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英镑观后感

时间:2022-11-19 12:43:3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百万英镑观后感3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百万英镑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百万英镑观后感3篇

百万英镑观后感1

  今天,我读了《百万英磅》,几乎是笑着读完的,马克·吐温的文笔十分幽默,并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用百万大钞把势利眼毙掉的”情形。者用漫画笔法勾勒了不同人物在“百万英镑”面前的种。种丑态,幽默滑稽,趣味横生,就如同一幅世态讽刺画,生动的表现了小市民的见闻,令人忍俊不禁。

  《百万英镑》描述了一个流落伦敦的美国人亨利·亚当,因故迷失方向后,幸被轮船遇救,然后随船来到英国伦敦。他身无分文,特别孤独,两个富有的`兄弟借给了他一张一百万英镑的支票,并以他在三十天内不将一百万的支票兑换成现金而能否活下去打了一个赌。

  他先去饭店吃饭,老板先对他很刻薄,之后,当他“小心翼翼地说“请找钱吧。”老板恢复了常态,连连道歉说他找不开这张大票,不论我怎么说他也不接。他心里想看,一个劲地打量那张大票;好像怎么看也饱不了眼福,可就是战战兢兢地不敢碰它,就好像凡夫俗子一接那票子上的仙气就会折了寿。我说:“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可这事还得办哪。请您找钱吧,我没带别的票子。”

  他却说没关系,这点小钱儿何足挂齿,日后再说吧。我说,我一时半会儿不会再到这儿来了;可他说那也不要紧,他可以等着,而且,我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想点什么就点什么,这账呢,想什么时候结就什么时候结。”看到这我忍俊不禁,也不禁对势力眼的店主很鄙视。

  之后,亨利去了服装店,要买衣服,却屡遭白眼,给他的衣服不合身也很不好看,当他拿出百万大钞时,“他笑着接了过去,这是那种无处不在的笑容,笑里有皱,笑里带褶,一圈儿一圈儿的,就像往水池子里面扔了一块砖头;可是,只瞟了一眼钞票,他的笑容就凝固了,脸色大变,就像你在维苏威火山山麓那些平坎上看到的起起伏伏、像虫子爬似的凝固熔岩。我从来没见过谁的笑脸定格成如此这般的窘状。”这时店主来了,一脸谄媚的笑容“先生,请把这些东西脱了,都扔到火里头去吧。请您赏脸穿上这件衬衫和这身套装;合适,太合适了——简洁、考究、庄重,完全是王公贵族的气派……看看,喏!绝了——真是绝了!我这一辈子还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衣服哪!……您圣明,先生,圣明;我敢说,这套衣裳还能先顶一阵儿。”读到这,我不禁感叹人们的势利,有钱人就巴结,见到穷人就翻白眼。真是不平等的社会啊

  马克·吐温着重揭露了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这些情节是滑稽可笑的,正体现人们的势利眼。我不禁想到一些医生为了钱,可以为病人做不必要的检查,给病人吃不必要的药,把假的弄得比真的还认真!在这种丧失医德、人性的医生眼里,金钱比生命更可贵!这种行为不知比《百万英镑》中的现象要恶劣多少倍!最近看到一则新闻,中考优秀生被冒名顶替,由于顶替人的父亲有钱,便可以使自己的子女冒名顶替别人,不仅分数顶替,姓名、身份、户口……全部被替代了。受害者十余年沦落为黑户在外打工,因为是黑户备受欺凌,另一个却能受教育、拿工资……

  马克吐温著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是一部很好的作品。文章对“金钱就是一切”“金钱是万能的”的想法进行了讽刺,其实,这个世界上比钱更珍贵的有很多:道德,友谊,诚信。所以我想,在金钱与良知,道德之间,大家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百万英镑观后感2

  影片明显地批判了人们的资本崇拜心态,但又没有仅仅停留于此。而是同时展现了另一种与流俗之见不同的脱俗之见。在原著中,女主角波茜亚的身份是公使女儿的客人,同时也是百万钞票真正主人的继女。而在影片中,她的身份却是公使的侄女,也不是百万钞票真正主人的女儿。这让她在与亚当斯的关系中,经历了从相互了解到产生误会,最后和好如初的曲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表现出对亚当斯的爱,不是因为他拥有外在的财物,而是内在的品格。也就是说,她在乎的不是亚当斯“有什么”,而是亚当斯“是什么”。当然,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一个人有什么,决定了他是什么。这种本末倒置的看法,常常会欺骗人的眼睛。因此,除了波茜亚之外,没有人认清亚当斯的真实面貌。也就是说,没有人真正认识到这个“人”的真实面貌。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影片将这种可悲用幽默讽刺的方式表现出来。波茜亚在亚当斯无限风光的时候,误会亚当斯骗了她而离开他。而当别人都认为亚当斯是骗子时,波茜亚却认识到他对自己是真诚的,又回到他的身边。

  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受金钱的考验。这不仅让人联想到坊间流行的那句话“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后面笑。”无论古今中外,金钱在爱情和婚姻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婚后的家庭生活中,更是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可是,青年男女在择偶的过程中,如果一味地以对方的经济条件作为衡量的标准,那么很难会有美满的'结局。灰姑娘的故事只会出现在童话和肥皂剧中,而在现实中,更多的是一心想嫁入豪门的女明星,被扫地出门的例子。当然,有种情况是,在热恋中的男女并没有更多地考虑经济问题。但双方的父母和家人作为过来人,对婚姻的看法却更加地现实。在影片中,这种情况也有体现,当公使夫人发现亚当斯一文不名时,便立即阻止波茜亚去和亚当斯会面。在现实中,从来都不缺少嫌贫爱富的公公婆婆和丈人丈娘。在中国,女方向男方索要“天价”彩礼,似乎已经是大江南北约定俗成的规矩。拥有房车和存款,已经成为很多人择偶的必备条件。可是,很多表面上似乎很富有的成功人士,不过是看起来很风光,但其实很可能是负债累累的“老赖”,连飞机和高铁都坐不了。在影片中,对亚当斯不屑一顾的公爵,细心地发现他从未给过女佣小费。其实,当我们在看一个人时候,如果不被他外在的“有什么”所迷惑,而是发现他“是什么”的时候,就能真正地看清这个人的本质,而不是表象。

