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读后感

时间:2022-08-15 13:01: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好妈妈》读后感(通用21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好妈妈》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好妈妈》读后感(通用21篇)

  《好妈妈》读后感 篇1

  《好妈妈》是收录在《冰心青少年文库》小说卷第二部《小桔灯》里的一篇小小说。暑假里我有幸读了一读。

  这篇小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小琴早上起床,发现今天下午过队日要穿的校服还没有洗,其实是自己昨晚忘记告诉妈妈了,但她却埋怨妈妈做事没计划。看见书桌很乱,妨碍了她做作业,她又埋怨妈妈没有隔壁的李大娘勤快。心情糟糕的小琴去李大娘家写作业,才发现李大娘的女儿永瑛和永珍都帮着李大娘做家务,还让李大娘李大叔放心地去看电影。李大娘还告诉小琴,自己的妈妈不但要忙家务,还要去街道开会。小琴听了非常惭愧,因为她懂得了李大娘家的井井有条是全家人共同的努力,回家后小琴主动帮助妈妈做起了家务。

  这篇小小说虽然很短,但是读完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看到小琴,好像看到了我自己。我的妈妈平时也很忙,既要上班又要买菜做饭做家务,我一有事情也只会开口叫妈妈。“妈妈!我今天穿什么?”“妈妈!晚饭做好了吗?”“妈妈!我的东西在哪儿?”有时候还会埋怨妈妈衣服忘拿了,晚饭做晚了,东西忘带了……

  我也有一个好妈妈,从今以后,我不但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帮助妈妈做好家里的事情,让妈妈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休息。

  《好妈妈》读后感 篇2

  第三本读完的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我在孩子近3岁之时,读过的关于儿童的第三本书。

  如果说《郑玉巧育儿经》《妈妈怎么做,孩子不生病;孩子生病了,妈妈这么做》分别是我在胎儿婴儿阶段遇到问题时的基础探索,这本则是我在带孩子去朋友家玩时,发现孩子出现很多问题的深入拷问。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通过阅读和反思,我发现自己与孩子的沟通常常是简单粗暴的,没能很好引导孩子,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这本书可以说是个工具书,针对孩子为人处世、心里健康、生活习惯、学习课业等方面都通过作者与自己家孩子的相处,给出了合理的建议和参考的做法。“有心而无痕”的教育理念,让我深感认同;家长学会控制脾气、教给孩子善良、培养学习习惯等内容,都让人获益匪浅。

  推荐指数4颗半星。尽信书不如无书,我无法像书中的妈妈那样永远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也没有那么多关于教育的方式方法,但我希望我能让孩子真实感受到爱、尊重和理解,让她自由呼吸,也让自己在和孩子相处中变得更好。

  《好妈妈》读后感 篇3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是我和孩子一起读完的,说实话,孩子对这本书的体会和感受比我要深刻得多。

  这本书好多内容在理论上我都非常赞同和欣赏,可在自己教育孩子的实际行动中,往往不能坚持,一遇上孩子不听话和不顺心的事,就容易急躁、发脾气,这时,宇辰就会跟我说:“妈妈,你看书中的好妈妈是如何和圆圆姐姐一起沟通、一起解决问题的。我们是孩子,难免会犯错,需要最多的就是妈妈的耐心和温柔。”孩子的话提醒了我,给我的感触最深。现在再遇到这样的情形时,我会尽量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孩子也比以往更愿意和我讲一些在学校发生的和自己生活中认为有趣的事。多交流、多沟通,这是孩子和家长之间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现在宇辰在很多方面也总拿自己和圆圆姐姐做比较,他经常对我说自己能够和姐姐一样坚持阅读各类书籍,上课专心听讲,能够独立完成作业,懂礼貌,长大争取像姐姐一样优秀。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真是本好书,不光当父母的要看,也值得孩子读一读。

  《好妈妈》读后感 篇4

  当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忍不住再看了一遍,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家长总是以我们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和发展需求,这时就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聆听与观察,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我们家长要格外关注。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家长独具慧心,认真对待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千万不要用通常的标准和对自己的经验去要求孩子。往往我就在这方面做的不够正确,总是以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来要求孩子,抹杀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自信。对待孩子也没有那么耐心,常常是以自己的情绪来左右了孩子的想法。

  当看到这本书时,我就觉得好多专制的事情都正是我正在做的,我想我要改变自己的一些做法,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以孩子的视角看待孩子,就会发现孩子的进步很大,跟孩子做朋友,跟孩子比成长。一个人如果没有获得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多半很难在他身上正常实现。

  用爱的眼光来观察孩子,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少一些批评,这才是她成长的坚实基础。

  《好妈妈》读后感 篇5

  近来翻阅了一本书,书名是《好妈妈,坏妈妈》,看后颇有启发。现将一点读后感写下和大家共勉。

  文章讲述了一个当妈妈的教育孩子的手记,其中的酸甜苦辣,成败得失和幸福的体验,自是当母亲的深深的感慨。女人一旦当了妈妈,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不求任何回报,看着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就是最大的安慰。孩子的一切,就是母亲的全部。

  但如何才能当好一个妈妈,却也是颇费心思的。现在的孩子跟我们小时候那个年代不一样了,性格更独立,自尊心强,生活能力却相对差一些。文章中的妈妈跟自己的儿子交朋友,把他当作知心朋友一样交谈,从不摆家长的架子,孩子经历的沟沟坎坎,心理困惑都和孩子一起面对,帮助孩子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想想也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虽然孩子是妈妈生的,但自从他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妈妈的附属物。我想无所谓什么好妈妈,坏妈妈,而应该是不是合格的妈妈,只有当一个合格的妈妈,才是最重要的。而要当合格的妈妈,就只有放下身架,跟孩子交朋友,和他平等的交流,不是把他当作不懂事的小孩子,自己却高高在上,滥用妈妈的权力。当妈妈的应蹲下身来,跟孩子进行心灵之间的沟通,才是一个合格的好妈妈。

  《好妈妈》读后感 篇6

  读了《好妈妈,让孩子快乐成长》,我感触很多,这本书教会了我不少东西,在这里,我就感触最深的几点与大家分享一下:

  1、平常经常拥抱孩子,爱抚(摸摸头、身体)或者两者结合,还有亲吻、微笑、竖起大拇指、赏识的目光。这不仅安抚孩子的不良情绪,还会增进父母孩子间的感情。可能你需要挣钱养家,工作很忙,那就回家给孩子一个拥抱吧,让孩子知道我爱你,宝贝儿!

