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时间:2024-05-20 21:49:54 诗琳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竹影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竹影的阅读理解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竹影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竹影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1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即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1)、“依样画葫芦”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最 后一句的.“如此”和“这样的看法”分别指代什么?

  (3)、写“竹影”为什么又写“画竹”,是否多余,为什么?

  (4)、选文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照着真竹描画竹子。

  (2) 、不注重像不像,而注重神气。评价中国画时 ,不要看它像不像实物,而要看它是否画出了美的姿势、活的 神气、特有的品格。

  (3)、不多余。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以画马来写画竹,突出表现了竹画的不容易。

  (4)、通过对比,突出了中国画神似的特征,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5)、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只求神似,像符号;西洋画要像真物一样,不管是色、形,都求一样,像照相。1

  竹影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2

  竹 影

  丰子恺

  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

  “唉,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这时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也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一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叶了,这时候华明方才放心。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夜渐深了,华明就告辞。“明天白天来看这地上描着的影子,一定更好看。但希望天不要落雨,洗去了我们的‘墨竹’,大家明天会!”他说着就出去了。我们送他出门。

  1、选文主要写的是月夜里孩子们的活动,为什么前面还要写太阳落山时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人我们的眼中。”句中的“隐”字有怎样的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争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月迹》与《竹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篇文章来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后面写月亮慢慢升起作铺垫。

  2、动词“隐”字,若隐若现,赋予了月亮生命力又使人产生无限遐思,想到美丽的嫦娥。这句描写,月儿朗照,竹叶轻摇,如同一幅美妙的画,自然成趣。点拨:最关键的是从拟人方法的运用入手,品出赋予月亮以生命,把静物写活了,给人以美的遐思。这样,便能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

  3、孩子们的兴趣转移了。孩子的天性如此,做到三分钟热情,他们对世界如此好奇,吸引他们的事多着呢。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写得真实恰当。

  4、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篇文章在内容上都是描写月亮的,主人公都是孩子,都凸显了月光清澈皎洁的美好特点,主题上都表达了对天真浪漫的童心童趣的理解与保护。它们都把孩子们好奇好动,喜欢争论,天真浪漫,充满情趣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意思对即可)

【竹影的阅读理解及答案】相关文章:

关于《竹》阅读答案10-10

《相逢》阅读理解及答案10-24

书包阅读理解及答案04-11

雨后阅读理解及答案04-15

前方阅读理解及答案10-08

翠鸟阅读理解的答案10-26

《母爱》阅读理解及答案05-11

海棠阅读理解及答案05-07

抉择阅读理解及答案12-04

初中散文的阅读理解及答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