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故事

时间:2021-01-17 13:07:02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中外名人故事集锦

  中外名人你都知道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外名人故事集锦,欢迎参考阅读!

  王尔德和他的童话“花园”

  英国的大文豪王尔德,一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但在自己的两个儿子面前,他可是一个长不大的“快乐王子”。他时常会像个孩子似的,为自己写出来的童话故事手舞足蹈,或情不自禁地大哭起来。一生为爱追逐的王尔德,在他的童话里告诉我们:幸福在于矢志不渝地敞开自己,拥抱他人。

  贫穷也应该是优美的

  19世纪中叶,在爱尔兰东岛的都柏林城中,诞生了一个漂亮的婴孩。这位小王子有着俊雅的外表和虔善的心灵,身为诗人的母亲更赋予了他良好的文学才能。他曾是与萧伯纳齐名的英国大才子,也是一个地道的美男子,同时又是英国文学史上不多的,在盛年却身陷困境的大作家。利菲河畔至今还留有他的传说,他的名字叫——王尔德。

  王尔德从小就显示出很高的天赋,精通法语、德语和拉丁语。天赋的文学感觉为他提供了文坛的入场券。1881年,27岁的王尔德凭借《诗集》一下就成为唯美主义的青年诗人代表,唯美主义,就是表现对美的不懈追求。

  不止是他的诗,王尔德自己也是当时标准的美男子,一度成为“美”的代言人。他头发浓密微卷,鼻梁很挺,眼睛大而多情。他喜欢身着粉红色的燕尾服,手里拿着一支艳丽的向日葵,气宇轩昂地走过保守的人群,时常引得议论纷纷。特立独行,妙语连珠,风流俊秀,这些都使得王尔德成为同时代青年人的偶像。在当时,几乎整个上流社会都在模仿他。不少贵族都学着佩戴一朵蜀葵或者铃兰,漫步在皮卡德利广场,讲着王尔德式的俏皮话。

  王尔德可以说是爱美成痴。有一次,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他伦敦住所楼前的窗下拉小提琴。王尔德看到后很生气,他说:“贫穷也应该是优美的。”于是,他请来了伦敦最好的裁缝,为乞丐做了一身价格不菲、剪裁精美的衣服。服装做成后,王尔德还亲手用粉笔画出几个地方,叫裁缝剪出豁口。从此以后,城里的居民常可以看到一个穿着漂亮燕尾服的乞丐拉着小提琴。

  快乐王子的爱

  1888年和1891年,当父亲的王尔德决定送给儿子们一份礼物,他出版了童话集《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还有《石榴屋》。两本童话集总共也只有九篇,但这九篇却让王尔德走向了世界,让人讲到童话时,不敢忘了王尔德还有他的快乐王子。

  这九篇童话,也是王尔德给孩子们建造的美丽世界。爱尔兰的土地上开满了白三叶草,它的花语是爱情。身在其中的王尔德也把对“爱”的表达发挥到了极致。在第一篇童话《快乐王子》中,他就这样告诉我们:就算爱没有结果,我们在爱别人的过程中也会获得幸福。

  这位快乐王子一次给儿子讲《自私的巨人》,竟然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儿子问他为什么哭,王尔德说:“真正美丽的事物总会让人想要掉眼泪。”在这个童话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孤独、脆弱但又渴望爱和美的王尔德。王尔德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如果你只是爱自己,将自己关在门内,就会像那个自私的巨人一样,也会失去整个春天。在自私的巨人打开花园的那刻,王尔德的心扉也彻底打开了。

  也许是因为受到世俗的束缚和苦难太深,王尔德才会躲进童话的花园,播种着孩童般天真美好的幻想。一生都在描绘“爱”的王尔德,不忍看到爱别人的人自己却在现实里受磨难。于是,在他的童话花园里,所有的牺牲都不能说是牺牲,而是新的复活,是上帝给予心中有爱的人的最高嘉奖。

  陨落的星孩

  显赫的家世、不俗的容貌、天赋的才能,这些都让王尔德成为一个美的传奇。然而,过早的崭露头角和特立独行的性格也为王尔德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童话《星孩》就像是王尔德自己一生遭遇的写照。那个如星星般美丽的孩子天赋异禀,却在自私和骄傲中迷失了心灵。他在放弃对所有人的爱的同时,上帝也收回了他的美貌。丑陋的星孩幡然悔悟,最终用爱的泪水和善的信念,换得了新生。

