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读后感

时间:2023-03-09 18:34:0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浮生六记》读后感4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生六记》读后感4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1

  细读全书,方自明了。芸虽思维高超,却在处置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享誉中外,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节很严正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胆大妄为,后来慢慢放松了,在公然场所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悦目,缓缓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明白,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愉快,便不说明。

  三白在真州任职寄住时,弟弟启堂向街坊借钱,叫嫂子芸娘做担保。邻居索要,芸写信告知三白此事,启堂反而怪嫂子多事。沈父也误以为是芸自己借钱却诋毁小叔子,又拆信见信中称姑(沈母)为令堂(你妈),翁(沈父)为白叟(老头),更是怒发冲冠,叱责芸大逆不道。芸怕伤启堂感情,竟不作解释。 读到此处,我既是同情她,又不免要责备她,或者暗里称说“令堂”、“老人”便罢,于文字信中却切实不该。而对借钱之事不作解释,怕兄弟失和,想忍辱负重,我也不赞成,该解释的就要解释,何必左右顾盼。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气宇轩昂!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三白是个识情重义的人,也正因如斯,反令本人陷入窘迫。他帮友人做保借钱,朋友却卷款而逃,不知所向。债户找上门来,扰攘终日。沈父大发雷霆:“我本衣冠之家,如何欠得君子之债!”此事难以释然,确实无可奈何。如此三五事,终于将三白跟芸娘一起遣出家门,借居于友人家萧爽楼。

  移居萧爽楼两年后,沈父又接他们回家。然而,家道逐步衰败,又加上纳妾憨园之事,芸禁受打击身材虚弱,家人腻烦,她不得不静静随友人去乡下调养。而这一去,她竟病愁难融,终客死他乡! 读到《坎坷记愁》中,芸乘夜舟去乡下,与儿子逢森离别,逢森忽大哭叫:“吾母不归矣!”,后竟真成永别!那一幕,直叫人扼腕悲叹,惨然泪下!

  而憨园之事,是我最不可懂得的――芸娘居然要自动给三白纳妾!

  我真的不知道芸娘是怎么想的。岂非是太爱三白,于是尽其所爱以爱之? 当她向三白提起纳妾事时,三白先是一脸茫然,而后极力反对。而芸居然兴冲冲地拉着三白跑去探视一个她看好的歌伎,名字叫憨园。重复推却不成,三白只好预备纳憨园妾。可是后来另一有钱势人将憨园纳走。芸痛悔不已,而姑翁尽责:“勾搭娼家,败坏门风!”

  唉,芸为三白纳妾实是杞人忧天,无聊之举,后人未必以为她这是慷慨宽容。何况,她与三白的情感深挚,志趣相投,而三白又不是富豪,个别的伎女懂什么才情风雅呢?

  憨园之事,让我联想到清朝《水云楼词集》作者蒋鹿潭与其妾黄婉君的爱情悲剧。黄婉君也是个歌伎,蒋年近五十时纳为妾,虽然家景贫苦,倒还算协调。惋惜后来蒋借钱未果,愁病交加,投水自残了,一帮诗人朋友也没放过婉君,以“清苦红杏出墙”为理由,逼她自杀徇夫。唉,看来,爱情须要物资基本,穷佳人难以企望完善的爱情。

  中国文坛里,有很多饥寒交迫的文人,如杜甫、柳永等等,则是这群寒士的头人。沈三白终生,坎坷太多。有段时光他甚至已到日暮途穷的状况,腰间挂着干饼,鞋湿泥泞,露宿野庙,到处借钱。而他在贫穷逆境中仍豁达乐观,忍无可忍,卑躬屈膝地看待生活,实是寒士中的佼佼者!

