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发誓的名人故事

时间:2023-05-10 11:45:06 欧敏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徐悲鸿发誓的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就是名人的曾经做过的事情,他的故事。也就是他个人的历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徐悲鸿发誓的名人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徐悲鸿发誓的名人故事 1

  法国雕塑艺术大师罗丹出身于贫寒家庭,父亲是警察局的雇员。虽然他自幼酷爱绘画,但由于父亲的强烈反对,因此只能徘徊在美术学校的大门口。

  罗丹十四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进入了巴黎图画数学学校。在那里,他遇到一位爱才如命的老师——勒考克。勒考克发现罗丹是一株才华初露的幼苗,立刻以极大的热情和严格的.态度来精心培植他。

  有一次,罗丹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购买颜料,十分难过,一气之下,决定撕掉自己所作的画,永远与艺术告别。勒考克闻讯火速赶来,声色俱厉地对罗丹说:“只有我才能决定如何处理你的这些画!我要把这些画保存起来。”

  不久,他把罗丹送进雕塑室去深造。后来,罗丹在别人劝告下投考巴黎官方的美术专科学校,但一连三次都名落孙山。

  罗丹绝望了。他悲伤地认为,作为雕塑家,自己的生命已经结束了。这时,勒考克先生又向他伸出了热情的双手,耐心地开导地说:“未被录取,这是你可能遇到的最好的事情。要知道,美术学校已经变成了一所古典主义的学校,那里塑造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毫无感情,非常单调,全是骗人的东西。”在老师的鼓励下,罗丹重新树立起不断进取的信心和勇气,终于成为继米开朗琪罗之后最有世界影响的雕塑家。

  徐悲鸿发誓的名人故事 2

  1944年2月9日,画家徐悲鸿在《贵阳日报》上刊登了一则声明:“徐悲鸿与蒋碧薇女士因意志不合,断绝同居关系,已历八年。中经亲友调解,蒋女士坚持己见,破镜已难重圆。此后徐悲鸿一切,与蒋女士毫不相涉。兹恐社会未尽深知,特此声明。”

  这不是徐悲鸿第一次刊登这样的声明。1938年7月31日,他在《广西日报》上也刊登过一则:“鄙人与蒋碧薇女士久已脱离同居关系,彼在社会上的一切事业概由其个人负责。”

  两次声明简直如出一辙,目的却各不相同。1938年时,徐悲鸿正与学生孙多慈热恋;1944年,徐悲鸿急急刊登声明,乃是为了三天后和廖静文结婚。无怪乎他的女儿在看到声明后,给父亲写信说:“爸爸,为什么您每次追求一个女人,就要登报跟妈妈脱离一次关系?假如您要追求十个女人,您是不是要登十次报呢?”

  1944年,蒋碧薇已和张道藩成为秘密情侣,对待徐悲鸿,她只有恨,没有爱。看到这则启事,蒋碧薇只有一个念头:既然离婚,就要给钱。

  在最近嘉德春拍的书信专场中,一组蒋碧薇、沈钧儒、端木恺等人关于徐蒋离婚事宜的书信,却首次披露了一些不被人所知的细节。

  从书信中可知,两人协商离婚的分歧,一为画作数量,二为子女赡养。在画作数量方面,徐悲鸿不同意蒋碧薇提出的一百幅,最初仅愿意出三十幅。1944年7月3日,沈钧儒给端木恺写信,告知徐悲鸿同意由三十幅升为五十幅,但赡养费仍旧只肯出三十万元现金,这似乎是徐悲鸿的最后底线,因为沈钧儒在信中说“敬希转商蒋女士鄙意并宜使悲鸿先生易于办到,方能期此事早得解决也”。

  7月19日,徐悲鸿的得意门生张安治给蒋碧薇写信(虽然那时徐悲鸿早已和廖静文结婚,他仍把蒋称为“师母”)。张安治说,徐悲鸿这时同意把赡养费增加至一百万,却又坚持只肯拿出三十幅画作。张再三劝说,徐悲鸿才同意把画作数量加至五十幅。

  除了画作数量,徐悲鸿和蒋碧薇在子女赡养方面也有不同意见。时值中日开战,徐悲鸿表示自己的收入不稳定,无法提出对子女教育费的定额,希望由双方律师代为协商。徐悲鸿的律师沈钧儒就先行打听当时教育费行情,代为拟出每年约四十到五十万元。这个结果获得了蒋碧薇方面的同意。