  2、孩子回家后最好每天都抽出点时间来陪孩子聊天,可以问:你今天感到最高兴的事是什么?今天,你和小朋友做了什么游戏?你今天遇见了什么好玩的事?能把你朋友的名字告诉我吗?而不要问孩子在幼儿园有没有受人欺负,让孩子记住每天使他快乐的事,长大也会成为一个乐观的人!

  3、在交际中最明显的、最简单、最重要、最能得到好感的方法,就是记住对方的名字,并让孩子记住,告诉她下次能叫出小朋友的名字,是一种礼貌!

  4、尊重孩子,在人格上跟他平等。平时要这样说:“你今天要穿哪件衣服;你周末想去公园还是动物园;你想说什么?愿意听听孩子的意见,不要觉得是父母,孩子就要听。现在不管做什么都讲创新,也不想给孩子的思想加上一个枷锁吧!

  5、平时我们要多表扬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多鼓励他继续努力;对于他的错误、缺点,我们则要宽容一些,要允许他改正。不要抓住孩子的一个错误唠叨个不停,如果你想让孩子能不重复这样的错误,那就静下来好好跟他谈一下吧!

  《好妈妈》读后感 篇7

  一看到题目《好孩子从妈妈好耐心开始》,我就决定选读这本书了。我教育孩子太缺少耐心了。一个问题孩子犯错,我不生气;可同一个问题,我给你讲了4、5遍后,你还错,我就忍不住要发火了。开始我没有认识到是自己的耐心不够,总认为孩子不好好听,不好好学是孩子的毛病,但现在我渐渐地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孩子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你需要坚持重复多长时间?一个月、半年、有的甚至好几年呢。就拿智昱看书习惯的培养来说,我是从他4岁开始,一直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他才养成每天自觉读书的习惯。难呀……

  人的本性中都有一种喜新厌旧的东西,就连对自己的孩子也不例外。刚做母亲时很是新鲜,对孩子百般呵护、疼爱有加。尤其是将做母亲时,那种新鲜和激动真是无以言表。什么零岁方案,胎教,听音乐……不一而足。随着孩子的出生、长大,教育的方案越来越少,最终零岁方案变成了“零”方案,以致后来束手无策、听之任之。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犯错的增多,孩子不听话,顶嘴、说谎……诸如此类的失望和不满在母亲心里愈积愈多。由不满到指责到斥骂,再到动手打,原本也不是什么“万里长征”。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年轻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让孩子从小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谁知孩子偏偏不感兴趣。家长只好硬逼着他们学,结果越逼越愚,越学越傻。

  还有的家长见自己的孩子学这不成,学那也不行,于是由心烦气躁、恨铁不成钢到心灰意冷,听之任之,撒手不管。他们恨不得一个早晨就把孩子培养成天才,但又缺少逐步培养孩子兴趣和与孩子一起经受挫折的心理准备。许多时候,那些让孩子从小学习琴棋书画的家长因为急功近利,往往比孩子放弃得还快,致使孩子养成了学什么都浅尝辄止、做什么都虎头蛇尾的不良习惯。这种原本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天才,结果拔苗助长弄成了孬才的例子在生活中还真不少。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不仅是因为孩子缺乏耐心,更是因为家长缺少耐心。

  爱孩子是一件长久的事,在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得付出爱,付出心血。母亲的爱心在于耐心,只有用耐心去浇灌,细小的幼苗才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好妈妈》读后感 篇8

  学会如何爱孩子

  家有小儿初长成,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我生活的重中之重,孩子的思想、品格,孩子的行为、习惯,孩子的学习等一系列问题时常困扰着我。也许是着这种过度地关注,却不知如何是好,更不知如何去爱孩子了。

  我曾有过这样的疑惑,我的孩子怎么就不如别人的孩子优秀呢?

  暑假里我让自己沉下心来,阅读了一些书籍,尤其是重读了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家庭教育读本,我终于明白:原来我只看见我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之间的差别,却没看见这是作为母亲之间的差别,别人是精心把孩子教育大了,我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

  当下凡事需“持证上岗”。教师上岗需教师证,驾驶员上路需驾驶证,唯独父母是“无证上岗”。不是穿了西服就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也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去爱孩子。

  在以往教育中许多看似司空见惯的做法,背后其实有很多人们看不到的错误。

  1、给小板凳揉揉疼

  孩子小时候,磕伤碰疼的事经常发生。这时,家长为了安慰孩子,就会一边哄孩子,一边故意举手打那个“肇事者”,“责怪”它为什么碰疼了孩子,做出给孩子“报仇”的样子。

  其实这是一种不好的方法,是一种“复仇行为”。它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教给他不宽容和报复,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反观自己的育儿过程,我也是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作为家长平时对此要用心,让每天遇到的一些“小事”,都成为砌筑儿童美好情操大厦的一砖一石。

  “教育即风格之培养”。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所有的言行中蕴含的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只有前后统一的东西,才能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并成为他们做事的风格。

  当孩子不小心磕碰了,我们能友好的采用“给小板凳揉揉疼”的方法处理,教给孩子的则是宽容和理解,而当“给小板凳揉揉疼”成为孩子的一种思维方式时,他将获得的是善良和豁达。他对别人会有更多的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他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他一辈子不吃大亏。

  2、学做“听话”的父母

  要求孩子“听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听不听话,乖不乖,已成为人们评价孩子的一个基本标准。多年来,人们习惯于要求孩子“听话”,这仿佛是为了孩子好,但深入分析,这是成人和孩子之间的不平等。