  不论是游幕经商,还是奔走忙碌时,他仍然兴冲冲地,在困顿中保持着乐天,经历了无数山水风光。过绍兴,游西湖,上寒山,阅徽州,登腾王阁,入广东,出函谷关,后一记甚至还记录去了台湾。浪游之愉,不一乐乎!他意兴飞逸地绘画《噗山风木图十二册》,石湖看月弹琴吹笛,与友人指导山水,评议景色,激扬襟怀,于世人惊叹之风光盛处,苏醒地独出已见。

  我满怀惊喜地读着《浪纪行快》,心中一遍遍感慨着,看吧,只管生活崎岖多磨,这照旧是多怡然自得的浪游!古代人的生活是如许地寂寞枯燥,身在困顿中已是疲乏不堪,何可能如三白那般超脱,笑看苦难,不亦快哉!

  《浮生六记》文字如珠玉般干净雅致,无论是在安静的顺境,仍是身置坎坷逆境,我读出他们的艰难,也读出他们金石般的意志,更读出了他们高贵超拔的.精神品德。

  芸娘对珠宝不在乎,往往大方送人,倒是对破书残画极爱护。收集残书卷为“断简残编”;收集书画破损为“弃余集赏”。读此处,深深叹服芸娘,不爱红妆,只一心爱护文艺,寻求着更高的精神境界。

  拮据陋室,仍旧有着淡泊幽闲,在最平常的柴米油盐中,营造“夜半涛声听烹茶”的小情趣。连一块臭豆腐,竟然也吃出至情至性,便是一种深沉的文明了。经由这种文化的熏陶,连苦难和沧桑都会显出温和的漂亮。只是这种文化,咱们简直已难企及。

  于清贫生涯中,始终坚持陶然其乐之心;于喧嚣尘世中,始终不失开朗安静之心。

  “乡下七月,与芸于柳荫下垂钓。购菊花植遍,玄月花开,陶然其乐。芸喜曰:‘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认为诗酒之需。平民菜饭可乐毕生,不用作远游计也。’” 看他的文字,晓得他是真正脱却了名缰利锁的人,记乐记趣真能见到乐从何来,趣由何出。夫妇二人把心力精力悉数放在天然万物、山籁林泉与及对对方兰心慧性、解颐妙语的挖掘上,反而不在意现什物质生活的享受。

  “七月七日永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富丽爱情离我们一般人太遥远,我们只有遥望羡叹。而三白与芸娘的爱情却如此活跃逼真地让我眼眶潮湿。他们对生活的酷爱,对幸福的解悟,于何时何地,都那么污浊晶莹。俞平伯先生说:“《浮生六记》像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色彩,只见精微,不见制造的痕迹。” 沈三白冲淡灵动的文字,娓娓道来人生之趣、乐、愁、快,于最平常的生活中,解悟了平凡幸福的真昧。

  宁静以至远,恬淡以明志。千年来,有多少人可如此? 而三白与芸娘,真正到达了如此境界!

  我想,在这尘烟嚣张的俗世之中,依窗点灯,跟着沈三白明澈的书香字迹,去发明点点滴滴的平常幸福,于热烈场中忽开冷眼,于崎岖愁境中恍然大悟,也是一种禅意呢。

《浮生六记》读后感2

  有些书一直跟着你,一次又一次搬家,几十年过去了也始终没有认真读过。终于有一天你无意中将它拿到了手里,终于开始了你们之间的缘分,便有了相见恨晚的感慨。这才发现其实缘分早就开始了,开始于几十年前,否则你们之间必然不会如此不离不弃,矢志不渝,终相厮守。

  这种情况对于我来说居然是大多数藏书都可以一一兑现的,或者当初无感,最多只有蒙眬的直感,越到后来偶然抽出来,越是觉着当初幸亏存下来了。这可以是一本上个世纪五十年黑草纸印刷的《罗马尼亚故事集》,也可以是八十年代朴素的小32开本《浮生六记》。

  八十年代的出版空前繁荣之中,的确是出了大量的好书。不是说只有好书才获得了出版的机会,而是在种类繁多的出版中必然会有一定比例存在的好书。好书一定是在出版物丰富的基础上才能被读者逐渐遴选着产生的。这是说远了的话,还是回到这本《浮生六记》上来吧。

