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取名

时间:2017-12-27 作文 我要投稿

  根据历史典故取名,就是指根据一些历史人物或民间传说来为产品取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典故取名,欢迎阅读!

  根据历史典故取名,就是指根据一些历史人物或民间传说来为产品取名。根据历史典故取出的名字,富有深厚的文化渊源,通常也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因此,以历史典故取名的产品,比较受人们的喜欢。

  如杜康酒便是根据历史典取名的。相传杜康是造酒鼻祖,曹操曾在《短歌行》中写下“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名句,“杜康酒”就从这两个广为人知的历史人物身上,建立该产品的品牌,不可谓不成功。

  又如节令小吃“腊八粥”,其由来也是如此。传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毅然放弃皇宫豪华的生活,风餐露宿,艰难跋涉以求修得正果。

  有一天,由于天气酷热,再加上饥饿劳累,释迦牟尼昏倒在地上。

  不知过了多久,被一位天真善良的牧女发现了,她便把身边带着的杂粮加些野果,用清澈的泉水熬成乳糜状的粥,用勺一口一口地喂他。

  奄奄一息的释迦牟尼吃了这香喷喷的粥,顿感精神振奋,浑身是劲,就在河里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然后静静地坐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修成正果。

  后来,佛教徒便学牧女用黄米、白米、小米、菱角米、栗子、枣泥、花生等用水煮熟,外用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松子、葡萄及红糖、白糖等加以点染,煮熬成粥,称为“腊八粥”。

  再后来,老百姓争相效仿,时至今日,在中国许多地区还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如上所述,以历史典故取名的优点显而易见,但在取名时也应注意,历史典故一定要通俗易懂,广为人知。

  如果用一些艰深晦涩、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为产品取名,结果就会弄巧成拙。

  闭门羹

  有时候,人们为了办一件事情,需要朋友帮忙,如果对方不表态或者拒绝相见,这样的情况,你常常会听到求助者笑着说:“吃了闭门羹啦!”

  我们知道,羹在古代是指羊肉制成的糊状食品。后来慢慢的素食也作羹。凡是将粮食、果品和蔬菜煮成有浓汁的食品,都可以称为羹,如我们吃过的粟米羹、莲子羹等,到如今人们连普通的浓汁食品也称为羹了。

  “闭门羹”是什么样的“羹”呢?其实,这不是什么特殊种类的食品,而是从古代闭门拒客的一个故事中流传下来的掌故。

  相传在我国唐代,宣城女子史夙长得如花似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是很多年轻的男子,便慕名纷纷来拜访她,希望与她成为朋友,但是不少人却因为很难见到她,而不能如愿。

  为什么很难见到她呢?因为她会客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她首先要求客人献上一首诗,她看中诗文后,才愿意与客人一见,然后才有可能谈到交朋友。

  如果客人不会作诗,或者献上的诗文不被她看中,她就叫家里人在门口以一碗羹相待,婉言拒绝会客。

  天长日久,来访的客人们见了羹,也就心领神会,便主动地告辞了。

  以羹待客就是拒绝会见的意思,所以人们便把这羹,称为史夙的“闭门羹”。这个故事流传下来之后,人们便把“闭门羹”作为拒绝的代名词,只取“闭门”之意而无羹招待。

  一日曝之,十日寒之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以用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接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盼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曝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