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教案

时间:2021-01-17 15:31:4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广角》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广角》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广角》教案

《数学广角》教案1

  一、设计说明

  排列和组合的方法不仅在生活中运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l、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各项教学内容全部贯穿于活动当中,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关注合作,促进交流: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我运用小组共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把积极思考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组织活动,引发思考: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主体,我组织了许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数学学科所独有的特点——数学思考。

  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114页。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中重、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有趣的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小红的衣柜里放着五件衣服(出示图片),她可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活动策略:①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

  ②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

  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三)、课堂实践,巩固新知。

  l、破密破。(课件出示课件密码门)

  (1)学生用数字抽拉卡拉一拉,并记下结果。

  (2)学生汇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课件展示密码)

  (3)生生相互。

  2、早餐搭配。(课件出示情境图)

  (l)老师提出要求: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2)学生独立练习,在书上连一连。

  (3)学生汇报早餐搭配。

  3、路线选择。降件展示游玩景点图)

  (l)师引导观察:从儿童乐园到百鸟园有几条路线?从百鸟园去猴山有几条路线?

  (2)学生独立思索后小组交流

  (3)全班同学互相交流

  4、评选小小节目主持人活动。

  师提出要求:主持人要求一名男同学与一名女同学搭配,每小组根据男、女生人数设计搭配,由组长作好活动记录。

  (1)小组活动,老师参与小组活动

  (2)各小组展示记录

  (3)师生共同

  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片:

  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

  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

  学生讨论

  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

  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思考汇报

  4)找出最优方案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

  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

  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充练习

《数学广角》教案3

  【学习目标的设置】:

  (一)设置学习目标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陈述

  探索简单情景下的变化规律,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2.教材分析

  “鸽巢原理”以前是属于奥数学习的内容,但新教材把这一知识点也纳入其中,所以只有认真地去研读了教参,学习了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目标,目标有两个:一是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是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3.学情分析:鸽巢原理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难以理解鸽巢原理的真正含义,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他们自己提前先学了,在具体分的过程中,都在运用平均分的方法,也能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得出结论。但是这些学生中大多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平均分能保证“至少”的情况,他们并不理解。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鸽巢原理”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鸽巢”,要用几个“鸽巢”。

  (1).年龄特点:六年级学生既好动又内敛,教师一方面要适当引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思维特点:知识掌握上,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总结规律的方法接触比较少,尤其对于“数学证明”。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的引导,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要让学生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学习方法

  1.借助学具,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分析、推理、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2. 适时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和假设法进行比较,并通过逐步类推,使学生逐步理解“鸽巢问题”的“一般化模型”。

  3.引导学生构建解决鸽巢原理类问题的模式:明确“待分的物体”→哪是“鸽巢”→ 平均分 →商+1

  4.完善评价体系,进行小组捆绑,激励学生全员参与,体验成功的乐趣。

  5.师生课前准备:①学生:每组5根小棒、4个杯子;课件②学生记录自己是哪一个月出生的。③教师准备1副牌。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实践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三)评价任务:

  任务1:学生能否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出鸽巢原理的推导过程。

  用教具动手演示推导过程。最后用标准的数学语言描述推导过程。

  【评价学习目标1:整理鸽巢原理推导过程。】

  任务2:能够说出鸽与巢的关系。

  【评价目标2,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思议导学)

  用一副牌展示“鸽巢原理”。 (师生合作完成魔术)

  师:同学们喜欢魔术吗?今天老师客串一下魔术表演,想见识见识吗?请全班同当老师的助手,每一个小组有一副牌,大家知道一副扑克牌有54张去掉两张王牌,剩52张,现在用它变一个魔术。这个魔术的名字叫“猜花色”。在组长的组织下每人随意抽五张牌先反扣在桌上。我猜,每位同学的手中至少有两张花色是相同的。是这样的吗?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请翻牌看看,老师猜得准么? 生:猜对了。