  沈复的《浮生六记》虽然写了盆景和插花,写了吟诗和作赋,写了臭冬瓜、霉豆腐之类的小吃,写了故意放蚊子进蚊帐然后喷烟进去看鹤舞云端的妙境,甚至还写了诸多爱情的细节,夫妻连理枝上比翼飞的情愫,但绝非什么闲适小品,实在是一部记录了一个中国家庭苦难史的悲情之作。

  两百多年前的中国,那样的苦难其实就已经普遍在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蔓延,其一家的悲惨境遇也是很多家庭的普遍事实,也都是被历史教科书用概念笼统概述的三言五语的僵死文字。沈复将这些看起来总是无动于衷的文字概念还原成了具体可感、即如眼前的细节。他写了当时和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无人着墨的多数人的人生的真实。

  很多时候都已经不大喜欢看古人的文字,尽管它们精粹精练,但是另一面却是过于俭省,缺少流畅连贯的细节描写,对于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可以多写什么不可以多写又有太多限制。这样的习惯和限制时间太久以后逐渐就在相当意义上丧失了细节的独特记述能力,就没有凝望对视之后沉思的习惯。

  留白的后果是所有文字和文字之间巨大的空档都要靠后世的读者自己去猜度和想象,不能酣畅淋漓,不能像外国文学那样对某一个场面、某一个细节、某一种复杂的情感和情愫进行彻底地展开和抒发。而制式化的词句和情绪表达,则很有传统山水画一样的同类复制的嫌疑,像是评书一样,用固定词语表达固定的场景和感受,形成一种套路化的抒发格式,渐失其活人真实情致。

  沈复虽然用的依旧是字词俭省的文言,但这记述自己家庭、家人境遇的非功利之作,却在无意之中为传统模式的文学,添加上了丰富细腻的一笔。两百年后的现在,几百年上千年以后的未来,他曾经活过的痕迹,还将以这样为文字记载又为文字复活的情境所传播着吧。比之那些功名利禄、煞有介事、循规蹈矩的文章,这本书留下了他们曾经活过的真实痕迹。而上述所有写那些格式化文章的人,则像是从来没有生活过一样永远地沉没掉了。这就是这位叫作沈复的作者的成功之处,也是其价值所在。

  写作还是要说真话,说假话没有意义,也没有意思。哪怕假话当时会迎合了什么。

  夫妻之间情投意合,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频率一致、节拍相合,从相恋到结合到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广有情趣,也是他们各自人生中爱与美的`幸福巅峰。其后,大家庭的龃龉和谋生的艰难还有病痛的挥之不去,逐渐使一家人走上了末路。凄风苦雨都在那号称人间天堂的江南之地上演,最终爱侣永诀、儿子夭折、女儿只能给人家做了童养媳,自己颠沛流离异地谋生……书中一条主要的线索是作者和妻子的爱情,讲了两个之间情投意合的诸多细节。这在古人著述中实不多有。而其关于盆景插花之类的生活情趣的描摹已经有了相当的技术成分。不是行家里手,不是真爱之人,断难下笔。那些审美的情趣既是本能,也更是要留住生活的美好,抵抗无以抵抗的命运的奋力之举。

  现在看到的这本书实际上只是残卷,只有四记,而不是六记,是后人偶然在货市上见到的四卷手抄残稿,刊印之后才得以流布后世。从最初的发现与刊印开始,所有后世的出版都遵从了作者的原创,保留了“六记”的名称,其中应该是有期待以后能发现后两记的可能。据说也的确有后两记出现,可惜皆系伪作。是一代代读者对这部作品广泛肯定,热度始终不减的一种表现。

  人们何以喜欢这本书,其中至少有个原因是作者之写作完全发自本心,没有任何外在的企图,死后甚至连手稿也逸散掉了,倘非偶然遇到识者,则隐没如从来不曾存在矣,就像曾经活过但是好像从来不曾活过的千千万万人一样。恰是这样,文字之中的真情和啼饥号寒颠沛流离的悲惨世界的感同身受,才在后人那里不断得到共鸣。大多数普通人的一生都始终是衣食之忧如影随形的状态,脆弱到禁不起任何变故和灾病,遑论平安宁静地享受生命本身的欢欣。

