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又见阅读答案

时间:2021-02-16 12:51:00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参考又见阅读答案

  又见阅读答案篇一:“又见文理之争”阅读理解答案

参考又见阅读答案

  又见文理之争

  石野樵

  近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的一句话引起了无数非议,他向教育部建议称,高中之前,除数学外,学校不开设物理、化学课程,大量增加人文类、特别是艺术类课程,大量增加体育课,可开设不进行考核的第二第三外语。

  虽然这建议听起来异想天开,也绝没可能被教育部采纳,但依旧在微博和网络世界引起了广泛争论,这些争论中有意思的不是关乎中国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病,因为教育之弊已是陈年旧题,倒是他挑起的文理之争颇值得关注。

  长久以来,人类都面临着一个文化困境,那就是科学与人文两种价值体系之间逐渐分裂和对立的局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扩张和题库细化,人文题库的领地日见狭窄,地位也有所下降。与此同时,自然科学自许道德中立,使得科学家们心安理得地拒绝人文关怀,人类被技术异化,越来越忽略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在现代科学进程中,中国算得上是个后发国家,但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却丝毫也不比西方国家浅。五四运动提出了两大口号——科学与民主,二者原本是并驾齐驱的,但随后近100年,德先生和赛先生并不能友好相处,甚至经常互相仇视。

  在政治领域,过去的30多年里,工程师思维主导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建设,但进入新世纪,社会矛盾剧烈,让工程师式的治国理念在很多时候都捉襟见肘,事实上,过去几年,中国政坛高官确实有人文题库背景者越来越多。

  在教育领域,过去30多年,同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新世纪以来,对人文精神丧失和人文教育缺失的批判声也越来越响亮,但像钱文忠这样,直呼要求取消理化课程的建议,是第一次。虽然这些只是网络谈资,当不得真,但却可见我们这个社会对人文教育的需求已经相当迫切,而与前30年的对照,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也说明了这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深层心理结构发生了变化。

  在人类历史上,一直都是这样:科技愈发达,人们对科技的恐惧也便愈发严重,对人文精神的渴求愈发强烈。但人类的进程也清晰地告诉我们,所有的自然科学与人文体系都是紧

  密相连的,即便是最尖端的科学发明,脱离了人文内涵,也变得毫无意义,甚至面目可憎。但反过来也一样,一个没有科学精神的人,一个没有科学信仰的民族,也难以对他所处的世界有客观且真实的认知,更何谈建设新的文明?

  正因为如此,对于教育而言,科学与人文都不可偏废,我们不能活在单纯的科技中,也无法仅仅凭借人文精神就度过历史的漫漫长夜,个人的修养与社会的文明,建立在二者间的张力之中。就中国现实而言,我们到底是太缺乏科学精神了,还是太缺乏人文素养,抑或二者都缺乏,这些都见仁见智,但至少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将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简单地二元对立起来,是最糟糕的思维方式。

  (摘自《教师博览》2012年第3期)

  1.对于钱文忠教授给教育部的建议,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钱教授第一次直呼取消理化课程,重视文艺和体育,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减负。

  B.钱教授的建议不可能被教育部采纳,但依旧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引起了广泛争论。

  C.因为钱教授的建议纯属无稽之谈,听起来异想天开,所以只能成为网络谈资。

  D.钱教授的建议虽然只是网络谈资,不可能被采纳,却反映我们这个社会对人文教育的迫切需求。

  2.第四段首旬是作者的一个基本观点,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A.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扩张和题库细化,人文题库的领地日见狭窄,人类被技术异化。

  B.五四运动提出的科学与民主,由原本的并驾齐驱到后来的互相仇视。

  C.在政治领域,进入新世纪之后,工程师式的治国理念在很多时候都捉襟见肘。

  D.在教育领域,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曾经是被莘莘学子普遍认同的真理。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教授的建议在微博和网络世界引起了争论,其中有关乎中国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病,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他挑起的文理之争。

  B.科技愈是发达,人们对科技的恐惧也便愈发严重,对人文精神的渴求愈发强烈。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学与人文不可偏废。

  C.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创建新的文明,需要有科学精神和科学信仰,而再尖端的科学发明也不能脱离人文内涵。

  D.作者认为,就今天的中国现状而言,我们既缺乏科学精神,又缺乏人文素养。

  答案:

  1.D

  2.A

  3.D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A主要目的是呼唤人文教育。B原文为依旧在微博和网络世界引起了广泛争论C.不是无稽之谈