  谁知道,徐悲鸿听到后居然反悔,说拿不出这笔钱,沈钧儒只好给蒋碧薇写信。九月,蒋碧薇在给端木恺信中谈及徐悲鸿“出尔反尔”,并表示不管这件事是否沈钧儒自作主张,已经具有法律效应,如果取消,“岂不等于儿戏乎?”这件事导致离婚谈判一度停滞不前。1945年抗战胜利,蒋碧薇希望尽快结束和徐悲鸿的离婚谈判,在子女赡养方面妥协,同意他按月支付女儿徐丽丽的'赡养费(那时他们的儿子徐伯阳已经弃学投军)。

  1945年12月,两人终于离婚。蒋碧薇回忆说,那一天,“徐先生到得很早……手里拎着一只重庆流行的粗布口袋,那里面盛着一百万块钱和一卷不曾裱过的画。自始至终,他一直低着头”。

  徐悲鸿发誓的名人故事 3

  1921年,57岁的齐白石开始对中国传统画风实施大胆突破,期望通过这种“变法”式的创新画法,赋予中国画新的活力。

  但他的这一做法,遭到了北平画坛保守派们的一致反对和攻击,他们合起伙来极力贬低齐白石,称他的画是“野狐之禅”,“俗不可耐”“根本上不了台面”。

  齐白石的作品也因此备受冷落,甚至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他也只能在这样一片谩骂和否定声中,独自苦苦支撑着。

  在几年后的'一次国画展览会上,齐白石的一幅《虾趣》图,被挂在一个很不显眼的角落里,而且标价仅为8元,为全场最低价。这让他无比失落。

  展会第二天,现场来了一位画坛上的重量级人物,他便是刚刚走马上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他一眼便看到了齐白石的那幅画,并当即让画展负责人将其移到展厅的最中央,与自己的《奔马图》并挂在一起。

  接着,他还亲自提笔将《虾趣》图的标价从8元改为80元,并在一旁注上“徐悲鸿标价”五个字,该画也因此一跃成为全场最高价,比徐悲鸿的那幅画的标价还要高出10元。此举流传出去后,一下子引起了轰动,让处于低谷中的齐白石再度名声鹊起,重新受到了人们的认可。受到鼓舞的齐白石也因此坚定了创新之路,最终成为泰斗级的画坛大师。

  与“同行是冤家”以及“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传统人情观相比,徐悲鸿这种自降作品价格,以让位和提携处于逆境中的画友的品质,令人佩服,可谓是德艺双馨。

  徐悲鸿发誓的名人故事 4

  徐悲鸿公元1895年生于宜兴县一个穷教书的人家。早年的生活甚为艰苦,1942年他在一幅作品题诗中曾说“少小也曾锥刺股”,以此来形容他年轻时的生活艰难。

  徐悲鸿的父亲是位半耕半读的村塾老师,同时也是位乡间画师。徐悲鸿六岁开始跟父亲读书,七岁时因为常常看见父亲画画,对画画发生兴趣,那时就想学画。他父亲认为七岁的孩子年纪太小,不肯教他;但是他念书念到卞庄子刺虎的故事,就偷偷地求人画一只老虎,自己依着样子描绘。父亲知道儿子实在喜欢画,在他九岁的时候,就让他每天摹一幅当时流行的《吴友如画本》,这就是徐悲鸿学画的开始。

  徐悲鸿在十岁的时候就能帮他的父亲在画上不重要的部分添染颜色。但生活的艰难,仅仅十七岁,他便辍学到一家中学里教图画来帮助家用。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逝去,家里负债很多,弟妹也要供养,他那时只得在县里三家学校担任教课来解决全家的生活。

  沉重的家庭担子压不住他上进的决心,为了学美术,他来到上海。他曾企图把画寄给当时的《小说月报》,以求换得买米之钱,但却被无情退回。他那时寄居在一家赌场里,白天用功,晚上等客人散了,才摊开铺盖在赌桌上睡觉。那时,他常常吃不到饭,也找不到工作。——徐悲鸿甚至为此有过自杀的念头,据他后来回忆,他曾经狂奔到黄浦江边,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混浊而奔腾的汗水汹涌地冲击着江岸,轮船的汽笛尖锐地吼叫着,他解开衣襟,让无情的风刚打入他年轻的胸脯上。当一阵寒冷的颤栗从脚跟慢慢传递到全身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弱呵!”

