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鹿鸣读后感

时间:2023-07-06 11:41:11 文圣 诗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经小雅鹿鸣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小雅鹿鸣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小雅鹿鸣读后感

  诗经小雅鹿鸣读后感 1

  呦呦叫的小鹿们在野地里边吃艾蒿,一边相互呼应。人们也在一片琴瑟鼓笙中,一边宴饮,一边招呼嘉宾。这是《鹿鸣》给我们展现出来的一片热闹却一片典雅中和的气象。

  《鹿鸣》作为一首经典的宴饮诗篇,颂扬礼乐精神,但是并不在意对具体纲纪的强调,摆脱了对维系一个王朝政治各项法则的陈说,回归到了宴饮本身应有的安详和快乐。而这种安详和快乐,正是由宗族的团结支持,必要的武力支撑,以每一个参与者的品德支持形成的。宴会上的琴瑟合鸣,营造出一种热烈和睦的气氛,烘托出参与宴饮主宾都是高尚文雅之人。着意对一种生活境界的歌唱,而这种超越的生活境界就是礼乐和谐,人们世世代代不断追求的理想。

  宴饮是一种仪式。无论是交往、酬谢、庆贺,还是喜事、丧事,纯粹满足我们生理需求的吃喝已不十分重要。而突出的是,这种吃喝这种所特定形式表达的意义。人的饮食与动物的饮食之所以有不同,就在于它已不单是为了延续肉体生命的必需。从古到今,宴饮在中国从来都同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人们赋予它特定的'内涵,用它表达某种意义。尽管宴饮作为一种仪式,它的地位却没有祭祀那么正式和庄重,但宴饮却是祭礼无法替代的。如果说祭托是以庄重方式进行的仪式,那么宴饮则是以轻松方式进行的仪式。

  人们在觥筹交错、大快朵颐、笙歌乐舞之中,制造出为了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人们借了饮酒吃肉这一机会,突破平时的社会规范的约束,暂时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放松平日里紧张的情绪,让受到压抑的精神和肉体得到解放。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聚会通常选择聚餐作为更进一步的沟通一个重要途径。聚餐中轻松气氛,更让每一个人都融入其中,取得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宴饮便达到了人自身精神与生理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理想。

  据文献记载,周代各种典礼都离不开乐器的伴奏,诗篇《鹿鸣》歌唱伴奏这现象,更体现和谐这一概念。“鼓瑟吹笙”音乐对人们精神振奋,为宴饮更添愉快气氛,再加上适度饮酒对神经的放松,人与人之间超越了等级的隔阂,个人更容易融入群体中,这个和谐的环境使每一个都沉醉在精神的共鸣之中。通过以上的品读,《鹿鸣》所体现的和谐和理想之道对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正如美国人赫伯特所指出那样,“精神不再是一种受到利益影响的外在存在;恰恰是在礼仪之中,精神得以生动表现并获得它最大的灵性。”我觉得,这也能对《鹿鸣》解读中,道出这首宴饮诗歌的精髓。

  诗经小雅鹿鸣读后感 2

  麋鹿本有的生物习性和先民拟喻思维及图腾崇拜的文化背景,孕育了鹿意象喻比君子和女性的人文意蕴。古代文化观照下的鹿意象蕴涵着浓郁的母性文化特质,歌颂了西周君臣之间、群臣之间团结协作、和睦勤勉的深厚情谊。

  诗共三章,每一章均以“鹿鸣”起兴。既然说,鹿鸣是属于诗经之中最常见的比兴手法,那么,它必定是以鹿鸣来比喻另一个客体的。很明显,这首诗里的客体就是君王的国宴。而鹿鸣这一自然平实的意象与气势非凡的君主国宴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首先,就来看看“鹿鸣”这一意象有什么特点。从“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和“呦呦鹿鸣,食野之芩。”这三组意象里,不难发现鹿之所以鸣叫,是因为它发现了食物。并且,这鸣叫之中,不仅仅有享用食物时心情愉悦的叫声,还有呼唤同伴来一起享用这些美食的目的。这与后文之中君主与群臣良民共同享用美食佳肴,沐浴礼乐的情景是相符合的。再有一点,三句诗中,鹿所食的具体实物由“苹”(一种野草),到“蒿”(一种香草),再到“芩”(一种草药),是逐渐往高级发展的。结合后文中君主宴请臣民,寻求治国之道,树立治国典范,到最后举国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之中的发展进程来看,这也是往高级发展的。

