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观后感优秀

时间:2023-10-30 09:14:1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后一公里观后感优秀范文

  观看一部优秀作品之后,我们会受益匪浅,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每个观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与想法。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公里观后感优秀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后一公里观后感优秀范文

最后一公里观后感优秀范文1

  周彤彤一声撕心裂肺的“怀民”,让我禁不住泪流满面,借助昏暗的影院环境失声痛哭。一部反映农村精准扶贫题材的电影《最后一公里》于20xx年11月16日在全国首映。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是根据宜宾市脱贫攻坚真实故事改编的,由宜宾与中影集团共同策划拍摄,是宜宾首部院线电影。

  元月5日,我有幸在城中央太平洋影城观看了这部电影,感觉这是一部很接地气的佳作,为出品本部电影的制作人点赞,为宜宾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展现出来的敢为人先精神竖大拇指。电影《最后一公里》观后感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影片中宜宾市珙县鹿鸣镇珙桐村第一个女大学生周彤彤返乡,与农科所工作的男友怀民带领乡亲们修建茶园致富,为了改变山村交通闭塞面貌,在打通链接山外最后一公里的道路中,男友与几位村民不幸被滚石砸中壮烈牺牲,周彤彤在痛失男友和村名逼债的双重打击下精神彻底崩溃——疯了。影片开始展现出来的最后一公里,表面上是道路的最后一公里没有被打通,随着剧情发展,揭示出脱贫攻坚真正没有打通的最后一公里,实质却是广大村民的心结,这个心结就是村民对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对政府的信任。如果这两点不通,扎在村民心里的那颗刺,就永远拔不掉,扶贫攻坚的任何措施注定是徒劳的。先谈一谈信心问题。信心就是动力,没有信心,干什么事情都没有底气,脱贫致富也不例外。

  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每位生活在大山深处贫困户们的千年梦想,广大立志扎根乡野的热血青年跃跃欲试,并为之做了很多尝试。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正如影片中周富贵调侃主人翁李双红那样——“喂鸡鸡瘟,种树树枯”,希望一次次熊熊燃起,却又一次次无情熄灭,村民们的身心受到一次次摧残,信心受到一次次打击。在万般无奈之下,广大农村壮劳动力不得不舍家弃口,背井离乡,留下老人和孩子,走上外出务工的道路。再说一说信任问题。人无信而不立,信任是人与人沟通的基础,是人与人心灵碰撞的前提。精准扶贫初期,广大贫困户对下派干部和村干部缺乏足够信任,往往持怀疑态度。一是认为下派干部结对帮扶,就是为了应付中央精准扶贫的任务,做做样子,走走过场,不是真心诚意帮助自己脱贫致富奔小康;二是个别政治素质低下的'村官甚至利用精准扶贫机遇,为自己的亲朋好友捞好处,把不该享受贫困户政策的亲戚申报为贫困户,伤害了广大村民的心,拉远的政府与村民的距离,这点影片中有体现。三是村民闭塞的认知水平,对政府部门推荐的致富项目不放心,不信任,特别是收益时间长的脱贫项目,心中更是一片迷茫,害怕担风险,对他们而言也扛不起风险。 由是观之,只有把村民的信心扶起来了,村民对政府的信任扶起来了,脱贫攻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影片还展现了扶贫新思路:

  1.只有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才能实现可持续增收,达到终极脱贫的目的。

  2.只有个体扶贫向集体扶贫转变,才能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强扶贫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3.只有原材料扶贫向深加工扶贫转变,才能实现村民收益的最大化,加快脱贫的速度。另外,互联网+在扶贫攻坚中的应用,也跟我留下了很深印象。

最后一公里观后感优秀范文2

  看过不少关于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影视作品,但这部《最后一公里》还是比较有特色的。影片没有一味的贩卖苦情,更没有大肆强调致贫的客观因素,而是从人的心灵深处,思想层面着手,将脱贫的重点从简单的发放贫困补助金转变成技术扶贫,科技扶贫,思想扶贫,心灵扶贫,从而真正找准了贫困的根源,摸准了扶贫的脉门,最终让广大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共同富裕的自强之路。

  李双洪原本是四川珙县珙桐村的一名普通党员。作为一名留守青年,他留在本地的初衷是照顾家里的老人周七爷。刚开始的时候,他也是做什么都失败,更因此遭遇了不少的嘲笑和讥讽。在脱贫攻坚战打响的那一刻,李双洪身上那种不服输、打不败的精神,加上他本身所拥有的科学技术,使他临危受命出任了村党支部书记,至此,他开始了领导村民脱贫致富的崎岖坎坷路。

  尽管是一部以脱贫攻坚为主要内容的影片,但《最后一公里》既不苦情更不悲情,影片反而充满了诙谐的喜感,将笑与泪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将四川人民乐观、积极的心态展示的淋漓尽致。

