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信人的阅读与答案

时间:2021-02-15 11:04:10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关于报信人的阅读与答案

     报信人阅读答案

  树墩的本事整座无人不知。树墩是伐木高手,也是捕鱼行家。

关于报信人的阅读与答案

  树墩伐的树十节火车也拉不完。树墩会辨水色察鱼群,一网下去要什么鱼就上什么鱼,不掺一条杂色。树墩会十里江面扎晾子,专逮洄游的大马哈鱼。黑龙江三月跑冰排,江水刺骨凉,树墩一个猛子下去,顶水游十里,把一条百斤重的开江大鲤鱼扑棱棱扔上岸。九月江水涨,鳇鱼返故乡。树墩三天三夜在黑浪连天的江里跟踪一条千斤重的大鳇鱼,把60多斤重的标枪准确无误地扎在鳇鱼身上,让尾随的渔民兄弟喊着号子拖上岸,全村老人孩子有说有笑吃一冬。这样的事大人小孩都知道,沿着黑龙江走,你随便往哪架晾子前一靠,往哪座工棚里一倒,树墩的故事就会像老林子里的野葡萄,水灵灵,鲜嫩嫩,一撸一大把。

  然而,这么一个英雄却忽然失踪了。有人说他顺水走了,从海参崴出海了。有人说他骑一条大鱼回黑龙江的源头呼伦湖了。还有说得更邪乎的,说他和一条毛驴子大的大马哈鱼斗法,让大马哈鱼给吞了,整根腿骨都给拉出来了。不管怎么说,都和水有关。树墩水命,这辈子注定要和鱼扯不利索。

  其实树墩没有死,此刻,树墩两腿正深深陷进牛耳湖百里泥沼里不能自拔。

  树墩是三天前来到牛耳湖的。

  牛耳湖水面很大,在大兴安岭主峰下。大兴安岭北坡的水清一色往北流,看那架势都想流出国境,去养活人家的森林、草原和牛羊,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又都无一例外地注入牛耳湖。牛耳湖呢,兜了一个小圈子,向南开出一个小岔口,巧妙地绕过主峰,把整个北坡的水又一滴不落地送进了嫩江,流到松花江,再汇入黑龙江。近年呼伦湖越来越瘦,要不是牛耳湖丰沛水源的.供给,黑龙江怕是早就见底了!

  山民们嘴巴子油汪汪,脸蛋子红彤彤,都说,躺在牛耳湖边,这辈子专等吃香的喝辣的了。细心的树墩却发现,黑龙江正迅速变瘦,回来产子的大马哈鱼游不到它的出生地,全困死在了途中。

  树墩想查看一下原因。树墩出发了,走了九天九夜,来到牛耳湖边,眼前的景象让他发呆。以前碧波万顷的牛耳湖已是一片沼泽,湖中央一汪黄汤在秋风扯动下颤颤巍巍,像老人的泪眼。湖心四周鱼骨遍地,鱼肋一人高,鳃盖磨盘大,脊梁骨更像横躺竖卧的大树,整个湖区就是一座白骨森林。树墩没走几步就陷了进去,越想拔越拔不出,越拔就陷得越深,几经折腾,精疲力竭的树墩昏睡过去。不知过了多久,他突然被一阵咔嚓咔嚓的说话声惊醒。整天和鱼打交道,树墩听得懂鱼的语言,这咔嚓咔嚓的话语可是鱼的对话?树墩听得很吃力,有点像东北人听广东话,不过还是听懂了一个大概:人类再不节制,下辈子全得饿死!

  树墩心一惊,也不知哪来那么大力气,竟然把自己拔了出来。树墩想把鱼的话告诉乡亲们,他拼命奔到江边,顺着江水漂回家。

  树墩拉住一位长者的手,上气不接下气地说:“牛耳湖要干了,黑龙江要断了,大兴安岭要死了。赶快告诉老少爷儿们,千万不能再砍树了,我们这辈子说啥也得给后辈儿孙留点指望。这是鱼说的,我听懂了鱼的话……”说完头一歪就咽气了。

  (选自《中国铁路文艺》2008年第2期)

  1.这篇阅读材料应该属于什么文体?为什么?

  2.根据本文大意,说说题目“报信人”的具体含意。

  3.文章末尾写道:“这是鱼说的,我听懂了鱼的话……”你怎样理解其中“鱼”的形象?

  4.第二段极力描写树墩的本事,这样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5.这篇文章在人物塑造方面什么显著特点?

  参考答案:

  1.小说(或微型小说、小小说)。符合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符合小说采用虚构手法的特征。

  2.树墩通过亲自查看,发现了人类破……明树墩和水的密切关系,也是为人物后来的英雄行为作铺垫。

  5.塑造树墩这个人物形象,作者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使这个人物具有凡人没有的英雄本事,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

 

【关于报信人的阅读与答案】相关文章:

《信息与控制》的阅读答案01-04

王冕者诸暨人的阅读答案11-07

《读书与做人》阅读答案03-20

流浪与回归阅读答案12-09

伞原文与阅读答案11-30

乡间学校的敲钟人的阅读答案12-12

《昆虫的拟态》阅读题与答案01-29

钱学森的争与让阅读答案11-28

《关于阅读革命》阅读答案04-08

鼓人阅读题及答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