  2.试题分析:论述在第三段,说的是人类的共同状况,论据应该是中国的个性状况。

  3.试题分析:我们既缺乏科学精神,又缺乏人文素养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认为就中国现实而言,我们到底是太缺乏科学精神了,还是太缺乏人文素养,抑或二者都缺乏,这些都见仁见智。

  又见阅读答案篇二:又见荷塘月色阅读答案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⑧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⑨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⑩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

  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1.请简单赏析“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划线的词语“根植”与“移植”能否互换?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述“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⑨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的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永恒的人生命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自: 博文学习 网:又见阅读答案)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柳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充满了人情味。(意对即可) 2.不能互换,“根植”是说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优美的景色已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移植”是说“我”对“荷塘月色”的意境作了别具匠心的处理。(意对即可)

  3.(1)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

  (2)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3)融入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和气节。(意对即可)

  4.(1)自觉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2)旧时代的人要面对这一问题,新时代的人同样要面对并回答这一问题。(意对即可)

  又见阅读答案篇三:又见姑姑笑颜阅读答案

  又见姑姑笑颜

  窗涛

  ①老姑母的耳朵聋了。

  ②临近立秋的一天,我怀着忐 忑不安的心情从西安驱车西行,去太白山下那个叫豆村的山庄,叩拜已八旬有四的老姑母。

  ③上世纪60年代的饥荒岁月,姑姑拖儿带女离开故土来到这个山村落户。姑夫说,这儿不如老家平坦,可人少地多,种些红苕土豆高粱什么的,也能填饱肚子。熟识后,村民下地干活便把孩子托付给姑姑。一连几年,姑姑都义务为远近邻居管护孩子,颇受敬重。

  ④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操持了大半生家务的姑姑看到家里一下子有了那么多的山坡地,就提出要在山坡栽种果树。从此,每天由早到晚,姑姑和姑父一起带着全家,翻耕土地、栽种苗子,精心养护。5年过去了,几十亩的山坡上果树齐刷刷地长起来了,挂果了。这一年,又赶上市场价钱好,收入竟然达4万多元。姑姑揣着钱袋,拉着姑夫径直上县城,二话不说买了一辆嘉陵摩托 车。到村口时,乡亲们看得眼馋,蜂拥而至,把姑姑姑夫团团围住,你们这么风光,还不是当家儿的功劳哟!姑姑开心地说,不是,是咱社会好,政策好,乡亲好。

  ⑤大约是10年前的一个冬天,父亲忽然接到姑姑打来的电话,说要给表兄们分家,要父亲无论如何要带上母亲去她家一趟。听说我正好回来了,姑姑高兴极了,再三叮嘱非要我一同去不可。听着电话,我似乎看到了姑姑边说边拭泪的情景,于是,决定即刻随父同行。按老家的习俗,外甥们分家,必请舅舅定夺。一旦舅舅说了话就成定局。外甥们轻则缄默不语,高兴不高兴都得接受,重则争吵不休,甚至大动干戈,还有媳妇们喋喋不休的叫骂。当舅的遇到这种情景,尴尬难堪,收不了场事小,最不愿看到的是与外甥们结下怨仇。姑姑从父亲和我的脸上仿佛看出了什么,一落座就笑个不停:你舅,今儿叫你来,不是为说事、当判官,就是想见个面,吃顿欢喜饭。姑夫接过姑姑的话,把老两口如何劝说表兄表弟早分家另过日子,如何坚持他们不跟任何人一起过,也不要任何人的赡养费,只想搭个小灶欢度晚年的过程讲述了一遍。站在一旁的大表哥愧疚地说:舅,你也听到了,这么做我们不被庄上人笑话死,也会让唾沫淹死的。我们兄妹6人,谁敢说不养活老人。老人不让我们管,这是揭我们的皮呢!一旁的表弟表妹们都点头称是。这时大表弟媳妇也上前一步拉住父亲的手说:舅,你看在外甥的脸上,让我爸妈回心转意,这家不要分了。一大家人住在一起,热热闹闹,好得和啥一样,为啥要轰我们走?父亲听到这里,把腿一拍,哈哈大笑:我听得明明白白。啥都甭说了,快拿酒来,舅今日要喝个痛快。接着,家 宴一字摆开,亲朋们依次就座。一时间,端菜的、添酒的、上茶的、道贺的、说笑的,鱼贯往来。直到夜色降临,人们才慢慢散去。

