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时间:2021-06-19 19:22: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读了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令我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只要智力正常,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要毫不犹豫地爱自己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性格如何,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们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就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个人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班里最近开展读书分享,梁华同学是一个平时不爱发言,成绩又不好的后进生。但是在老师的鼓励下,她站在讲台上一口气分享了3分钟读《西游记》读后感,让我感到非常吃惊,那一刻我感受到天下没有笨学生,只要多鼓励多培养孩子自信心加上认真准备,每一个孩子都能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读完《西游记》,学生们开始自创《西游记》后续。孩子们写得是生动有趣,形象逼真,想象丰富,充分体现了孩子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想获得学生尊重和爱戴,教师就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读书。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随着时代的进步,小孩子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他们再也不“安分守纪”,课堂上与教师唱反调的学生大有人在,教师说答案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却争论不休,仔细想想,学生也是有理有据。如果教师能退一步,放下面子,在和学生一起探讨的过程中,自己也会学到许多。课堂上,当教师在传授知识出现错误时,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苏霍姆林斯基用真诚的笔调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具有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或消失。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读书,不断成长,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2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深入领会这位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的精彩论述。

  尤其是第七十五条——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读后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和逻辑来说,就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在孩子的眼里,老师是那么神圣、他们崇拜他的老师,似乎老师什么都知道,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会让他兴奋不已——“我多棒”;老师一个爱抚的动作会让他骄傲自豪——“老师最喜欢我”;甚至老师一个赞赏的眼神也会让他专心去上好这节课,这些老师与学生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他们懂得如何去呵护这些幼嫩的心灵。但是,有时老师的一句话,会让学生自卑,认为自己就是不行,是班里最差的学生:“我什么都不行,我是个毫无用处的人。”因而,对儿童的性格也产生悲剧的影响,儿童会“粗暴、甚至逃避,说谎话。”

  作为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关心儿童不仅仅是关心他们的学习,而是包括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美的精神生活,首先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做一个真正值得他信任的人。教育界做到这一点的人不计其数,但也不乏有人没有做到,他们对学生的不足冷言相讥,对他们的成长漠不关心,一副冷酷无情的面孔。

  苏霍姆林斯基还送给了每位教育工作这一个教育秘诀,那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让学生体验到“我是一个勤奋的好孩子,是一个有着高尚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

  “天天有进步的喜悦。”这种喜悦伴随儿童成长,他会更加尊重、信任老师,会把他所有的欢喜、烦恼都告诉你,所以,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我们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上司,或把学生看成是被管的对象,现在不是提倡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吗?作为老师、长者、智者我们要全力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作为朋友,我们要关心爱护他们,亲近他们。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丰富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让他们成长为有健全心理,完善人格的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也体会到,老师越是尊重他、信任他,他学习劲头越大,自信心越强,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就能取得很大的进步。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3

  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经常看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经典名句。可从未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过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刚好遇得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它真是一本好书!

  其中一篇文章《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就应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师的时刻从哪里来》后,我真的触动很大。我也常抱怨没有时刻,忙啊。每一天早早到校,很晚才离开学校,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已有点应接不暇,还要忙着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刻从读书中来。“只有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想想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但课堂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费力。这才恍然大悟,优秀教师是平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一样。环保广告语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能够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刻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这样的读书箴言,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爱读书的精神。”

  读书吧,读苏霍姆林斯基,你会感到教育能够一生追求。老师们,你是人类礼貌的传承者,你不读书,怎能让你的学生与书为友?读书吧!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4

  《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以前听说过很多次,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它,直到现在我才开始接触它,突然就有一种朋友间的相见恨晚的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有着三十多年的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是如此的深刻,让我感到无比的震撼和赞叹!书中所提到的事例似乎很多也是我曾经碰到过的各种各样的疑惑,但他都能找到答案,并给我提供建议,促使我更多地思考。