  似乎是一个可怕的预言,在写下《星孩》的四年后,这位像星孩一样美丽而倔强的高傲王子,由于饱受争议,最终在1895年与世俗抗争无效被迫入狱。

  1897年5月王尔德刑满释放,但他却没有像星孩一样再次获得新生。1900年11月30日,王尔德因脑膜炎死在了巴黎的阿尔萨斯旅馆。“星孩”就此陨落了。

  尽管王尔德在孤独和困苦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却用自己的思想之光照耀了19世纪的英国文坛,他的“星光”也指引了以后数个时代迷茫的青年们。今天,我们仍能从他的花园中找到未熄的精神火花,他的墓碑上依旧印满吻痕。

  诚实比一百棵樱桃树更宝贵

  这是一个美国的故事。 不过,故事发生的时候,这个地方还不能叫美国,只能叫英国的北美殖民地。

  在一个种植园主的家里,有一个不满10岁的孩子。

  这一天孩子的父亲带回来一把小斧子。他把斧子放在家里,自己有别的事情出去了。

  这孩子觉得那把斧子很可爱,就把它拿在手里玩起来,斧子闪着光亮,究竟快不快呢?他想试一试。

  他家房子后面有一个樱桃园。在孩子的眼中,这就是一个树林。樱桃树也是树,和别的树一样。孩子看见过大人用斧子砍树,他也要学样。砍哪一棵呢?他选了一棵最细的,用力挥动斧子砍下去,想不到一下子就把那棵树砍断了。

  孩子感到自己可能是闯了祸,赶快把斧子放回原处。

  父亲回到家里,发现樱桃树被砍掉一棵,这一棵正是一个好品种,是他最喜爱的。

  正在父亲发怒、查问是谁干的错事时,孩子走到父亲身边说:“爸爸,是我。”

  父亲了解清楚情况之后,没有责罚孩子。他把孩子搂在怀里说:“我为你的诚实高兴,因为这是比100棵樱桃树还要宝贵的东西。”

  这孩子名叫乔治·华盛顿。他后来成了北美起义部队的总司令。在他的领导下,打败了英国殖民者,实现了美国的独立,华盛顿被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现在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华盛顿的父亲希望儿子做一个诚实的人,的确很有道理。诚实是一切有道德的人都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

  父亲有双充满魔力的手

  “我很幸运,”乔布斯回忆起养父保罗时,曾深情动容地说过,“我父亲保罗实在是个了不起的人。我只希望我对我的孩子们,能做到像我父亲对我那般。”

  乔布斯的生母乔安妮西贝尔未婚生子,不得不四处寻找收养家庭。但非常想收养一个非婚生子的乔布斯夫妇没有大学文凭,家境普通,西贝尔一直拒绝在收养文件上签字。直到夫妇二人承诺一定让小乔布斯上大学,她才做出了让步。

  1960年,乔布斯一家人从旧金山搬到了加州的山景城(Mountain View),这个地区的中心地带就是日后的硅谷。5岁的小乔布斯惊喜地探索着周围的环境,觉得这里简直就是天堂——山谷里到处是果园、杏树园、李树园;空气明净,大老远地就能看到那些房子和丘陵。

  保罗乔布斯是一名机器操作员。年幼的乔布斯对父亲灵巧的双手十分着迷,说“那是一双有魔力的手”。他可以几个小时目不转睛地看父亲锯木头,然后把木头钉在车库的工作台上。

  在小乔布斯6岁的一天,父亲把工作台一分为二,然后对他说:“现在,你有自己的工作台了。”工作间隙,父亲会给他一些小工具,比如一把榔头、一个锯子,然后向他演示怎么使用这些工具。他会花很多时间教小乔布斯制造一些小物件,然后把它们拆卸,最后再组装起来。

  小乔布斯不是听话的孩子,虽然天资聪颖,但是调皮捣蛋分散了他的精力。刚上学时,小乔布斯想当然地认为,学校可以让他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尽情了解周围的世界。但他无法习惯老师的权威,常常抱怨“我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被学校赶走了”。

  离经叛道的小乔布斯在学校过得十分痛苦。上七年级(相当于我国的初中二年级)的一个晚上,他向父亲发出最后“通牒”:“如果再要我踏进这个学校一步,我就再也不上学了!”