  《最后一公里》轻松愉悦氛围的营造离不开人物角色的精彩人设。耙耳朵的周富贵和辣婆娘向海姣是一对夫妻,也承包了影片的大部分笑点。周富贵虽然是村主任,却思想落后,不通情理,一心只想为自己,更看重自己的面子,是脱贫攻坚战中一颗难拔的钉子。向海姣则恰恰相反,与周富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让这对夫妻的生活日常充满了磕磕绊绊,嬉笑怒骂,也成为影片的特色之一。而片中最难拔的一颗钉子则是周大奎,想脱贫致富的他,却一心只想靠政府靠救济,好吃懒做,还居心叵测,他心里的那最后一公里才是李双洪等人最难打通的'。

  李双洪也并非十全十美的高大全人物。他优点丰足,但也有自身的缺点。这样的人设,反而让李双洪看上去更加的真实可信,也更容易将人设和剧设带入到观众的心里。除去以上几个角色之外,周晓莉、周七爷、邵云峰,以及周晓莉的姑姑周彤彤等,人物角色也都非常的饱满鲜活,立体丰盈,从而为观众呈现出了一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群像。

  精彩的演绎,丰富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后一公里》的出彩程度,进而让这部主打脱贫攻坚的主旋律电影更加的贴近生活,反映现实,感染观众,励志人心。

  实践证明,脱贫攻坚光靠资助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而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加持下,影响致富的最后一公里,即便是穿山越海也不是难事。但是,要想打通好吃懒做者心理的最后一公里,彻底拔掉他们心中的那根毒刺,却难上加难,甚至难于登天。而这,恰恰也是最考验李双洪的。事实上,脱贫攻坚胜利与否,关键就在于在物质扶持的同时能否转变农民固有的封闭思维。《最后一公里》在这方面则给出了良好的示范和积极的借鉴示范作用。脚下的路易修,心里的坎难平,脱贫攻坚战,就是要设法打通贫困者心底的那“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观后感优秀范文3

  《最后一公里》以拍真事、讲真话、诉真情的方式,坚持用“小角度”彰显“大方向”,用“身边事”诠释“大道理”,用土语方言析事明理,用群众语言表现群众生活,展现了宜宾人民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践与探索;体现了宜宾人民面对困难不畏艰险、永不言败的英雄本色;讴歌了宜宾人民创造新生活、迈入新时代的自信与坚定。观点鲜明,言之有物,以小见大,意义深刻,值得一看。笔者认为,当下宜宾人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还须进一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扶贫要“壮志”,精神要上门。

  一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对口帮扶单位和责任人员要切实加大对帮扶农户的思想教育,通过政策宣传、交心谈心等方式,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自信。二要加强自立自强教育。坚决摒弃“困要困到‘助’,政府好照顾”以及“等靠要”的思想,牢固树立“我要脱贫”意识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鼓励贫困户用自己的手、流自己的汗、建自己的家园,着力营造真扶真干、脱贫致富的`良好环境。三要激发脱贫主体作用。在实施脱贫产业布局、项目选址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建设等涉及贫困农户切身利益的方面,要充分尊重贫困农户的意愿,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贫困农户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扶贫要“增知”,培训要进门。

  一要加大技能培训力度。要通过惠农政策、技术培训、结对帮扶等措施,培养一批乡土人才、技术明白人、致富能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思路,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创业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并利用在外乡友、成功人士等人脉资源,组建商会,实现对口帮扶、“点对点”劳务输出。二要加大贫困学生帮扶力度。要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全覆盖的教育资助体系,建立贫困学生信息库,对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结对扶贫,确保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三、扶贫要“兴业”,产业要有门。

  一要抓好产业规划。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贫困村优势资源、自然条件、发展状况、群众基础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走特色产业发展路子。二要抓好结构调整。在优化贫困村产业结构中,做到长、中、短期相结合,种、养、加工相结合。根据各村主导产业发展和优势资源情况,因地制宜,抓好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要坚持一村一品,甚至多村一品,避免脱贫项目小而全、多而杂的现象。三要抓好龙头带动。通过扶持,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争取更多贴息资金,加大对本地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对产业项目有直接关联的企业进行优先考虑和安排,促进企业发展壮大。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让贫困户从产业化扶贫中得到更多实惠。四要完善帮扶机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土地托管、订单帮扶等多种形式,将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工作衔接起来,建立贫困户与产业发展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人口分享产业发展的收益。

【最后一公里观后感优秀】相关文章:

最后的时光作文(优秀4篇)10-11

最后的元旦优秀作文11-07

最后一次春游作文(优秀)10-27

最后一滴水优秀作文05-29

小学最后一学期优秀作文(通用37篇)02-07

最后一个儿童节优秀作文11-27

(经典)最后的时光作文08-30

最后的坚持作文11-25

最后的梦想作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