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脱壳课文-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课文

时间:2021-01-19 13:08:5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金蝉脱壳课文-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课文

  导语:《金蝉脱壳》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课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金蝉脱壳课文-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课文

  【课文原文】

  金 蝉 脱 壳

  我最爱捉蝉。有一天,我无意中捡到了几个透明发亮的壳。叔叔们说,那是蝉虫脱的壳。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我决心要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这天傍晚,下了一阵毛毛雨。雨过天晴,空气十分新鲜,我向菜园跑去。菜园里的柿子树枝繁叶茂,在夕阳映照下显得更加翠绿。我的目光顺着树干上下搜索着。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正沿着柿子树往上爬。当爬到一个枝丫上时,它用脚紧紧抓住树皮上的一处裂口,停在那里不动了。我轻手轻脚地爬上树,躲在一个枝丫后面,聚精会神地盯着这只蝉虫,等待着金蝉脱壳这一时刻的到来。

  开始脱壳了!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也在很快地变化着,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变成了深绿色。接着,头钻出来了,前面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刚出壳的蝉儿除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外,全身都是灰白色的,折叠的翅膀也只有一点点。但是,很快就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又小又嫩的翅膀逐渐大了起来,很快盖住身子,像两把扇子长长地拖在身后。蝉儿的肚子在不停地颤动着,每颤动一次,身上的颜色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渐渐地变成了深绿色,变成了棕黑色。翅膀上出现了排列整齐、图案精巧的斑纹。蝉触角也显现出一道道灰白色的光环。

  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我高兴得几乎叫起来。

  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它是那样五彩缤纷,就像雕刻家给自己的艺术品涂上了油彩一样。而留在一旁的蝉壳,透明发亮,闪着金光。这阵儿,蝉儿长久地趴在树上,恢复着体力,准备开始它的歌唱生涯。

  【课文解析】

  一、教材整体解读:

  《金蝉脱壳》这篇文章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清晰细腻地为我们呈现出金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对金蝉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三个不同时期金蝉的行为作了详细叙述,在对关键场面中动作的描写都各有特写,字里行间充分洋溢着作者对观察到金蝉脱壳过程的喜悦以及对大自然神奇的热爱与赞叹之情。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积累一些生字词,了解到大自然中类似金蝉脱壳等现象的神奇,从中得到强烈的震撼,还能学习到作者观察事物认真细致的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启发:只有观察得认真细致,才能写好文章。

  二、拟定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10个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了解表达方法,理清表达顺序,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乐于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真细致的精神。

  4. 了解表达方法,理清表达顺序,架起读写桥梁。

  三、课题意思:金蝉脱壳的本意是: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此计用于军事,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的战略目标的谋略。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决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内容,稳定对方,使自己脱离险境,达到己方战略目标,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转移的机会出击另一部分敌人。“壳”有两种读音,除金蝉脱壳qiào,文中都读”ké”。

  四、文本细读:

  我最爱捉蝉。(开头的这句话为下文作者细致观察金蝉脱壳作了铺垫。)有一天,我无意中捡到了几个透明发亮的壳。叔叔们说,那是蝉虫脱的壳。(一个“无意”其实写出作者细心观察的特点,看似“无意”却“有意”)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这段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金蝉脱壳的`意思,可见作者对蝉儿的喜爱。作者抓住了“钻、爬、脱、换”这四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蝉儿脱壳的过程。“夜幕降临”则写出了蝉儿脱壳的时间,由此可见作者的细心观察,同时也照应了开头的“最爱”。)

  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我决心要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神奇有趣”是个关键的词眼,文章紧紧围绕这个词眼来写。同时这个自然段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决心”也为下文作了铺垫。)

