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征文三篇

时间:2017-09-26 作文 我要投稿

  红色“足迹”是中国革命的行动中枢,是惊心动魄的历史现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征文,大家快来看看吧。

  篇一

  台湾作家林清玄写过一个故事:一株生长在山谷悬崖边上的百合花,从出生就认定自己不同于杂草,因此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努力地、全心全意地开花,直到“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年复一年,竟开得漫山遍野,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喜爱。

  这个美丽而又感人的故事,让我联想到我们的红色追寻,联想到那一段段光辉的历史和一个个优秀共产党员与革命者: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为寻求拯救中国的最佳良方而上下求索。

  郭亮在15岁就写下“爱国岂能怕挂头”的悲壮诗句,在他27岁就义前还慷慨激昂地给他的战友、夫人李灿英写下最后的遗书:“亮东奔西走,无家无国。我事毕矣,望善抚吾儿,以继余志!”

  战火之下、硝烟之中,还有彭德怀率军起义,徐特立、王凌波不辱使命等。这些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建设一个美好的新中国,让人民幸福地生活。

  他们犹如林清玄笔下的百合花,带着坚定的信念、责任感、使命感,走进我们后辈的视线,走进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无不为之感动。

  篇二

  这次“红色追寻”,的确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洗礼。中国革命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的努力只是看做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

  我想,真正值得我们铭记的是共产党人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忠诚,那种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正是因为如此,秋收起义失败后,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和山区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正是因为如此,红军在突破湘江,死伤惨重的情况下,通过“通道转兵”,避实击虚,到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去,一路上有飞机大炮追着,还要空着肚子,光着脚走没有路的“路”……他们靠是什么?靠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靠的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是一个民族发展强盛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并以其穿越时空的魅力,鼓舞着我们为了民族繁荣和国家强盛而继续奋斗。

  篇三

  年幼时,父亲常教导我:“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心身事莫为。”那时我还不理解这句话的真正要义。此次,我有幸参加了“红色追寻”采访活动,在车流如织的蔡锷北路边一个小小弄堂里,找到了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这里曾是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先生的办公地。在旧址陈列馆里,一副字迹隽永的对联使我倍感亲切:“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心身事莫为。”

  随行采访的文史专家介绍,徐特立先生1938年9月赴延安出席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途经湘潭,在一家油盐店住宿了一晚。当时店里几位青年店员围坐在徐老面前,要他讲革命道理。徐老从国家大事谈到社会生活,深受鼓舞的青年要求徐老题词留念。次年12月,徐老便履诺为他们题写了这副对联。

  此联,语重心长。上联中的“家国”,应该是指齐家治国。一个人应该先修身,尔后才有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无益身心事莫为”,告诫我们,对身心健康没有益处的事情不要做。

  今天重温徐老的金玉良言,感慨万千。作为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我们,应该常读一些利于家国的好书,这对个人修身,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理想,服务于国家的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上一篇: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征文 下一篇:寻访红色足迹主题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