  儿童的意识发育和语言表述能力常常不同步,很多东西想到了,但说不出来,或者说出来的和他们的本意有很大的距离。他们用得最多的表达方式就是听话或不听话,顺从或反抗,欢笑或哭泣。如果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地让孩子“听话”,孩子就会产生反抗,就会不听话,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家长请蹲下身来,想方设法弄明白孩子的需求,做一个“听话”的父母,满足孩子的要求。当然,做“听话”的家长绝不是言听计从,不能突破道德底线,不能“纵容”孩子。

  无论家长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经常向孩子提出“听话”要求,并总是要求孩子服从自己,他骨子里就是个权威主义者。这样的人几乎从不怀疑自己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确性和不容否定性,他潜意识里从未和孩子真正平等过。

  想有一个听话的孩子,一定要记住:在孩子面前首先做个“听话”的家长。

  《好妈妈》读后感 篇9

  一周时间读完,本书让我觉得受益良多。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向着“楷模”发展,而不是向孩子自己愿意的那个样子发展。成人为孩子设立了太多的标准,认为在标准模式下培养的孩子将来才能成功。比如“爱学习”“有礼貌”“守纪律”“多才多艺”等。儿童在这些方面“听话”,按家长要求去做,就是好的;如果他们不听话,在哪一方面达不到成人的要求,就要遭到训斥,严重的会遭到打骂。还有的家长自身境遇不理想,或有人格缺陷,常常把自己的不如意迁怒于孩子,把自己的“理想”交给孩子完成。

  与其费尽心思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不如让自己成为一个‘’听话的家长,俯下身以平等的姿态来倾听孩子真实的需要、内心的声音。不管、不陪是作者倡导的观点和老子的无为而治有异曲同工之处,不是放纵、放任孩子,而是顺应孩子成长的需求,不把自己的要求强加在孩子身上,正确引导健康人格才是最高的境界,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家长,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成为孩子的好老师。

  《好妈妈》读后感 篇10

  父母与孩子一样需要成长,而且,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发展。读着思着,思着理着该如何去爱孩子——

  1、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教育思想一直流传至今,很多父母还仍然视其为制胜法宝。他们认为孩子是我自己生的,打骂孩子是家务事,无须别人干涉。

  近年来家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前段时间电视媒体曝光,一父亲因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老师告状,家长一气之下竟把孩子打死了,现状之惨烈令人发指。

  暴力教育能让孩子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

  不要借着爱的名义去打骂孩子,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孩子。学会爱,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2、避免住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亲子共读”这个词对于我们也许并不陌生,尤其是我们这些已为人父母者。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就倡导全民阅读,提案设立国家阅读节,提出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这一教育理念。亲子共读是其中一种共读方式。要求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写作、一起游戏、一起生活,这样,他们才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共同的生活密码。

  试问,作为父母你“亲子共读”了吗?我想有很多父母朋友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会惭愧的说“NO”。虽然,我们天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生活密码,俨然成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喜欢阅读的孩子,越往后走,学习成绩必将越来越好。而孩子阅读是需要环境的,如果外部环境都是打牌、看电视、玩网络游戏,怎么可能要求孩子静下心来读书呢?

  可惜自己意识太迟了。记得儿子上幼儿园那段时期,我订阅了《婴儿画报》、《幼儿画报》,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给儿子读故事,讲童话。可是却总不能坚持,后来儿子上小学了渐渐地就不再这样做了,自己也贪图玩乐上了,结果造成儿子阅读的断层,电视成了他的玩伴。

  和孩子一起阅读吧,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学习是件终身的事情,不存在绝对的“错过时间”。

  感动于《新京报》的资深编辑曹保印,他为自己刚出世的女儿每天坚持写札记,完成16万字的书——《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佩服新华出版社的编辑徐光,她记录下了大量自己和儿子的对话以及发生在他们家庭中的故事,从而完成了《教育无痕》一书;更是对教育专家尹建莉折服,她的女儿在她的精心教育下曾连跳两级,2007年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

  只要你用心,只要你愿意学习,只要你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你也可以做得像那些父母一样优秀!

  《好妈妈》读后感 篇11

  看了这本书,作为母亲的我感受颇深,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原来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最正确的方式是错误的,给孩子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文中: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但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学校都是互通的。书中叙述了许多事情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一个优秀的人才。

  当我们一次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我们错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对她以后做人、做事都有一个很好的帮助。但是想要改变一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必须要改变家长自己的态度,需要我们十足的耐心和正确的指导方式,身教重于言传,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随时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自己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胜过千万遍道理。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些繁琐的小事,家庭的矛盾、家人的争吵都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尽量避免,给孩子一个幸福、美满、和谐的家庭。

  让孩子对生活充满希望。人生必不可少的就是憧憬未来,对未来满怀希望。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祖国的未来。她现在虽然还小,但她也有自己的想法。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和孩子交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她一起完成一些事情。尊重她的兴趣和爱好!不要随便破灭她的愿望和否定她,不要总是说你做错了,事情不是你完成的等等话语。

  对孩子我们要以说服教育为主。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难免会犯错误,不要过分地去指责孩子甚至暴力的对孩子,从而让她感到恐惧。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去交谈,让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有所改变。

  父母之爱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细节的处理水平。

  《好妈妈》读后感 篇12

  这个寒假我拜读了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尹老师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对于教育的理解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很多家长为孩子做了很多,只要求孩子能考一个好的分数,但是,很多孩子却让我们做父母失望,应试下的家庭有很多无助和无奈,家长苦恼,孩子更苦恼。

  书中尹老师的女儿圆圆在上学的时候,尹老师就告诉自己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要保护学习的激情。我们家长却忽视了这一点(孩子的成长是马拉松式的,不是短跑),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相信这一点,没有孩子能感觉的到,自己考不好,爸爸妈妈比自己还要着急,爸爸妈妈会根据自己考试的成绩来决定孩子是否能出去玩,决定孩子是否可以得到自己心仪已久的礼物。在孩子的眼中,父母的是有条件的,是要求成绩的。这样的孩子将来如何懂得感恩,如何对父母有孝心?