  再仔细一点看,诗中三次写到了宴饮场面,虽然同为国宴,但情况也不尽相同。第一个宴饮场面,在用乐方面,记录的是“鼓瑟吹笙”;宴客方面,记录的是“承筐是将”。古代,笙属于俗乐,与雅乐相对。既然,宴会上出现了“笙”,那就有理由猜想,这宴会还不算是“大雅之堂”的级别。而且,宴客也只是选择了当时最普遍的形式。虽然也是君主的宴会,但可能由于当时其统治期间的各种矛盾和原因,天下虽是太平,可也不见得升平。因此,有宴,而无雅。到了第二个宴会场面,宴客之物已经有了“旨酒”。旨酒就是一种非常好的酒。在古代诗词之中,酒的意象不可小觑。古人都说“饮酒作诗”,可见,酒的点缀对当时诗歌的创作有着多么大的影响。而且,不同诗人笔下的酒也不一样。唐朝诗人李白笔下就是“金樽美酒斗十千”,“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都是好酒啊!而且还是千金不换的好酒!这与李白豪放的性格也是不可分割的。而再看看与李白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他笔下的酒则是“樽酒家贫只旧醅”等,大多为“浊酒”,这也很符合杜甫沉郁的风格。回到《鹿鸣》中的'酒——旨酒。这也能很好的体现衬托宴会的盛大,气氛的浓烈和谐,还有当时君王对人才的重视。到第三个宴会场面,不仅有旨酒,还有“琴”。琴有别于瑟,属于雅乐,体现的是庄重正式。在这个国宴之上,无论是从宴会宴客的内容,还是演奏的礼乐,都有明显的发展。让人从这一个小小的宴会之上,就能一窥当时国家逐渐繁盛的景象。

  朱熹《诗集传》云:“此燕(宴)飨宾客之诗也。”又云“岂本为燕(宴)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也就是说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整首诗的比兴手法,有轻有重,有雅有俗,回环往复。意象淳朴自然,意喻深远。这首乐歌被后世广泛用为宴饮宾客之曲,更被曹操引入《短歌行》之中,为后世广为流传。

  诗经小雅鹿鸣读后感 3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初识这首诗,还是源于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的“呦呦”二字。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与“蒿”同句,真是上天注定的缘分。就此诗而论,《鹿鸣》是很有诗经特色的一首小曲,描述的是统治者大宴宾客的融洽场面,朗朗上口。“呦呦鹿鸣”被冠在每一诗节之初,鹿发出呦呦的鸣叫声,这是多么宁静优雅的的景象。

  “呦呦鹿鸣”映衬“我”和“嘉宾”之间同娱共乐、和睦融洽的氛围,让我们读来感受到这种自然和人与人交往中这种平淡、纯净的美好。

  《鹿鸣》把这种君臣之间的关系寄托在“鼓瑟吹笙”“鼓瑟鼓琴”的音乐演奏中:君主举起酒杯大宴宾客、共襄盛举,臣子则对君王忠贞不二、像和老朋友攀谈交心那样辅佐君王。《鹿鸣》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君臣和谐的理想图景,几千年前的'这个场面,让现在的我们仍然啧啧称奇。上级和下级之间究竟应该怎样相处?读过这首诗,我们就能明白:领导者和下属之间应当是“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而不是勾心斗角、相互猜忌。宴席间,主人表现的彬彬有礼,把远道而来的宾客嘉宾安排得很周到,开诚布公,以诚相待,让宾客们看得出主人的真心实意;客人们则开怀畅饮、吐露肺腑之言。这正是上级和下级之间最理想也是最本真的关系。要做好现实的工作,领导者就不要仅仅纸上谈兵,把责任推给下级,把功劳留给自己,下属则应该和领导者融洽相处,敢于用正确、平和的方式和其他人发表和讨论对问题和工作的观点和建议。

  《鹿鸣》带给我们的更是一种交友的智慧。宾客来了,我拿出最好的礼乐招待,拿出美酒大家一起喝;客人来了,也从不拘谨,畅谈畅饮,亲如兄弟。这是只有真心朋友才能做到的。怎样交到真心朋友?同样是“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交朋友,就要讲分享、讲奉献,甚至于“为朋友两肋插刀”。我把最好的给你,你把真爱的给我;我把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你,你也绞尽脑汁为我出谋划策。交朋友就是要推心置腹、互相尊重:这是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适用的真理。

【诗经小雅鹿鸣读后感】相关文章:

《诗经·小雅·采薇》原文及赏析07-22

诗经《小雅苕之华》的原文及译文11-01

《诗经小雅鹤鸣》全诗及翻译赏析03-09

漩涡鸣人作文04-08

《诗经》02-15

声乐哼鸣练习方法09-19

美丽的翠鸣湖作文09-25

美丽的翠鸣湖作文03-08

美丽的鸣翠湖作文03-31

我的漩涡鸣人作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