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写作技巧解析

时间:2017-07-16 作文 我要投稿

  新闻稿要有新、短、快、活、强等特点,因为新闻只是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说清楚就行了。据说西方没有短新闻概念,只要求新闻要写短,甚至为方便压缩新闻稿件,有了金字塔新闻写作方法。我国为了提倡写短新闻,近些年国家在评选优秀新闻稿时把消息类分为短、长消息两种。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稿写作技巧解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作文采用“新闻稿”的文体来写,一般情况下,我们要虚构一个事件,然后按照新闻稿的格式写作,分别涉及到新闻导语、新闻主体、新闻背景、新闻角度、新闻结构、新闻材料、新闻要素、新闻语言以及新闻标题等方面。也有人把这称为“新闻五要素”,简称“五W”,即,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何因等。这些特点同学们可找一篇新闻稿对照一下。

  [经典例文1]

  邹振先惊人的一跳

  [本报讯] 22日晚10时许,布加勒斯特华灯初上。“八·二三”体育场四周看台上观众的视线,一齐随着水银灯的光束,投向三级跳远的沙坑。“哗??”一阵雷鸣般的掌声,电子记分牌上显示出中国运动员邹振先的成绩:17.32米!一位站在沙坑旁久久注视着邹振先比赛的英国教练对记者说:“近年来,世界上能跳过17米的运动员是极少的。一向被认为世界高水平比赛的美苏田径对抗赛,今年也只跳过17.18米。邹是非常杰出的。”

  领奖结束,邹振先刚走出赛场,一位罗马尼亚姑娘立即跑过去热情地在他的脸颊上吻了一下,并用中国话说:“这是按罗马尼亚的方式向你祝贺。”这时,国际田径联合会主席鲍伦也从看台上走下来同他热情握手,并带着一种年迈者特有的激情对记者说:“我至少亲眼看过四次邹的表演,这次是惊人的。不仅最后一跳的记录,整个17米的过程都是难忘的。这个成绩即使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也会赢得胜利!”

  (原载1981年7月27日《体育报》)

  简评:这条360字的短消息,荣获1981年全国好新闻奖。看,记者几乎没用什么形容词,只客观地写了“空中飞人”邹振先跳远的情景,然后,引用一位英国教练和国际田径联合会主席鲍伦的两段话,一下子把邹振先跳过17.32米的惊人成绩,写得实实在在,令人信服。这远比不着边际的空洞形容要生动得多,有力得多。

  [经典例文2]

  “优秀毕业生”是怎样炼成的

  [本报讯] 2004年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既考验着毕业生的能力,也考验着他们的诚信。在今年的“双选会”上,记者发现,有许多毕业生赫然在自荐材料的每一页上都印有:本人注重讲究社会诚信,其中所言句句真实,相关的荣誉证书、发表的文章均有原件,没有弄虚作假。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这样的“优秀毕业生”,是如何炼成的?

  为此,记者化装成一位求职者,与多名同学切磋制作材料的心得体会,终于得知其中秘密。将别人的荣誉证书贴上自己的名字,拿去复印一下,就成了自己的“荣誉”;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复印一份下来,对作者进行“张冠李戴”,就成了自己的“作品”;寻找同名同姓者的文章,轻而易举,不劳而获;就这样,一块“废铁”就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块“好钢”。

  毕业生在制作假材料过程中,为防用人单位因看原件而露马脚的情况,在各高校附近

  的打印店里,打印师傅会使用高技术帮你“搞定”一切。他先是将原件用扫描仪扫入电脑,换上相同字体、字号的新姓名,再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来,套上相匹配的封套,一份与原件几乎一模一样的实习鉴定或荣誉证书便“应运而生”了。此项业务尽管收费高,但毕业生为了前程都乐此不彼。

  在毕业生的学习成绩方面,和学校领导关系密切的“学生官”自然很容易作假。再加上就业率逐渐成为各高校办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因此,对学生的成绩,各高校负责人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业生也会要求适当提高考试成绩,如果不行就干脆写上“现修”或“待考”等字样,避免“露馅儿”。

  受就业压力的影响,毕业生自荐材料“注水”行为普遍存在。其中有社会原因,也有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我想问的是,真的就没办法改变这种状况吗?诚信靠什么来实现?这些问题已经成了全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摘自《中国青年报》)

  点评:文章借用新闻稿的形式向人们提出了严峻的社会问题,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量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但是他们的就业情况如何呢?这些“优秀毕业生”是怎样炼成的,这的确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