  生:猜对了,给点掌声吧。老师为什么猜的那么准,想知道吗?其实这里面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原理----鸽巢原理(板书课题)相信你们认真学习后,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 老师通过一个魔术展示了在生活里 “鸽巢原理”问题中的一种,勾起了学生对这个魔术很好奇心,为原本枯燥的数学课注入了活力。)

  师: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指名读一读)

  (设计意图: 建立明确的目标,就会引起师生注意的集中性和指向性,引起对某类知识,某种能力的强烈注意。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最省力地完成“三个维度”的目标,最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动手实验、 探究新知(学思新知,善思互动)

  师:为研究这个原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

  生:小棒和杯子(板书:小棒、杯子)

  师:那我们今天就用小棒和杯子做几个有趣的数学实验来研究这个原理。

  (一)第一步:研究4根小棒放入3个杯子中的现象。

  1、请看大屏幕:

  师:把4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请小组的同学摆摆看,在动手之前请看活动要求:

  ①4人为一组摆一摆,要求将小棒全部放进去,允许某个杯子空着。

  ②边摆边记录下来,(记录时:可以用 1表示小棒,用0 表示杯子(画一画)看看一共有几种摆法?

  师补充:每个组要认真记录不同摆法。希望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愉快,开始

  2.汇报展示

  要求学生边摆边说,老师同时在黑板上板书草图。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放法:

  师:大部分学生都摆完了,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摆的?

  学习小组派代表到台前展示成果。要求学生边摆边说,老师同时在黑板上板书草图。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放法:

  4 0 0 3 1 0

  2 2 0 2 1 1

  (引导学生明确虽然摆放的顺序不一样,但是同一种放法)

  师:老师欣赏这组同学的操作步骤,按一定顺序,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师:还有别的放法吗?

  生:没有了。

  (3)引导观察,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观察4种方法,从而得出:总有一个杯子里面至少有2根小棒。

  师:是的,这4种放法,不管怎么放,你有什么发现?)

  1组:……(可能会出现不同发现)

  2组:我们发现不管怎么放,总会有一个小杯子里面至少有2根小棒。

  强调至少!总有

  师:说啥?再说一遍。

  生:……

  师:还有谁发现了什么?

  生:……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鼓励每个小组都说出自己的看法,因为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只有通过多种思维的碰撞,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对鸽巢原理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刻。)

  师:再次观察四种方法,哪种方法能直接得到这个结论。

  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引导平均分)

  师:关于平均分有没有问题?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平均分这一种方法,就能得出总有一个杯子里的至少有2根小棒这个结论。

  (二)第二步:研究5根小棒放入4个杯子中的现象。

  1、课件出示:5根小棒放进4个杯子里你感觉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再往下继续研究,5根小棒放在4个小杯子里你感觉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猜测:5根小棒放在4个小杯子,不管怎么放,肯定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师:对不对需要实验验证,我们还要像刚才那样一一把所有摆法都列举出来吗?用什么方法操作验证这个结论对错就可以了。

  生:用平均分的方法就可以了。

  师:咱们试试看,小组合作交流,用这种平均分的方法操作验证,并像黑板上那样记录在学案里。

  2、展示摆法,引导观察发现: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展示分享一下?

  生:5根,每个小杯子放一根,剩下的一根放在其中的一个小杯子。(实际演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分法一样的,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 板书:平均分)

  课件演示

  师:,既然用平均分的方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会用算式表示这种方法吗?

  生:5÷4=1……1

  师:能解释算式里每个数的意义吗?

  生:5表示小棒数,4表示杯子是,商1表示平均每个杯子放进1根小棒,余数1表示还剩1根小棒。

  师小结: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杯子里一定至少有2根”,先平均分,余下1根,不管放在那个杯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杯子里一定至少有2根”。 )

  3、学以致用---照这样的思路,继续往前走:

  课件出示:把7根小棒放进6个小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根,。

  100根小棒放进99个小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根。

  师:这么大的数字,同学们这么快就得出了结论,你是不是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小棒的数量与杯子的数量有什么关系?))还要操作验证吗?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独立解决以上问题,在展示汇报时学生要说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4、引导学生知识点小结:

  师: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放进的小棒数怎么算,你用谁加上谁就是我们想要结果?

