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诗经》

时间:2023-01-03 12:21:17 诗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读《诗经》

  古有“釆诗官”,今有读诗人。过去对《诗经》也不陌生,但是真正深入读诵和体会每首诗的意境,还是第一次。没想到,刚读了开头一百多首,我就被《诗经》的美深深震撼了。可是,很多人提到《诗经》,总觉得离我们太遥远,那些生僻、晦涩的字,连读音都不知道,又成为进入《诗经》大门的一道坎,更别说“六义”,就更让人头晕目眩。那么,该怎么读《诗经》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读《诗经》

  如何读《诗经》1

  在中国文献典籍中,对中国历史影响最为深远者,莫过于“五经”。“五经”中影响最广,感人最深者,则莫过于《诗经》。故《诗序》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正得失”,言其伦理道德功能;“动天地,感鬼神”指其情感功能。正人之行、动人之心的双重功能,确立了《诗经》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然而我们今天阅读《诗经》,却感受不到这两种功能的存在,这原因便在于观念上的差距与价值取向上的变化。要想走近《诗经》,还须先破除观念形态上的障碍。

  第一须破除的是20世纪对《诗经》性质的认定。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以及语文教材、文学通俗读物,关于《诗经》都给出了这样的概念:《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似乎已成为天经地义。

  这个观念最大的问题是,忽略了《诗经》对于建构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意义。我们不否认《诗经》的本质是文学的,但同时必须清楚《诗经》的双重身份,她既是“诗”,也是“经”。“诗”是她自身的素质,而“经”则是社会与历史赋予她的文化角色。在二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乃至东方历史上,她的经学意义要远大于她的文学意义。《毛诗序》说:“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孔颖达《毛诗正义》说:“夫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朱熹《诗集传序》说:“《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其在中国文化史上之地位由此可见。同时她还影响到了古代东亚各国。如日本学者小山爱司著《诗经研究》,在书之每卷扉页赫然题曰:“修身齐家之圣典”、“经世安民之圣训”等。朝鲜古代立《诗》学博士,以《诗》试士。他们都以中国经典为核心,建构着其自己的文化体系,由此而形成了东亚迥异于西方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文化思想体系。这是仅仅作为“文学”的《诗经》绝对办不到的。作为“文学”,她传递的是先民心灵的信息;而作为“经”,她则肩负着承传礼乐文化、构建精神家园的伟大使命。一部《诗经》,她承载着的不仅是几声喜怒哀乐的歌咏,更主要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与心灵世界;一部《诗经》学史,其价值并不在于其对古老的“抒怀诗集”的诠释,而在于她是中国主流文化精神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史,是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发展史。如果我们仅仅认其为“文学”而否定其经学的意义,那么,不仅无法理解《诗经》对于东亚文化建构的意义,而且也无法解释东亚的文化与历史。

  钱穆先生说:“《诗经》是中国一部伦理的歌咏集。中国古代人对于人生伦理的观念,自然而然的由他们最恳挚最和平的一种内部心情上歌咏出来了。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篇。在这里我们见到文学与伦理之凝合一致,不仅为将来中国全部文学史的渊泉,即将来完成中国伦理教训最大系统的儒家思想,亦大体由此演生。”(《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7页)钱先生对《诗经》的这一把握应该说是非常精确的。“文学与伦理之凝合一致”,更好地说明了《诗经》的双重价值。从“伦理”的角度言,《诗经》中所运载的观念形态,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精魂之所在,其之所以有“正得失”的功能,有“止僻防邪”的社会功效,原因正在于此。如果抛弃了这个精魂,而只关注其“歌咏”,关注其所谓的“文学本质”,实无异于舍本逐末。因而要想正确认识《诗经》的价值,走近《诗经》,就必须纠正20世纪形成的这种偏见,从“文学与伦理之凝合”的角度,把握《诗经》的真精神。