  1915年,当人们都在用锣鼓爆竹迎接新年的时候,青年徐悲鸿却饿着肚子给一家叫做“审美书馆”的出版社,用颜色填染单色印刷的杂志封面(那时印刷术落后,没有彩色印刷,杂志封面是雇人用手工填色的。审美书馆的主办人,就是著名的岭南画派导师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等拿到报酬,他的肚子已经空了好几天了。

  1916年,徐悲鸿考进震旦学院,攻读法文。他是穿着死了父亲的丧服,噙着眼泪踏进了这个学校的。

  徐悲鸿的作品逐渐受到社会的注意。除了高剑父兄弟外,当时的文化名人康有为、蔡元培等也给予他鼓励和帮助。1917年,二十二岁的青年徐悲鸿已经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导师,又得到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大学者傅增湘(沅叔)先生的帮助,派他到法国去留学。可是出国不久,因为内战,他的经济来源就断绝了。他经常干面包就白开水度日,并且不间断地从事每天十小时以上的劳作。他用功锻炼素描,临摹古代的名画,并努力于国画和油画的创作,还给书店画书籍插图及写一些散稿来维持生活。

  由于徐悲鸿曾经经历过艰苦的遭际,所以在他后来的一生中,凡是遇到年轻有为、肯用功吃苦的人,或穷苦无告的人,他总是给予莫大的同情,并且尽一切可能去帮助和鼓励他。1928年,他给当时的福建当局画了一幅壁画,画好后他辞谢了给他个人的金钱报酬,却提出要福建省派送两个青年出国学习艺术。这两个青年一位是油画家吕斯百,一位是雕刻家王临乙,二人后来学成归国,对我国艺术都卓有贡献。

  30年代初,徐悲鸿游江西南昌,发现一位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在报刊上发表有关中国美术史的文章,很有见解,就约见了他,并替他写信向那时的江西省长熊式晖推荐,后于1933年将其派遣到日本留学。这位年轻人就是其后名满天下的画家傅抱石。

  徐悲鸿发誓的名人故事 5

  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鸿来到位于西单跨车胡同的齐白石寓所。主客寒暄后,徐先生开门见山:“齐先生是扬名遐迩的画坛大师,我想请您到北京艺术学院任教。”齐白石婉言辞谢:“承蒙徐院长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聪,目欠明,但只心领,恕难应命。”徐悲鸿真情挽请:“大学教授中,古稀之年的还不少呢!齐先生老马识途,点拨指导,谁人可及?正当大有用武之时。”但齐白石仍婉拒:“教授责任重大,还是另请高明为好,以免误人子弟。”两天后,徐悲鸿再次登门盛邀,齐白石又以年老为由推辞。

  求贤若渴的徐悲鸿,不愿就此放弃,顶风冒雨前来,三顾齐宅,再表敬爱之心。徐悲鸿的'诚恳相邀,使齐白石深受感动。老人道出“恕难应命”的真实原因:“老朽木工出身,从未进过学堂,登台教授,缺少经验,恐引教师非议,又恐顽皮学生捣蛋,连课都上不成。”“齐先生的顾虑不无道理,但似可不必。”徐悲鸿情真意切道:“教授资格,在于真才实学,不计出身如何。有些留洋教授不也是徒有虚名嘛?齐先生融合传统写意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巧,艺术风格独特。不但能教学生,也可教我徐悲鸿。”齐白石摇手不迭,说:“不敢,不敢,徐院长您太谦逊了。”“事实正如此,并非过谦,”徐悲鸿说,“齐先生上课时,不必做长篇理论阐发,只须作画示范,稍加要领地提点即可。开学之初,我陪您上课,为您护驾,以防真有个别学生不守纪律。”齐白石终于点头应允:“那就试一试吧!”