  他的理论是循序渐进地,让我感触最多的是第4条和第5条。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是主要针对小学教育而说的,但我觉得我们初中也可以借鉴。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一年级的教师去研究四年级的教学大纲,并且罗列出三年内学生必须要牢固掌握的知识地基。我觉得这真是一种好的方法,初中阶段教师也应该研究教学大纲,搞清楚学生一年或两年内必须要牢固掌握、熟练运动的知识和技能,分阶段想方设法促使学生掌握。

  在讲完“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之后,苏霍姆林斯基又提出了“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的观点。其实我感觉这样的安排是非常有用意的。前面主要讲小学教学中,可以不加解释让学生自己主动掌握一些知识,相当于死记硬背。他甚至在最后这样写到,“全部工作都是建立在自觉地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可是也不能不注意到:并不是一切东西都要解释的。我竭力做到,使随意注意、随意识记跟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但后面说“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其实也就是在批评死记硬背,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包括后面也说到给后进生提供各种阅读材料和思考习题,其实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素材和知识背景、情境,促使学生不经意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把知识教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掌握了。

  我觉得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都应该是两套大纲,但小学更多地偏向识记,而初中应该更多地偏向发展思维。但初中阶段,其实还是有一些内容需要识记的。另外,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让小学生识记单词的时候,也是很注重方法的,并不是很枯燥的死记硬背,而是以游戏的方式,以一种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记住了海量的单词和词组。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5

  于老师说:“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 读书,要和兴趣相通,和工作相融,和研究方向相关,和应尽的责任相连。越读书越能体验乐趣,越读书也越能感悟人生。”因此在学习生活中我也逐渐把读书变成了自己的需要,在读书中享受阅读的快乐。

  我们常说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在学习、实践、反思、总结中不断成长。其中,善于思考是教师成长的推进器,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我觉得读书要思考,否则就像吃饭不消化。我在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看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这条建议,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的工作中学会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我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明白了这些道理,我就应该学会把抱怨抛到一边。

  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建议老师多读书,也建议老师们多引导孩子们阅读各类书籍。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阅读不是口头上的口号,而是要切实履行,因为孩子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而学习离不开的是读和写,这就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性了。所以要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的,让它能成为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做的事情,也就意味着长久的学习有了良好的阅读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仅应该鼓励学生阅读,而且应该帮助孩子们选择可读的、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书。由此可见读书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而又有古人云:“开卷有益”。 看来读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回顾自身,我以前在读书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应该多读书,不再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不读书而辩解,要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找到思考的快乐。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6

  在《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的第一辑的第七篇《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关爱》中,文章没有深奥的理论性语言,没有精彩的文笔,只是以平淡、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方老师对待一个个性特别孩子的教育故事,小班读后感。我看了以后,深有同感。

  记得去年我带的小班中,也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孩子,每天入园时,总会在大门口发脾气不肯自己走进来,非要老师上前去拉他。到活动室后,他就待在角落里一动不动,不管老师怎么哄,他就是不理不睬。于是老师就随他去了,想等他的脾气发完。只是到后来,他会匍匐到地上,眼泪鼻涕流一身,甚至连小便也拉在身上,最后只好请家长接回家。后来多次跟家长沟通教育也无济于事。后来,无意间的一件小事发现他原来是个要求上进的孩子。于是,我们就抓住他的这个心理,不时地用鼓励的语言表扬他,并且时常地做一些关爱的动作,如:摸摸他的头,牵一下他的小手等。渐渐地,他的脾气不见了。第二学期的一天,他拿了一大袋水果来园,我问他:“这些水果是给小朋友吃吗?”他摇了摇头说:“是给你吃的。”我听了深受感动。

  常年致力于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的帕蒂.惠芙乐认为:孩子的“非正常”表现如果处理得好,会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她认为,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表现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是在宣泄精神或身体上的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是在呼唤成人的关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宣泄。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管理过程中,当孩子哭泣、不合作、发脾气、不讲道理时,老师就会感到沮丧、气恼、烦躁等,自己的情绪也变得更加恶劣,常常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其实,这样只能使孩子变得更加恐惧不安,孩子的心理问题也会隐藏得更深、更持久。因此,我们需要用理智与冷静管理自己的情绪,更多地去理解、宽容与等待孩子,用爱心和耐心坚持倾听孩子的心声。