  这天傍晚,下了一阵毛毛雨。雨过天晴,空气十分新鲜,我向菜园跑去。菜园里的柿子树枝繁叶茂,在夕阳映照下显得更加翠绿。(这段环境描写又一次交代了蝉儿脱壳的时间,可见作者细致的观察。)我的目光顺着树干上下搜索着。(这是作者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的实际行动。照应了第二自然段)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正沿着柿子树往上爬。(“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是对蝉儿的外形描写,在作者的眼中蝉儿是可爱的,同时也预示着蝉儿到了脱壳的最佳时机。)当爬到一个枝丫上时,它用脚紧紧抓住树皮上的一处裂口,停在那里不动了。(紧扣蝉儿的动作“爬、抓”来写,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我轻手轻脚地爬上树,躲在一个枝丫后面,聚精会神地盯着这只蝉虫,等待着金蝉脱壳这一时刻的到来。( “轻手轻脚地爬上树、躲、聚精会神地盯着、等待着”,作者这段的细节描写又一次照应了第二自然段的“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开始脱壳了!(一个感叹号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与激动。这句是总起句。)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抽搐”的意思是不随意收缩。)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也在很快地变化着,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就变成了深绿色。(时间之短而颜色变化之大,的确神奇有趣。)接着,头钻出来了,前面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蝉儿的眼睛比作又黑又亮的花椒籽,写出了蝉儿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蝉儿的喜爱之情。)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作者按蝉背→头→脚→尾的的顺序写,侧重点情景各不相同。)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这句引起下文,总起的作用)。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敏捷地扑”:动作的迅速,反映灵活而且有力;“用力一抽”:金蝉脱壳的过程是艰难的,但金蝉为了能获得新生它表现得果断而勇敢。这一切多么神奇有趣。“抖、伸、仰、扑、抓、抽”动词的准确,无一重复,这段可以说是文章写得最精彩的地方,作者用词准确,观察细致,叙述有序简洁却不乏生动,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要熟读背诵)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经过脱胎换骨,蝉儿累了“静静地趴在”, 而“依依不舍”赋予蝉儿人的情感,更隐含作者依依不舍之情,与文中开头“我最爱捉蝉”呼应。)

  刚出壳的蝉儿除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外,全身都是灰白色的,折叠的翅膀也只有一点点。但是,很快就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又小又嫩的翅膀逐渐大了起来,很快盖住身子,像两把扇子长长地拖在身后。蝉儿的肚子在不停地颤动着,每颤动一次,身上的颜色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渐渐地变成了深绿色,变成了棕黑色。翅膀上出现了排列整齐、图案精巧的斑纹。蝉触角也显现出一道道灰白色的光环。(这段着重描写脱壳后的蝉儿翅膀、颜色的变化,详略恰当,重点突出。读这段文字,可以想象到那神奇的过程,这是作者细致描写的精妙之处,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却令人称奇。)

  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我高兴得几乎叫起来。(“这”是指整个金蝉脱壳的过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感受不会如此强烈。“神奇有趣、奇特动人”两个词中都有一个“奇”,蝉儿脱壳奇,在作者的笔下,描写的更奇。)

  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它是那样五彩缤纷,就像雕刻家给自己的艺术品涂上了油彩一样。(再次仔细地看,看的是一件“艺术品”,这是文中第二次写蝉儿的外形,此时作者的喜爱之情已溢于言表。)而留在一旁的蝉壳,透明发亮,闪着金光。(这也是文中第二次写蝉壳,与第一次“透明发亮”比较,这里还有闪着金光,既是对前文的呼应,更是一种升华,那是带着生命重生的光彩。)这阵儿,蝉儿长久地趴在树上,恢复着体力,准备开始它的歌唱生涯。(这里预示着新生命的重新启程,让我们不仅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

  《金蝉脱壳》一文,作者紧紧扣住一个“脱”字,按照“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的顺序,重点写了蝉儿是怎样脱壳的。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感受脱壳的顺序,而且要通过品味生动的语言,感受蝉脱壳过程的神奇有趣,体会并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观察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并在习作中学会有顺序、有详略、有情感的表达。

【金蝉脱壳课文-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课文】相关文章:

夹竹桃课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09-29

课文《金蝉脱壳》优秀教案03-01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02-17

蜡烛课文-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09-29

回声课文-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01-31

五年级上册语文《新型玻璃》课文10-18

五年级上册语文《师恩难忘》课文10-29

五年级上册语文《仓颉造字》课文03-18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莫高窟》课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