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

时间:2023-04-05 13:36: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1

  《文化苦旅》是一本文字优美却又言之有物的书。这本书让我游历了大江南北,带我穿越时空,领略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本书写的是中国名处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可按以说是一本游记;而在其中又记录了许多史实;也可以说是一部史记;而全书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诗情画意,又使这本书成为一部很不错的散文集。

  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作者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这本书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成了一篇篇绝妙的文章。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不禁严肃起来。像一个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自己不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不得不走向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我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这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这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才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

  苦与甜本是一家,先苦后天,才知甜滋味。正如余秋雨把书名取作《文化苦旅》!但苦中处处有希望的曙光。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2

  《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段沉痛的文化历史悲剧,它揭露出那个令人揪心、不禁的年代。如举重若轻、绘声绘色地泣涕道:“我好恨!”

  王圆箓——一个无知的杂修道士,用他无知的“黑洞”吞噬了一幅幅珍贵的壁画、一本本无价的经书......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受到无情蹂躏,不幸流失,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遗憾与叹息。

  国宝流失,我们从心底感到难过、愤慨、痛心。但是,在伤痛之余,我们剖开本源,谁又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这透着无知、病态、落后的事件都处理算在王道士一个“个人”身上吗?这本应切入审慎的.态度,深思这造成民族悲剧的三个男人和其背后中国各种根深蒂固之病态与愚昧,列强的各种霸道与阴暗。斯坦因,其强盗行径确实令人发指。然而,“高傲”得不懂中文的他怎能干的这样一番“大事业”;蒋孝琬,身为文学功底深厚的一位“文人”却用自己的文采蛊惑同胞,帮助外人剖开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供其“吮吸”,愚昧至极。看着那没落在闭关锁国中的“天朝”,那腐朽与落后映示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连民族的血也要被列强掠走,民族自尊化作笑谈......道士塔折射出的往事,令我们感到恐惧与不安。

  前人的错铸永远的悔,我们为其惋惜、无奈。那一罪孽深重的一天,呆痴的王道士为几两碎银欢喜,洋人瞪大那诧异的眼看着那被打开藏经阁,天朝之官因不用花费路费处理经卷而一脸轻松;一箱箱、一车车......运走了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带走了传承的“三魂七魄”,这样的奇耻大辱,我们怎能不心生愤慨,有人说:“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要么你我同乘战马,一决高下!”每个国人心中或许都有这般“理想”。然而,现实开的玩笑总是这般的无情。曾经,蒋孝琬——为洋人卖命,甚至在洋人圈中对于消除国民“华夷之防”颇有名气......现在,依旧有些人沦为洋人的奴隶,为洋人卖命,对待屈辱的历史往事只是一味的抨击国家的无能,却不以行动冲破这“桎梏”,实现国人“理想”。

  不大的墓园,不起眼的墓碑,透着那个年代的腐朽、孤独、荒凉和脆弱。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3

  道士塔,看管敦煌文化古迹的道士塔。它的主人竟然是那个王圆箓。他将那些先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全部卖给了外国人。我真是想不通:一个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那么无知愚昧的人来看管!

  跟随着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敦煌文化的美丽与辉煌。但是这个王圆箓却将这些经文等便宜卖给外国人。那都是精华啊!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跟火烧圆明园又有何异?不也是一样,咱们中国的`国宝被外国人抢去。所以:咱们中国历史上一共是有2起重大抢劫案。而现在咱们的专家考古学家却要拜访外国去看咱们中国的古物去研究。带着胶卷,用着放大器来研究。这是一种多么大的羞辱啊!要怪也不能只怪他,当时的中国,很多的人没文化,愚昧。换做别人,有可能还不如王圆箓呢!

  看了他的简介,我更是纳闷,当时也并不是没有有志向的人,为什么清廷就那么轻视一个文化宝库呢?他曾经给清廷写过信,为什么那些当官的文人就不能保护一下呢?治不好国就算了,连这微乎其微的小事情也不能做么?真是自私!

  读了道士塔,我的心里有愤怒也有悲伤。为王圆箓的行为而愤怒,为我们的文化被盗取而悲伤。唉!但是事情已发生,今天我们只能努力建设我们的祖国,使它真正的富强起来,把我们曾失去的都全部夺回来!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4

  在《道士塔》一文中,作者余秋雨表达的是对王道士深深的恨,而我,从中看到的是当时中国的弱。

  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瑰宝莫高窟由一个做了道士的农民王圆箓掌管。可是,这个王道士却嫌壁画太暗,将它用石灰刷白;他又砸碎古朴的中座雕塑,重新堆塑上几个怪里怪气的塑像;他还将发掘出的文物送往京城的各个官员家中。当那些为敦煌文物慕名而来的外国冒险者想用大量的金钱换取它们时,王道士竟然也只收取极少的货物,甚至还会把文物主动送给这些外国人。

  看完这个故事时,我真恨这个王道士,他就是个卖国贼,可是再仔细想想,又觉得他很可怜。王道士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民,那时候的农民根本吃不饱饭,可以赚到点零碎银子是很不容易的,更别说接受教育了。当时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些文物有多么珍贵,即使王道士他知道,但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他也一定会把文物卖掉的,因为他要吃饭,要活下去。毕竟,像朱自清那样“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有气节的人是少数。而“涂墙砸像”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是王道士个人的审美观与敦煌壁画完全不和造成的。因为当时的中国农民都读不起书,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他不知道这些壁画也是一种美,这些文物有多么的珍贵。

