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25 15:44:14 王娟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秋思》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思》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秋思》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秋思》的教学设计 1

  设计理念:

  这首古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本教学设计,在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达成上,力求通过读、思、议,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者、教者、作者融为一体。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学生吸纳、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秋思》,默写《秋思》。

  3、通过应用课后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背诵积累。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古诗,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准备:初读古诗,搜集诸如作者等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秋思》,它抒发的也是诗人的思乡之情。〔从歌曲导入,唤起学生的思乡之情,有利于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二、走进“秋思”

  1、谁能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色?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教师概述:

  春天去了,夏天走了,代表生命的绿色也没有了。秋风萧萧,落叶纷纷,使人平添了无数惆怅。身在异乡的游子常常会生出思乡的情思。

  2、谁能告诉大家:“秋思”是什么意思?作者思什么?

  〔要想很好地诵读《秋思》,有必要让学生先“走进”秋天,在这种氛围、这种情感中学习,有利于学习对《秋思》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初读《秋思》

  1、出示课件,进行配乐情景范读,根据范读的情况画出诗的`节奏和着重号。

  秋思

  〔宋〕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学生试着读一读。(试读2~3遍,也可以互相读,互相听)

  3、指名读,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来。

  〔诗要读规范,只有在规范的基础上才能再谈个性,“唱”读、“拖”读不利于学生对古诗情感的感悟。〕

  四、精读《秋思》

  1、熟读成诵。

  可采用互读和小范围齐读的方式,丰富阅读的形式,提高阅读的效率。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秋思》。

  (1)学生独自边读、边批、边查、边悟,试说每句诗的意思。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独自理解上的收获或疑惑。

  (3)全班性交流。

  3、教师对学生交流中的难点、疑点进行点拨。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交流诗意。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秋天来了,身处洛阳城,只见秋风乍起,倍感孤独寂寞,决定提笔给家乡的亲人写封信,将自己的千愁万绪告诉家乡的亲人。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信写好了,但又担心由于匆忙该说的话没有说完,就在送信人即将出发的时候,又打开了已封好的家书。

  (3)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情感。

  围绕诗中所表达出的强烈的思念之情进行读、议,丰富学生的想象,深层次地体会诗的内在情感,努力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你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2)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老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感受,并适度进行精辟的概括。

  5、有感情朗读。

  〔自主学习体会、合作学习感悟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想方设法启发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中,同时老师的适度点拨也是不可少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将学生零碎的东西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学生也能从老师的表述中学到一些表达的方法。〕

  五、拓展“秋思”

  1、把这首诗背给自己的父母听,顺便把你的理解、感悟与父母进行交流。

  2、试着独自到秋天里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在你眼里、心里秋天是什么样的?

  〔将课堂辐射到课外,升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尤其是让学生亲自去感悟一下秋天,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

  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思乡浓

  《秋思》的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读准诗中多音字的读音。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初步体会诗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理解诗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乡诗《泊船瓜洲》,请一位同学来背一背。(生背诵)

  师:在这首诗里,是什么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呢?(生回答)

  师:像这样抒发思乡情感的诗歌我们把它叫作“思乡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它是唐朝诗人张籍写的《秋思》。(板书:秋思)(生齐读诗题)

  师:诗题怎么理解?(生交流)

  师:在秋天里思念家乡,这样的思念应该是悠长的,所以朗读诗题时,可以把秋思这两个字稍微拉长一点,这样就更有味道了,请大家再试一试!(生再次齐读诗题)

  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一)指导读准多音字

  师:嗯,有点味道了。课前已经预习过诗歌,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生读诗歌)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样?(生评价)

  师指导读准多音字“重”。

  师:“重”在这儿的意思是——那么“意万重”就是——

  (生交流)

  师:没错,“意万重”就是想说的意思很多,这是虚指。你看,根据多音字的意思来确定多音字的读音,这可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用上这样的方法,我们再来读读第四句诗。(生齐读)