  尹老师给了孩子很多的锻炼机会,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独立完成一些事。但是,我们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太小,现在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导致很多孩子几乎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干。不把孩子当成大人看,不放手,孩子永远长不大,永远跳不出父母的手掌心。

  给孩子保留学习的激情,勇敢的放手,给孩子独立的生存能力。是我们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好妈妈》读后感 篇13

  自从生完孩子,一心想着,怎样才能把孩子教育成好孩子。读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在这里面,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对于孩子来说,成长期很关键,妈妈应该把教育孩子当成人生重要的事业。那么妈妈怎么说,孩子才愿意听呢?妈妈怎么做,孩子才愿意学呢?

  这本书讲到,好妈妈要学会夸赞孩子,给孩子赞美和鼓励,但是表扬的方面要具体,有针对性,切不可一刀切,一切以你最棒来代替。因为,赞赏能给人以满足,是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妈妈表扬鼓励可以给孩子们的心灵注入阳光,从而培养出出色的下一代。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是需要培养的,在家庭中父母就扮演了伯乐的角色,首先,我们不能眼里只有孩子的缺点,看不到孩子的优点,作为父母,对于孩子取得的优秀成绩,父母不要隐藏喜悦,要把赞美和肯定表达出来;对于孩子生活、学习中遇到不尽如意的事情,父母应通过鼓励的语言激励孩子继续努力,日后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且对于孩子的失误和不足,家长要把他当作自己的事情,努力帮孩子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一味的去责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千万不能拿着孩子和别人做对比,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该做的是找到孩子的长处,并学会去发扬长处,促进孩子成长。

  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殊不知,言传身教才能养育有出息的孩子,看到孩子,我们似乎也看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在教育并检验自己的人格。想要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的孩子,父母需要做到给孩子提供表达的机会,父母要对孩子的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孩子们的热情,无论孩子的观点多么天真、可笑,都要耐心,认真听完,并给予反馈意见或适当的引导。对于孩子的缺点、毛病,父母更不能放纵,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懂事的人,因此,在适当的时机要学会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加以拒绝。

  现如今,孩子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因此要教育孩子做一个高情商的人。心理研究表明,处于积极情绪的孩子少生病、心态乐观、不仅可以享受亲密的家庭关系,学习也会事半功倍。因此成为一名情绪教练,尤其重要。对于孩子来说,情绪是一个陌生而又深奥的东西,但在日常生活中又常伴左右,我们要让孩子清楚:情绪其实是孩子内心的朋友。放手让孩子学会与喜怒哀乐相处,作为家长的我们不可以乱帮忙。家长做的是引导、更是放手。

  这本书教给我们的东西还有很多,面对教育孩子中出现的问题,都用通俗的语言和例子加以解释,真的是妈妈的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枕边书。推荐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好妈妈!

  《好妈妈》读后感 篇14

  暑假在读书方面读得最多的就是绘本和古诗,这是因为我有个两岁多的孩子。孩子从7月15日开始正式背诵诗歌到今天已经背了75首,在绘本阅读方面孩子现在也养成了每日必读书的习惯,让我觉得我的暑假没白过。

  特别是8月18号听了常作印老师的讲座,跟这本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常作印提到了6-12岁是儿童阅读的黄金时期,而不阅读的孩子便是潜在的差生。而尹建莉在书中也写到“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古典诗歌,我觉得它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老。”这让我想到了常作印老师对某些小学教材的评价,说某些小学学习“小公鸡咕咕叫”之类的儿歌,其实是对儿童记忆力的浪费。提到儿歌,尹建莉也写到“儿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取代古诗。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我们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如果家长拿出读儿歌的轻松和愉快来教孩子读古诗,孩子是感受不到这两种文字在愉悦感和美感上的差别的。”

  尹建莉在书中写到了很多具体的育儿案例,仅就读书就有好多个小节提到,比如“古诗滋养的孩子”“让孩子识字不难”“修得一支生花笔”“好阅读”与“坏阅读”“阅读需要诱惑”“不看‘有用’的书”“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当然里面还提供了很多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技巧。通过一个暑假跟孩子的相处,这本书里的方法帮了我很大的忙,我和孩子相处地很愉快。其实孩子一岁以后我就有意识地给孩子播放三字经啊唐诗啊等经典,我和老公还经常跟着朗诵。孩子两岁前都已经背会《咏鹅》《静夜思》《春晓》等简单的诗歌了。真正开始给她记录就是从7月15日开始,孩子爱上了看小猪佩奇,不让看就哭,因为这个弄得孩子和我都很难过。就这样持续了大概一周,有一天孩子又闹着看小猪佩奇,老公突然说:“你给我背一首诗吧,背完我们就看一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对啊,这不是一个好办法吗。从7月15号开始,孩子就背两首诗看两集小猪佩奇。刚开始对她来说很简单,因为他脑子里大概储备了十几首唐诗,前几天,他甚至一天能背六首,好啊,那就可以看三次,一次两集,看完两集后,还可以听两三首简短的英语儿歌,现在还在已经能说一些英语单词唱几句简单的英语了。坚持的力量真是伟大,到今天为止,孩子已经背了75首古诗了。她也养成了习惯,比如有时我问她“想看小猪佩奇吗?”她会说“我还没背诗呢”然后我会说“好啊,那我们找个背吧。”我会拿出她的古诗书,先念给她听,问她“要背这首吗?”如果他同意了,我们就一起吟诵,如果她觉得不好,就再换一首。我很惊讶孩子的辨别力和鉴赏力,她喜欢背的那些确实是像尹建莉所写的“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好”的诗。她记得非常快,有时候三五遍就记住了。当然这也得益于我平时经常给她磨耳朵播放古诗词。同时我也很佩服中国古诗的魅力,短短几言,意蕴无穷。