  这本回忆录性质的书里,有很多让人唏嘘感慨之处,尤其是被父亲赶出家门那个凌晨,12岁的儿子和年岁稍长的女儿和父母告别,儿子凭着直感意识到这是永别,大哭。后来果然母亲客死他乡,再没有能回来。父亲虽然日后回来,但是又不得不走,临走儿子再哭,父亲强制让他勿送,谁想到又是此生此世的永诀。离开很久以后,已经做了人家童养媳的女儿辗转捎来的信,带来了儿子已经夭折的消息……

  现有的文本到此戛然而止。人间的悲情却一定会在为人父者心中延续。

  悲剧源于具体的个人际遇,更源于整体的社会状态,作为这块土地上生活艰辛、苦难不断的一代代人中的读者们,在这样的古人文本中看到太多和自己生息与共的内容,共情使他们在同情之中也获得了一点替代性的抒发的愉快,仿佛是一场哭。

  哭是无用的,却也是无法抑制的。唯愿这块土地上一代代生息着的人们,能越来越好,把握住发展的机遇,稳定住安定生活的苗头,拥有正常而健康的环境,不要让历史的悲剧一次次重演吧。

《浮生六记》读后感3

  《浮生六记》,顾名思义,应有六记,但遗留下来的只有四记,有写游记的,有写闲情记的(如何插花、养花,弄盆景等),有写闺房乐记,有写坎坷记。其中的坎坷记,是我自高中读了《活着》哭得不已之后,第二本让我伤心不已的书。

  沈复的妻子芸,是一名妙女子,聪慧知书达理,甚至可以说有颗七窍玲珑心,有时候我甚至认为如果她在那个年代,生为男儿身,其成就应该要远高于沈复。

  沈复与他朋友遇到难题时,总是她想出解决的法子。哪怕公公错怪自己,丈夫要替自己辩解,她都不肯。他们夫妻二人的关系自然很好,一起到乡下避暑,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会友,日子过得好不惬意。哪怕是在很困难、家里已容不下芸的时候,沈复也毅然地带着她到外面住,没有听从父亲休了芸。只可惜没有白头,芸便离开了人世。

  沈复在书中说:“恩爱夫妻不到头”,虽不希望夫妻间相互仇视,但不可过于情深意重,以免不能白头偕老。

  我不知道所有的婚姻是否都会以爱情为基石,但我明显是不认同沈复那句话的。如果从一段幸福指数爆棚但是短暂的婚姻、和一段平淡甚至有些无趣但是冗长的婚姻当中做选择,我必定选择前者。哪怕我因此而早早归去,也终究是没有遗憾了。

  我曾问过他:“你希望自己能活到几岁?”他说70,我说那我活到69就好。说我自私也好,胆小也罢,我从来不敢想象,我们一起牵手走过那么多的年岁之后,突然他会消失,那我还有没有勇气继续活着,也是个未知数。所以,倘若真有那一天,就让我先走好了。三毛说,幸好先离开的是荷西,不然他怎能承受这样的'痛楚?我知道我承受不了。我甚至想过,真有那天,我也不管孩子了,丢给公公婆婆或者哥哥嫂嫂帮忙抚养,我追随他而去。

  倒不是有多情深意重,我只是觉得,倘若此生已没有遗憾,又何必独活在这世上?我可以接受因为孩子、因为婚外恋、因为各种客观的不客观的因素分手,却接受不了感情尚好之时突然永别。

  我也曾问他,如果哪天我走了,你需要花多长的时间忘记我?他说,五年吧。其实我不知道五年这个数字他如何得来,但当时年轻的我却有些生气,竟然只需要五年就把我给忘了?到底是不是真心爱我?