  (二)读出节奏

  师:读得正确,也读得流利,不过,朗读古诗还要能够读出节奏来。现代人朗读古诗,常常根据音节或意义来划分节奏。如果按音节划分的话,七言诗每句多为四个节拍。如果按意义来划分的话,七言诗每句多为三个节拍。知道了古诗的朗读节奏,大家就可以选择喜欢的一种练习读一读,一会儿我们来展示。

  (生自选节奏练习朗读)

  师:读得真投入!谁愿意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可要认真听,看能不能听出他是采用第几种节奏来朗读的。(指名朗读)(生齐读)

  三、感知诗意,体会诗情

  (一)感知诗意

  师:听你们朗读诗歌真是一种享受。这样读着读着,诗句的意思应该也有所了解了吧!请大家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生练习说诗句意思)

  师:谁来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生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师:基本上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了。关于诗句的意思,我们先说到这儿。我想,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你们对诗句的理解还会更加到位的。

  (二)体会诗情

  1、品读“见秋风”

  师:同学们,这首诗只有28个字,却饱含着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愁绪。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这份思乡情感,让他急着给家人写信呢?请大家默读古诗,找出其中原因。(生默读)

  师:读着诗句中的“见秋风”三个字,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都说风儿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诗人为什么却说见到秋风了呢?展开想象,此时此刻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吹来,他可能会看到什么?

  指导学生想象,读出“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忧伤和孤独。

  师:都说诗中有画,瞧,你们已经读出画面来了,了不起。通过这样读诗句想画面,我们就会明白秋风看不到,但是秋风带来的萧瑟景象却处处可见。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忧伤,这种孤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声音压低点,努力读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2、品读“意万重”

  师:正是这样的忧伤,正是这样的孤独,使得诗人思绪万千,此时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么事?

  师:用诗句中的字眼来说,那就是——(作家书)诗人提起笔来,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可能会想起——(想象张籍的思念)

  师:那他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拿出练习本,任意选择一个写信对象练习写话,帮张籍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生练习写话,师巡视指导。)引导交流。

  3、品读“说不尽”

  这样的感觉——(生齐)复恐匆匆说不尽。

  师:这说不尽的是什么?(生交流)……

  4、品读“又开封”

  师:正是这许许多多的说不尽,使得我们又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起读——(生齐)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行人”是指什么人?

  古时候没有邮局,也没有邮递员。老百姓的家书往往只能托人捎带。对于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遇到一位可以捎信的人,是非常不容易的。

  师:就是因为这个不容易,所以张籍才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生齐)复恐匆匆说不尽。

  师:就是因为这个不容易,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生齐)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又开封”?又把信打开,读着“又开封”,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张籍为什么又开封呢?现在,老师就是行人,你们就是张籍,我想采访一下大家,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师采访学生)

  师:其实我们可能很难理解张籍此时此刻的心情,相信了解了他的经历,你会明白他内心的.情感。张籍其文学成就极大,但仕途却并不顺利。由于家境贫寒,他很小就远离家乡,四处求学、作诗,也数度返回故里,一直没有找到立身之所。三十岁左右,他得到韩愈的赏识和推荐,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华考取功名,却又默默地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想起故乡,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儿时一起玩闹的兄弟姐妹,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于记忆深处了。而这一封家书不知道要何时才能送到远隔千里的家人手中。

  师:听了张籍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十年了,十年没回家了,难怪他会这么思念家乡,这么思念亲人。而这样的思念就蕴含在“作家书”中。像这样通过叙述一件事情来表达情感的抒情方式,我们把它叫作叙事抒情。

  (板书:叙事抒情)体会到诗人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愁绪后,如果让我们再来读读张籍的这首诗,大家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一起读——(生齐读)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师:背诵《秋思》。其实像这样表达思乡怀亲的诗歌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叙事抒情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的教学设计 3

  一、学习目标

  1、朗诵、背诵

  2、感受意境、赏析

  3、学习这首小令的写作手法,学会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分析景物渲染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的心境难点:学会运用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大家还记得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呢?齐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风又绿江南,明月何时照我还?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今天要们要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