  其次须破除的是把《诗经》作为“古典文学知识”的观念。20世纪在文学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新观念,其中影响最深者有三:一是“唯物论”,认为文学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文学研究就是要研究文学的运动规律,用规律来指导当下的创作。二是“进化论”,认为文学是不断进化、发展的,中国文学史就是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三是“遗产论”,认为古代文学是古人留下的一笔值得继承的文化遗产,有了这笔遗产,可以使民族文学宝库更丰富,成为我们今天创作的知识资源。在这三种理论的观照下,《诗经》便变成了一种古典知识。这种“知识”,她的意义重在认识上,即认识中国文学发生期的诗歌形态,认识赋比兴对后世诗歌艺术的影响,认识其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位置,同时帮助理解和阅读古典文献等等。许多人阅读《诗经》是为了掌握知识,获取古代信息,《诗经》的精神意义在这种观念中丧失殆尽。显然这大大地影响了对《诗经》的正确、全面的接受。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这三种理论不好,而是说不能仅以此来认识《诗经》。在这种观念下,所发现的只能是《诗经》作为客观存在的意义,而难以把握其内在精神。要知道,文学中有知识,但文学不是知识,她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有思想,有情感,有灵魂。对于她,不能用对待知识的方法去分析她,把握她,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灵去感悟她,去感知她作为精神存在的意义。

  第三须破除的是“创新”观念。“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关键词,在许多方面确都需要创新。但对人文学科来说,更需要的是“务实”,是“守正”。在“守正”的基础上“出新”是可以的,而不能刻意去“创新”。只有在原有基础上自然而然生出的“新”,才是有生命力的。孔子说“述而不作”,“述”便是“守正”,“作”便是“创新”。“述”比“作”难,因为只有全面地把握前人的成果,才能准确地“述”出来;而“作”则可以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另搞一套。当下在人文学科中,“创新”意识过于强烈,好像“新”就是好的,“旧”便意味着没有意义。在这种意识支配下,有些人不从正路上去理解《诗经》,也无心去了解前人研究成果的合理性,而是锐意求奇、求深,近于“脑筋急转弯”的方法,于是观之则“新说”丛出,按之则无一能落到实处。这些人“创新”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出成果,写文章。一般读者则不能辨其是非,只是觉得新奇便好,奇便能刺激自己对知识的兴趣。这样自然很难把握《诗经》的精神本质,也不可能有耐心去领会《诗经》的真正意义。

  总之,“诗歌总集”观念关注的是诗的艺术形式,“古典知识”观念关注的是《诗经》中的文化知识信息,“创新”观念关注的是自我表现,其目光投射皆是外在于《诗经》的东西,而忽略了诗歌的内在精神。只有清除了观念上的这些障碍,才有可能走近《诗经》。

  就具体阅读方法而言,前人有不少值得我们继承、学习的成功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孔子所提出的“思无邪”的读《诗》方法,即要从正面理解诗意,不能想歪了,想邪了。《诗经》是中华文明大厦的支柱之一,她与大厦的存在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她歪了,那就意味着大厦倾颓。

  其次是缩短与《诗经》的时间距离。也就是说,在观念中,不要把她当作古诗,要看作就是自己或身边人作的。即如朱熹所说:“读《诗》且只将做今人做底诗看。”“读《诗》正在于吟咏讽诵,观其委曲折旋之意,如吾自作此诗,自然足以感发善心。”“千古人情不相违”,纵然《诗经》是数千年前旧物,事态万殊,而人的情感反映则与今人无别。在略检注解,疏通大意的基础上,把她的意思品读出来,而后与自己及身边、眼前的人、事、物联系起来,其中的道理、情感自然会汩汩流出,使自己进入情景之中,去体会其心灵的脉动。在这种情景下,你可能会把外在的什么赋比兴之类,统统淡化,而感受的是她的精神力量。

  其三是静心平读,反复涵泳,不可有丝毫私意掺杂。朱熹说:“读《诗》之法,只是熟读涵泳,自然和气从胸中流出,其妙处不可得而言,不待安排措置,务自立说,只恁平读着,意思自足。须是打迭得这心光荡荡地,不立一个字,只管虚心读他,少间推来推去,自然推出那个道理。”朱熹曾批评人说:“今公读《诗》,只是将己意去包笼他,如做时文相似,中间委曲周旋之意尽不曾理会得,济得甚事?”(上引皆见《朱子语类》卷八十)这就是说,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强加在诗上,而要通过反复涵泳,让诗意自然流出,而与自己的情感、思想相融汇。王*明《传习录》中有训蒙的《教约》,他说:“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王*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这是让《诗经》的精神汇入自己血液的一种方法。

  前人的这些宝贵经验,在今人看来可能已经不合时宜。原因是20世纪西方学术思想的输入,彻底改变了中国学术原初以“修己”为第一要义的治学方向,而代之以知识开掘为第一目的。于是《诗经》由原初的鲜活的精神生命,变成了凝固的古典知识,其正人之行、动人之心的双重功能,也随之丧失。同时学术界也出现了学术与人格分离、学术与人生分离的现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也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古典的阅读方法的重新呼唤。

