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作文

时间:2022-10-08 20:07:18 课堂 我要投稿

【推荐】课堂作文锦集6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堂作文6篇,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课堂作文锦集6篇

课堂作文 篇1

  书,是一门渊博的学问,在茫茫书海之中,会明悟许多,这也是课堂,人生的课堂。

  曾经,固执的我认为,只有融合那朗朗的读书声、宽敞的教室、急促的铃声,以及老师娓娓的讲说声,才能称之为课堂,直到我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课堂……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喜欢将自己置于茫茫书海之中,沉醉在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体会书中各种人物的情感,与书中人物“侃侃而谈”……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喜欢“痴人”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中百“花”争艳的秀美,更喜欢文中“多病多愁身,倾城倾国貌”的黛玉。一生哭,一生笑,潇湘馆中一抹倩影。

  都说童年像一罐甜酒,时隔越久,尝起来就越香、越纯,越让人回味。我不禁想起那个在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笔下顽皮的小精灵———汤姆索亚。汤姆运用妙计让伙伴们心甘情愿为他受罚;在误认为他出海后溺死的人们为他举行葬礼时,他却在屋顶上乐滋滋地听着,自得其乐等顽皮的举动,让人在震惊之余捧腹大笑。但为了正义,他挺身而出作证人,拯救了无辜的囚犯莫夫彼得,这又使大家重新认识了这个孩子,这个正在慢慢成长的孩子。我不由得常常想起自己的童年,回想起自己也曾有过那么明净的感觉,那么单纯的哀伤,那么假装老道却不值得一提的孩子话……想到这,我不由得在学习的劳碌中扑哧一笑,不由得轻叹:“在时光的洪流中,我们总会长大!”

  还记得怀特所编织的《夏洛的网》吗?那是一部关于生命、友情、爱与忠诚的赞歌,一部傲居“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首位的童话!蜘蛛夏洛为小猪威尔伯所编织的救命之网,那一个个用蛛丝连成的字母,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蜘蛛写字的神话,将友谊的真谛娓娓道来———以心相待,真心付出,不求回报。

  睿智的《伊索寓言》、优美的《柳林风声》、感人至深的《爱的教育》、讽刺的《套中人》、优美深邃的《小王子》……无不令我沉醉其间,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个智慧与美的结晶,都在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人生的道理,需要细心去品味,用心去聆听。

  书海,也是课堂,生活的课堂,在这里你能学到更多,收获更多。

课堂作文 篇2

  我们课堂上发生的故事很多有幽默的、感人的、无聊的、奇怪的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今天,课堂上发生的故事大多是幽默的。

  数学课上得相当搞笑。数学老师让张又仑同学回答问题,也不知怎的,他竟然迷迷糊糊地乱答一气。一向风趣的刘老师用赞扬的口气说:“答得很好”我们大吃一惊,明明答错了,可老师却我们坐做不住了,纷纷交头接耳。当张又仑同学高兴之时,老师又加了一句:“可惜答错了。”数学老师的幽默给我们增加了无穷的乐趣。随之,张又仑同学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接下来是英语课,有的同学在认真听课,有的同学在做小动作。这时林悦同学盯着窗外,像是在看什么。这一举动恰好被英语老师看见了,老师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他似乎很茫然,根本就答不出来。老师急了:“我讲了半天,你却一点也没听进去。就算你不会,最起码也应该咳一声啊!一声不吭也不知道你到底在想什么。”大家全都哈哈大笑。

  这就是我们班幽默的课堂。

课堂作文 篇3

  正在自习中,老师来到班级,一看黑板,“哗——”密密麻麻的算数题。“小X,明天带盆花来!”老师道。

  “小X,明天把你奶奶带来!”小B说话了,一堂哄笑,整个教是室都乐翻了,老师也被逗乐了。这时,刚刚从数学老师那儿逃脱的小X回来了。“小X,明天把你奶奶带来!”有人说了。小X莫名其妙,抓着后脑勺,问别人什么意思。小X知道是要带花来点点头,对自己笑了一下。但又紧皱眉头,和其他同学一样,他想:“为什么要把花和奶奶联系起来呢,真气人!嘲笑我奶奶吗?”他在看看笑眯眯的老师,又气了:“还是老师呢,笑得那么开心,真损!”