  生1:平均分

  师:刚才他这样分,是怎么分的啊?(强调:“平均分”)

  生2:商加余数 ( 在这里老师不作过多解释,

  生3:商加1 表明持“待定”态度)

  (三)第三步:研究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不是多1的现象

  质疑:提出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不是多1的现象

  师:研究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如果小棒数不是比杯子数多1,而是多2、3……结果还是这样吗?请同学们接着探究:

  1、 课件出示:如果把5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请在小组内摆一摆,看哪个小组最快得出来,开始。

  2、交流汇报(小组代表上台边摆边说)

  生1:我认为至少有3根小棒,因为把5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杯子,就还剩2根小棒,所以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3根小棒。

  生2:我认为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我是先把3个杯子里各放1根,这样就还剩下2根小棒,我再把这2根小棒分在两个不同的杯子里,至少就是2根小棒了。

  师:他们谁说的对呢?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先平均分掉3根,没问题吧。那这剩下的2根小棒该怎么分,才能保证至少有几根小棒?

  生:剩下的2根小棒分开放,才能保证至少。

  师:同意吗?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5÷3=1……2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操作学具直观演示,很容易的就能理解是“商+1”还是“商+余数”的问题。)

  2、 深化研究、得出结论:

  4、汇报交流:怎么想?怎么算的?

  5、引导发现得出结论

  师:我们刚才研究这么多种情况,大家仔细观察算式,想想:“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几根小棒”应该怎样求?

  生:应该是商+1,不是商+余数。

  全班交流( 板书:“商+1”)

  教师重点强调是“商+1”还是“商+余数”得出的答案。

  小结:我们把小棒尽可能地平均分给各个杯子,总有一个杯子比平均分得的小棒数多1。

  小结并板书:不管怎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商+1)根小棒。

  7、了解鸽巢原理。

  师:同学们知道吗?我们今天发现的原理其实早在200多年前就被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发现了,请看大屏幕:

  学生读资料。

  “ 鸽巢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师:回想我们刚才做的小棒和杯子的实验中,谁相当于鸽巢(鸽笼)?那小棒就可以看作是被放进鸽巢的物体(鸽子)。

  师:把m个物体任意放进n个鸽巢里(mn,n是非0自然数)如果m÷n=b---c,那么一定有一个鸽巢至少放进了多少个物体?---板书:b+1个

  生:m÷n=b……c,那么总有一个鸽巢至少放了b+1个物体。

  三、联系生活、运用原理(理思反馈,思练测评)

  1.用所学知识解释课前魔术“猜花色”。能用今天的知识来来解释吗?谁为鸽巢?谁为物体?

  过渡:运用今天所学的鸽巢原理的知识,你能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啊?(能)有没有信心?(有)我们来试试。

  2、(夸一夸本班同学)我们班有( )名同学,至少有( )名同学同一个月过生日呢?怎么想的?

  3、(知道老师是哪个学校的吗?)我们山城中心小学有 2188名学生,至少有几人是同一天出生的?

  四、师生总结:(齐思升华)

  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中,我们一起来经历了与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一样的伟大发现过程。回顾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老师相信你们会运用今天所学的鸽巢原理去解决生活问题!

