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录片》读后感

时间:2024-04-22 19:32:43 泽彪 第一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录片》读后感(精选6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录片》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录片》读后感(精选6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录片》读后感 1

  一场有两个小国引起的世界大战;一场不分黑白的混乱局势;一场将重定欧洲国界的重大战争,蕴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充满了多少人对和平的呼唤,然而这历史的'血的教训,却很少被人们所关注,如果不是我看到了纪录片《第一次世界大战》可能我也不会知道,永远也不会知道。

  根据片中介绍,这场战争纯粹是由于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两国的纠纷而产生的,因为奥匈帝国与德国是盟友,所以德国出战了,塞尔维亚与英国、法国、俄国是盟友,所以英国、法国、俄国出战了。其理由则是现代社会所流行的“保护小弟”,为了自己国家的信誉,抛上千万人民的性命于九霄云外,为了国家的荣誉,置千万人民水火之中,这样用人民鲜血铸造的帝国之旗,永远是黑色的,因为它的黑暗大于人民。

  难道这就是国之荣耀?当自己国家的人民被杀害时时,不知有多少傻瓜在歌颂自己的功绩,这就是国之威严?

  回归战场,杀红了眼的士兵在奋勇杀敌,他们最终下场只有死,而德国国王在度假,这极其荒谬的做法,却真实存在,这样形同虚设的国王也是导致德国战败的原因吧。不管是德国,还是英、法、俄士兵经过的地方,都已没有人家,血流成河,无辜的人数不胜数,眼神里充满恐惧。

  这场血的教训却没有被人们所关注,和平鸟何时才能飞过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些头脑发热的战争狂何时才能冷静,领土纠纷应该和平解决,釣魚島是中国固有领土,日本一意孤行,一味挑起事端,妄图挑起战争,我们表示极大愤怒,我们不想回到世界大战,还我们一个阳光快乐的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录片》读后感 2

  是为了繁荣,还是为了毁灭?是伟大的“帝国梦”,还是永恒的“利益心”?

  一直以来,研究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的书籍举不胜举,不过是各有特点、各有侧重,有的以理性思辨见长,有的以情景再现引人,但无论以哪种方式再现那场世界浩劫,都改变不了战争的灾难性质,以及战争给平民带来的伤痛。

  既有英国历史学家、牛津大学近代史教授的光环,又有撒切尔政府顾问、首相以自己独到的历史眼光、精辟的理论分析、清晰的叙事逻辑和幽默的语言风格,讲述了1914—1918年那段至今让人都难以忘怀的战争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已经陷入动荡不安之中。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成立对欧洲政治格局是一个极大的震动,他彻底阻断了法国称霸欧洲的陆上通道,这成为德法势不两立的重要原因。随后,德国发展迅速,德国人的信心日渐爆棚。“成功令他们骄傲自大,头脑发昏”。清醒的俾斯麦尚能谨慎看待形势,而年轻的德皇威廉二世,则急不可耐地想要在欧洲开辟一个新的'“德国时代”。

  在不同利益诉求的链接下,各种矛盾冲突日渐尖锐。围绕德国与法国这两个国家,相关利益攸关方纷纷站队,最终形成了以德国为核心的德、奥、意组成的“同盟国”(意大利后转变风向,加入协约国战队)和以法、俄为代表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战争一触即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机会来了。德国要战争,斐迪南大公遇刺刚好是一个完美的机会,是“战神马尔斯赠送的礼物”。一场声势浩大的旷世浩劫,一场惨绝人寰的生命剥夺,一场赤裸裸的利益争夺,在20世纪的初期上演了。

  诺曼·斯通教授不愧是历史专家、政府顾问,既有深厚的历史研究功底,又有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让这本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书籍充满了阅读的吸引力。这本书《第一次世界大战:繁荣的幻灭》以时间为轴,逐步展开这场进入热兵器时代以来最为浩大的人类战争的枝干与细节。

  这本书,有国家之家的勾心斗角,即便是盟友也是各有所图。比如“在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上,法金汉和康拉德都以战争可能获胜为前提,在彼此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各自独立地筹划着对法国和意大利发起总攻。”这种合作态度,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一意孤行、在同一个地方屡次跌倒的军事指挥官,他们看似踌躇满志,实则不学无术。比如1916年1月,英国政府的地中海远征军“在指挥官非常专业的领导下实现了撤退”,讽刺挖苦跃然纸上。