  王道士不是可恨,是愚昧,是可悲。可恨的是当时中国是个弱国。弱国,国民吃不饱穿不暖;而强国,国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弱国的大部分人上不了学,而强国,大部分人都接受了教育;弱国,就是内部人心涣散,而强国,则是所有人团结一心。“王道士”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经过几代中国人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迈上民族复兴的道路。毛泽东、周恩来带领人民打跑了日本鬼子,并为新中国的富强奋斗一生;科学家钱学森放弃了美国锦衣玉食的生活,毅然回国报效祖国;马云创建了淘宝公司,不仅使我们的购物生活更轻松,还使许多人实现了“做老板”的愿望。再回到我们的身边,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老师、司机、农民、消防队员还有环卫工人……他们都正在为中国能成为强国而奋斗着。假如中国是一列火车,14亿人就是火车上的零件,少了一个火车就会减速,零件多了火车则会跑得更快。

  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我们现在要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5

  首先想到道士的无知。你看,那么多珍贵的文物的遗失,不就是因为道士的无知吗?设想,如果道士知道这文物的价值和对国家的意义,他一定会舍命保护它们。可他什么也不知道啊精美的壁画在他手下变为白墙,优雅的雕塑在他锤下化为乌有。恨,恨他的无知。

  无知的不止道士一人,政府官员们也很无知。由此联想到中国的文盲。中国的成人识字率和初、中、高等教育入学率低于许多发达国家。试想,一个文化无法得到普及、到处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的'国家,怎么能强大得起来?怎么能与外界竞争?当然留不住价值连城的经文和画卷!

  又多读了几遍,就开始恨起政府了。的确,王道士的疏忽导致了直接的损失,但清政府有更大的责任!

  在道士不得不因为落魄不已而无奈用文物换来少得可怜的银子时,政府哪儿去了?来看看清政府都在干什么好事

  慈禧依旧每天一百道菜,依旧年年挥金如土地祝寿;颐和园依旧在热火朝天地修建,这个老女人依旧在惬意地腐败!

  真是天子万年,百姓掏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呵!

  有这么多闲钱享盛宴,祝大寿,修园林,区区一点运费都出不起?笑话!

  清政府腐败得无药可救!恨,恨清政府的堕落!

  恨,又有什么用呢?

  只能把这次文物的流失当作惨痛的教训,化作今天研究敦煌文明的动力!

  那王道士的圆寂塔,刺痛了爱国人的心。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6

  “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阅读完余秋雨笔下的《道士塔》,我不由得有了写文章的冲动。在那看似平常的抬头瞬间,道士塔它悲惨命运的身影已渗透我的笔墨之中。

  原以为他是个白发老人,他赋有犀利的笔端,穿透历史的冷漠;他有难以捉摸的眼神,总在寻找些什么。但走近他的文章深处,才发现他与苏东坡颇有相似,有着“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自喻,独自享受着老年、中年、少年。在颠颠倒到的日子里,泼墨洒下历史的余辉……

  道士塔是一溜空地上的幸存者。虽然在夕阳下有些悲凉,但它始终不放弃他的使命。只是命运使他有了一个昏庸的主人——王园录。王园录是个平方法没有文化的道士。在愚昧地改造道士塔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藏在塔底下的文物。面对金钱的诱惑,竟爽朗地用文物做成了一笔又一笔轻松的小买卖。他还四处招摇,引来无数外国人的抢购,好比现实生活中抢购市场大清仓的场面。一箱又一箱的文物悄悄从中国土地上流走,换来的是只是他愚蠢的笑脸和渺小的身影。

  我想我们不该痛恨外国的学者、汉学者、考古家、冒险家他们的狡诈。我们是不是该痛心地问一问:‘为什么他会出生在那个年代?’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不,他是古老中国的罪人,是他摧毁了文化。

  如果我用‘无知’来形容他当时的行为,那只会使我对不起‘无知’这个词语。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完全可以将他彻底冲刷洗净。

  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上,有着火烧圆明园的资料。那时我发现;原来我们中国人是那么富有,古老的中国文化是那么耀眼。虽然现在的`圆明园已化为灰烬,但是它同样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也述说着千百年来历史的改变与人类对他的摧毁。

  一位当代青年的几行诗句写得好。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我叹息了。在原本属于中国文化古物的立场上,竟会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专家为了追回曾经遗失的几件文物而钻研几十年。为了文物,他们会用屈辱去换取研究的代价。

  我震惊了。在余秋雨的笔下并没有丝毫刻意地描写,只将笔端淡淡地写下这一幕,但它足以令我毕生难忘。那一句‘我好恨’将成为文章中发人深省的最后一章。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精选11篇)07-19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03-08

《道士塔》读书笔记范文02-27

中学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02-17

《道士塔》读后感04-12

道士塔的读后感12-30

文化苦旅好词好句01-12

《道士塔》读书心得03-16

《道士塔》的读后感作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