  如何读《诗经》2

  一、大声吟诵,体会诗经的音韵美

  先秦时代人们用歌唱来抒发感情、针砭时弊。用礼乐来构建社会和国家的制度。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国家都有类似我们今天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主要类似今天去做集成,去到民间采风,收集民间传唱的歌谣的人。后来孔子把这些收集来的歌谣,做了归类和筛选,集结成《诗经》,孔子把这些诗歌分成“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民众日常生活唱的,最具泥土的芬芳,最能生动的表达民众的所思所想、所见所感,如我们现在唱的通俗的流行歌曲;雅,是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唱的歌;颂,则是国家举行大型活动时唱的。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的流行歌曲,十五个国家就有了十五种国风。翻开《诗经》首页,是孔子选定的首篇,充分彰显“思无邪”的《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只鸣唱了两千多年的水鸟,把我们一下子带到先秦时代那个至真至善至美的世界。欢快的水鸟在水边啼鸣,翩翩君子遇上了窈窕淑女,从鸟鸣到人的歌声、琴声,中国人含蓄表达感情的方式,和用“赋比兴”的手法来生动地引出诗句的创作方法,就这样传承下来。

  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指出了《关雎》这篇诗的音乐之美,乱是指音乐结束时的合奏。所以读《诗经》就要反复读诵、反复吟唱,在音韵和节奏里读出诗的律动和情志。

  二、简单释义,进入诗经的意境美

  有一天傍晚,我一个人走在街上,突然想起《诗经》中的一句“嘒比小星,三五在东”,抬头看看苍茫的天空,瞬间有一种非常想流泪的感觉。《诗经》真的太美了!如果此时此刻,我头顶上是繁星点点的夜空。我一定会看到那颗两千多年前被写进《诗经》的小星,也会明白“三五在东”的真正的含义。我们和古人头顶上是同样的蓝天、同样的星空。为什么古人的心,那么敏感、那么纯善?能够把宇宙万物和人性的情感浓缩在短短的一首小诗里。

  从桃花写到各种树、各种草、各种藤蔓;从各种小虫子,写到各种小动物、各种瑞兽;从青春年少的情窦初开,写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从出征将士的勇敢无畏、威武勇猛,写到普通女子出嫁后思念父母兄弟、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诗经》就是一部丰富、生动、深刻,又色彩缤纷、绚丽多姿的壮阔无比的.社会画卷。每一首诗背后都有一个或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有一个曲折、丰满、有趣又美丽的故事。比如说“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为我们生动的刻画了一位贵族公子的形象而“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又表达了远古时期人们对于子孙满堂的一种渴望。

  《诗经》最打动我的地方,除了其表达的真挚情感、塑造的生动人物和故事之外 ,总是用一种动物或植物来比喻和兴起,让人很容易就明白。这就是《诗经》“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它所选择的那种动物和植物是那样精准又生动有趣,真是令人叹服。如刚才举到的那两首作品,用麒麟来比喻外貌、品格俱佳的公子;用蟋蟀来兴起对家族兴旺、子孙满堂的期盼。这样简单地了解每一首诗大致的意思,明白每一种植物或动物的象征意义,我们就会很容易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受到《诗经》无限的情趣和美。

  三、践行诗教,把日子过得诗意盎然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除了享受本身那个优美的过程之外,读诗,还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诗经》之所以称为经,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读本,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的意境,它还可以对社会伦理、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读诗、讨论,明白修身、做人的道理,领会诗里传递出的智慧。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读《诗经》,连说话都不行,在那个时代,《诗经》是孩子们启蒙学习的必读课本。《论语·泰伯》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通过学习《诗经》,不仅能掌握文学创作的基础方法,还是修身重要的一课。还是拿《关雎》来说,这首诗不仅传达了一个非常美的诗意的境界,更重要的告诉了我们一种做人的方式。谦谦君子是怎么样的呢?当她遇到一个心仪的女孩子,他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他的感情呢?虽然他“辗转反侧”“梦寐思服”,但是他采取的方式是“琴瑟友之”,用最高雅、最美好的方式去向她表达内心的情感。“我们在一起先来切磋一下琴技,看看是否琴瑟相合,先交朋友,再慢慢谈感情。” 而感情最终的结果是,“钟鼓乐之”,把这个女孩子热热闹闹地娶回家,一生相守。