  小乔布斯毅然决然的态度,令保罗乔布斯想起承诺,他觉得必须给孩子合适的良好教育环境。于是,他决定搬家。小乔布斯一转到新的中学,学习就用功多了,他参加了电子兴趣班,接触到了不少电子学方面的知识,也跟着老师做了许多电子实验。

  父亲还定期去废车场,捡来各种废弃的汽车,把它们修好,然后以低价卖给大学生。这让小乔布斯对各种仪器、机器更加着迷,他总是缠着父亲问这问那。如果家里招待一位客人吃晚饭,而这个人看上去很懂电子的话,那么他将受到小乔布斯连珠炮似的发问。

  对乔布斯来说,那些汽车零件、那些新邻居及朋友,对他的人生目标、职业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而父亲的兴趣引导和转学决定,是对他成长成才最深情、最明智的.支撑。

  普契尼的自我评价

  科莫·普契尼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是“真实主义”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

  有一次,普契尼到斯卡拉剧院看他的新歌剧《托斯卡》上演,观众们非常喜欢这部戏,并纷纷鼓掌,但普契尼却从中看出了许多问题,于是他就掏出一个小本子,把自己认为的不足之处记录下来。这时,邻座的一个陌生妇女问道:“您为什么不鼓掌?您不喜欢这个戏吗?”“哦,不太喜欢,我觉得戏里有很多地方写得不够清楚。”普契尼回答道。那个妇女不赞同地说:“难道一个戏剧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必须要什么事都说清楚吗?更何况,至少它的音乐非常完美。”“音乐?那才是更可笑的地方,你难道没有感受到作者受了太多威尔第的影响吗?”普契尼皱着眉头说。

  那个妇人听后很不服,她接着说:“你真是一个在鸡蛋里挑骨头的人,难道普契尼就不能有与威尔第相近的创作吗?更何况,这或许也是意大利的音乐传统。”普契尼笑笑说:“我真的不这样认为。而且除此以外,合唱的节奏也太拖拉了,应该更轻巧生动一些,这样就能更符合《托斯卡》这部戏的剧情。”“难道你的才华已经超过普契尼了吗?你居然对着他的戏指手画脚?”那个妇女鄙夷地说完这句话后,就再也不屑于搭理普契尼了,而普契尼则依旧在他的小本子上记录着一些什么。

  演出结束后,普契尼和人们一起走出剧院,这时有很多人认出了普契尼,纷纷跑过来向他问好,也直到这时,那个妇女才知道原来他就是普契尼,她这才惭愧地说:“没想到你就是普契尼,但你为什么给自己那么多不好的评价呢?”

  “如果我也像你们一样那么宽容地对待我自己,我又怎么创作出更好的戏剧呢?”普契尼笑笑说,“所以我只是在客观地评价我自己罢了,我觉得一个人只有敢于评价自己,才能够取得真正的进步。”

  无知者无畏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3道数学题。

  青年很有数学天赋,因此,导师对他寄予厚望,每天多给他布置2道较难的数学题作为训练。正常情况下,青年总是在2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

  “咦,怎么今天导师给我多布置了一道?”青年一边打开写着题目的纸,一边嘟哝着。他也没有多想,就做了起来。

  像往常一样,前2道题目在2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作出正17边形。青年没有在意,像做前两道题一样开始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青年感到越来越吃力。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见我每天的题目都做得很顺利,这次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现有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有什么帮助。

  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

  终于,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见到导师时,青年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

  导师接过青年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当然,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通宵才做出来。”导师请青年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面做一个正17边形。

  青年很快地做出了一个正17边形。导师激动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

  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有些事情,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我们往往能够做得更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知者无畏。

  动力来自目标

  目标是一个追求的目的地,是一个其努力想要得到的结果。动力与目标又有何联系?如果说,达到目标的起点到终点,是一段路,那么这段路的中途便是动力,而起点就是制定目标,终点就是达到目标。很多人都有过这段路的历程。比如:姚明。

