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时间:2017-12-22 作文 我要投稿

  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有很多机遇,也有很多挫折。下面是小编精选的关于少有人走的路的读后感,欢迎参考!、

  【1】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本书作者M·斯科特·派克是一位有着约20年心理治疗职业生涯的心理医生,曾为日本冲绳基地的美军官兵和在美国政府部门担任过心理医生,治愈了成千上万名病人。他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的论述,读来更便于理解和具有可信度。虽然有些案例和观点与现在有一定的时空距离和局限性,但总体上不失为可以引导和启迪人们如何走向心智成熟的心灵鸡汤。本书从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四大部分展开论述。

  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有很多机遇,也有很多挫折。“人生苦难重重”,派克在开篇先点明了这句话,意味深长。在成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各种各样的问题、压力、麻烦、痛苦会不时困扰人们,而大部分人会不自觉地选择抱怨、逃避或绝望放弃,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往往是心理疾病如神经官能症(自我强加责任)或人格失调(不愿承担责任)的根源。作者首先阐述的观点是无论遇到怎样的人生困难或痛苦,都要勇于直面,敢于担当,才能使心灵得到成长,获得心理健康,逐步走向心智成熟。而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所谓自律,即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有助于一个人走向成熟。他在书中说“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困难。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忽略问题的存在,是人生的一大题。

  正确评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该为何人何事负责,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无法逃避的问题,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对于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在当今充满竞争压力的职场,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面对压力或问题感受痛苦,再设法解决问题享受更大的快乐;承担责任惟一的办法是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由我来解决,决不推委;尊重事实则不难理解,需一直探索,不道听途说,不断艰辛地修正自己的职业规划或人生地图,与时俱进;保持平衡意味着在进行自律这一艰苦和复杂的工作时,也需要有弹性的约束或调节能力,通过适当的努力让快乐多于痛苦。可见这四个原则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持之以恒地实践,心灵的成长一定会达到更高的层次。

  爱是自律的原动力。派克认为:“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爱,绝不是无原则地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严厉的批评,做出承诺,是真正爱的基石之一,明确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而不是声称的爱心。惟有真正投入和奉献,才是实现爱的最有效方式。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是关注、承诺,爱同样需要自律和独立。虽然爱有许多种,体现在爱情、亲情、友情或是博爱,但精髓是相同的,即真正的爱体现在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一致;爱能帮助他人进步,也会使自己更加成熟;不爱自己的人是无法爱别人的;爱能自我完善,也能帮助他人完善。

  作者在文中用了一章来讲述成长与宗教,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常常没有意识到。这里的宗教是广义的,而不是单指狭隘的如佛教或天主教等,作者的观点中科学也可以算作“宗教”。人们的宗教和世界观,常取决于小时侯经历的影响,构成宗教与现实的对立,即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对立。心智的成熟其实就是从小宇宙进入到大宇宙的历程,本质上说就是不断迈进的求知之路。因此,应该从科学起步,不断消化和吸收各种新的资讯,扩大眼界,逐步以科学的“宗教”来更新人生观和世界观。

  另外,本书中关于潜意识的论述,旨在帮助想走上心智成熟之路的人赢得人生的好运,去学习和掌握发现神奇事物的本领。不期而遇的好运和收获一定不是天赋的才能,而是后天习得的本领。拥有此本领,我们就可以理解意识之外冥冥之中的潜意识,并妥善地加以运用和发挥。

  作者大胆地提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直面问题,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停滞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要认识到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亦坚苦卓绝,必须要有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为达到人生新的境界去作不懈的努力才行。

  【2】少有人走的路读书心得

  把别人当成快乐之源,到头一定备受打击。

  爱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的一种意愿。因为爱很抽象,所以很容易遭到误解和滥用,不要轻易说出爱,这也是一个成熟的标志。

  为什么我做不到爱别人呢?我爱自己,我承认我的确很自私。爱是给予和不求回报的付出,因为害怕失去,害怕有朝一日所有的付出都付诸东流,所以不敢轻易尝试,不是主动选择的被爱也只是逢场作戏。

  在我还没有遇到之前,我不相信世界上会有一见钟情,一秒、两秒、三秒,便被对方深深迷住,我通常是偏向于日久生情,最好在没成熟之前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不会因为谈到爱情的尴尬,也能随时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如果我也爱你,我不会因为旁人的闲言碎语轻易改变自己的选择,我愿意为爱勇敢一次,不顾一切地想念你、心疼你。

  如果我也爱你,我不会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想起你,想你的声音、想你的问候,因为我还能清楚地分辨爱与依赖,我不想让你误以为我的依赖便是爱,或者我想让你意识到这是一场不公平的游戏。依赖没有针对性,被依赖的对象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他。

  如果我也爱你,我不会把自己弄得如此纠结,爱是一件不能急于求成的事。

  如果我也爱你,前提是你爱我。可是现在你是否爱我已经不是我关心的问题可。你说不出喜欢我的原因,你也没提出让我改进的建议,连我暴露的缺点你都视而不见地让我放纵,这种所谓的爱怎么能让人心智成熟呢?

