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时间:2017-10-28 作文 我要投稿

  《四十自述》是胡适生前唯一亲笔撰写的自传,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该书讲述了自己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回顾了前四十年的心路历程,是胡适先生与自己的青少年时代进行的“心灵对话”,从中能够感受到先生特有的儒雅、睿智、幽默的文人气息。下面是《胡适四十自述》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一

  今天读完了这本书。

  书中主要记叙了胡适幼时所受家庭教育以及所受学堂教育的经历。胡适的母亲给了他很好的家庭教育,言传身教地在胡适心中树立起一个尊师重道、贤良淑德的母亲形象。

  胡适的母亲是在很小的时候嫁给一个为官人家做填房的,因此年级轻轻便做了母亲,胡适跟着就有了“大辈分”。我在想一个人在家族里的“辈分”会不会对他的人格形成一些影响?自小我在老家的辈分就很小,见了别人都要称呼长辈,即使一个小孩子也要叫舅舅,这对于我而言是极不情愿的。这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我不喜欢老家的原因之一。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过年时回回老家也是好的,他们也可以给你一些建议,你不一定要听,即使拿来作为参考也是好的。

  读完之后我印象较深的主要有这样几点:首先,他是一个思想开放的人。“思想开放”这个词已经不断被拿出来作为谈资。这部自传里写道胡适读司马迁的《资治通鉴》中范缜著《神灭论》的片段:

  缜著《神灭论》,以为“神者形之质,形者神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此论出,朝野喧哗,难之,终不能屈。

  这段读书经历,成为他变成一个无神论者的理论基础。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司马光引了这三十五个字的《神灭论》,居然把我脑子里的无数鬼神都赶跑了。从此以后,我不知不觉地成为了一个无鬼无神的人”。读完这段记叙,给我的感触就是做大学问的人多多少少都是有一些“痴”的,胡适自小勤于阅读,遇到能够心神契合的主张,从此发生思想上的转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这个故事教会我们:多读书,多读经典,“思想自由”——自此,我对这个词有更深的理解。

  读完之后另外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点是:胡适从不惮于发动革命。一九一几年的时候,正是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主权面临列强瓜分的巨大危机的时刻。胡适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极大,梁先生有着绝佳的文笔和极具煽动力的革命热情。之后的文学改良运动,胡适也奔走呼号,坚持使用白话,费文言。他的生平记录中,从二十五岁开始,他就各地演讲,传播他的思想和言论了。

  反观自己,略有惭愧。胡适二十四岁时已经取得康奈尔大学学士学位了,我也在二十四岁时取得了学士学位,海外的研究生学位还未取得。胡适之在我这个年龄已经读了许多经典文本了,形成了自己主要的学术观点。从三十岁开始,胡适已经在各地演讲讲学了,中国讲,美国、加拿大也讲,去往世界各地宣讲,这演讲水平和精神积淀也是让人叹服。

  比较遗憾的一点是,在这部自传中,胡适并未涉及太多国外求学生活中的轶事趣事,也未曾提及对于女性伴侣的描写。不曾让人掌握他的除了学术观点之外的思想动向。这是读完感到意犹未尽的一件事。之后若再有机会,我想读读生活中的胡适。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二

  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第一册)最初是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印刷发行的,我读的这本是上海书店于1987年根据亚东图书馆1939年第五版的影印本。正因为是影印本,完全保存了旧有的全书风貌——钱玄同题名的黄色封面,繁体字竖排。捧读在手,仿佛时光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