  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作为第一次接触元代作品,我们首先来了解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散曲,是为配乐所写的歌词,是继诗词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大多数为只曲,每首各自为韵,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首短词。我们今天学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小令。

  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秋思”,秋天里的思念。

  (二)、学习这首小令

  (1)学生朗读。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全班齐读)

  (2)指导学生朗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指出典型地方再朗读一遍。

  (3)欣赏音频,感受它的语言美、意境美。聆听之际,注意作者营造了怎样的气氛?给你怎样的感受?(4)同学们畅所欲言谈感受:凄凉、悲凉、凄苦。请学生读出凄凉的情感。问全曲没有出现一个关于“凄凉”的字眼,你是如何读出来的,从哪个词读出来的?

  (5)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分析从词语中读出的情感。强调“小桥流水人家”里面的景是温馨、恬静的,与其它的景成对比,以乐静衬哀情。

  (6)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2分钟,把刚才分析的画面用优美的话语描绘出来,请小组代表发言。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不远处有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农家小屋,那里有几户安居乐业的人家;在寂寞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游子,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7)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板书:景悲凉气氛)“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想想这幅画面传达出怎样的情感?明确: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板书:情游子之悲)

  (8)“断肠人”究竟是谁?了解作者: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杂剧作家、散曲家。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冷,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问题:读出哪些新的体会?提示:怀才不遇,长期漂泊的无奈,思念家乡,官场失落。拓展:可以用来劝慰作者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介绍作者成就:“元曲四大家”之一,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其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写作手法好在哪里?

  (三)、赏析写作手法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1)简约与深蕴相依,《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用词凝练而不简陋。九种事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均带有鲜明的个性,又是本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中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静景与动景相映,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如写环境的幽静用“流水”的动态与“小桥”“人家”的静态相映;写苍凉的道路则用“西风”与“古道”相映;“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适、静雅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沦落异乡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3)寄情于物,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四)、拓展(动手练一练)

  哪些诗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诗句最能扣动你的心弦?给令你心动的诗句写上一点批注。请同学们展示。(示例“断肠人在天涯”——怎一个愁字了得?)

  《秋思》的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3、背诵和默写全曲

  二、教学设想:

  1、这首元曲释义简单,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题上。

  2、以学生活动为主,其中包括朗读、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3、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天净沙》。(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

  说明:让学生简单的了解元曲,有助于学生阅读和欣赏。

  2、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的一篇便是《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板书题目)

  3、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现存130首,除《天净沙秋思》外,还有《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

  4、教师范读。

  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而低缓。(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学生自读,教师点名读。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写。(朗读节奏见板书,可幻灯显示,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曲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曲作铺垫。

  6、结合自己的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Flash),学生进行素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动画Flash),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生动。(教师给予点评,选择好的进行鼓励、展示)

  说明:初一的学生对直观性的东西感受较深刻,通过学生素描勾勒,曲中的景物尽在眼底,能够激起学生对自己经历(或媒体上的景物、故事)的联想,达到体验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7、分析全文:

  ㈠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

  明确:①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

  ②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⑤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教师适时板书)

  ㈡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确:“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

  ㈢结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使景物描写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

  说明:

  ①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后,思考并分组讨论。

  ②采用讨论法,发挥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学习的`习惯。

  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灵魂,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对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赏也就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8、学生再读全曲。(要读出感情)

  9、你能用现代文的形式来描述这首曲吗?(要求:用第一人称,语序可以自行安排,可以增删内容,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交流,选择一两名学生的作品全班交流)

  10、教师下水文:绛红的夕阳慢慢地走进西山,残霞血一般的染红了天空。我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风卷起黄土,迷朦了双眼,但在隐约中,我看见路旁的一根枯干的藤萝死死的盘附在叶落枝干的老树上,一只暮鸦站在枝头孤独的哀鸣。忽儿路过一架小桥,听到桥下潺潺的水声,又望见人家已是炊烟袅袅,我不禁愁已断肠,望天长叹,“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里?!”