  寂寞时候的我有很多种姿态,除了独自high歌,在半夜里接你的电话,还有半夜里对着电话唱歌。我从不后悔那几天史无前例的经历,至少唱歌的时候是陶醉的。

  你不爱我,这是我最希望的结果,这样我会少一些负罪感。

  【3】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帮助他人心灵的成长,也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很多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由此导致身心的痛苦乃至严重的疾病。

  不把别人看成独立的个体,无视别人的独立和自由,这种情形最极端的体现,恐怕就是"自恋"了。自恋者不能接受这一事实:他们的子女、配偶和朋友,都有各自的想法与情感。我接待过一个叫苏珊的病人,她当时 31 岁,从 18 岁开始,她就多次自杀未遂,此后 13 年里,她成了医院和精神疗养院的常客。她接受过多位心理医生的帮助,病情也大有好转。我为她治疗了几个月,她渐渐学会信任值得信赖的人,也能分辨出哪些人值得信赖;她也能够接受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事实,以开朗而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她学会了自尊自爱,学会了照顾自己,不再像过去那样过于依赖别人。总而言之,她的健康恢复得很快。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她就可以彻底出院,去过独立的生活。我见到了她的父母,他们五十多岁,谈吐高雅。我美滋滋地把苏珊的情况告诉他们,还解释了我对苏珊的前景感到乐观的理由。不料,苏珊的母亲,X女士突然流下了眼泪。我以为她是过分激动才喜极而泣,奇怪的是,她的表情却极为悲哀。我只好问道:"我真的不明白,夫人。我告诉你的是个好消息,你为什么还要难过呢?"

  "我当然感到难过了,"她说,"想到苏珊的痛苦,你怎能叫我不流泪呢?"

  我不厌其烦地解释:苏珊在患病和治疗期间,的确吃了不少苦头,但这是值得的。她学到了很多,而且就要脱离苦海了。根据我的经验,和其他成年人相比,她变得相当成熟。在与精神分裂症的较量中,她的经验、勇气和智慧,或许能使她更为坚强,她将来要经受的痛苦,也会比别人少得多。我惊讶地发现,她的母亲依然面色悲哀地默默流泪。

  "我真是有些糊涂了, X女士,"我说:"在过去 13 年里,你一定接触过苏珊的许多心理医生,对苏珊的情况一定很清楚。我坚信她这一次的恢复,尤其会让你感到乐观。难道除了难过以外,你就不为她感到高兴吗?"

  "我想到的只是 … … 苏珊活得太苦了。"她眼泪汪汪地说。

  我说:"可是,你真的不为她感到高兴吗?你想到的,只是她以前的痛苦吗?"

  她照旧哭泣著说:"可怜的苏珊,她一辈子都在受苦。"

  我突然明白了: X女士不是在为苏珊流泪,而是在为她自己流泪,为她遭受的痛苦而悲伤。我们谈论的是苏珊而不是她,她只好假借苏珊的名义,发泄她本人的隐痛。一开始,我没有想到,她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我意识到,这是因为她无法区分她和苏珊的不同,她以为她感觉到的一切,苏珊都能够感觉到。苏珊成了她表达情感的工具。X女士不是故意要这样做,她也没有任何恶意,但是,在她的意识深处,根本不觉得苏珊和她有什么区别。她认为苏珊就是她,而她从未把苏珊当成独立的个体。在意识思维层面,她知道苏珊和她是两个人,可是在情感方面,她觉得除了她以外,其他人(包括苏珊)都不存在。她的这种愿望和感受过于强烈,以致她认为全世界只有她--X女士--一个人存在,而其他人只是虚幻之物。

  我后来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母亲,往往是典型的自恋狂。这不是说子女有精神分裂,母亲就一定是自恋狂,也不意味著母亲是自恋狂,孩子就必然患有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的原因复杂,跟遗传和环境都有关系,母亲患有自恋狂的病症,势必给孩子的童年带来负面的影响。

  以苏珊和其母亲为例,假如我们了解她们相处的情形,对于这种影响的认识就会更清楚。例如,有一天下午,苏珊患有自恋狂症的母亲--X 女士,正深浸在自哀自怜的状态中。苏珊放学回到家里,她在美术课上得到了优等成绩,所以高兴地把作品拿给母亲欣赏。她告诉母亲她进步得多么快。她等著母亲给予表扬,X女士却说:"苏珊,你快去睡午觉吧!为了画这些画,你最近太辛苦了。现在的学校真不像话,根本不管孩子的健康。"还有一天,X女士正处在自我幻想的狂热中,而苏珊由于坐校车时遭到男生欺负,回到家里便对她哭诉。 X 女士却对她说:"让琼斯先生开校车,我看最合适不过了。他脾气那么好,那么有耐心,能够去忍受你们这些孩子,真是了不起呀!今年圣诞节,你应该给他送件小礼物。"自恋的人无视别人的存在,只把别人当成自我的延伸。他们没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从不去体会别人的感觉,也不具备为别人著想的能力。患有自恋症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情绪和状态,无法做出正确的回应,对他们的需要不加体会。他们的子女长大成人,也很少懂得体察别人的感受,这是童年时期家庭负面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