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时间:2020-11-21 09:25:52 700字 我要投稿

有关重阳节的作文700字锦集六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的作文700字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重阳节的作文700字锦集六篇

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篇1

  “重阳节?今天是重阳节?哈哈!早忘记了哦!”

  走在中关村市场,不时的询问一些朋友今天重阳节怎么过。大多的人却陷入了这种惊讶、茫然的状态。说到重阳节我便想起王维的那首“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来。

  今天的重阳节,也是第19个老人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敬老祭祖,传统的重阳节是一个诗意又温馨的节日。但在浮躁,匆忙的经济市场生活工作中,重阳节的黄金甲正随着金秋的过去而慢慢的退去。

  在中关村广场我遇到了一位正拿着报纸找工作的小伙子,他对报纸看的很执着,还不时的用笔点点画画。年轻人,有的是活力,有的是精神。登高是不在话下的,可这位小伙子却深深的被失业的圈子套住了。他对我说这么一句话,“工作都没有,吃饭都是问题了,那还有心思登高望远,月饮菊花酒呢?既是对亲人的思念这时也只是深深的埋藏在心里罢了。”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在家乡,重阳节虽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但插茱萸,吃糍粑是很普遍的。只记得每年重阳节的时候,奶奶就会宰杀自己养的鸡鸭通知所有的姑姑、伯父们前来享用。其实反哺之情,人人都有。但有多少人能体会此时的父母亲自宰杀牲口聚集子女享用的真实用意呢?一对坐在家乐福门口正在歇息的老大爷、老太太,他们携着手,显得无比的亲近。他们对重阳节有这深厚的感情,子女们成天忙于工作,他们只有两个字“理解”。今天购点好东西,晚上等他们回来吃个团员饭。很多人不知道父亲节,也遗忘了母亲节。更多的人也淡忘了今天的重阳节也是老人记节。一句问候,一个不长的电话他们都会会心的甜蜜一笑的。

  中关村,市场里面忙忙碌碌,气温比外面的要高的多,但感觉并不是很舒服。他们有的坐在柜台,有的站着拉客,有的高声吆喝。。。。。。等等的。总之显得格外的匆忙。

  “今天是重阳节,没有带孩子,老人出去溜达啊?”

  “哪有时间啊!工作这么忙,生意又这么惨淡经营的,也没心思。”这是一位在中关村干了八年的朋友和我说的感到无奈的一句话。

  礼拜一,中关村按道理也是一个比较安静的时段。只是“九九”相对来说有点过于冷淡和平静。我从e世界到海龙,从海龙到科贸鼎好再到太平洋,一样的平静,也一样的“忙碌”。只不见有关“九九重阳”的促销活动。

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篇2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篇3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就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篇4

  重阳节又到了,我们全家准备进行“重阳节活动”。

  重阳节活动开始了,第一环节:登高。这一环节由我。哥哥和大伯比。裁判是老爸,比赛开始了,一开始我们不分前后,接下来哥哥冲刺了,我和大伯落后了,我眼看马上就要倒数第一了,于是我马上奋力跑起来,“哈哈”大伯落后喽!我高兴极了,心想:大伯肯定跑不过我,于是就减慢了速度,我觉得落个第二名也不错!可我没想到:大伯开始冲刺了,可我前面用的劲太多,现在没力气了,于是得了个光荣的“第一”。

  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吃重阳蛋糕,这一环节由大小胃王来比:大胃王我的老爸和大伯!小胃王就是哥哥了,裁判是:老妈!比赛开始了:只见老爸和大伯一口一个重阳糕,哥哥只能一口吃半个……过了一会儿,比赛结束了,我看见老爸。大伯和哥哥嘴里塞满了糕点,最终结果老妈已经统计出来了:老爸吃了5个,大伯吃了6个,哥哥吃了3个。因此此环节大伯获胜!