  暑假天气炎热,而图书馆无疑是个好去处。我经常带孩子乘地铁去回声馆,孩子慢慢也有了自己的阅读品味,从最开始我给她选择读书到后来她非要自己选书。自己拿来的的书,听一两句不对胃口就直接合上,说:“这个不好听,不好听,换一本。”而她选的大部分书都很好,我每次都会很兴奋,说“宝宝选的书真好,妈妈也很喜欢读呢,我们一起来读吧!”我也很佩服那些创作绘本的作者,他们真是研究透了每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好像知道两岁多的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封面和插图,孩子选书只看封面,而孩子拿来的书恰恰就是适合孩子年龄段的书,我专门查了百度,确实孩子拿的这本书就是推荐给两三岁的孩子读的。

  今年暑假,我和孩子都尝到了阅读的乐趣。新学期,我会从学生的阅读习惯入手,把图书角好好建起来,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唱歌时间让学生跟唱经典咏流传,新闻时间多让学生观看《朗读者》《大国崛起》等优质节目。希望书籍古诗可以滋养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静气,打造有文化的班级。

  《好妈妈》读后感 篇15

  自从生了孩子之后,时常在他熟睡的时候,静静地欣赏这个小小的生命,感受孩子均匀的呼吸,摸摸他滚圆的的胳臂,胖胖的小手,有时还忍不住在他那可爱的小脸上亲一口。

  看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从咿呀学语,从颤颤巍巍地迈开步子,总是在想这个小生命长大会成为什么样呢?

  孩子出生以后,我开始自觉地学习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看了几本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近一段时间,读了一本书,叫做《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当我翻开朴实的扉页,我就被书中的前言《当我们手中有块玉时》深深的吸引,被尹建莉老师讲的农夫的锄头和璞玉的故事所打动。细读下去,作者的育儿智慧令身为教师和母亲的我深感惭愧,书中的许多教育观念,让我受益匪浅。

  一、课外阅读很重要。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很多时候老师总是在不自觉地强迫学生学习,学生觉得学习太累太辛苦了。读完本书的第二章,我突然感到豁然开朗。特别是《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这篇文章令我印象最深刻。作者提出,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例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确实,多读书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记得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小健,小健初一初二成绩一般,但到了初三小健的成绩一下子就从500多名到前100名,当时很多同学、老师都觉得不可思议。看完尹老师的这篇文章,我突然间明白了,因为小健特别喜欢读书,各式各样的书都读。小健平时的阅读造就了他良好的学习能力,一旦他认真学习课本,成绩自然就上来了。用尹老师的话说,阅读是一根“魔杖”,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

  二、逆反思维培训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看到书中第四章——“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等截然不同的观点后,作为一名教师我为自己阵旧的观念感到惭愧。十分赞同尹老师的提法,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用功勤奋是必须的,但用“刻苦”的言语和思路来要求孩子,则往往是在干一件南辕北辙的事。记得一个成绩还不错的学生曾经跟我说过,“我觉得很不开心,因为老师和父母总是提出各样的要求,还总爱拿别人跟我比,一天到晚在耳边唠叨要我刻苦学习,有时候我一听到要刻苦学习我有逃走的冲动。”的确,我们不能总把学习暗示成一件“苦事”,或者用种种不正确的方法破坏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得学习成了一件“苦事”,孩子才想逃避,才想无度地玩耍和浪费时间,变得“不懂事”了。

  三、教师必须注重培训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尹老师提到,没有实事求是精神的人,即使他很精明,也往往目光短浅;即使他很努力,也总是后继乏力;即使他很自大,也暗中没有底气;即使他想要去爱,也不会好好把握。他既缺少平和与宁静,也做不成一个平凡而幸福的人;也缺少个性和创造力,很难成为一人出类拔萃的人。看到第三章《比黄金珍贵的四个字》一文中那个因为父母虚荣,导致最后心理出现问题的女孩,我更感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作为老师作为家长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让自己的虚荣和浮躁影响到孩子,例如不要上虚假公开课,不要大话连连等。很多时候教师和家长的虚荣会不知不觉中搞乱孩子的价值观,使他们不能脚踏实地工作和生活。

  四、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我一直很苦恼为什么总提醒学生上课不要迟到,教室卫生要洁等,但学生总是做不好。看完尹老师的文章后,我才恍然大悟。文中提到教师和家长之所以经常批评教育孩子,就是因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假设,即如果自己不说,不经常提醒,孩子就不会改正缺点,就会越来越堕落。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上进是他的天性,只要不被扭曲,就一定会正常生长。反复的批评就如同贴到墙上的“记过簿”,会把孩子的缺点固化下来,使孩子难以和那个缺点剥离开来。

  读完整本书,我深深感到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我们都不应有任何功利思想,功利心太强,其实是自私的极端表现,嘴上总是说:“这都是为你好。”等冠冕堂皇的话,难道真的是为孩子好吗?不一定吧!站在孩子的角度,真正为孩子的将来好好想想,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才会想出科学的教育方法。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如此,孩子便长大了,真的成为祸害别人的人了。谁为他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没有道德败坏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们没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到我们手中的孩子感觉到幸运。

  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也许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好老师吧。教育是就是那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力不从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才是我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好妈妈》读后感 篇16

  向大家说一下我读这本书的缘由。在前两年买了这本书,以前只是随意翻了翻,没有认真阅读,这个暑假把这本书认真地读了读。

  书皮上有这样一段话:

  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

  翻开书,介绍到作者。尹建莉,教育专家,教育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作者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并且自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

  看到这里,想到了自己。我也是一个教师,虽然没有像尹建莉老师那样是教育专家。作为一个职业为教师的妈妈,我想我在看起这本时,里面的观点更容易认同,看着看着我就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

  这本书共分七章。分别是:如何提高爱的质量;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家长应有的智慧;小事儿就是大事情;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

  书中的这两个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第四章中提到的,不写“暴力作业”。说到小学四年级时,她的女儿的数学老师检测定理,学生完成的不好,被罚抄作业。作者分析,这条定理从教材来看并没有提出背诵要求,重在理解,会应用才是目的。其实想一想自己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工作中是不是偶尔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呢?现在的小学生作业就很多,有时的作业孩子已经掌握住了,但是还得抄写,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区别对待吗?