  还是语文老师有能耐,破的也能被他说圆,他说:“小X,别生气,他们在夸你奶奶像花一样,如花似玉哩!中国古代说女孩子长得美,不都比喻成花吗,不然日本怎么会叫中国漂亮的姑娘“花姑娘”呢?”小X想想也对,就没说什么,乖乖坐了下来。坐在下面的我可佩服死老师了,他真能想。老师一看我们有对他的崇拜之意,赶快扯到怎么写作文,写作文要像他一样会联想……

  至于小B,随便说的一句嘲笑的话,竟在老师的斟酌下,变成了一句美话。别人夸他聪明,他笑笑:“当然!”小B想,这样也挺好,还能听到好话。

课堂作文 篇4

  今年的六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在湖州举行的“浙江新课改”(浙东北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交流会,听到了许多优秀教师的精彩课例,更有幸的是听到了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杭州市优秀教研员王燕骅老师的报告《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王老师的报告深入浅出,不时穿插一些实例,让我受益匪浅。

  由此,我联想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

  伴随着课堂改革的大潮,“预设”、“生成”这两个词也融入了我们的教学实践。所谓预设是教师面对教材、面对学生应考虑的两个问题:“学什么”与“怎样学最有效”的基本定位和假设路径,预设包含了教学理念及在理念引领下的具体教学操作层面(策略),它具有有效引导学生自由学习、能动学习并有机整合学习目标的“理想意图”和操作思想,它是老师走进课堂,走上讲台之前的必修课。

  “生成”,按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在新课改中,生成有了更丰富的含义。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传统教学是重预设而轻生成的。教师精心预设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牵着学生走,教师教得好苦,学生学得好累。新课程理念认为,光有“预设”没有“生成”是不够的,这样的教学课堂必然呆板缺憾。要“预设”更要“生成”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展现课堂动态美,才能使课堂充满人文性。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能“生成”学习策略,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能“生成”学习时空。当然,“生成”要顺应学生的需求,“生成”可以让错误变得美丽。“生成”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发挥潜力、张扬个性、提升素养、充满诗意的心路历程。

  那么怎样让“生成”使课堂美丽起来呢?

  一、需要增强课堂实时生成的意识。

  平时同事间的闲聊,听课后的交流,听到最多的是“我提的问题,没有学生能回答出来!”、“我没有完成教案……”、“现在想起来,今天课堂上有个学生提了个好问题,可当时我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把它放过了!”……这些话背后隐含着什么?课已结束,可我们老师的“心”还是在“预设”的“我怎样教”的旧念上。

  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教学《养花》时,一位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文章不太真实,作者在搬花时忙得腰酸背痛,还说“真有意思!要是我,讨厌还来不及呢!”这位老师放弃了预设——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而是紧紧抓住这一信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是呀,为何说‘有意思!’?这样真实吗?”在老师启发下,学生积极地投身于朗读、探究之中,经过反复思考和交流,踊跃地参与了讨论。

  生1:“作者喜欢养花,把它当作乐趣,搬起来自然觉得有意思,所以这样写是真实的。”

  老师肯定地说:“是呀,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能不高兴吗?”

  生2:“搬花是一种体力劳动,它有利于作者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调节,有益于身心健康,胜于吃药,所以说有意思是真实的。”

  生3:“我要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生4:“我们必须爱惜劳动成果,不浪费粮食。”

  无意间,教师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门,他们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赞美生活。打破预设,教师和“课堂”一起成长!