  波茜亚所看到的,是亚当斯诚实善良的品格,她认为这样的一个人,虽然现在不名一文,但诚实善良,踏实肯干,将来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而亚当斯从来都没有想着靠手中的那张百万钞票来招摇撞骗,而是希望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波茜亚正是看到了亚当斯身上的优秀品格,才不顾双方之间的门第悬殊,而对亚当斯以身相许。最后,故事以两人幸福的结合在一起而收场。而打赌的两兄弟,在这对情侣走后,仍然在讨论谁输谁赢的问题。影片的结尾,给人们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如果没有那张钞票,亚当斯和波茜亚真的能走到一起吗?

  由此说来,在婚姻中对于财物既不可过于看重,视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也不能完全忽视,而要适当考虑。总之,脚踏实地的勤奋工作,要比拥有一张不能兑换的空头支票要可靠得多。至少,亚当斯在归还钞票之后,不用再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

百万英镑观后感3

  马克吐温著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是一部很好的作品。通过小办事员的种种“历险”嘲弄了金钱在资产阶级社会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作用。对“金钱就是一切”“金钱是万能的”的想法进行了讽刺,揭穿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面容。

  本片拍摄于1953年,根据马克·吐温的小说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改编。本片由去世不久的好莱坞传奇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主演。派克一生出演过六十多部影片,其中不乏多部经典电影,如爱德华医生、罗马假日、乞力马扎罗的雪等。派克曾四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并凭借杀死一只知更鸟夺得1962年奥斯卡影帝称号,并被美国电影学院奖选为百年影史“一百个银幕英雄与坏蛋”头号银幕英雄。格里高利·派克从影几十年从未传出过任何丑闻,这在鱼龙混杂的好莱坞中更显得出淤泥而不染。派克从容高贵的气质让全世界影迷为之倾倒,成为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标志。

  本文想说的是其他。

  百万英镑的情节大家都知道,有些淡忘的倒是穷困潦倒的男主角亚当和贵族小姐的爱情故事,那是作品里唯一被歌颂的没有沾染铜臭味的美好的`东西。

  其他的情节在今天看来是很熟悉的,就像发生在身边的事,比如追债,势力眼,股市的骚动与疯狂,追逐利润的股东等等,这些明显是作品揭露批判鞭笞的金钱社会的丑恶现象。

  思考之余我开始又困惑。

  比如追债,现在看去,那些咄咄逼人唯利是图的追债的表现太正常了,难道他们倒应该象一个局外人那样无关痛痒不闻不问吗?既然五十年前批判的东西,为什么五十年后变成了正常的东西呢?是社会进步吗?如果是,那么马克吐温就不是黑色幽默文学家,而实在是一个预言家,好比五十年前的科幻作家就已经预言五十年后人类可以乘坐热气球升上天空一样,百万英镑原来也在预言五十年后的人类经济生活,而对应那些科学幻想作家而言,马克吐温也许应该叫经济幻想作家了。

  再看势利眼。今天的社会虽然主流意识依然批判它,但是势利眼的数量没有减少。在房地产业,在保险业,在旅游业,难道不都是以贫富来判断服务对象的吗?“势利眼”不正是这些行业的职业标准吗?这很奇怪吗?势利眼并不害人,他只是用贫富来判断周围的人,这与道德伦理相违背的。拿奥运会来说,媒体总是用成败来评判运动员的,拿到金牌,就进了荣誉殿堂,留下手模,记住的人最多,走进演播室的次数最多,接拍广告的次数最多;银牌其次;铜牌差些。至于那些付出汗水和努力却没有成绩或成绩很好却时运不佳的人呢?更有那无数平凡的运动员除了训练却从未辉煌过的人,他们呢?

  我不探究贫富的原因,也不是在讨论成败的根源,我想说的是判断的标准。

  成王败寇,这是一个标准,无关是非黑白。

  就象成绩对于运动员一样,贫富自然也是一个标准,它也无关不劳而获的继承或是剥削。古人不早就有“劳心劳力”说吗?

  现在的失败者除了自责无能或运气不佳以外,谁会去质疑这样一个标准呢?原本他们心里也是准备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或别人的成败的。

  回到百万英镑来。

  57年后的今天再看1953年的电影,我不觉得这是在批判,而更像一个经济预言,于是我为马克吐温担忧,既然他的本意是揭露和批判,怎么今天却变成了预言呢?这是社会在进步时和他开的一个玩笑?还是和所有文学家开的玩笑?还是作为一个读者我的思维发生变化了?

  我也为那些文学家担忧,为那些爬格子的人。

  因为我也是其中之一。

【百万英镑观后感】相关文章:

《百万英镑》心得03-24

百万英镑词句摘抄大全08-12

百万英镑好词好句赏析11-09

《百万英镑》读后心得04-28

百万英镑观后感09-05

百万英镑读书心得10-12

《百万英镑》读书心得12-19

读《百万英镑》有感04-20

百万英镑的读后感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