  如何相守呢?在这里就要提到另一首诗——《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这是一首极富情趣的对话体诗,闻一多《风诗类钞》曰:“《女曰鸡鸣》,乐新婚也。”难概全篇之感,统观全篇,实是赞美青年夫妇和睦的生活、诚笃的感情和美好的人生心愿的诗作。整首诗对话由短而长,节奏由慢而快,情感由平静而热烈,人物个性也由隐约到鲜明。它的意思是:“女说:公鸡已鸣唱。男说:天还没有亮。女说:不信推窗看天上,启明星已在闪光。宿巢鸟雀将翱翔,射鸭射雁去芦荡。男说:野鸭大雁射下来,为你烹调做好菜。佳肴做成共饮酒,白头偕老永相爱。女弹琴来男鼓瑟,和谐美满在一块。男说:知你对我真关怀呀,送你杂佩答你爱呀。知你对我体贴细致呀,送你杂佩表谢意呀。知你爱我是真情呀,送你杂佩表同心呀。”这真是一场情趣盎然、生动活泼的家庭生活剧啊!

  再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真正的美。《论语·八倄》中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这是《诗经·卫风·硕人》里描述卫国第一 夫人无比美丽的诗句。是说美妙的笑很好看,美丽的眼睛顾盼有神,洁白的丝用来画绚丽的画。子夏问老师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他说,“绘事后素。”说先有白底,然后可以画画。子夏就说:“礼后乎?”,就说礼是仁德之后的事吗?他由卫国夫人本身就很美(“素”),然后表现为巧笑倩、美目盼(“绚”),联想到心中有“仁”,行为才会有“礼”,这让我联想到曾经很流行的一句话说,“你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它的意思是说,一个女孩子内在的品质、修养和性格才是让别人感觉她美丽的原因,而不是因为外在的形象、衣着、打扮等让人觉得她美。所以,真正的美,是心中有“仁”,行为有“礼”。

  让我们一起来读诗吧!找一本注拼音的《诗经》,反复诵读,体会声韵之美,先别去管那些字是怎么写的,先读顺读通,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反复吟诵,践行诗教,你就会走进诗经奇妙的世界了。

  不读《诗经》,不懂中国之美!

  如何读《诗经》3

  梁启超认为《诗经》有三种读法。第一种读法,是以《诗经》来陶养感情。

  《诗经》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作者包括各个阶层各种职业,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诗篇内容广泛,而情感深刻。无论是对国家社稷的,还是对家庭亲人的,无论对朋友的、还是对爱人的,《诗经》之中都可找到代表的作品。而其表现情感的方法,有极缠绵而极蕴藉的,有极委婉而实极决绝的,有极沉痛而一发务使尽的,有于字句处写其深痛或挚爱的,有其辞繁而不杀、以曲达菀结不可解之情的,有极淡远而一往情深的,也有极旖旎而含情邈然的。可以说是抒发了各式各样的情感。

  中国古代有“诗教”一说,即是说经过《诗经》的学习与教育,对完美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乐对于人情的感动功能去整治人心,从而使人对自己的趋善行为进行自我观照并产生愉悦。而梁启超所谓的“陶养感情”,也正是在于这一点。将《诗经》作为文学作品去细读细品,从抒写情感的地方去欣赏、感受,可以蕴养审美,从而影响到人格。

  第二种读法,是在应用上。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是古代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当时文人士子必需的文化素养,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除此之外,断章赋诗取所求,也成了《诗经》在现实社会运用的常态。《左传》中就记载了许多卿大夫赋诗言志的事迹,《韩诗外传》、《新序》等书中也会在叙事之后引用《诗经》中的话语来证明。这些应用,实际上不是都用《诗经》的本事与本意,而是“通吾所感与作者之所感”,是引申之后的应用。这种读法,也可以锻炼德性、增长才智。

  第三种读法,则是把《诗经》当做古代的史料或者是史料的尺度。

  《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相对于王畿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雅是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即典范的音乐。《颂》则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通过这些诗歌,既可以看到各地不同的风俗,也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状况,既可以看到各色人物,也可以看到各类动植物。而城郭建筑、农具、兵器、礼器、用具等等,都涉及在内。这就可以将《诗经》当做古代的史料来读。而在《诗经》以前,正式的史书并未出现,传说、神话、传记、谶纬等所记载的古事,杂糅不可究诘。因此,可以将《诗经》作为辨别史料真伪的尺子,也就是所谓的史料的尺度。

  可以说,《诗经》既是诗,也是历史;既有文化情感,也有道德伦理;既作为学习的读本,也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交流工具。读《诗经》,从不同的方面去读,就有不同的收获。