  板书设计:

  鸽巢原理

  小棒 杯子 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商+1

  (物体) (鸽巢) (至少数)

  4 3 2

  5 ÷4 =1……1 2

  5÷ 3 =1……2 2 1111 0 0

  7÷ 4 =1……3 2 111 1 0

  9÷ 4 =2……1 3 11 11 0

  15÷ 4 =3……3 4 11 1 1

  m÷n =b……c b+1

《数学广角》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了解身份证编码的含义,体会编码编排的特性及应用的广泛性,从而初步的学会编码。

  2、能力目标:通过了解编码编排的含义,及在探索编码含义的过程后,自己能够合理科学的创编简单编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观察比较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编码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紧密,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身份证编码的编排方法,体会编码编排的合理性、科学性。

  教学难点:探索编码的编排方法,体会编码编排的合理性、科学性,初步学会科学合理的编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了让大家课下收集有关身份证的知识,并收集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号码,现在老师检查一下你们预习的情况,需要一个同学来报身份证号码,让另一个同学猜,看看是爸爸的还是妈妈的,看他猜的准不准。

  二、检查预习,个性展示(老师出示身份证实物和课件)

  (课件)问题1、通过预习你们从身份证上可以得到那些信息?(学生回答)

  总结:持证人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日、住址、公民身份号码、签发机关、有效期限。

  (课件)问题2、为什么每个公民都有身份证,它在生活中还有那些用处?

  (是为了证明持证人的身份,为了方便公民在办理选民登记、户口登记、 兵役登记、婚姻登记、 入学、就业、旅游,住宿、存款等事务时的必备的证件。)

  (课件)问题3、身份证号有几位数字组成?有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的数字都代表什么意义?

  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回答,看出了你们预习的很充分,收集资料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老师恭喜你们掌握了自学的本领。身份证号隐藏着很多信息,老师补充它的一些编码特征。

  三、解疑答难

  第一部分:前六位(地址码):其中前两位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前四位表示市,后两位表示县。

  第二部分:7-14位(出生日期码):表示持证人的出生日期。(理论联系实际)

  强调:身份证号中的出生日期码统一用八位:依次是年份四位、月两位、日两位。

  第三部分:15-17位(顺序码):表示在同一地址码所标识的区域范围内,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编定的顺序号,顺序码的奇数分配给男性,偶数分配给女性。

  第四部分:最后一位为校验码,0-9和X。作为尾号的校验码,是由前十七位数字带入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计算的结果是0-10,如果某人的尾号是0-9,都不会出现X,但如果尾号是10,那么就得用X来代替,因为如果用10做尾号,那么此人的身份证就变成了19位。X是罗马数字的10,用X来代替10。

  四、实践应用

  1、考考你:

  (1)210911196712270041 ,这个人的生日是( ),性别是( )

  (2)410503200102140036 ,从这个身份证号你可你得到那些信息?

  2、帮一帮

  我们班有个“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370323 19720113 0857(爸爸) 370323 19371006 0845(奶奶)

  370323 19360912 0838(爷爷) 370323 19730526 0826(妈妈)

  3、拓展练习:我们学校准备给每个同学编一个学号,我们今天就来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分组来创编自己的学号,好吗?(汇报时要说明你是怎么想的,数字都代表什么)(4人小组)

  小结:同学们都能把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五、知识拓展: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数字编码?(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看来同学们都很热爱生活,了解这么多的数字编码,这些形形色色的数字编码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之多彩,很有秩序。

  六、全课总结:说一说有什么收获?

  温馨提示:了解了很多有关身份证的知识,身份证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很重要,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我们要提醒家长一定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绝对不要随便借给他人使用。

  七、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以《生活中如果没有数字编码》为题写一篇想象日记,题目可以自拟。

《数学广角》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猜一猜)

  1、提问后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2、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通过刚才的猜一猜,我们知道要猜出准确的答案,必须要找到有利于猜想的依据或线索,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这些依据和线索呢?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后,同学们一定会明白。

  二、新知探究

  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3位小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学习,

  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1、出示便1(课件演示)

  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呢?

  2、学生回答问题并说出理由:

  ①请同学们仔细读题,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②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该如何思考呢?

  A、从三个已知的信息,你能猜出小红拿的是什么书吗?

  B、从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能分析推理出什么?