  老师不妨少一份指责,多一些扪心自问:“爱孩子,我真的准备好了吗?“老师首先要爱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心、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每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真正地喜欢老师、信任老师。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7

  近期,我拜读了这本教育专著,作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阔论,但却说的很真诚实在,可以说是条条经典,用来指导我们实际的教学,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对我感触很深,对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受益匪浅。

  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生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苏霍姆林斯基可以说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细心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求的偶像。他给孩子以做人和学习的启迪,给教师以教育和教学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理念。

  教师要学会去赞美。在学校里,学生听的最多的是批评,看的最多的也是教师怒发冲冠的样子。凡受过赞美的人,都曾感受到甜蜜,相较于受人指谪,人们从心底里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到他人夸奖,大人都如此,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学生呢?

  学生需要通过表扬来竖立自己的自信心,体验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不管是学困生,还是优等生,都是需要表扬,也渴望受到表扬的。对学困生来说,尤其如此。一直以来,他们听到的都是教师、同学、甚至是家长的负面评价,才使他们厌倦了学习,自己也认为:我的学习真的是不行的。如果能多一些肯定,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他们的信心会慢慢恢复的,学习,多少是会好一点的。我们教师应该多赞美学生,让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

  当你不得不批评学生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提醒代替批评,比如说摸摸学生脑袋,拍拍他的肩。

  二、注意场合,谁都爱面子,让我们也给学生留点面子。

  三、一次只批评一个错误,不要把陈年老帐都翻出来。

  四、别一棍子打死,要给出路。

  五、能短则短,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这里提供“一分钟批评技巧”供大家参考:前二十秒,用眼睛默默看着对方,让对方充分意识到错误;接着二十秒,指出犯错误所在,告诉对方你的真实感受;最后二十秒,提出建议,表达出对他改错的信心。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8

  最近,我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各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

  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另外,我还明白阅读不但对老师有益,而且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过于喜欢阅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阅读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需要我们老师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这个多彩纷繁的世界。书中作者的建议、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来说,如同一条条欢快清澈的小溪,汇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读常新。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9

  烈日炎炎的六月,每当在捧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就会让我很快被书中一条条看似普通实际上却反映着教育本质的建议所吸引,心也随着慢慢沉静,身体也就慢慢感觉不到周围炙热的空气了。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儿童学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这是使所有的正常儿童都变得聪明、机敏、勤学、好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读着这一个个反映着教育教学本质的观点,真的很佩服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教育的潜心研究。特别是对于"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感触较深。

  在教学中,曾遇到过这样的题目:一块正方形桌布,铺在一个边长10分米的正方形桌面上之后,四周下垂的一样长,并且题目中画出了桌子的一边下垂了2分米,问题是求这个正方形桌布的面积。学生一开始独立解答时,很少有能解答对的。因为在学生的眼里,他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立体的铺着桌布的桌面,根本想像不出实际生活中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不可能解答对。于是,我找来一块同样大小的桌布,在教室里用米尺搭建了一个边长是10分米的桌面,先让学生观察桌布在没铺到桌面上之前的样子,就是一个正方形,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把桌布铺在桌面上,当四周下垂一样长时,再观察现在桌布的样子,从而找出桌布的边长就是桌面的边长再加上两边分别下垂的2分米,所以这个正方形桌布的边长是14分米,然后把桌布拿起来再还原到原来的正方形,这样反复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正是"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慢慢了解了题目的本质,便能找到了正方形桌布的边长,它的面积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没有这种实际事物的反复演示,学生是抽象不出正方形桌布的边长是14分米的。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有什么东西不能理解,如果学生的思维像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豪无用处地折腾时,我们应该设法把学生意识里干涸的小湖泊跟自然界、各种事物和周围的海洋接通,活生生的思想的泉水就会喷薄而出了,很多的教学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0

