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学案

时间:2021-03-13 20:12:54 诗经 我要投稿

《诗经》两首学案

  教学目的

《诗经》两首学案

  一、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二、学习两首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三、体会两首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学诗重在熟读背诵,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吟唱中和艺术美。

  二、两首诗表现手法同中有异,可作比较式讲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学习《伐檀》,重点体味古代奴隶们在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的责问和讽刺中所流露的愤懑不平的情绪。学习兴的用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一个诗歌单元,从形式看,除了毛泽东同志的《诗二首》外,其余的都是新诗。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格律的束缚,自由灵活,易学易懂。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初写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学好旧诗,因为新诗是从旧诗发展来的。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现在,我们就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学起,先学第1首:《伐檀》(板书)

  二、疏通课文。

  1.《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板书)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雅和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

  (3)《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板书)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他种事物以引起下面的正题。

  2.教师范读《伐檀》全诗。

  3.字词注音诠释。

  (1)坎坎kǎnkǎn两个上声连续,前一上声改读阳平,即读成kánkǎn。

  (2)置之河之干兮,干通岸,这是形声字的声旁作通假字。干应读àn,不读gàn。

  (3)稼(jià)穑(sè)稼,播种;穑,收获。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4)狩(shòu)猎(liè)都是打猎。但狩是书面语言,猎是口语;同时,狩又特指冬天打猎。

  (5)涟(lián)、直、沦(lún) 这三个词都是描写水面状态。是指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即涟漪,较平静;沦,细小的波纹,微波。涟和沦意思接近,但涟是书面语,沦是口语。这三个词依次描写了河面由风吹成纹,到水波不兴,又到水起微波,微妙地反映出伐木者内心的不平心态。

  (6)廛(chán)、亿、囷(qūn)廛,本指一亩半地;亿,指万亿的亿;囷,指圆形的仓或囤。这里,都用来形容数量之多。

  (7)餐(cān)、食(shí)、飧(sūn) 意思相近,这里都是指吃。餐,吃(饭);食,吃,专指吃饭;飧,繁写是飱,本义指晚饭,书面用语,引申为熟食、饭食,如杜甫《客至》诗:盘飧市远无兼味。诗中名词活用为动词,作吃讲。

  4.学生齐读一遍。

  5.教师将第1段诗意译一下。

  三、课文研习。

  1.赋的运用。

  《伐檀》全诗3段,每一段的开头两句都是直言之,直接地叙述,是采用赋的手法。

  坎坎,象声词,仿佛是现场录音,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伐木场面。我们仿佛听到了砍木声,呼号声,倒树声,折枝声,当然,我们也听到了叹息声:多么繁重的劳动啊!不仅要砍下树,而且要把树运到河的堤岸上,岸坡上,水边上,以便通过水路运出去。这些艰苦的工作,全凭人力完成,这确实是多么艰辛啊!然而,艰辛的劳动没有给奴隶们带来任何好处,血汗换来的劳动成果全被奴隶主老爷霸占,这是多么不公道啊!我们似乎从坎坎的伐木声中又听到了奴隶们愤恨不平的心跳声。

  从全诗来看,赋表现在各段对于某一事物进行铺陈,如伐木运木场面,尔庭县貆情形,以及责问与讽刺等,都是从各个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铺陈。一是直言,一是铺陈,是赋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2.兴的运用。

  河水清且涟猗,这句表现上写清清的河水,凉风吹过,卷起一层涟漪,实际上是暗示了奴隶们内心的不平,这水面的涟漪正是他们心中的涟漪的写照,因而有下面一连串的责问与讽刺。写水是为了写心,写心先写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兴的作用主要靠联想来实现。在特定的环境下,两种本来不相及的事物,通过联想,由此及彼。这里的河水与伐木者本来是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但在伐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伐木者的忿恚心声。

【《诗经》两首学案】相关文章:

《诗经两首》学案06-15

诗经两首学案06-12

《诗经》两首的学案06-07

诗经》的两首学案05-28

《诗经》两首学案范本05-26

诗经两首导学案推荐06-17

诗经两首素质教育新学案06-02

诗经两首06-18

诗经两首说课稿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