  说明:通过学生对曲的描述,加深了情与景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主题也有了更深的印象,为以后的背诵和写作情景作文提供了参考。

  11、小结: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迹,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赞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

  12、迁移:朗读白朴的《天净沙秋》,体会一下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明确:同:两曲都是描写萧瑟的深秋晚景。

  异:白曲描写重景,马曲描写情景并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说明: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课“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教师利用迁移这个环节,让学生扩大视野,养成比较阅读的实践能力。

  13、全班齐诵全曲

  14、作业:

  ①学生背诵默写全曲。

  ②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与“秋”有关的诗词曲,选择你认为经典的欣赏背诵。

  四、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孤藤/老树/昏鸦,哀

  小桥/流水/人家,“乐”景

  古道/西风/瘦马,哀交融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思乡情

  《秋思》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生齐读课题。

  3、解题:“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评读。

  3、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互动交流。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师:秋风又起,客居洛阳的张籍准备写一封家信抒发自己万重心意。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诶,我突然发现全诗28个字中没有一个“思”字,那诗人的思念你们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诗人把思念藏在哪儿呢?捧起书,拿起笔,再读读诗句,哪些词的背后藏着诗人深深的思念呢?

  2、学生自由读悟。

  3、交流。

  预设:洛阳城里见秋风。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预设: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预设: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预设:“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

  1、这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千百年都不会变,看,当年迈的母亲思念自己远在他乡的孩子时,她会轻轻的吟诵——师诵读。

  2、当漂泊在外的游子疲惫、孤独的时候,她会轻轻吟诵——生诵读。告诉远方的亲人,她虽身在他乡,却心在故乡。

  3、当独自在家的孩子想念远方的父母时,他会轻轻吟诵,齐诵《秋思》。用这首诗带去自己的思念。

  五、对比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

  2、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六、总结。

  1、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2、配乐背诵。

  七、作业:

  1、将这首朴实的诗带到远方的亲人耳边,为他们背诵这首诗,寄托你的思念之情。

  2、请你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秋思》的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板书:秋思。齐读。

  3、释题:说说你对“秋思”的理解,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题。

  4、质疑:对了这一诗题,你又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评读。

  3、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互动交流。

  三、品读,感悟情感。

  1、默读,思考: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互动交流:(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3、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

  4、指名读。

  四、回读,总结、积累。

  1、回忆诗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断,反复朗读。

  2、背诵古诗。

  3、师总结:《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其他写“秋天”、“思乡”的诗词、佳句。

  2、给家人写一封信,传达你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秋思》的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地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感情铺陈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学生用富有形象性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后,学生展开联想,从月夜想到团圆以及古诗《静夜思》,体会诗人借明月、思故乡,回顾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引入《秋思》。

  二、设疑诵读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

  学生读文题,理解含义,引出质疑: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2、初读释疑:

  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诗,汇报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抓住“重”字进行古诗文的回顾与迁移,丰富学生对于古诗字词的理解与认识。

  3、切入主体:

  回忆质疑,拨云见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明白这首诗主要是借写家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三、理清脉络感知全诗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写完家书的结果又如何?让学生再次细细读文,之后进行反馈,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同时,诗人身世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心境,也对深入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起了铺垫作用。

  四、深化体会品读悟情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再次深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的层层递进式的剖析,并配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都浓缩在这封家书之中,而内心的矛盾体现在“又开封”这一细节动作上,从而更加深切感受作者对远在千里之外家人的牵挂。

  五、归纳总结比较明晰

  表达方法的介绍与总结。由《静夜思》的借景抒情,引发《秋思》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的疑问。在总结板书,回顾整体的基础上,将文章的表现手法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来。之后出示两篇诗作:高适的《除夕作》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进行辨析比较,从而深化了对表现手法的认识。

  六、诵读提升感悟升华

  通过多样的、大量地朗读、诵读、背诵,学生在教师深情地引领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饱满的感情朗诵《秋思》,在学生感情的高潮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对于思乡这一主题有更多的思索。

  【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

  见秋风意万重

  家书────思乡情(叙事抒情)