  ⑥这一次去看望姑姑,是因为前不久她一觉醒来,两耳无故失聪了。

  ⑦姑姑知道我要来,执意要走到坡下的公路旁等我。我下车来,看见姑姑颤巍巍的身子,无名的酸楚由心而生。姑姑却攥住我的手一个劲地笑。在去姑姑家的路上,我要搀扶着姑姑走,她不从,说她除了耳朵不听使唤外啥都好着呢。姑夫告诉我,姑姑前些天刚刚在宝鸡查了一回身体,样样正常,连医生都不敢相信。我问姑姑,分了家后悔不?姑夫贴着耳朵翻译给姑姑,

  姑姑知晓后竟然像小孩儿一般笑开了怀:不后悔,我的福分大得很。政府每月给我发200元养老金还不算,又发800多元的护理费,加起来1000多元,你看红火不红火。护理费是啥?我又问。我是离休人员,那是用来护理我的。姑夫插话。这时候姑姑一定是知道了姑夫在说什么,又抢着说:做饭、洗衣裳都是你姑夫的事,他不要我做,我只领护理费,还要他护理我呢。说罢,姑姑笑得更灿烂了。我没有想到,一个80多岁一字不识的老农妇,竟然还能讲出如此幽默的话来。

  ⑧回到家,姑姑非要我脱鞋坐在炕上和她拉话不可。拉话间,姑夫打开窗子指着窗外说,那是你小时候玩耍过的地方,西安和宝鸡的人想在那里搞休闲避暑山庄呢。我探头望去,金色的夕阳染红了远近的山峦,蓝天下的白云在慢慢飘动。山塬被郁郁葱葱的果树林带拥戴着,既蕴含着几分沧桑,更散发出从未有过的生机。

  ⑨ 到西安逛几天,让我也尽尽孝心。我拉住姑姑的手央求。姑夫向姑姑递了眼 光,姑姑笑出声来:你姑夫常用摩托带上我上县城逛,庄上人都说两个80多岁的人还风光呢!姑姑说话时的那张笑颜,那份心宽,那如同喝了蜜糖之后的喜悦,是我打记事起从未见过的。

  (选文有改动)

  1、 请找出既照应第①段又交代了文章主要事件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 分)

  2、请简要概括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 3 分)

  3、下面两段文字都是场面抽写, 却反映了不同的人情世态。请分别加以分析。(4分)

  (1) 当下众 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吴敬梓《范进中举》)

  (2)一时间,端菜的、添 酒的、上茶的、道贺的、说笑的,鱼贯往来。

  4、由插叙的往事, 可以看出姑姑是一个怎样的人?清简要分析。(6 分)

  5、文章多次写到姑姑的笑。仔细品味你会发现,除性格因素外,姑姑笑颜常开的原因还有很多,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至少答出三点)( 3 分)

  参考答案:

  1、(2分)这一次去看望姑姑,是因为前不久她一觉醒来,两耳无故失聪了。(找出的句子正确得1分,抄写正确得1分)

  2、(3分)⑴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⑵我是事件的叙述者。⑶我是山村发展变化的见证者。(每点1分,共3分)

  3、(4分)⑴描写了范进中举后,乡邻们阿谀奉迎、趋炎附势的众生相,表现了世态的炎凉。(答出世态炎凉的意思即得2分)

  ⑵描写了姑姑分家时的忙碌、热闹、喜庆,表现了家庭的和睦、民风的淳朴、生活的和谐。(答出家庭和睦的意思即得2分)

  4、(6分)

  ⑴姑姑是一个热心善良的人,她一连几年义务帮助邻居照顾孩子,没有怨言。

  ⑵姑姑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她带领全家栽种果树,从早到晚不辞劳苦。

  ⑶姑姑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她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

  ⑷姑姑是一个明理好强的人,她敢为人先栽种果树,富裕后又心存感激;她晚年独立生活,不给子女增添负担。

  (每点2分,有明确观点得1分,有恰当的分析得1分,意对即可。答出其中任何三点即可得全分)

  5、(至少答出三点)(3分)

  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政策使姑姑走上富裕之路,使她喜不自胜。

  ⑵子女们的孝顺和家庭的和睦让姑姑笑口常开。

  ⑶农村养老政策消除了姑姑的后顾之忧,让她的晚年生活幸福快乐。

  ⑷姑姑、姑夫 相濡以沫,安度晚年,也让姑姑倍感幸福满足。

  (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意对即可)

【参考又见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春日郊外阅读及参考答案12-19

《买米》阅读练习附参考答案11-08

《器小》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01-26

白鹭趣话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11-09

《断章》阅读题及参考答案04-05

又见炊烟升起猜谜语答案02-24

《迎接氢能时代的到来》阅读答案参考11-12

《摆手先生》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04-09

《大师何以诞生》阅读题及参考答案04-08

《年节礼俗》阅读题及参考答案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