  然后我们进行第三环节:敬老!我们每个人都参加,爷爷奶奶就是“验货员”我送爷爷奶奶一人一个暖手袋,爸爸送爷爷奶奶一人一个电话本,妈妈送的是:重阳糕!大伯送爷爷奶奶的是:小电风扇!大妈送爷爷奶奶是:茱萸!哥哥送爷爷奶奶是:望远镜!礼物送完该自我介绍了----我说:马上冬天就到了,有个暖水袋爷爷奶奶不会冷!爸爸说:爸爸妈妈记性不太好,想我们是就打电话,所以有个电话本比较好!妈妈说:今天是重阳节!应该吃重阳糕。大伯说:时间过得快!到夏天要用到电风扇的!大妈说:送茱萸可以辟邪!哥哥说:登山运动时要看远方,爷爷奶奶眼睛老化了,需要望远镜才能看的更清楚更远!我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个不停!奶奶喊了一句:停!该我们裁判的出场了:奶奶的评价是:孙女的暖手袋最和我们意,最贴心!哦哦哦!我跳起来高呼:我成功了!

  最后我们进行本次活动最后一个环节:赏菊!饮菊花酒,菊花真是美呀!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真是太漂亮了!“下面饮菊花酒”!我宣布。大家都喝了,可妈妈不让我喝,说我太小了,又女孩子,怎么能喝酒呢?我大声嚷嚷:我不小了也是大女孩了,怎么不能喝?于是妈妈在我的软磨硬泡下终于答应给我一小杯……可我觉得菊花酒好好喝哦!就又喝了一杯,就这样我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等我醒来时,重阳节已经过去了,心里想:真是一个快乐的重阳节呀!

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篇5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登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篇6

  不知不觉中,又到了重阳节。望着远方那一轮残月,又开始思念起您。您那充满美好与希望的笑容,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里,我遥望灰色的天空,渐渐的,天空中,映出了您的面容……

  想当初,父母远在他乡打工,把我托付给您照看。那时,一心想着与父母团聚。如今,来了深圳,却又不时回想起与您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的美好时光!

  您是那么的好心肠,记得那一年,村子里一家农户田里减产,您自告奋勇把咱家的谷子分了一半给人家。您回来后,我骂您傻,您却笑呵呵的,说这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还告诉我许多做人的大道理。我听得烦,对您大喊大叫。您却依旧乐此不彼,滔滔不绝的说着,没完没了。

  您是那么的勤奋,干农活仿佛已成为了您生命中的全部。您总是无时无刻的在田里干活,从清晨鸡第一声鸣叫开始到傍晚太阳落山的最后一刻。您的勤奋使人觉得蚂蚁都已成为懒惰的象征。然而,正是您的勤奋,总是打断我的美梦。记得那天,您如往常一样,再次打扰了我的清梦。正当我抱怨时,您却抬头挺胸,十分自豪的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无奈,斗不过您,我只好嘟着嘴,独自一人在那里生闷气。

  您是那么的“倔强”。每次吃饭,您总是不停强调着吃干净。然而,为了执行这条规定,您不知打了多少口水仗。记得那一次,我吃完了饭,碗中留着几粒饭粒。您一反以往的好脾气,把我叫住,非要我把饭粒吃干净。我也是个牛脾气,自然不愿意。就这样,一场战争开始了……

  然而,最终我还是略败一筹,只好乖乖的把饭粒吃完,而您却依旧不依不饶,不停的跟我说着要如何节约粮食。听着您那永无止境的教导,我不禁在心里嘟囔道:“您可真是个倔强鬼!”

  您是那么的啰嗦,您总有着数不尽的担忧,以至于您总是无时无刻的提醒着我,安排着我的生活,记得那一个月,为了“治”好您的啰嗦,我总是乖乖的听着话,处处都小心翼翼。然而,尽管如此,您还是有许多大道理来教导我。当然,我知道,这一句句话语后,都藏着无限的关心与爱护。

  谢谢您教会了我那么多——爷爷!

  爷爷,您是否知道,您的孙女正在远方深深的思念着您!

【有关重阳节的作文700字锦集六篇】相关文章:

有关重阳节小学作文300字锦集9篇02-20

有关重阳节小学作文300字锦集8篇02-12

有关重阳节小学作文300字锦集6篇02-11

有关重阳节的作文锦集五篇02-11

有关重阳节的作文锦集5篇02-08

有关重阳节的作文锦集9篇01-30

重阳节的作文1500字锦集八篇08-16

有关重阳节的快乐作文锦集九篇03-19

有关重阳节的快乐作文锦集7篇03-14

有关重阳节的快乐作文锦集6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