  其次是第五章中提到得学会开“家长会”。看过后我不由得想到了我家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得一件事情。

  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在送孩子上学的第一天的心情是多么地激动和欣慰。孩子长大了,从幼儿园的一名小朋友荣升为一名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在“学校一年级新生开笔礼和入队仪式”之后,又正是加入少先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

  但是在一段时间新鲜期过了之后,孩子的一些问题开始暴露出来:记得有一次是数学测试,孩子考得不是很理想,经过分析知道了数学里得左右位置关系孩子正好填反了,其实看过之后,我表示并不是特别担心,因为孩子上学早,男孩子心智发育相对于女孩子来说会晚一些;还有一次是数学作业没有按照要求认真完成,老师在电话里很委婉地说:“下午如果有时间,接孩子时到我办公室一趟吧?”我想,为了孩子的教育和进步,就是再忙我也要挤出时间跟老师见个面。到了学校之后,面对面地和数学郭老师以及班主任王老师进行了深切的交谈,了解到了孩子在学校的课堂内外的表现,老师们很用心也很细心谈到孩子在学校的一举一动和表现,我也跟两位老师谈到了自己孩子在家的一些学习和生活情况、孩子的性格等一些方面,总而言之我们交流了很多。我被这两位老师的敬业精神、对每一个孩子认真负责的态度感动了。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积极主动地配合王老师和郭老师的工作,和老师经常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让孩子快速地进步。结果,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进行的数学测试和语文测试中,孩子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期中考试数学考了99分,其实孩子是能考100分的,由于粗心马虎被扣了1分;语文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语文拼音的默写和生字词语的默写方面都是100分,这让我很兴奋。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孩子都是很聪明的,就是看他在学习上用心不用,如果我们当家长的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们的工作,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棒的,做“最好的自己”!

  我想说的是如果说这本书是尹建莉教育专家得教育思想,那么我学习这本书就是在学习她的教育思想,给自己充电,让自己做得更好。还记得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这本书教给了我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现实生活中的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它。

  这就是我读尹建莉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一些所感所悟,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勉。

  《好妈妈》读后感 篇17

  闲来无事就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尹建莉,是一名教育学专家,也是一位教女有方的妈妈。她既是好妈妈又是好老师,写这本书意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有感于家庭教育的被忽视与不得法,而取名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她用自己多年来教育女儿的亲身事例来阐述教育观点,给更多的家长指明了教育孩子的方向。

  读了这本书惊叹于尹妈妈对教育女儿的用心和对孩子极大的耐心。想想自己在平时的教育孩子时那种急不可耐、那种声嘶力竭真的自愧不如。孩子是一张白纸,你把他描画成什么他就是什么。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分不清做每件事的是非,所以我们做妈妈的就要耐心的讲给她听。说话的语气也要温和,这样孩子在你面前有安全感,愿和你交流,如果你严厉地要求他做什么反而会适得其反,她会和你对着干。所以教育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讲话还要有智慧,那么他才会按你的要求去做。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改变了自己的一些做法,一定要沉下心和孩子平等对话。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爱上某件事,他才能把这个件事做好。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作为一名教师,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时会有惊喜的发现,书里有很多的理念对我来说是耳目一新的。比如作者认为要使孩子的学习能力强,不是去上各种提高班,有一种“魔杖”就是课外阅读。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孩子在小学,甚至初中低年级时,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她反对给那些阅读经历尚浅的孩子去上所谓提高“写作技能”的作文班,阅读对写作来说,是最根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大技”,而抛开了阅读所讲的种种技巧,最多可以称为“小技”。她还提出了好多关于阅读方面的建议,比如应该让孩子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任何其它的目的;好阅读尽量用书面语,想想平时自己的一些做法是不对的,在给孩子读故事老想把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给孩子解释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几乎变成了尹老师所谓的坏阅读。坏阅读要求慢慢读;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好阅读读字,坏阅读读图。正因为在她各种引诱下促使女儿爱上了阅读,她的女儿小学时就读完了金庸全部武侠小说共十四部。自己在诱导孩子阅读方面真的做的不够。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是所有教育者的共识。平日,老师们总是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督促孩子养成好习惯。无形之中,好像把这样重大的责任全放在了学校教育上。儿童养成好习惯的起步应该是身边朝夕相处的家长,作者举例说,当年教女儿整理东西时,也曾大费周折。尽管反复提醒女儿要提前准备上学所需,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孩子还是丢三落四,常要父母往学校送东西。有一天,孩子又落了家门钥匙,而这也是母亲在出门前反复提醒过的。针对这一情况,母亲果断地决定这次不再送东西。这样,女儿回家,进不了家门,父母又加班。只好在门外苦等了一个多小时,耽误了写作业的时间。晚上,母亲找女儿谈话:“往常这时候早做完的作业,耽误到现在,什么原因啊?”女儿回答:“因为钥匙没带,进不了家门。”“不方便吧?”“嗯。”这时候,母亲从女儿懊恼的神情中已经知道,孩子已经深刻体会到自己的丢三落四带来的不便,就不再说什么了。第二天,母亲发现孩子在出门前特意确认了一遍钥匙带了没。从此,忘带钥匙的事再也没发生了。这只是众多事例中的一点,但却让我看到了一位颇具教育智慧的妈妈。带钥匙是家里的事儿,带文具书本是学校的'事儿。学生常常苦着脸告诉你:“老师,我忘带文具盒了!”这时,老师是不是也该换个方法呢?作者提出,儿童犯错,上帝都会原谅。大人永远不能期待一两次犯错之后,孩子就会马上改正,教育的作用立竿见影。绝大多数情况是,你教育、惩罚了千百次,孩子还是照样犯错。如果无伤大雅,就让他错吧。你不能精确估计孩子改掉这个错误的时间,那就踩踩刹车,让儿童在成长中自行修正。