  二、提供生成的平台。(时间、空间)

  我曾听到老师说过这样的话:“我这一堂课,时间安排的刚好,教案上完了,下课铃也响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一堂好课了?这其实反映了我们教学上的一个误区:以时间安排是否正好来衡量一堂课的好坏。认为拖堂或四十分钟没用完的课不好。我认为,他们只是在背教案,按教案上的每个环节几分钟来安排课堂教学,在牵着学生走,从根本上扼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与发展。世界上根本没有一堂时间刚刚好的课。我们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教学进程随机渗透、现场生成。金剑辉老师上的作文课《纸的学问》第2课时中有一个实验:让学生把软弱的纸桥变坚强。学生想出很多方法:纸多次对折,做成拱形,有的像折扇子一样,变成折叠形……金老师引导学生放硬币,看哪种形状的纸桥承受力最大。当在折叠形桥上放硬币时,一直放到三十几个硬币,纸桥还没有蹋。这时,硬币用完了。我们一般的做法是实验做过了,为了节省时间,鼓励学生一下,肯定他们的设计,然后大家开始作文。可金老师没有这样做,他对这两位“发明者”说:“硬币可以再借,你再放上去,看看到底能放几个?”学生兴奋地跑下来借硬币,其他学生也扯着嗓子帮他数数,一直到五十七个硬币“桥”才倒蹋,当堂就喝彩声一片。事实证明,金老师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他们两个激动得满脸通红,下面的同学也兴高采烈,时而高声数数,时而鼓掌喝彩……”所以,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多讨论,多交流,多实践,多发现。

  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课文第一段中有许多对小女孩的外貌描写,我要求学生找找句子,读读体会,说说感受。一时之间,有的学生发表意见,有的深情朗读,直到下课还欲罢不能。本来,这堂课还要概括这段的段意,但我觉得,现在学生都沉浸在故事情节中,何必生硬地要他们停下来概括段意呢?于是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可以和同学继续讨论交流,有好的见解可和同学分享或下堂课讨论时再提出来!”下课后我发现学生还三五成群在讨论。

  虽然,这节课预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我觉得教学任务背后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课堂上学生涌动的思潮,足以证明。布鲁姆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为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的图画,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他们是课堂的主角,是课堂的生成者。

  三、努力地提高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机智。

  这里说的“生成”不是教案上“预设”的“生成”,而是课堂上的实时生成(即时生成)。

  王燕骅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预设越多,生成的方案越多。”但我们的老师,不管你“预设”得如何周到,也及不上全班几十位学生的智慧火花。所以当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提出了稀奇古怪的问题或有失老师面子的问题,不要怕失面子或因为这不在你的“预设”范围内而轻易放掉,很可能这是一个极好的“生成”机会。就拿上次的课来说吧。课前我准备了一块小黑板,上面抄了蔺相如说的一句话。等到课堂上一出示,学生一看,有的在底下就喊起来:“老师,你写错了一个字!”我一看,果真如此。这样的事大多数老师也碰到过,但我看到、听到的大多数老师是这样解决的:“我是故意写错的,来考考你们。”现在,六年级的学生会相信你的话吗?他们只会认为你做作。而我则对我的学生说:“是我粗心,写错了。你们以后写时可要认真点啊!不然跟我一样要闹笑话的!”学生会心地一笑。

  这样的事,你是无法预设到的,但适时的自我批评,其实已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相信学生会记忆深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份,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的角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锤炼对课堂进行状态的敏锐感知能力,以便在“意外”出现时或特定情况中可沉着“接招”并瞬间决策,让课堂在随机推进中灵活地展现出一片诗意般的精彩!

课堂作文 篇5

  我一直以一个学生的严谨的态度审视着自然,看着它不断变化并从中领悟。我想人这一辈子都是个学生,而自然,便是课堂。

  我喜欢在离家不远的一座石桥上看日落。每个黄昏,夕阳以一种沉静、美好的姿态下落,我沉溺在它的余晖里面,安静地呼吸。它象征着一种终结。无数个日落、无数个黄昏,我感到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以一种无声的方式。我开始变得惜时,因为时光是看不见的,而夕阳是看得见的。每天我坐在石桥上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我想,那就是时光流走了。是日落让我懂得惜时。

  我也喜欢草。它们顽强、蓬勃、生生不息。我看着它们神情坚定的在高大乔木的阴影下挣扎着向上的样子,我会想到那些在前辈制造的宏伟阴影里仍能创造出自己的事业的拼搏者。那是一种让人敬佩的勇敢与执着。当小草终于破土而出展现出它鲜嫩的绿色时,我发现了它们小小躯体里蕴藏着的不为人知的.力量,那是像一座休眠火山一样沉默着却巨大无比的力量。是那些草告诉我:要勇敢,要坚强!