  读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由于时间紧张,没能细细品味,但也感受颇深,受益颇多。这本书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我们教师的身边出发,用一些比较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具有争议的问题入手,独特的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他新锐而独特的观点和敢于说真话的魄力让我对他产生了几分敬意。

  首先,教师是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教师还应该是一名称职的员工,在工作中要减掉积压在自己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任,学会团结协作,学会做一个称职的员工,这是使自己事业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保障。其次,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育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只有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最后,教师要“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这样才能成为教育职场的“稀缺资源”。

  书中用教育实践阐述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建议。所以我认为,要想教育出好学生,就必须先锤炼自己的素质。教育学生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危险的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缺乏精神财富的储备。做教师要有热情,不断思索我们从事的工作应该是怎么样的?自我如何体现人生的价值?如果仅仅停留在这样的思索状态下?想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一些什么成绩当然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教师继续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

  教师要学习的理由很多,有的理由是为了使自己的发展,有的理由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发展。从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继续学习可以达到:使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更新;学会新的教学手段的使用;本身知识体系的更新。特别是在当今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下,作为一个高职院校的老师,更应该不断的学习职教理论,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总结教育的经验。

  精、气、神,来源于教师的智力背景。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很重要,决定着你的课堂驾驭能力。所有这些也都来源于教师平日里的学习与体悟,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体悟才能再多带点东西进课堂,才使你学问通达、为人练达,从而“形神兼备”,浑身闪耀出魅人的光彩来。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1

  当你说了不该说的话,或者无心伤害了一个孩子的感情,或者讲错了什么内容的时候,一定要立即道歉,并及时改正错误。承认错误,然后就不用去想它了。这样做,你不但可以赢得同事、学生的尊敬,而且还可以教给学生这样一个道理:错误,如果处理得当,反倒会成为学习和成长的良机。

  以上摘自安奈特·L·布鲁肖的著作《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中其中一条建议。

  其实你在课堂上所说的话,学生们的.耳朵最灵敏。他能感受到你的欢欣、你的鼓舞,你的气愤、你的伤心,他亦能灵敏的感受到你的错误。只要你及时、大胆地承认错误,纠正错误,换来的不是学生对你知识底蕴的嘲笑,而是对你承认错误坦率的尊敬。

  在一节语文复习课上,我跟学生复习到“尴尬”一词时,把“尴尬”的偏旁写成了“九”字旁,丝毫没察觉到自己写错了,还滔滔不绝地说:“尴尬这个词是九字旁,大家千万不要写错了哟!”就在这时,一个学生毫不犹豫地站起来指出了我的错误:“张老师,这个词的偏旁应该是尤字旁,老师你写错了。”此时的我别提多尴尬了,面红耳赤的站在讲台上。但是,我立即向学生们坦承了这个错误,并开玩笑说:“以后大家别和老师一样,犯这样低级的错误,这回,老师真是着实尴尬了一番啊!”此话一出,同学们会心一笑。这一番话,除了加深他们对这个字的记忆外,更得到的是他们对老师品性的尊敬。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你改正错误时,传授了道业,同样也解答了他应该在现实生活中面对虚假时的态度,解答了他应用虔诚的心面对自己的错误······这些疑惑的解答,将会成就他们的坦承。一旦坦承培养成习惯,将会成就他们一生的坦荡。

  所以,为师者应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面对自己背负的责任心,也从侧面感染学生的品质。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要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所不同的是你面对错误的态度。你可以选择坦坦荡荡,磊落的承认;你也可以选择掩饰错误,良心受责。勇敢承认,获得经验,你在积累错误中不断吸取经验努力成长;掩饰错误,越抹越黑,你只能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无法前进。

  好的书籍让人看了爱不释手、倍感亲切,《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这本书带着她特有的魅力,引导我们做更有魅力的教师。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2