  有普通人的夹缝生存,通货膨胀自不必说,生命也得不到保证,年龄稍大的小学生和学生志愿者已经成为了德国新军的主力;俄国人口几乎两倍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总和,但却征不来兵员。不管是被迫还是故意逃避,战争对普通人都是一场无辜的屠杀,德国那些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志愿兵战死比例高达60%。

  有武器装备、物资保障的真实描述。虽然已经进入热兵器时代,但武器装备依旧落后,通讯极不发达,倒是这场战争,催生了飞机大炮潜艇重机枪的快速研发与列装。

  第一次世界战争,就是这样一幅血与火的画面,它将欧洲繁荣发展的局面毁于一旦。不管是在前线经受枪林弹雨考验的普通战士,还是靠手腕、口舌为国家、个人争取利益的狡猾政客,都在战争的浪潮中随波沉浮。永远不沉的,则是对利益的永恒追逐。因为,在战后的签约过程中,“协约国内部的讨价还价要远多于它们与战败国之间的争论。”

  “这不是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扉页上的这句话,深刻揭示出战争产生的缘由,发动战争的局限,以及战争的未来。战争不会自动消亡,除非人们不再为利争夺。而更加危险的是,德国人从来不认为他们已经被打败,一种民族复仇的情绪在肆意蔓延。“不要和犹太人谈条件,只能有一个现实和毫不妥协的选择—或此或彼。”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处于酝酿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录片》读后感 3

  最近一周里,我阅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纪录》。这本图书是由英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H.PWillmott撰写的,由英国DK出版公司出版的。它收录了令人震撼的真实图像,再现首次全球性战争历史全貌。读后我感慨万千。整本书讲述了一战中,起初大规模的、可怕的屠杀、化学武器的使用、机械化杀戮工具的登场、毁灭性的后果以及军方承诺的不复存在的美好时光。1914年至1918年的这场战争是一场悲剧,除了民族国家兴起这唯一值得称道的进步外,它留下的记忆只与痛苦相关。

  其中梅西讷岭攻势的画面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英军为了攻陷德军在梅西讷岭的.阵地,在深达30米的地下埋了数十个地雷。引爆后,约一万名德军士兵被炸死或活埋,而又有7500余名德国士兵因过度震惊而不能抵抗被俘虏。英国军官艾登在谈到地雷爆炸时说:持续不断的枪炮声都让我们对地雷爆炸的声音麻木了,然而比这些声音更大的是被困住的德国人在弹坑里的尖叫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愿世界不再充满血腥与痛苦,愿人类永远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录片》读后感 4

  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一直有一个感觉,就是这本书的作者真的是太厉害了,怎么能经史子集,物理化学,世界大战的东边西边,上上下下知道的这么全面。人们说入木三分,我感觉这文章也是入理三分。

  张乃燕,字君谋,张静江之侄,先后任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教授。著有《有机染料科学》、《药用有机砒化合物》和《欧战中之军用化学》3书。他在史学方面亦颇有研究,著有《世界大战全史》,包括《希腊史》、《罗马史》等。33岁时任第四中山大学校长,1927--1930年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及中央大学校长。他的叔叔张静江是中国近代政治家,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丰富史料详实,而且是一个理学博士写的战争史,这里边的逻辑严谨和文献收集都非常专业。真的是一个大学问家,我们对于一站的认识,可能就是历史书上学的那一些必考内容,上学之后,有的人继续去看书了,喜欢历史就多学了一些,有的人不喜欢历史,最多是看了几个关于一站的电影,再有的大多数,根本分不清一战和二战,更不用说写出这么详实的研究资料了。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作者的年代和自身的.生活背景,因为他是亲身经历过一战的人,所以他有一手的资料,当时的资料,他可以用于研究的材料多,同时自己也有很强的认识和观感,比起现在的史学作品,这本书是经典,是后来的研究者都会去看的一本书。

  这本书因为是作者的原稿,所以还是有一定的文言文性质,虽然不是最艰涩难懂的,但是读起来还是有些吃力,与我们现在的语境不是很相符,“之乎者也”还是有的,但是绝不迂腐,正如我前面说的,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严谨的理学家,他的文字也是相当严谨,不用担心云里雾里的看不明白。