  说不尽又开封

  《秋思》的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诗歌大意,在读悟想象中品味本曲的语言,体会其情味,感悟曲中创设的意境,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揣摩古诗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通过对比阅读,拓展延伸,体验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小令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在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感受曲中所创设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鉴赏表现秋景的意象,体会曲中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生平资料、古筝曲《香山射鼓》)胡琴曲《悲秋》)

  学生准备: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采用品味、诵读、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理解课题

  1、学生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对秋天的印象。

  2、温故知新,学生重温与秋有关的古诗词。

  3、导入新课,解题,简介元曲的有关知识。

  二、初读疏言,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读这首元曲,注意曲子每个字的读音,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通,读顺。

  2、指名学生朗读、齐读,教师相机评价指导读出曲的节奏、韵味。

  3、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同桌合作学习理解诗歌大意。

  4、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大意。

  教师随机提问:对“残霞、轻烟、寒鸦、飞鸿影下”等词的理解。

  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5。有感情地朗读本曲,把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图景用朗诵表达出来。

  三、细读悟象,把握诗境

  1、找一找作者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全曲中秋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朗读第一句中的景物。

  (1)这些景物让你感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

  (暗淡、萧瑟、冷清)

  (特别注意:孤、落、残、轻、老、寒六个字。)

  (2)想一想第一句中,“孤村??寒鸦”这些景物容易让我们产生哪些情感?为什么?)

  (3)请同学们把这种凄凉、冷清、孤寂的情感读出来,声音要轻、缓。

  (4)引入一组写秋的古诗词,进一步感受“悲秋”。

  3、朗读最后两句的景物。

  (1)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景物又让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秋天?(灿烂的、明朗的、绚丽的、美好的、恬淡的)

  (2)用读展示出最后两句一个多彩绚丽的世界,声音略快略高。

  (3)第二句选择“青山??黄花”写来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青山绿水:充满生机;白草红叶黄花:色彩艳丽、多变。这些景物不仅美丽,而且象征着生命鲜活明亮。表达作者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

  4、此曲描绘的秋景图由两部分构成:前面部分是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而后面部分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对比)

  5、两者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一点飞鸿影下。”

  (1)鸿雁有什么特点?(一点:说明远,高;影下:说明速度快。)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会到了什么?(充满活力)

  (2)读出作者看到飞鸿打破凄凉、冷清、孤寂后的惊喜,读出飞鸿速度之疾。

  6、小结,引读。

  (1)小结:整首曲全都由一些自然景物构成,前二句呈现出一片萧瑟而荒漠的深秋景象。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使寂寞的秋景图,鲜明活跃起来。最后,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结束,增添了五彩缤纷的.亮丽色泽。

  (2)引读:在作者眼中秋是孤寂、凄凉的——读前两句;又是充满活力的——第三句;更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最后两句

  四、研读悟意,体察诗蕴

  作者将秋日傍晚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还要考虑到作者写这首散曲时的背景和作者生平这个因素。(渗透“了解背景,知人论诗”的学习诗词方法)

  (1)学生阅读白朴的生平资料。

  (2)本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自己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表达乐观积极地对待人生)

  五、诵读顿悟,表达诗情

  朗读全曲,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情感。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渗透吟诵的技法“平长仄短,依字行腔”读出诗文的声韵之美。

  六、拓读积累,赏析延情

  (一)总结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反复朗读,了解诗意;品味语言,感悟意境;情景交融,体会感情;了解背景,知人论诗。

  (二)出示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对比阅读

  思考题: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2、《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三)汇报交流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1)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孤寂、萧索、荒涼的景象)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2)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思乡之情。(“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2、配乐引读《天净沙·秋思》想象意境,读出情感。

  3、讨论汇报第二个问题:《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有那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1)曲牌相同(2)作者朝代相同(3)都写了秋季、秋景,都写了老树、乌鸦(写景的特点是将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

  (4)写了夕阳西下傍晚时的景色,景色都有令人凄凉的感觉。

  不同点:(1)题目不同

  (2)作者不同

  (3)景色也有不同

  (4)表达的情感不同。《天净沙·秋》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天净沙·秋思》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孤寂之情。

  4、配乐诵读两首元曲

  板书设计:

  萧瑟孤寂

  天净沙·秋充满活力美丽秋景

  明朗绚丽

  凄凉之景

  天净沙·秋思情景交融

  思乡之情

  课外拓展作业:

  请你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去读懂一首著名的散曲,感受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小学生必备古诗词93首》《朝天门咏喇叭》(明王磐)

  《秋思》的教学设计 9

  【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这首诗歌具有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生动、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注意营造音乐的氛围,采取角色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

  3、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令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和VCD碟片。

  2、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低声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学生凝神静听,乐曲像小溪般流入学生的心田。)

  在音乐的节奏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以乐曲《橄榄树》为引子,激发学生兴趣,导入学习主题。

  二、感知内容

  配乐朗读:播放陈星演唱的《流浪歌》。“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呀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读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学生也许会联想起远在异地的亲人和流浪天涯的羁旅之人没有什么两样,从而产生共鸣。

  教师用语言描述这幅画面: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昏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让学生闭目想像,感悟其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要求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之情(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活而不乱),并要求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创意作简笔画,加深思考。(学生的简笔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的工笔,有的写意。)

  配乐朗读,调动情绪;描绘情景,引导想像;交流发言,表达情感;作简笔画,加深印象。

  三、研读与赏析

  请一位学生模拟费翔的声音小声地唱《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漂泊……”(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小声哼唱,充满感情。)

  播放凯丽金的钢琴曲《回家》,烘托气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请一位女同学将自己搜集的有关小令的知识向同学们介绍,并举例说明。(女学生们争先恐后)同时,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请一位男同学介绍《秋思》的意境,其他同学补充说明: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学生深入意境,进入角色。)

  学生配乐(《望乡》:“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袅袅炊烟飘来了思乡愁……”)朗读。启发学生讨论:主人公的心境如何?(孤独而思乡。)

  营造氛围,烘托情感,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四、拓展延伸

  播放轻音乐《江南好》和《采花》,让学生放松一下,然后进行扩展性学习。

  1、介绍20世纪初以庞德为先导的英美意象派诗人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元曲的情况。(学生静静地听。)

  2、《秋思》的意象分析及《秋思》对英美意象派的影响。

  3、比较意象与意境的异同。(学生纷纷发言,教师正面激励。)

  4、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5、提问:游子为什么思乡思亲呢,哪一首诗可以作证?(分组讨论《游子吟》。组织学生朗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扩展学习,开发教学资源。

  五、课后延伸

  1、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并低声播放《窗外》曲子。

  2、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3、组织学生齐唱《常回家看看》,掀起高潮,结束新课。

  搜集诗歌,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改写诗歌为散文,进行创新作文练习。

  【课后反思】

  这堂课我注重营造了一个音乐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得到了增强。这一节课还渗透了音乐和美术教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秋思》的教学设计 10

  设计理念:

  语文教师身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光荣使命。时代发展,古诗词虽被视为文化瑰宝,却渐被尘封,今天的学生对诗之意、诗之境、诗之美鲜有所感。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天我们还可以说“不如授人以渔场。”因为,身入宝山,岂可空手而归?因此,《秋思》教学设计力求引领学生走向、走近、走进诗歌这一独特的文化中,入诗境,知诗意,品诗味,悟诗情,从而使本课教学收获实效。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通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四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思乡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人的思乡情,今人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线,读出层次,读出效果。

  教学难点:

  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背后蕴藏的作者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光,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齐读)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所以思要读得长一些。(生再读一遍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当一个最勇敢的孩子。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讲解字音)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我读题,你们读诗句。(学生读)

  师:对,就是这样读,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同学们,静静读读,边读边看插图,能不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生:这首诗写了作者在洛阳城里看见了秋风,就想给家人写封信,他想要写的东西太多了,把信交给捎信人的时候,又把信拆开添上几句话。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说一说。

  师:是呀,这首诗主要叙述了一件事,是什么事呢?谁能用三个字概括?

  生:寄家书。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读一首诗,就是了解一位诗人,读懂他的心。让我们一起走进张籍的内心吧,当时正在洛阳为官的张籍是见到什么让他思绪满怀?