  ③通过刚才的分析、推理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位同学各拿了什么书,那么现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④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呢?(学生说教师板书后再演示课件)

  ⑤回顾刚才的分析过程再次加深理解。

  已知小红拿的是语文书。

  又知小丽没拿数学书,肯定拿了品德与生活书。

  那么,小刚拿的一定是数学书。

  小刚拿的是( )书,小丽拿的是( )书。

  3、教师小结:像这样,通过分析同学们说的话,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叫做简单的推理,换句话说,推理就是依据所给的条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4、质疑提问:像上面的例题中,如果我们只分析小丽说的话而不看小红说的话,能得出正确答案吗?

  由此可见,在简单的推理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仔细推敲才能准确判断出正确答案。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推理,并且学会了怎样运用已知的条件推理得出未知的结果。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检查一下同学们学得怎样?敢接受老师的检查吗?

  三、应用提升(闯三关)

  1、讨论完成P109“做一做”(第一关)。

  2、猜一猜,猜图形(先猜再出示课件)(第二关)。

  3、连线(第三关)。

  四、拓展思维

  恭喜同学们顺利的闯过了三关,我想同学们对我们今天学的推理这一数学知识已经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你们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什么职业什么人对推理这一数学知识运用的最多吗?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位有名的侦探,想知道是谁吗?请听黑猫警长告诉我们什么?那你们想当小侦探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当小侦探吧!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教案6

  教材分析:

  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根据编者的意图,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设计理念: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分析、思考的过程。因此,我这样设计:创设情境从学生身边事,引起学生兴趣;自主探索,构建数学模型;拓展应用,培养应用意识。为此,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说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一次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1、关注学习起点。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教学中,我选取生活中的学生熟悉的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探究,,建立知识表象,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

  2、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已经发现两端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后,我开放课堂时空,让学生从车站站点、上楼等问题,并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树问题毫不相似,但是只要善于观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白它与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很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此外,我还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目标,在画图求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觉得这样画到100米麻烦,产生另辟蹊径的念头,使学生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过程。

  说学法: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学习。

  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分四个流程进行教学推进,

  一、 广告导入,感知“间隔”的含义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在小路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到底哪一种方法好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树,使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通过前面的广告、斑马线等图,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学生实际操作,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三、通过儿歌的形式归纳规律。

  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四、回归生活,应用规律。

  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二、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三、利用学生资源,加强生生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

  四、回归生活,应用规律。

  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重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

  本节课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能够与在座这么多的老师共同学习、交流,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希望在座的老师能多给我提一些宝贵的意见,帮助我成长。

《数学广角》教案7

  数学广角

  【 新知识点】

  利用天平找出5 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

  数学广角

  利用天平找出多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

  【 教学要求】

  1 .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和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同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学建议】

  1 .加强同学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同学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同学一些时间,让他们充沛地操作、实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战略。

  2 .重视培养同学的猜想、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组织同学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想、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同学养成勤于考虑、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中,同学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战略。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同学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战略。

《数学广角》教案8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编排了例1,通过化繁为间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比较大的原题。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既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其中假设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饿一般方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配合“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安排了类似的一些习题,比如“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巩固用“假设法”或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过程与方法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关键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设计:

  “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11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通过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与“鸡兔同笼”有关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出示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上面数,有35个头,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笼子里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让学生以两人为一组讨论。

  汇报讨论的结果。

  (1)、列表:

  鸡 8 7 6 5 4 3

  兔 0 1 2 3 4 5

  脚 16 18 20 22 24 26

  (2)、假设法:

  假设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是8×2=16(只)脚,这样就比题目多26-16=10(只)脚。

  因为刚才是把兔子当成鸡,一只兔子少算两只脚,那么多出的10只脚就有10÷2=5(只)兔子。

  因此,鸡就有:8-5=3(只)

  (3)、用方程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8-x)只。

  根据鸡兔共有26只脚来列方程式

  2x+(8-x)×4=26

  2x+8×4-4x=26

  32-26=4x-2x

  2x=6

  x=3

  8-3=5(只)

  2、小结解题方法:

  教师: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小结: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3、独立解决书中的趣题。

  (1)、方程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

  2x+(35-x)×4=94

  2x+35×4-4x=94

  140-94=4x-2x

  2x=46

  x=23

  35-23=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2)、算术解:

  假设都是鸡。

  2×35=70(只)

  94-70=24(只)

  24÷(4-2)=12(只)

  35-12=23(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三、巩固与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读题分析后,列式解答。鼓励用方程解。

  2、完成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提问:根据图中你能了解什么信息?(一条大船乘6人,一条小船乘4人)

  请同学独立列式解答。(讲评时重点解释算术解的每步的算理)

  6×8=48(人)

  假设8条都是大船可坐48人。

  48-38=10(人)

  假设人数比实际的人数多10人。

  多10人的原因是把部分的小船当成了大船,也就是每条小船多算了2人。多的10人除以每条船多算的人数,就是有多少条小船。

  10÷(6-4)=5(条)

  8-5=3(条)

  这是表示有3条大船。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一、二题。

《数学广角》教案9

  1、主要内容

  (1) 排列、组合

  (2) 简单的推理

  2、地位于作用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有关逻辑推理知识也是人们在生活和研究中很重要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试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

  单元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经历简单推理的经过。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组合的不同。推理依据的叙述。

  本单元主要教学与设计

  1、教具利用:

  投影仪、动物卡片、

  各种教科书等。

  2、主要方法:

  (1)首先通过有趣的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学习。

  (3)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动手去做,动脑趋想。

  (4) 创设真实情景,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分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教师为学生创设观察、猜测、实验的情境,找出最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第二课时: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分课时重点与难点

  第一课时: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是重点。

  初步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时难点。

  第二课时: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是重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是难点。

  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练习二十三1、2题

  第二课时:

  练习二十三3、4题

《数学广角》教案10

  一、教学内容

  简单的排列组合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排列数或组合数。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逐步建构新的知识。

  衣服搭配、摆几位数、求比赛场次等例子在二年级上册都出现过。

  3.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排列数或组合数。

  四、具体编排

  1.例1(简单的组合)

  (1)隐含了分步计数的原理,但这儿不要求用分步计数的方法(乘法)来求组合数。只要能用图示的方法来求出组合数就可以了。

  (2)教材上提供了两种图示表示法,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实际上还有其他的方法,例如每条裙子或裤子分别可以搭配两件上衣(分步时,可以把确定上衣作为第一步,也可以把确定裙子和裤子作为第一步),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可以很开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衣服,圆形表示裙子和裤子,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能力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

  2.“做一做”

  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两位数写出来。

  3.例2(简单的排列)

  学生已经有了拿三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经验,摆三位数可以用类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解决。在这儿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怎样摆才能不重不漏。学生一开始可能是无规律地摆,但经过一定的观察后,会逐渐走向有序。要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实际摆卡片到脱离卡片直接写出这些三位数的过程。

  4.“做一做”

  借助学生喜爱的西游记的故事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找出排列数。

  5.例3(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1)利用20xx年世界杯足球赛的题材,除了教学组合知识以外,还可以适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原来教材上是有的,但由于版面的原因,送审后删去了。)

  6.练习二十五

  设计丰富的情境让学生练习,巩固排列和组合的知识。

  五、教学要求

  1.要借助于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求排列数或组合数。

  排列、组合是很抽象的数学知识,要用操作活动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2.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在这儿还只是用图示的方式把所有的排列或组合情况罗列出来(即有哪些排列或组合),不是抽象地计算一共有多少种排列数或组合数。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求排列数、组合数。至于排列、组合等名词,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分类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等,都不要求学生掌握。

  实践活动掷一掷

  一、利用的数学知识

  1.组合(两个骰子上的数字之和)

  2.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列举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每个骰子上可能的结果是1至6六个数,组成的和可能是2至12的所有数,不可能是1或13等数。)

  3.可能性大小(组成的和是2至12中任一个数,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

  二、活动步骤

  (一)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数学广角》教案11

  教学内容:

  课本P10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具学具:

  动物图片、语文、数学、自然等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一:

  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行运动会,入场时要组织一个花束队,鸡大婶让蓝猫和非非准备一束花,鸡大婶说:“他们拿的分别是红花和蓝花。”蓝猫说:“我拿的不是红花。”鸡大婶说:“请同学们猜一猜,蓝猫和非非分别拿的是什么花?”

