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巧”的阅读答案参考

时间:2021-02-15 14:32:11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说“巧”的阅读答案参考

  篇一:说“巧”的阅读答案

说“巧”的阅读答案参考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巧”总是热烈向往,怀有感情的。人们常常称技艺高超的工人为“能工巧匠”,赞精妙的艺术品为“巧夺天工”。文章有“精巧的构思”,工作有“巧妙的安排”,连学生学习也要有个巧劲。巧学生就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是啊,谁不渴望自己有一双巧手,成为一个巧人呢?

  然而,巧从何来?有人说“巧”是天生的,有人说是梦里飞来的,还有人说是向巧娘娘求来的。其实人们也未必真相信“梦笔生花”、“向天乞巧”的神话传说。这不过反映了人们对“巧”的热烈追求罢了。

  “巧”自然不是梦来的,也不是乞求来的,当然更不是天生的。它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勤学苦练得来的。古今中外著名的能工巧匠,有许多当初并不怎么“巧”,而是后来下许多“笨拙”功夫,才逐渐聪明起来的。俗话说“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科学史上的巨人牛顿小时候为猫开洞,竟然开了大小两个,让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一时被人引为笑谈。这不是“笨”得出奇吗?被誉为“世界上三大表演艺术体系之一”的梅派艺术创造人梅兰芳,在回忆自己的舞台生涯时也说:“我是一个笨拙的学艺者。”他八岁从师学戏,几句老腔,学了多时还不能上口。老师嫌他太笨,骂了一顿,赌气不再教他了。然而,他不灰心,几十年如一日,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地勤学苦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艺术技巧终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可算得上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巧匠”了,可是他高超的绘画“技艺”的.获得,实在是经过长年累月地画圆圈——一个模样的鸡蛋——相当笨拙的阶段的。

  还是俗话说得对:“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这里,“功夫”是重要的。如果想练就一双巧手,却又不肯下“笨拙”的功夫,希图偷懒取巧,那只能是“弄巧成拙”罢了。

  一个“巧”字,谈何容易。那可是时间、毅力、汗水的结晶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三段中的理论论据是什么?

  3.概述本文第三段中的事实论据。

  4.本文第三段中的几个事实论据,不是从勤奋的角度而是从的角度举例,所以这些事例虽然常见,但给人以新意。

  5.除了本文中列举的事实论据外,请你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案:1.巧是人们经过长期的……戏多时不能上口,老师嫌他笨,不教他。③达·芬奇长年累月练习画蛋。

  4.笨拙

  5.略

  搜索更多关于 的资料

  文章录入:飘零书生604责任编辑:飘零书生604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篇二:说“巧”的阅读答案

  这天我们搬家,当我们来到新居门口时,奶奶一失手,花瓶掉到了阴沟里。这阴沟很深,满是淤泥,只露出半边瓶口。

  爸爸见了,微笑着对我说:“看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捞起它?”

  我马上找来一把火钳子,可是钳子太短了,怎么也够不着。我又弄来一根绳子,可是,搞了半天也套不住瓶子。

  我( )擦着头上的汗,( )想,怎么办呢?忽然,我想起了平日用来挤水玩的橡皮管子。对!只要再套上个气球……

  于是,我找来那根橡皮管子,还找了一个气球,再用一根硬塑料管,把橡皮管子和气球接好,然后,小心地把气球塞进花瓶里。我用力往气球里吹气。估计气球涨得差不多了,我就用手捏紧橡皮管子上端,再用力一提,管子仿佛像吊车似的一下吊起了花瓶。花瓶终于被捞了上来。

  我把花瓶冲洗干净了 这时 我觉得花瓶更美了 它正在对我微笑哩爸爸抚摸我的头夸奖我说 你的办法不错 接着 爸爸又开导我说 今天的事 对你有什么启发

  我想了想,回答说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夸奖( )

  仿佛( )

  参考答案:表扬 ; 好像

  2.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答:

  答案解析:

  比喻句:管子仿佛像吊车似的一下吊起了花瓶。

  拟人句:它正在对我微笑哩。

  3.给课文标题中“巧”字选择适当的解释。( )

  A.心思灵敏,技术高明

  B.手、口灵巧

  C.恰好,正遇上某种机会

  正确答案:A

  4.给第七自然段选择最恰当的标点。( )

  A.,,,。“。”

  B.。,,!:“。”

  C.。,,。:“”。

  正确答案:B

  5.为文中( )中选择恰当的词语。

  A.即使……也……

  B.如果……就……

  C.一边……一边……

  正确答案:C

  6.将文中最后一段补充完整。

  答:

  答案解析:

  遇到问题,只要多动脑筋,多动手实践,就能解决。

  篇三:说“巧”的阅读答案

  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思考练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语。

  ①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诏:

  ②而深奇爱之

  奇: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译文:

  ②即以其言应诏。

  译文:

  3.“琼以状闻”有以下三种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

  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

  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结合选文说说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1.①皇帝命令 ②认为与众不同

  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

  3.①

  4.如初升的弯月。

  【参考译文】

  黄琬小时候就聪明。祖父黄琼是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报告朝廷,皇太后询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又不知道当时的情况。黄琬当时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皇太后,觉得黄琬与众不同并十分喜爱他。

【说“巧”的阅读答案参考】相关文章:

说屏的阅读题答案01-26

也说老规矩的阅读答案11-15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11-28

《褐夫字说》阅读答案11-16

春日郊外阅读及参考答案12-19

《买米》阅读练习附参考答案11-08

《摆手先生》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04-09

《迎接氢能时代的到来》阅读答案参考11-12

《断章》阅读题及参考答案04-05

《器小》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