  生:秋风

  师:哪句诗告诉我们。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师:你来读一读。(生读)

  师:秋风无影无踪,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从这句诗中,你能想像到诗人在秋风萧瑟的洛阳城里见到一副怎样的景象?

  生:他看到洛阳城飘飞的落叶……

  师:那么,当时的洛阳城是怎么样的呢?请看资料:

  在唐代,洛阳商业非常繁荣,盛况空前。由于洛阳交通便利,是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又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外国商人经广州、扬州,抵达洛阳,然后去长安。被称为唐朝的第二大首都——东都。

  师:从这段资料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当时的洛阳城很繁华……

  师:然而这一切繁华的景象,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有冷冷的秋风,南归的大雁,飘零的树叶。此情此景,诗人不禁吟道———生: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秋在我们的眼中是喜悦的,为什么在张籍的眼中是如此的凄凉呢?请大家读下面的文字。

  出示资料:张籍祖籍吴郡(现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客居洛阳为官,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师:你从这段文字中明白了什么?

  生:他在外地做官,远离家乡。

  师:洛阳到苏州有870多公里,在当时,交通不便,这算是遥远的路程了。

  生:他10岁离家,游历做官也许很多年没有回家了。

  师:是啊,许多年,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此时,他最想见到的是什么呢?

  生:家乡的亲人,家乡的景色,家乡的一切……

  师:但这些他现在见得到吗?

  生:见不到。

  师:诗人见不到家乡的'美景,见不到亲人的欢笑,见到的只有这冷冷的秋风。多媒体出示填空练习:望着在瑟瑟的秋风中飘落的树叶,诗人想:你们能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化作养料来滋润树根,我却();仰望秋风中展翅南飞的群雁,诗人想()

  师:秋风瑟瑟,诗人难以回乡,不免引起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在那个年代,只能写封信回家,写给亲人的信就叫——生:家书。

  师:而这一封家书,要到达亲人的手上,少则几个月、半年,有的甚至要几年,因此,古人特别看重这一封家书,诗圣杜甫就曾经这样写道(出示句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家书的重要,比万两黄金还贵重。

  师:正是因为家书的意义非凡,诗人才会——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意万重就是——

  生:想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师:是呀,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心里,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张籍,此时你会想起家乡的什么人,什么地方,会说些什么呢?拿起笔,写一写(课件出示:1、芳草凄凄的古道旁,白发苍苍的父母,在翘首远望……2、杨柳依依的断桥边,泪眼汪汪的幼子,在踮脚远眺……3、夜深人静的小院里,形单影孤的妻子,在望月嗟叹……)

  1、我想对年迈的父母说……

  2、我想对劳累的妻子说……

  3、我想对幼小的儿女说……

  4、我想对我的兄弟姐妹说……

  5、我想起了家门口的小树林……

  6、我想起了小时候读书的屋子……

  7、我想……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是啊,张籍想对家人说的话有千言,有万语。他一会儿奋笔疾书,一会儿愁容满面,写写停停,真是——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信总算写完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

  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当捎信的人马上就要出发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师: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师:诗人把信打开几次?

  生:一次,两次,三次……

  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你从这“又开封”中体会到了什么?

  师:把你的理解带进你的读中(读后两句)

  师:一个小小的开字,一个平常而又细微的动作,却饱含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我们从这平淡之处可见作者构思的艰辛,这也是本诗的独特之处。

  四、配乐诵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

  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乍起,思乡涌起,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此刻,你是否把张籍那悠长而又浓郁的秋思学深深地记在心中呢?背《秋思》。

  五、拓展升华,总结全诗。

  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

  (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多么动人的诗篇,多么真挚的感情,他们表现了一个共同的心声——思乡情。同学们,当你们长大后,当你们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之时,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最不能割舍、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秋思》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秋思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06-21

改写《秋思》02-05

《秋思》改写02-05

秋思改写02-05

改写《秋思》05-09

秋思改写03-18

《秋思》改写05-11

改写秋思05-22

秋思诗歌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