也为“双减”政策深入实施提供了课程依据和专业支撑。在“双减”背景下,作为老师必须坚持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发展的新方向,不断地朝着“真实课堂”转变,从而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习惯、学有动力,学有思维、学有所得。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1-24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1-05

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2-15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08-30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11-09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5篇12-17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2-02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8篇12-07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04-02

解读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