  书中的很多观点来源于生活,被作者一提炼后显得生动准确,而且极易让读者接受。“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不是用天平衡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孰轻孰重,反而,让我这个天天要跟儿童打交道的小学老师,和家长获得丝丝启发。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我的家长朋友们都能读一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好妈妈》读后感 篇18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已走过三十年的人生路,而作为一位母亲,我与孩子初相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与孩子相知,共同成长;作为孩子的母亲与朋友,我与孩子的性格不断磨合,相依相守一生。

  人生路很漫长,可以精致生活也可以潦草度过,可以锋芒毕露也可以隐忍深藏,可以严苛自律也可以放纵恣睢,可是因为有了孩子,成为了一位母亲,我必须让一切回到正轨,给孩子做一个大众普遍认可的榜样。但是,什么是大众普遍认可的人?作为一名普通人我本身就不是那种能说会道八面玲珑之人,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一直在探索,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育儿方法让我不知如何抉择,老一辈凭着自身经验教育出的孩子似乎不见得比现在所谓的“专业育儿”差,我迷茫了,该不该将那些理论强加到孩子身上,那么多的方法真的有用吗,如果按照书本教育出的孩子却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该如何,我真的迷茫了。

  当初订阅《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未抱有多大的希望,仅仅是想作为参考,说不定能够集思广益、另辟蹊径,创作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值得庆幸的是,这本书让我有种豁然开朗之感,我不能做到将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却能够引导孩子形成有益于一生的好习惯。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感悟:

  父母性格的影响:从小我是个害羞、自卑的人,一直害怕面对社会,面对陌生环境。归根究底,我的父母便不是那种开朗幽默的人,他们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等到他们发现这个社会赞赏阳光乐观幽默有趣的人的时候,我的性格已经形成了。蒙台梭利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正如书中说的,父母暗示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今我找到了一个出口——我讨厌自己什么,就一定要引导孩子向反方向走,却不是极端方向。因为我不能承认自己一无是处,我的优点,比如沉稳、内敛在某种程度上是这个社会认可的性格,可以适当渗透到孩子身上,但是凡事有两面,我的所谓优点太过便会向另一个极端发展,所以这个“度”如何把握,我也需要慢慢摸索。其实要让孩子有一个好性格,父母的性格也需要跟随着改变,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只有父母改掉坏习惯才会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真正的去尊重孩子: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有些自私,不会溺爱孩子,标榜着让孩子独立自主,却往往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因为在平日教高中生,从来都是直来直去,学生因年龄和智商到了接近成人的程度,与他们交流并不费劲,沟通畅快,所以回家后看到孩子反而不懂如何开口,心情好时温言软语、循循善诱,烦躁时动辄训斥、耐心不再。虽然过后我时不时会悔恨愧疚,却免不了下一次的重复悲剧。尊重孩子的第一步便是耐心,耐心倾听、耐心陪伴、耐心教导。如何做到耐心,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轻视孩子,要将孩子放在与大人平等的地位,蹲下身子平视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大人对他的尊重,孩子心底便会产生一种“我长大了”的自豪感。尊重并非纵容,孩子太小,自制力差,容易受误导,有的家庭给与孩子所谓的“尊重”,孩子在大人谈话的时候随意插话,任意干扰大人的工作,大人不仅不制止还让孩子任意发挥,这样容易养成孩子张扬跋扈的性格,而非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关于学习兴趣的问题:孩子让我感到欣慰的一点便是学习兴趣。我很少去干预他的学习过程,只要他在专心学习时,我不会去打扰他,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一点偷懒的嫌疑,但是效果不错,孩子两岁时便能背诵50几首诗歌,包括长篇的《木兰辞》与《短歌行》,三岁时便能认识日常的汉字,四岁时便能背默《三字经》与《弟子规》。有的人说孩子从小太早懂得太多容易导致今后不愿意重复性学习,但是我家孩子的学习都是属于自学,家长很少参与,只要他愿意学,我便教他,他不问我不会去逼迫他。在这个基础上,孩子学习方面是属于自身产生的兴趣,而非家长灌输的学习理念。

  有关时间与自制力:我认为自制力是一个人在一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关键性能力,自制力强的人能够控制好时间,而不是让时间限制他的一举一动。因此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引导孩子去认识钟表,教他如何看时间,稍微大一些,孩子变自觉地养成了根据时间来安排游戏与学习的习惯,他会自己提条件,说玩到钟表的大针到了哪个数字就停下,因为是自己定的标准,他会很准时很有诚信,到了时间他变干脆果断的停下游戏,这也在无形中让他形成了说话算数的好习惯,同时钟表中的数字也激发了他在数字方面的兴趣,一举三得。

  我与孩子已经经历了相遇与相知的阶段,剩下的时间我会认真去履行母亲的职责,与孩子磨合相守,孩子在追赶我的脚步的时候放慢速度,将来孩子接受新事物的时候我努力去尝试不落伍,做到与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好妈妈》读后感 篇19

  我读到了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自觉受益匪浅。尹建丽是首先是一位母亲,其次是一位老师、教育学者,还是一位作家,所以此书写来让人感觉是亲切感人,朴素生动。最重要的是,她给我们的不是抽象空洞、让人看时心服口服、看完之后却不知所从的理论。她没有刻意夸耀自己的孩子多么优秀,仅仅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以一位母亲对孩子的应有的适度的骄傲和自豪去讲述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的探索和经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有过教育方式不当的时候,她的孩子也有“不听话”的时候,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时候,她的教育方法才显得那么真实可信。毕竟,没有哪一位成功的母亲是天生的,她也需要不断学习、碰壁、夯实和成功,这与孩子的成长是一路同行的。只不过,尹建莉走得比很多家长要顺利和坦然,因为她一直怀揣着对自己孩子的信心,一直怀揣着对正确教育理念的坚守和学习。

  在这本书里,我学会了不少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作为一位母亲所应拥有的心态。只有自己坚韧,孩子才能不畏艰险;只有自己上进,孩子才能努力要强;只有自己自律,孩子才能律己自控;只有自己单纯,孩子才能善良无暇……

  此外,在此书中我除了看到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还隐约看到了一位伟大父亲的身影。尽管作者着墨不多,但从文中提到的好些事例来看,我得知作者有一位好先生,孩子圆圆有位好父亲。他很好地扮演着父亲的角色,积极与妻子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当自己有错时愿意低头向孩子认错——试问有多少父亲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家庭教育绝不单纯是母亲的事。

  因为职业的缘故,我阅读过不少教育类的书籍,但是很少有像《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这样绽放朴素的光芒、散发诱人的幽香。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我们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总结再实践,愿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来越融洽!