  很多人都知道姚明,高大的身躯,可不见得这一定是好事。姚明小时候,个子就很高了,当然,他的脚也特别大。有时候,父母要给他买双鞋,可能要跑遍整条街,有时还买不到一双——他的脚太大了。姚明很难过这种情形只有定做鞋子。姚明听说进NBA能够有定做鞋子的“特权”。于是姚明定了一个目标——要进NBA——最初的想法只是想不必为鞋子而烦恼。

  姚明成功了,他走过了一条“路”——达到目标的路,不容忽视的是他达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又是什么赐予了他动力呢?是目标,对于目标的渴望。姚明是哪一段“路”的“胜利者”。

  可见动力确实来源于目标,目标的高低,决定了“路”的长度,也决定了需要动力的多少。

  动力是追寻目标的必经,而动力也来源于目标。

  像乌龟那样生活

  像乌龟一样慢行静养

  电视人这个职业,其实有点 “自残”:经常熬夜,生活不规律,有过一次抑郁症的经历,白岩松格外注意起自己的健康,每年他都按时去医院做一次全面体检他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疗养,调整自己的心态。

  2004年,白岩松的本命年,有一天,电视上正播放白岩松主持的节目,他叫儿子一起看。儿子不屑地说了一句:“不看,那有什么好看的。”尽管童言无忌,但他还是有种挫败感。连儿子都不喜欢自己主持的节目,那观众总有一天也会嫌弃他这张脸吧?难道自己真的已到了这种需要隐退的时刻?

  那些日子,白岩松失去了自信心,他总是小心翼翼地观察别人对他的评价。有一次有同学开玩笑说他发福了,他都计较了半天:一连几天他都拿着公平秤,天天称体重。只要体重增加一点儿,他就赶紧节食。他的这种紧张情绪,一直维持到那天他去探望著名的漫画家丁聪老先生。

  丁聪大病初愈,白岩松去慰问老爷子。向来幽默的丁聪说:“住院手术真有好处,你看,我一下子瘦下来几十斤,这下省心了,都不用减肥。”仔细一看,老爷子还真瘦了不少,但是乐观精神一丁点儿没变。丁聪还给白岩松

  传授了自己的保养之方,就是别活动!这话听得白岩松一愣,老爷子一看白岩松那副惊诧的表情,突然笑了起来:“你说乌龟长寿吧?它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动物,你看它爱运动吗?它其实最爱的就是偷懒睡觉。所以啊,咱们要学习它的长寿秘方。”

  也许老爷子当时只是开个玩笑,但近来极惜命的白岩松当了真。在网上还真搜到一些新闻。德国《星期日图片报》有一篇文章专讲乌龟的养生之道。少食、保持速度、合理膳食、“脸皮”厚和大脑健康,都是乌龟长寿的秘诀。说它“脸皮厚”不仅指它的龟壳,而是指它是性情平和的动物,怒火燃烧的时候懂得退却。

  白岩松看得热血沸腾,他决定第二天就效仿实施乌龟养生法。工作性质的关系,过去为抢新闻走路跟阵风似的,现在他是慢慢悠悠地迈着四方步,说话也尽量放慢语速,开车更是遵守限速从不违规。

  2006年最后一天,白岩松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俩人聊起养生之道,季老也提到了这个乌龟养生法,白岩松像是找到了知音,越聊越投机。季羡林的养生秘诀也很有特点:第一吃素,第二不运动。季先生有一个解释,他说奔跑类的动物都是短命。所以季先生喜欢坐着,犹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回味书屋》中说的那样,当人很安静、心如止水地从事学术写作、文章阅读,思想在运动、心灵很安静,其他的肢体运动就可以省去了。而综观所有善于养生的长寿人士,生活方式都十分特殊:心灵宁静、生活安静、节奏放慢。

  白岩松大彻大悟,几年坚持下来,他脾气变得温和了,性子也没过去急躁了。

  从养生中,白岩松领悟出养生的名言,他常挂嘴边的话是:“跌落低谷并不可怕,因为总有一天会爬起来。最可怕的是站在顶峰,不知道哪天会跌下去。当你觉得累的时候,像乌龟一样放慢步子,抛开压力,让自己活得轻松些。放下思想包袱,这样总不会死得太快吧!”