  现在却觉得,真要那样,我希望一年都用不到。最多,最多半年就好了,然后你再娶个比我温柔坚强的女子,平静安宁地度过余生,我不要你日日夜夜活在痛苦里,我也不要你长长久久地记得我。

  关于生死,关于命运,关于坎坷,关于幸福,其实来来回回,不过是“浮生若梦,人生几何”罢了。格子曾说,我对自己的生死一向坦然,是个可以随时去死的人。我听以后颇为震撼,心想她得有多通透的心性,才能悟得这般清明透彻。

  好像话题有些沉重了,但其实《浮生六记》也讲了许多有趣的好玩的事,比如如何用水盆做

  成水底花开的效果,又记录了好些景色妙曼的自然风光。最搞笑的是,有次我看到他们跟朋友偶尔会玩考试的游戏,轮流做老师,给其他人出题,而且出题人兼做主考官,然后还要阅卷评分。不由对正在玩游戏的赵同学感叹:“古代人好可怜啊,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只能以考试为乐。”

  我心想,要是把他丢回古代,他要怎么活下去呢?文不行武也不行的,幕僚做不了,生意做不了,估计只能耕种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闺房记乐》这卷讲的是沈复与芸娘从相识相知,到结为连理,期间发生的各种洋溢着浓浓的闺房之乐的日常小故事,而其中的甜蜜日常,却并不会令人生厌,而是让局外人也不禁沉浸其中,这大概就是所谓清新的蜜与甜腻的糖的区别了吧。这一卷中讲述的故事,打破了我对中国传统女子婚后生活枯燥乏味、单调无趣的猜想,又或许是因为沈复本身是个不拘于礼教之人,而芸娘也是一个通透聪慧、通情达理的女子。两人虽放浪,却一直彼此深爱对方,同时也不拘小节。从沈复的字里行间,总能看出他对妻子的爱护和尊重,当二人在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上有分歧时,沈复会直接了当的提出,而芸娘也并非一味附和,反而会认真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与夫婿的沟通来调和二人的矛盾,两人时有拌嘴,而最终都会和了,更会加深爱意与对彼此的了解,这不正是最和谐的夫妻相处方式吗?

  芸娘在吃臭腐乳和卤瓜时,沈复调皮道:“狗因为没有胃所以才吃粪便,因为它不知臭”,明眼人都能听出这是由于沈复厌恶腐乳和卤瓜的气味,对芸娘的淡嘲。而此时芸娘强行用筷子把卤瓜塞到沈复嘴里说:“我都做了很久的狗了,就委屈你尝试一下。”并一本正经地说道“情之所钟,虽丑不嫌。”这便体现出芸娘的机智活泼、天真烂漫的性格了,而这时的沈复出于对芸娘的爱,便笑着接受了食物。讲到两人拌嘴的还有一处:芸娘平日喜欢用茉莉花做发饰,既美观又香气袭人,而沈复对此则笑曰:“这茉莉花的香气都盖过了屋里佛手的香味了。”芸娘又说:“佛手是香料中的君子,香味清醒脱俗,似有似无;茉莉则是香料中的小人,香味有些谄媚。”沈复追问“那你为何近小人而远君子乎?”芸娘则笑道:“我笑君子喜爱小人啊?”两人的拌嘴日常,令人好生羡慕,我认为这正是最能还原当时他们恩爱生活的事情。也能给予我们启示,那便在是平凡的日常中,只要去发掘,也会有不一样的快乐存在。

  而最让我感叹的是,当友人邀请沈复去洞庭君祠,芸娘遗憾自己身为女子,不能与沈复一同前往时,沈复便让芸娘穿其衣,戴其冠,假扮为男子与其一同前行。没想到沈复作为成年男子,为了妻子竟能想出如此妙招,不惜去冒险。也没想到在古代还真的会有女子敢冒着不敬的风险,女扮男装,看到此处我不由得啧啧称奇,沈复和芸娘果然都为“性爽直,落拓不羁”之人哪。一方仅仅因为妻子一时的遗憾,为了使妻子开心,便出此计谋,真心是爱护妻子到极致啊!而另一方则是深切体会到了丈夫的深情,配合的去实行。这实在是令人感叹,令人感叹。