  还有蚂蚁。一种以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为人所知的微小生物。蚂蚁搬家,真是一个让人为之震撼的举动!它们用纤细的触角彼此沟通,用纤细的足挪动着庞然大物。我想起百威啤酒的广告,那群生动的蚂蚁,它们扛着啤酒瓶子,彼此合作,互相配合。团结从一个个细节中得到体现。这群生动的蚂蚁,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团结。

  微笑意味着理解和友善,微笑意味着真正的爱,这微笑不仅是生活中真善美的结晶,而且是编织社会和谐快乐的音符,沟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的纽带。

  这也是课堂,它给我上了一节深刻的人生哲理课。

  自然,是最精彩的课堂,只要你拥有一个学生应有的谦虚求教的态度,你所学到的,将渗透你的心灵。

课堂作文 篇6

  课程改革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现在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效对话的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享受着语文学习的乐趣。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课文,描述了王维创作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动人故事。执教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学生兴趣盎然:“逢”“倍”是什么意思?谁“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解决了问题。教师借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大诗人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说得感人,读得动情。精妙的设计得到了顺利实施,我心中沾沾自喜。

  这时,一位学生猛地举起手,嘴里轻声说声:“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心中顿时闪过一个念头:“课要结束了,不要给我添什么乱子。”但看到学生求知而急切的眼神,最终我还是忐忑不安地请他说说自己心中的疑问。“老师,为什么重阳节的时候人们要头插茱萸,登高远眺?”我心中一喜,这个问题正中我怀,我早已作了充分的准备:“茱萸是一种具有浓烈香味的植物,重阳节头插茱萸登高游玩传说可以驱灾避邪。”我刚想滔滔不绝地把答案告诉学生,这时,旁边一位学生抢着说:“老师,我来说。”看着他一脸的自信,我点点头。他绘声绘色地讲起来:“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每年九月初九一出现,就有很多人病死。有个人叫恒景,他父母在瘟疫中死掉了,自己也差点儿送了命。他病好后就离开家去访仙学艺,决心为民除害。他找到了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又送给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经过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快到九月初九了,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告诉他用法。恒景赶回家乡,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到了中午,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立刻停下脚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了。从此,就有了九月初九头插茱萸登高避邪的风俗。”

  重阳节“头插茱萸”还有一个神话故事,这位学生讲得头头是道,其它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更让我感到惊喜。我为这节课准备了这么久,却没找到这个资料,这位学生无疑也给我上了一课,我和同学们情不自禁鼓起掌,向他表示谢意。

  课上完了,我心中暗自庆幸,我还在沉思着:如果我不让学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如果我不让学生讲出自己掌握的资料,学生心里有何感受,这堂课还能算“精彩”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根据文本自主感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不正是尊重个性的表现吗?学生的世界丰富多彩,潜藏着丰富的“资源”,他们会收集资料,他们有许多别人不知道的知识,让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实现生生互动,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不是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吗?

  感谢学生的问,让课堂在问题的不断生成中发展;感谢学生的解答,让学生的“资源”在课堂上闪光。

  “精彩”的课堂不属于我,而属于“你”——学生。

【课堂作文】相关文章:

课堂话题作文:快乐的课堂01-07

课堂作文 家长进课堂01-12

课堂的作文02-03

从小学的课堂到初中的课堂作文11-14

“老外”课堂作文01-27

非凡的课堂作文01-27

茶花课堂作文01-29

有趣的课堂作文精选02-03

课堂作文大全02-04

课堂话题作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