  幸福是一种可持续的快乐

  做了多年的主持人,白岩松接触了很多有名的、有权的、有钱的人,最后他发现,钱、权、名和他们的幸福并不成正比。人之所以太累,是将名利看得太重。主持人这个圈子,又是最大的名利场。经过这几年的调养,白岩松逐渐认识到“静养”的重要性。比如散散步、喝喝茶、逛逛书店、逛逛街。他觉得,人的幸福不是拥有多少钱,而是健康的身体和快乐的心情。

  2009年,白岩松的身边走了两个朋友。6月份央视名嘴罗京因患淋巴癌去世,8月份浙江卫视年仅28岁的新闻主播梁薇心脏病突发病逝。媒体这行很熬人,每天都把神经绷得像根弦似的,睡眠时间又不正常,能长寿才怪!白岩松感慨之后又有了新的想法,他要给自己减负了。不仅开始控制体重,还辞去了三个制片人的职务,只保留了一个“新闻评论员”的名头。同行们都知道白岩松很有一套养生方法,他就成了大家的医学顾问。他也大方地给人家把脉开方,他以精神疗法为主,本质上就是保持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心态。

  2010年白岩松决定整理出版他的新书《幸福了吗?》,这本书记载了他从2000年的《痛并快乐着》之后的又一个十年总结。十年过去,有许多人问他理解的幸福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幸福一定是可持续性的,有一种感恩的感觉。幸福与否是每个人内心的感受,就像穿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花3万块钱给你做双金鞋子,穿着不舒服也不会感觉到幸福。”

  抛却浮华虚荣,减淡对名利地位的追逐,寻求返璞归真的简单生活方式,丢掉心灵上的诸多枷锁,放空自己,这便是白岩松式的乌龟静养法,也是他琢磨出的长寿养生大法。

  爱因斯坦和罗盘的故事

  爱因斯坦上学前的一天,他生病了,本来沉静的孩子更像一只温顺的小猫,静静地蜷伏在家里,一动也不动。父亲拿来一个小罗盘给儿子解闷。

  爱因斯坦的小手捧着罗盘,只见罗盘中间那根针在轻轻地抖动,指着北边。他把盘子转过去,那根针并不听他的话,照旧指向北边。爱因斯坦又把罗盘捧在胸前,扭转身子,再猛扭过去,可那根针又回来了,还是指向北边。不管他怎样转动身子,那根细细的红色磁针就是顽强地指着北边。

  小爱因斯坦忘掉了身上的病痛,只剩下一脸的惊讶和困惑:是什么东西使它总是指向北边呢?这根针的四周什么也没有,是什么力量推着它指向北边呢?爱因斯坦67岁时仍然为童年时的“罗盘经历”感慨万千。

  他在《自述》中说: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候,就经历过这种惊奇。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根本不符合那些在无意识的概念世界中能找到位置的事物的本性的(同直接‘接触’有关的作用)。我现在还记得,至少相信我还记得,这种经验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凡是人从小就看到的事情,不会引起这种反应;他对于物体下落,对于风和雨,对于月亮或者对于月亮会不会掉下来,对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等都不感到惊奇。

  小小的罗盘,里面那根按照一定规律行动的磁针,唤起了这位未来的科学巨匠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而这种神圣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学的幼苗。

  1953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在74岁生日宴会之前,举行了一个简短的记者招待会。会上,他收到一份书面的短信。信上第一个问题就是:“据说你在5岁时由于一只指南针,12岁时由于一本欧几里得几何学而受到决定性的影响。这些东西对你一生的工作果真有过影响吗?”

  爱因斯坦看了微微一笑,回答说:“我自己是这样想的。我相信这些外界的影响对我的发展确是有重大影响的。”爱因斯坦接下来的回答似乎更饶有趣味:“但是人很少洞察到他自己内心所发生的事情。当一只小狗第一次看到指南针时,它可能没有类似的影响,对许多小孩子也是如此。事实上决定一个人的特殊反应的究竟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可以设想各种或多或少能够说得通的理论,但是决不会找到真正的答案。”

  的确,一个儿童的一次偶然经历和日后伟大的科学发现之间,大概怎么推论,也难以找出让人心服的必然性联系。

【中外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中外名人励志的名人故事精选01-31

中外名人故事(短篇故事精选)02-28

中外名人幽默故事01-21

中外名人故事简介08-30

中外名人故事大全10-03

关于中外名人故事08-25

中外名人励志故事02-23

中外名人读书故事02-23

经典中外名人励志故事精选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