  开学那天,徐悲鸿亲自乘马车把齐白石接到学校,向全校师生恭敬介绍齐白石的高超造诣。言出行随,徐悲鸿为齐白石授课“护驾”。考虑到白石先生年事已高,徐悲鸿给予多方照顾:入冬后天寒,给他在讲台边生个火炉;到夏天,又给他装电扇;刮风下雨,派车接送,可谓无微不至。

  为此,齐白石深受感动,为报答知遇,赠徐悲鸿一幅《月下寻归图》,题诗云:“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藤扶梦访徐熙。”

  徐悲鸿发誓的名人故事 6

  1943年秋天,徐悲鸿在成都举办画展。画展闭幕的那天,徐悲鸿和廖静文等乘马车到新都桂湖去。到达目的地,牝马显得有些累,气喘吁吁的。马夫一下马就去亲抚他的爱马,徐悲鸿也有些动情了。他付过车钱,便伸手爱抚着牝马那隆起而光滑的脊背,像对亲密的朋友似的深情地说:“谢谢!”随后,他又从手提包里取出一幅卷起的`《奔马》送给车夫,说:“这个给你。”马车夫呆望着徐悲鸿,仿佛没听懂他的话。廖静文从旁解释说:“这是一张画,是送给你的。”马车夫于是感激地接过国画。徐悲鸿握着他那粗糙的手,连声说着:“再见!”路上,廖静文问道:“先生,你为什么突然要送给一位不相识的马车夫一幅画呢?”徐悲鸿静静地回答说:“我爱马,也爱善待马的人。他对马的爱打动了我的心,何况他的生活很艰难呢!”

  徐悲鸿发誓的名人故事 7

  徐悲鸿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热爱艺术,热爱祖国,一生中给人民留下了几千幅优秀作品。

  徐悲鸿从小家贫,十七岁就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为替父亲医病,家里变卖了一切能卖掉的东西。但是有一天,当悲鸿要去参加一位乡亲的婚礼时,母亲却小心地打开一个纸包,拿出一件她亲手缝制的绸衫说:“我没出嫁的时候就养蚕,自己却没有穿过绸衣,我们家里也从来没有人穿过绸衣。

  可我早就有一个心愿,要让我第一个儿子穿上绸衫。”母亲轻声地说着,苍白的.脸泛起一丝笑意。悲鸿异常惊愕地看着母亲,她从未见母亲眼睛里有过如此激动和幸福的光彩。

  悲鸿穿上绸衫,去参加婚礼。酒宴上,忽然有人惊叫了一声:“哎哟,什么东西被烧着了?”悲鸿低头一看,自己的绸衫正冒着一缕清烟呢!原来,邻座一位客人不慎把没有熄灭的烟头扔到了悲鸿身上。悲鸿连忙用手指弹掉烟头,可崭新的绸衫上却留下了一个瓶口大小的窟窿。

  徐悲鸿难过极了,感到对不起母亲。从此以后,他便发誓不穿丝绸,不吸香烟。他成名之后,许多朋友见他一身布衣,纷纷赠送他做工精巧的绸衫,但徐悲鸿都一一婉言谢绝了。

  徐悲鸿发誓的名人故事 8

  徐悲鸿是在近代中国美术界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他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他一生为人正派豁达,慧眼识才,不遗余力地培养和帮助了数以千计的美术人才。著名画家齐白石和傅抱石,曾被郭沫若称作画坛上的“南北二石”,而其中傅抱石能屹立画坛,正是由于徐悲鸿的伯乐眼光和一颗爱才之心。

  徐悲鸿是1933年在南昌发现傅抱石的。当时,徐悲鸿正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正是他的责任和追求。

  那年夏天,徐悲鸿带着自己的学生到庐山写生,归来时途经南昌。他只是小住几天,就这样寓所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造访,只要有空闲,他都热心接待,这其中以青年美术爱好者居多。一天上午,一个看上去瘦弱的年轻人前来拜访他。年轻人很兴奋地走到他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年轻人身上穿着一件旧长衫,腋下夹着个小包袱。徐悲鸿请他坐下。他没坐,而是小心地打开包袱,拿出来几块图章和几张画。徐悲鸿看了图章的拓片,让他大为惊奇,这些图章非常精美,完全有艺术家的水准。徐悲鸿拿在手里反复欣赏,细看边款署名是:赵之谦。徐悲鸿纳闷了,就问道:“这些图章……”年轻人面露愧色,喃喃地说:“是我仿的。为了生活,我仿赵之谦的图章卖。”徐悲鸿说:“你完全不必要仿。你自己刻得很好嘛!”年轻人没有再说什么。徐悲鸿又看了他的画。他画的是山水,张幅不大,却气势恢宏。才一层卷,仿佛有一股灵气扑来。徐悲鸿对着画幅,久久凝视。徐悲鸿被年轻人的艺术才气征服了。

  徐悲鸿问:“你现在做什么事?”