  沈复称赞芸娘道,“其癖好与余同,且能察眼意,懂眉语,一举一动,示之以色,无不头头是道。”此处实在是令人不由得心生感慨,人活一世,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但若能与一知己相遇相知相守,说是人生最幸运的事也不过。这样看来,他们实在是得到老天眷顾之人,但是能够像他们一样,与一知己结为连理得人,实属少数,这便告诉我们,若是有知己在身边,可要好好珍惜,就算没有,对亲密的朋友,同样要好好珍惜,即使现世太平,可人生道路谁能料?珍惜当下,便是最好的选择。

  《闺房记乐》几乎可以说是一篇沈复夫妻大秀恩爱的一卷__。让人读起来身心愉悦,对夫妻俩满腹称赞,同时也能在其中得到不少启发。

《浮生六记》读后感4

  初识沈复在中学时代所学《童趣》:从“张目对日”到“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把讨厌的夏蚊留于蚊帐内想象成白鹤,实在可爱!在花台小草丛杂处,“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观虫斗,想象癞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如此天真奇妙,让刚告别童年的自己在读此文瞬间回忆起儿时相似的“物外之趣”,深感有趣。

  再遇沈复是偶见试卷中课外阅读节选“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而后想出带上卖馄饨的人担锅炊同游,于是有了在郊外春光中众人“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看着眼前“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一场对花热饮的浪漫春游,今人读来仍不免艳羡,同时感叹:好个妙人,亏他想得出如此妙招!

  而今读到原著,才发现节选文段之人对一女子实在不公!原文中明确提及此次完美春游玩的妙招是沈复的妻子——陈芸,想出来的!——“众议未定。芸笑曰:‘明日但各出杖头钱,我自担炉火来。各出杖头钱,我自担炉火来。”众笑曰:“诺。”众去,余问日:’卿果自往乎?’芸曰:’非也,妾见市中卖馄饨者,其担锅、灶无不备,盍雇之而往?妾先烹调端整,彼处再一下锅,茶酒两便。’余曰:’酒菜固便矣,茶乏烹具。’芸日:’携砂罐去,以铁又串罐柄,去其锅,悬于行灶中,加柴火煎茶,不亦便乎?’余鼓掌称善。”还有游玩归来“芸曰:‘今日之游乐乎?’众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删减文段方面阅读理解,固然不失美好,然读到原文不免为被武断删去的这位心思巧妙的可爱女子鸣不平——编者就这样让许多读者错失了认识这位妙人的机会,而且误把“创意达人”的头衔给了他的丈夫沈复。实在可惜!

  一本薄薄的《浮生六记》读来,其实大半的悲喜之感都源于一个女子——陈芸。林语堂称她为“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我深以为然。

  可爱的她,聪慧好学。“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夜读《西厢》忘倦,与丈夫巧论香中君子小人,戏议“腐乳”与狗,讲论诗文,品月评花,联韵作诗,文思敏捷。仰观飞云过天,感慨“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间,亦有如我两人情兴否?”不禁让人想到苏轼承天寺夜游之叹,想到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哲思。可爱的她,勤俭顾家。“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每见朝暾上窗,即披衣急起,如有人呼促者然。”只恐被公婆说懒惰,影响其夫随之早起。恪守妇道,孝敬公婆,甚至被疑被责也不愿辩驳,破坏家庭和睦,独自忍受冤屈;家庭困顿时,为减轻家庭负担,“芸誓不医药”;为补贴家用,她连夜绣经,“致增腰痠头晕之疾。”可爱的她,温柔和善。“芸作新妇,初甚缄默,终日无怒容,与之言,微笑而已。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弟妇催妆缺珠花,她不顾婢妪旁惜把自己的`都奉献出来;被小叔利用后冤枉,不予辩驳,亦不言其过。

  可爱的她,悲悯心善。观演悲剧,不忍看,选择独坐;友人逢花必折被芸娘叱“既无瓶养,又不簪戴,多折何为!”