  当然了,读《诗经》,少不了读一些注释,如果是研究之用,那么《毛诗正义》、朱熹的《诗经集传》、陈乔枞的《三家诗遗说考》、陈奂的《诗毛氏传疏》、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胡承珙的《毛诗后笺》等都可参考。若是平时翻阅欣赏之用,那么程俊英的《诗经译注》有注释也有白话翻译,通俗易懂,可以参看。

  如何读《诗经》4

  一、停顿

  通常不管是说话或朗读很自然都要换气,就是话与话之间的停顿时间。此停顿不只是生理上的需要,也可用来表情达意,使听话的人更能领略说话者或朗读者的意思。

  停顿时间的长短与段落、句子与标点符号都有关连。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时间最长,接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而标点停顿的时间则较短。以标点符号来说,又因符号不同而停顿的时间也跟着改变。句号、问号、感叹号与删节号的时间较长,分号、破折号、冒号次之,逗号较短,顿号最短。有时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由于语气的需要也要暂时停顿,这种停顿虽也有断句的作用,但是气不可以中断。

  二、速度

  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影响朗读的速度,通常表现高兴、紧张、害怕、激动、愤怒等内容时速度较快,悲伤、失望、生病、哭泣等内容的速度较慢。

  不过,跟停顿一样,速度也不是坚守原则一成不变。为了更准确表达作品的情感,可随时有变通的处理方式,务必要灵活运用。正如唱一首歌一样,有人能把歌曲的速度和该停顿的地方处理得宜,也就是诠释得很恰当,就能引起聆赏者内心的共鸣。反之,若把握得不得当,旋律不对或节奏不准,我们就说他唱得不好。‘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一句话,也可作为朗读技巧的重要参考。

  三、轻重

  因为重读的字词不同,感觉所强调的重点就不一样,重音用得适切,可以使语句的意思更加鲜明,而表达不同的意义。

  四、升降

  升降指的是语句里的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语句里有了这些变化,才会有动听的语调。所谓声音的高低升降就是抑、扬、顿、挫的搭配。搭配得宜,节奏感好,词句就富有音乐的美感。句调的升降变化,虽是对整句说的,但是一句话句调特别显著的变化,却是表现在最末一个音节上。一般句调有四种变化:

  高升调:前低后高,语气上扬,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

  降抑调:前高后低,语气降低,表示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

  平直调:整句语句平直舒缓,没有明显的高低变化,表示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一般的叙述或说明也用平直调。

  曲折调:句子的高低,有曲折变化。一般开始和结尾,声音都比较低,中间声音升高,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如何读《诗经》5

  首先,了解诗经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都知道,《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作品产生的年代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7世纪),时间跨度长达4百年,收录的305首诗歌堪称经典之作,几千年不衰。可以说,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之作。阅读诗经,应当了解其作者、产生的时代、内容以及它的来源、背景,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其次,阅读《诗经》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通常说的“诗言志”,我个人理解是,古代人所谓的“言志”,其实就是政治或教化的体现,“诗”就是“言”和“志”的综合体。从这个层面理解,我认为“诗言志”就好比今天的点歌,完全可以“断章取义”。比如,用歌颂邂逅爱情之歌来表达对远道而来的国宾的欢迎之情。

  第三,掌握《诗经》的核心要义,极其重点非常重要。比如,《诗经》的“六艺”(风雅颂赋比兴),所谓风,就是要知道它共有15国风160首诗,这些诗都属于民间歌谣,歌唱男女恋情和各地风土人情的。再比如雅,诗经中分为大雅和小雅,共有15个乐章,都是适用于宴会和寺庙的乐章。颂,主要包括《周颂》和《商颂》、《鲁颂》,主要是用于敬天祭祖的乐章。“赋”:就是叙述和描写,用直接叙述或描写某一件事。“比”:就是比喻,《诗经》当中运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明喻、暗喻、隐喻和借喻等等。再说“兴”,就是启发的意思,也叫做起兴,就是说诗人见到某一事物触动了它的心事和感情而发出的歌唱。此外,我们还必须正确掌握《诗经》的价值等等,比如,有人把《诗经》概括为“四家诗”,包括“鲁诗”、“齐诗”、“韩诗”、和“毛“”。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正确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做到触类旁通,就一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读《诗经》】相关文章:

闲读《诗经》系列03-11

《诗经》精选03-08

大东诗经03-25

诗经《出车》03-25

经典的诗经名句04-08

诗经《绿衣》03-14

公刘诗经03-25

漫步诗经03-09

经典诗经汇总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