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取材》阅读答案

时间:2022-03-29 12:43:30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王安石《取材》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安石《取材》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安石《取材》阅读答案

  欲问后期⑥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⑦。

  【说明】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出使辽国临行时写的。诗里只是一些家常闲话,情意却非常亲切真挚。

  【解释】①示长安君——写给长安君看。王淑文,是作者的大妹妹,受到了长安县君的封号。②这两句说:少年时候久经离别,想念的情意原是不轻的;如今老了,就是相逢,也免不了有些悲伤。怆(chuàng)情——悲伤。③草草——随便准备的。杯盘——指的是酒和菜。全句说:在不太亮的灯光之下,互相谈谈家常。⑤这两句说:自己正感伤兄妹们隔湖隔海地分别了好多年,如今又要冒着风沙到万里之外去出使。⑥欲——要。后期——后会的日期。⑦这句说:我在北方寄信回来时,应该是见到鸿雁南飞的秋天。(辽国在北方)

  【赏析】嘉佑五年(1060),王安石出使辽国,临行前与妹妹话别,写下了这首诗。多年来,王安石仕履匆匆,其妹也随夫远宦,两人离多会少,此番又是短聚,也不知后会何期。诗人只把这番情景娓娓道来,言语浅显寻常,道出了兄妹间真挚而又亲切的感情。“草草”一联写相聚闲聊的情景,最为亲切生动,十分感人。“三年”和“万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表现兄妹分别易而会面难。

  【问题解决】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

  颔联:

  (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

  (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

  (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

  (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

  (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简析王安石的这首七律抒写兄妹情,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纯朴而真挚的感情。首联娓娓道来,却饱含深情,少年时就已经伤感离别,人到中年,这种离情别绪,教人更加难堪,何况在刚相逢的时候,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呵!颔联似有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那种意境。兄妹相聚,还管它什么“盘飧市远无兼味”,只要有谈笑风生就可以了;哪怕它“幽光耿耿草堂空”,只要能畅叙亲情就行了。诗虽朴素无华,情却真挚深沉,在细腻的描写中充满温馨的气氛,当时情景如今还历历在目。颈联感叹长年与亲人相阻隔,更为即将远赴异国与亲人相别而伤情。过去是三年湖海久隔,而今是万里尘沙远离,诗人以时空交叉的方法极言兄妹相见之难,分离之苦。尾联的出句融合“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和卢纶《送李端》中“风尘何所期”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对句以鸿雁传书以慰思念之情作结,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所表达的意思,和这差不多。

  读完这首诗,不禁想起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不难看出,此诗在结构和取材上受李益的影响颇深。

  拓展:《众人王安石》阅读答案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铼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释]

  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

  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15、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阅读答案:

  14、B

  B项,“直接点明”理解有误,并未直接点明标准,尾句才明确点出“美恶由吾身”。故选B。

  15、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南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白己本身的德行,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白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

【王安石《取材》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GRE考试阅读五大文章取材特点11-30

格林童话阅读题阅读答案 - 阅读题答案07-17

《关于阅读革命》阅读答案09-20

《散文》阅读答案06-28

野地阅读答案05-22

《国语》阅读答案05-10

《古琴》阅读答案05-03

《渡江》阅读答案04-28

宁静阅读答案03-22

地震阅读答案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