  可爱的她,巧思妙想。地下有苔纹乱石在她眼中可叠古致盆山;丈夫小饮不喜多菜,她用小蝶六只做梅花盒,置于案头如一朵墨梅覆桌,打开一盒六色可供随意取食,兼顾美观与实用;在夏日庭院做活花屏,恍如绿荫满窗;用旧竹帘做栏杆,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与荷花花心,第二天一早取出烹茶,香韵尤绝。芸娘的“就事论事”废物利用,真真是“竹头木屑皆有用”,可谓用得高妙!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若芸娘有抖音快手账号,把自己奇思妙想的创作发出来,肯定大火,我一定是她的小粉丝!

  可爱的她,热爱生活。房间收拾得纤尘不染且有雅意;丈夫的衣物也都自做,且整洁雅致;“瓜蔬鱼虾,一经芸手,便有意外味”,地上乱石在她眼中可做古朴盆景......生活在她眼中本就是诗意的,她也不断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诗意;走出家门,自然山水园林同样让她沉醉:她曾在沧浪亭赏月大赞“今日之游乐矣!若驾一叶扁舟,往来亭下,不更快哉?”她曾和丈夫共同期待白首偕游山水;她曾陶醉于短暂的田园生活,绘理想生活是与夫“居于田园,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可爱的她,打破常规。穿丈夫衣冠,扮作男子游庙会;为一宽眼界,借归宁由,与丈夫汇合,共游太湖,感慨“今得见天地之宽,不虚此生矣!想闺中人有终身不能见此者!”在万年桥下与船家女行酒令畅饮,让让人误以为其夫挟两妓饮乐。

  可爱的她,用情至深。两小无猜时因藏粥与婿被上下哗笑;新婚初别小声叮嘱;鬼节赏月因阴云如晦忧夫妻不能白头而愀然;共期白首偕游天下;对于友人所绘夫妇载花小影,芸甚宝之;爱丈夫之所爱,甚至亲自为丈夫物色妾室,珍惜破书残画,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丈夫写诗作画与友茶酒聚会的雅兴——“芸则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良辰美景,不放轻过。”

  可爱的她......可爱如她,真是满足了男子对于一个女子的所有浪漫想象,连我一女子在她面前都要自惭:弗如远甚!同时忍不住感慨,若有如此友人亦是人生幸事,若我是男子定然也想娶妻如此,难怪沈复自己都感慨“老天待我至为厚矣”,难怪有后人怀疑“芸娘”是沈复想象出来的人物!可就是如此可爱的一个妙人,经历却坎坷:因家中闲言被婆婆怀疑不喜;因帮丈夫为公公纳妾,失爱于婆婆;因替小叔借债作保,反被诬赖背夫借债馋谤小叔,被赶出家门。夫妻寄居友人家中,无一言为自己辩白,只等两载后其夫渐知事情始末,才得归家;因母亡弟出悲伤过甚患血疾;又因为丈夫谋憨园不得,芸“终以受愚为恨,血疾大发,床席支离,刀圭无效,时发时止,骨瘦形销”;为补贴家用,她连夜绣经,“致增腰痠头晕之疾。”得到的回报却是,“绣经之后,芸病转赠,唤水索汤,上下厌之”;而后沈复因替友人借债作保,友人挟资远遁,被人逼债。夫妇于新年将近,天色未明,被赶出家门。如出逃一般,一双儿女也都分别。芸拖着病体还为家庭做最为无奈却又是最周全的打算。女儿匆匆许人作童媳,哄儿子说出门就医,鸡唱三声,拖病体含泪离家,小儿大哭“我母不归矣!”为人母的芸强忍悲痛,只等到船出发后才放声痛哭,令人肝肠寸断。一语成谶,因为这一别,确实是母子永诀了!《浮生六记》从《闺房记乐》《闲情记趣》的浪漫喜悦读到《坎坷记愁》愁苦悲戚,感动于沈复夫妻情深意笃,又叹息于沈复的软弱,眼看着芸娘这个可爱妙人在他身边香消玉殒,无力护她周全,令人扼腕,不忍卒读。如梦《浮生六记》,芸娘逝后无可读!

【《浮生六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06-26

浮生六记读后感01-21

浮生六记读后感11-28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04-01

《浮生六记》读后感09-03

《浮生六记》读后感04-13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01-11

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02-25

《浮生六记》读后感10篇02-23

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