  《好妈妈》读后感 篇20

  近期有幸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一本书,知道这本书是难得一见的家教类作品,作者是尹建莉女士,她对于女儿的教育是很成功的。可以说,这本书可以引起一场家庭教育的革命,改变很多家庭教育的错误观念,有着极强的实用性,能很好的借鉴,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工具书。

  这本书作者通过一个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故事来教育孩子,通俗易懂,越看越愿意看,改变了家教类书不好读,看不进去的印象,我有时有个故事甚至读了三遍,比仅仅是语言吸引人,更重要的是对作者传达的新的教育理念而佩服。 我也有个女儿。今年已经3周岁了,是小班的一位小朋友。在没生女儿之前,总是憧憬着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培养出出色的孩子。随着一声“哇”的哭声,孩子呱呱落地,孩子的出生带给了全家很多的惊喜,我也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小心地教育着。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女儿会犯很多错误,我对于她犯同一个错误时,我采取的手段是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因为我怕如果从小不教育大了再教育就很难了。我常常害怕孩子不优秀,所以要求孩子很严格,让她把错误降到最低。通过读16个故事《不做穿西装的野人》和第15个故事《不管是最好的“管”》中,明白了很多育儿知识:孩子闯祸都是无意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原谅孩子无心或无奈下所犯的错误呢?而且,孩子闯祸她自己心里就很痛苦,有内疚感。家长的打骂只是让她没有自尊,觉得大人更爱的是那损失的钱和物,她感受到大人不体谅她,心里发出逆反情绪。面对一个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她的所作所为,以她乐意接受的方式对她的成长进行引导。

  我的女儿在我看来,还算是个听话的孩子。每次我带她来往幼儿园和家的路上,不要我提醒只要认识的人总是亲切的叫,若没碰到过这个人总会问我:“妈妈,我叫这个人叫什么”那我就告诉她。

  对于这种礼貌礼仪教育,对孩子长大以后会有帮助的,中国有句俗话“礼多人不怪”吗!

  《好妈妈》读后感 篇21

  在我做妈妈之前,我的家长就很热情地把这本书推荐给我。当我拿到学生妈妈印好的用A4纸装订起来的这本“书”,那种马上就要做妈妈,要准备好为一个孩子的一生负责的感觉就更加强烈了。

  带着这种强烈的期待和憧憬,我认真地拜读了好几遍,尤其是女儿出生后这4年的时间里感觉受益匪浅。作者尹建丽同我一样,是一位老师、教育学者,与我不同的是,她还是一位作家,一位成功的作家,她把自己的教育实践细细地揉进自己的笔尖下,让一段段生动又鲜活的育儿小故事,绢绢细流般润泽着每个捧起这本书的人。这本书中我最倾心的,不是作者培养了一位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的女儿,而是,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那位小主角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而她身上的出色,要归功于这位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对她实施的有爱心又充智慧的教育。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再次地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例如书中提到的家长和老师无意中所犯的一些小错,日积月累,会慢慢形成一个严重困扰孩子的大问题,给孩子带来深刻痛苦和迷惑,甚至扭曲孩子的心灵,这不是我们的爱心不够,确实是有些做法欠妥。这个观点再次引起了我的反思。我们常在孩子学习不认真或犯了错的时候,会罚他把课业重写一遍,还习惯将学生的错误向家长告状,其实,当我们用这种做法我们可能在那个瞬间取得了胜利,得到了孩子表面的应允,却在他们内心埋下了厌恶写字的种子。我们一方面要求孩子认真,一方面又把学习作为惩罚手段用在孩子身上,可想而知,当孩子书写的时候,想到老师惩罚的情景,不反感才怪呢。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爱上某件事,他才能把这个件事做好。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不是让学生讨厌上学习的同时,还要他去学好它。“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也是作者的一个观点之一。

  我们人为地把学习过程变成苦,却只把结果设想成甜,试想要孩子天天吃着苦来畅想着有一天有可能会尝到甜——过程天天具体而真实地陪伴着孩子,目标却遥远得虚无缥缈。当他吞咽苦涩而感到厌倦时,如何自发地以那想象中的“甜”来压抑这真实的“苦”呢?正象作者说的,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记得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讲过,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工,一个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会逃避。”。当学习活动没有唤起他的愉快体验时,他就无力去调动自己的主动精神,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懒散、不刻苦、不认真等——许多人以为这是某些“不成器”的孩子的天性,其实是他上进的天性被扭曲了。作者还提出了“不考100分”的建议。过分重视考试结果,经常以分数衡量一个学生的好与坏,其实这样是庸俗的,错误是把学习目标定位在满分上,却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态度、方法、兴趣,以及对知识的真实把握状态没去关注。这样的行为看似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实质是在追求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满足感。“分数”和“成绩”其实并不完全对等,分数可以反映成绩,但分数不等于成绩。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绩,才是在各种考试中胜出的决定性条件。看这本书,真的觉得受益匪浅!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应该有功利性,爱孩子才要施教,施教应该溶于浓浓的爱中。

【《好妈妈》读后感】相关文章:

好妈妈02-20

好爸爸好妈妈的作文01-08

坏妈妈好妈妈的作文11-06

好妈妈作文08-06

好妈妈作文01-02

好妈妈作文01-21

我的好妈妈02-02

好妈妈的作文10-01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