  作者在英国留学3年,法国一年,瑞士三年,研究的是化学,而一战也被称为是“化学家的战争”因为那时候的化学家是天使也是恶魔。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作者出国,结束之前一年,作者回国,也因此他在国土之外看到了整个战场的方方面面。全书分了27章节,35万字,从战争开始的原因,再到联盟国、协约国、不平等条约,战争结束,巴黎和会等,还有战争中科学的使用,非常全面的讲解了一站。

  看这本书,会让你想很多,比如民国时期的“留学生”,比如战争中的各国之间的利益决策,有时候战争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正义与邪恶,还有人性的贪婪被放大、军人的荣誉等等。总之是一本要看的很慢的书,但是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一定是一本“必看的经典”。

  《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录片》读后感 5

  同学们听说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吗?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书。文章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么爆发的。1914年6越28日,奥匈帝国的.皇太子裴迪南在参加军事演习的时候,被一个塞尔维亚热开枪打死,这起事件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奥匈帝国借口这件事向塞尔维亚发动战争,德国也向俄国和法国宣战,比利时向德国宣战,英国向德国宣战,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又队德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和奥匈帝国的开战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最后,德国无力反抗,加上内部发生政变,最后向协约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灾难,无数无辜的百姓流离失所,丧失性命,这也是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读到这里使我想起我们国家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的八年抗战,打退日本人,建立了新中国。多少人民为这片土地流血和牺牲了。我深深感到战争给全世界人们带来的无数伤害,世界需要和平。

  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一个有用的人,保卫祖国不被侵犯。使祖国越来越强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录片》读后感 6

  观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录片》,我的心灵被深深地触动,思绪久久无法平息。这部纪录片以详实的史料、生动的画面和深情的叙述,将那场跨越世纪、影响深远的世界性冲突重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首先,纪录片以客观、全面的角度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浩劫。炮火连天的战场画面、满目疮痍的城市废墟、伤痕累累的士兵面孔,以及无数无辜平民的悲惨遭遇,无不揭示出一战中人类遭受的巨大痛苦与牺牲。这些直击人心的视觉冲击,使我深切体会到战争的非人道性,它不仅吞噬生命,摧毁家园,更在无数人心中留下了无法愈合的创伤。这警示我们,和平之珍贵,远超我们的想象,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竭力避免战争的发生,珍视并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其次,纪录片通过对战争背景、进程及各方战略战术的深入剖析,使我更清晰地理解了一战的历史复杂性和全球性影响。民族主义、帝国主义、联盟体系等多重因素交织,将各国推向了战争的深渊;新式武器如坦克、飞机、毒气的使用,既改变了战争形态,也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一战不仅重塑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版图,催生了诸多现代国际关系理念与机制,如国际联盟的诞生,也为后来的历史进程埋下了伏笔。这让我认识到,历史并非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相互关联、影响深远的复杂网络,对历史的深入学习与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洞察当下,预见未来。

  再者,纪录片中那些英勇无畏的.个体故事,让我深受感动。无论是奋勇冲锋的士兵、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还是在后方默默奉献的普通民众,他们面对生死考验时展现出的人性光辉,令人动容。他们的勇气、坚韧、牺牲与爱,超越了国籍、种族与信仰,共同构成了人类对抗黑暗、追求和平的壮丽诗篇。这提醒我,即使在最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熠熠生辉,它是我们抵抗苦难、寻求和解、构筑和平的重要力量。

  最后,纪录片对一战教训的反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警示我们,盲目的民族主义、短视的外交政策、缺乏有效沟通的国际关系,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冲突。唯有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增进各国间的理解和合作,才能真正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这进一步坚定了我对和平、合作、共赢的信念,也激发了我对构建更加公正、和谐的国际秩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总的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录片》以其震撼的画面、深入的剖析和深刻的反思,为我提供了一场历史的深度洗礼。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珍贵,以及人类在面对巨大挑战时展现出的勇气与智慧。这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未来的启示,敦促我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积极行动起来,为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贡献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录片》读后感】相关文章:

纪录片拍摄心得02-22

纪录片心得体会11-16

观纪录片心得体会11-11

看纪录片心得体会03-05

观看重生纪录片心得体会(精选12篇)08-04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02-21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11-30

中国纪录片观后感08-26

关于纪录片观后感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