  年轻人回答:“在小学里为别人代课。”

  徐悲鸿又问:“你进过美术学校?”

  年轻人回答:“没有。我是自学的。”

  徐悲鸿请年轻人坐下,又问了些学画方面的事情,并要他再拿一些画来看看。白天人太多,叫他晚上来。临走的时候,徐悲鸿请年轻人留下名字。

  年轻人回答:“傅抱石。”

  傅抱石回到家里,简直像范进中了举人一般,对着妻子高叫着:“见到了!见到了!”并让妻子把家里的画都找出来,激动地说:“悲鸿大师要看。”他挑出自己比较得意的几张画,卷在一起,小心地包在包袱里,好不容易等到吃晚饭的时间,傅抱石便急匆匆地来到徐悲鸿的住处。徐悲鸿不在。有人告诉他:“徐先生留了话,晚上去赴个约会,10点钟才回来。”傅抱石站在门口,一直等到10点钟。果然,徐悲鸿回来了。留下了他的画和地址,又叫他回去。

  第二天,一大早就下起了小雨。傅抱石在家里坐立不安,焦急难耐。他想立刻就知道悲鸿大师对他的画的看法。他甚至想以此来判断自己选了美术这条路究竟是对还是错。他的父母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小小年纪就为生计奔波,曾在一个修伞匠那里当学徒,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仅仅凭着自己的爱好,他练习刻字,一直练到可以在一块玉米粒大小的象牙上,刻出整篇《兰亭序》。后来,他又学治印,学画画。他是想把自己的未来,付给水墨丹青的。但是,南昌虽然是大画家八大山人居住过的.地方,而今日却找不到一位能够指津引路的人。他已经29岁了。俗话说三十而立,他必须马上决定自己安身立命的道路。

  雨,依旧下着,心绪不宁的傅抱石忽然听到巷口有人说话,而且提到自己的名字。他急忙将头伸出窗外,向外看去,惊喜地叫了起来:“来了!来了!大师来了!”说着就冲了出去。把冒雨来访的徐悲鸿接进屋来。这时,妻子不见了,他叫了两声,也不见妻子答应。他没多考虑,忙把徐悲鸿让在床边坐下。他不知道说什么好,站在那里,呆呆地看着自己心中敬仰的大师。徐悲鸿和颜悦色地说:“傅先生的画,我都看了。顶顶好!顶顶好!”傅抱石此时激动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徐悲鸿又说:“你应该去留学,去深造,你的前途不可限量。”傅抱石像是在做梦,更不知该怎么回答。徐悲鸿环视了这间简陋的屋子,又看了傅抱石窘迫的神色,明白了一切,接着说:“经费困难,我给你想办法。总会有办法的。你愿意到法国去吗?”傅抱石激动得几乎失声。

  这时,橱门响了,出来一个人。徐悲鸿吓了一跳。傅抱石也很奇怪。原来出来的人正是傅抱石的妻子,因怕见大师而藏到橱子里。傅抱石正想责怪妻子,妻子已伸手拉着傅抱石,一起跪在徐悲鸿面前,说:“您老对抱石的恩德我们来生也报答不了。请受我夫妻三拜。”徐悲鸿急忙起身搀起傅家夫妇。

  为了傅抱石留学的经费,徐悲鸿去找当时的“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徐悲鸿对熊式辉说:“南昌出了个傅抱石,是你们江西的荣誉。你们应该拿出一笔钱,让他深造。”正忙于政务的熊式辉当然不会对这事感兴趣,徐悲鸿拿出一张画来,说:“我的这张画留下来,就算你们买了我一张画吧。”经过在场的人劝说,熊式辉勉强同意出一笔钱。但这笔钱不够傅抱石去法国留学的费用。傅抱石只好改去日本。

  傅抱石后来的成就证明,徐悲鸿没有把人看错。傅抱石常对人说:“没有悲鸿大师,就没有我傅抱石。”

【徐悲鸿发誓的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徐悲鸿发誓名人故事04-24

徐悲鸿三请齐白石名人故事09-23

发誓的近义词10-29

关于发誓歌词11-03

精选名人故事:项羽的故事04-27

中外名人故事(短篇故事精选)02-28

徐悲鸿的马作文05-19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03-02

世界名人故事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