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元宵节的习俗

时间:2017-12-29 作文 我要投稿

  很多人将七夕节看成了中国情人节,其实在古代,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古代只有在元宵节才会解了宵禁,女孩子们出门看灯,顺带找对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元宵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古代元宵节习俗

  古代元宵节习俗

  自古至今,每到元宵节的晚上,人们就纷纷走上街头赏灯、猜灯谜、放焰火、放鞭炮,尽情欢乐。街上的彩灯多极了,有宫灯、走马灯、花卉灯、飞禽走兽灯、历史人物灯、神话故事灯……彩灯群集,争奇斗艳,非常好看。

  耍龙灯

  元宵节,中国很多地方有耍龙灯的习俗。龙灯又叫龙舞,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玩耍时,许多人手举一条纸龙或布龙,在锣鼓乐曲中集体起舞。在这欢乐的夜晚,民间还常常有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娱乐活动。

  吃“元宵”

  元宵节,家家户户要吃“元宵”。元宵是一种外面是米粉,里面夹有糖馅儿或肉馅儿的圆形食物,可以用水煮,也可以用油炸。起初,人仅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台湾民歌《卖汤圆》唱道:“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汤圆是在元宵节吃,所以后来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了。现在,“元宵”这个词有两个意思,它既是一个节日的名称,又是一种食物的名称。

  偷青

  各地“偷青”的不少。“偷青”即窃取他人蔬园里少许的青菜。江苏省《沙川抚民厅志》(清道光十六)提到妇女出门观灯时,“或私摘人家菜叶,以拍肩背,曰拍油虫。”

  但也有偷青菜不止偷少许,而是偷菜偷空人家菜园的。一遇元宵佳节,“不论男女老少,不待更深,饭后即出,到处汹汹,势同掠夺,各园主稍为疏防,即被一扫而空。”这说的是光绪十二年(1886)时,原驻防于柳州的广西提督率同家属进驻广西龙州县,随同的家属将“偷青”之风引进该地,演变到后来,就变成了此种现状。

  除了偷菜,人们也还偷别的东西,比如偷灯。送灯或偷灯以祝愿生子的习俗很早就有。《岁时广记》引《本草》称,宋时人认为正月十五日的灯盏可以使人生子,若夫妇共同去别人家偷来,放置床下,当月可怀孕。

  还有民谣唱:“偷了刘家的灯,当年吃了当年生,有了女孩叫灯哥,有的男孩叫灯成。”在旧时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门前都燃一些用豆面捏成的或用水萝卜刻成的灯。

  有女子婚后三年不育的,元宵节就上街去偷灯吃,一般偷刘姓和戴姓的,“刘”“留”、“戴”“带”,取其谐音,意为“留住孩子”,“带上孩子”。虽是迷信的说法,但也喜庆。

  人们为何独在元宵放偷呢?据说“元宵放偷是一种别致的馈赠形式,它是原始共产制的折射。”总之,古人们在元宵不仅玩得不亦乐乎,也是“偷”得不亦乐乎的。

  戴上面具闹元宵

  南北朝时期,元宵节最热衷的就是“化装晚会”,就是戴上面具闹元宵。

  《隋书·柳彧传》记载:

  “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

  大概意思就是,正月十五之夜,大街小巷都是人,大家聚在一起游戏玩耍。敲锣打鼓,响声震天,火把、蜡烛照亮大地。人人戴着野兽面具,男扮女装,歌伎戏子、杂耍子弟,奇形怪状。

  从前的元宵节更像是中国的“狂欢节”。但不知是何原因,后来“化装歌舞”消失了,观灯、猜谜等更流行,元宵节也少了许多疯狂。

  中国的情人节

  很多人知道西方情人节,还有人将七夕节看作中国的情人节。其实,你也许不知道,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元宵节与爱情有关的故事非常多。唐朝时每晚都会宵禁,大家闺秀白天、晚上都不能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这天,才得到解禁,所有人都可以上街观灯游玩。

  到了后来,元宵节就成了“合法约会节”。女孩子们出门看灯,顺带找对象。也因此造就诸多佳句流传至今,其中脍炙人口的莫过于这两首: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天上月圆,地上人圆,情人之间也要团圆。

  虽然,对不少人来说,如今的元宵节,是“月上柳梢头,你没女朋友”。但这也不影响大家寻找爱情,或是与喜爱的人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