  我从事教育工作八年时间,一直做班主任。虽然积累了个些工作经验,但是在工作中依然有许多困扰。《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就像是每一个教师心中的圣经,颇受推崇。从中我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在此我就其中一条谈谈我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谈到如何对待“后进生”的工作时说道: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主要不是因为他们笨,只是他们把时间多数用在想其他的事情身上。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

  首先的一个问题是,究竟后进生是怎么产生的?相信每一个教师一般都会觉得这部分学生永远是一个最为头疼的群体,数量不算多,为害却甚大,投入的精力不可谓少,但得到的结果却总不令人满意,甚至更多的时候往往是徒劳无功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孩子从迈入小学的第一天开始,他就一定是个后进生吗?我想,这个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那我们想想造成他们现在这种状况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还不如不学。古人不是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吗?我们需要学生掌握的很多所谓的知识,除了应付考试,究竟有多少在生活中有用呢?为什么很多后进生过早地进入社会后,往往后面的发展比某些所谓学校里的高才生好得多?我一直在反思,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究竟是如何一点一滴消失的,他们在学校中每天最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走近他们的内心,调动他们内心中的那些积极的因素,活跃他们身上积极的那些细胞。而不仅仅把发展的眼光局限在一些可怜的知识上面?我们应该更重视一些他们想要的东西上。

  所以,面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如果有识之士和更多的老师们能在更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现在的学生们全部教育的连贯性和阶段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那么,所谓的后进生应该是另有发展能力的一个可塑群体吧。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3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老师们!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4

  在课余学习时间拜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再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解读,觉得受益匪浅,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和净化。

  书中作者以“建议”的新颖形式,恳切地与读者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备感亲切、深受启发。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1、《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2、“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属于智力问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

  3、要学会赞美,学生要通过表扬来树立自己的自信心,体验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学会赞美,多给学生一些阳光,让他们感觉到温暖和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并且现在的教育环境和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5

  本书以“建议”的形式汇编,从对话的视角出发,关注的是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书中各篇文章的作者以幼儿园一线教师为主,书中的建议是他们对日常工作的经验提升,全面涉及了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各个方面。这本书不是在简单说教,而是倡导和诠释了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要素:关爱、对话、反思、合作。

  这本书中特别是讲到要关注每个孩子。《纲要》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在幼儿园里,孩子的个别差异是非常显著的,有聪明、灵巧的孩子,有调皮、胆大的孩子,有胆怯、退缩的孩子,作为幼儿园教师,既要关注好的孩子,也要关注差的孩子。更要关注不声不响的孩子。要尝试多种方法,全面关注幼儿。

  在以前的班级中,我们班的小哲属于那种默默无闻的孩子,每次的活动中很难看到她的身影,偶尔老师点到她的名字请她回答问题的时候,她也总是显得很不自信,为了这件事情我们也曾经跟她父母聊过,从父母口中我们得知,家中的小哲不是这样的,在家里,小哲非常开朗,平时还经常到邻居家表演节目呢!

  对此,我们也觉得很困惑,为什么小哲在幼儿园跟在家是两个样子的呢?然而在一次舞蹈活动中我无意中发现她在舞蹈方面的天赋,找到这一闪光点,我通过谈话、鼓励、表扬的方式引导幼儿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并利用集体的力量让她意识到自己的强项,并建立她的自信心,慢慢地我们发现小哲的进步,并且在其他领域也有了或多或少的改变。

  这件事情给我的感触非常大,孩子的改变让我想了很多,我觉得,不论是什么孩子,他们是需要成人的肯定的,而我们,则要细细观察自己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及时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来放大,以此来促进孩子取得更多的进步,得到更多的发展,变得更加开朗、自信。作为幼儿园教师,我清楚地意识到关注每个孩子的重要性,只有我们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才能促使每个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才能让每个孩子不断地进步,更上新台阶。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相关文章: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01-24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000字:有感于《给老师的建议》09-14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范文05-31

读《童年》有感05-14

读《简爱》有感01-22

读《养花》有感09-14

读《目送》有感08-07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范文08-03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