  今天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同学们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新课等于抓住了儿童的天性,激起了他们玩的乐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游戏二:

  (1)出示例2的第一组图让学生注意观察。

  让学生猜一猜他们拿的是什么书?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4人一组,两名同学分别拿语文数和数学书,其中一名同学说:“我拿的不是什么书。”另外两名同学比赛看谁猜得快。交换进行。

  (3)、同桌活动。

  拿出准备好的动物卡,又一名同学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学生猜,交换进行。

  三、游戏三:

  1、找三名同学配合,创设真实情景,根据例题做一做,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A、师:把猜一猜的游戏规则说一说。4人一组轮流进行,每人至少猜一次。

  B、进行活动。教师不做任何规定,让学生撇开思维,自己去猜。

  C、小组交流,向全班汇报活动过程。

  3、观察比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巩固练习:师生一起做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游戏活动,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活动,一起在活动中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随意玩,鼓励他们玩出新意,教师捕捉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在游戏中都学会了什么?

《数学广角》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问: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出示表格

  齐王

  田忌

  本场胜者

  第一场

  上等马

  下等马

  齐王

  第二场

  中等马

  上等马

  田忌

  第三场

  下等马

  中等马

  田忌

《数学广角》教案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实物、练习本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今天小朋友们比一比看谁最聪明,行吗?

  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1、 用1和2两张卡片摆数。

  (1)生 :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2)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张卡片摆数。

  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

  生 :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朵而不重复。

  3、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4、小组汇报

  师生总结,指明学生说一说。

  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2、师:我这由三本练习本卖5角钱可以怎样付钱。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人民币,动手试一试。谁想来卖?

  生:用不同的方法到台上来卖。

  板书学生的方法。

  课堂小结

  这节玩 的有趣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具学具:动物图片、语文、数学、自然等教科书。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行运动会,入场时要组织一个花束队,鸡大婶让蓝猫和非非准备一束花,鸡大婶说:“他们拿的分别是红花和蓝花。”蓝猫说:“我拿的不是红花。”鸡大婶说:“请同学们猜一猜,蓝猫和非非分别拿的是什么花?”

  师:今天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同学们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

  1、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第一组图让学生注意观察。

  让学生猜一猜他们拿的是什么书?

  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 小组活动

  a、4人一组,两名同学分别拿语文数和数学书,其中一名同学说:“我拿的不是什么书。”另外两名同学比赛看谁猜得快。交换进行。

  B、同桌活动。

  拿出准备好的动物卡,又一名同学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学生猜,交换进行。

  2、教学例3

  (1)找三名同学配合,创设真实情景,根据例题做一做,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a、师 :把猜一猜的游戏规则说一说。4人一组轮流进行,每人至少猜一次。

  B、进行活动。教师不做任何规定,让学生撇开思维,自己去猜。

  C、小组交流,向全班汇报活动过程。

  3、观察比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巩固练习

  师生一起做游戏。

  课堂总结

《数学广角》教案14

  教学内容:

  等量代换的思想(课本第109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天平、相应的物体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认识天平

  1、取出天平,让学生认识天平及法码。

  2、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称其重量。

  理解只有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一样重,右边法码是多少克(或千克〉,左边物体的重量也是多少克(或千克〉。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2第一幅图,学生观摩天平,教师提问:

  (1)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

  (2)1个西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2、出示第2个图:

  观察:天平左右两边是否平衡,这说明了什么?4个苹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3、这时让学生观察第1、2两个图:从这两个图例中,你们还可以收集到哪些信息?

  4、出示第3个图:

  (1)学生观察天平,领会图示的意义,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2)小组讨论:①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答案想法。②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3)汇报结果,思想交流。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基本懂得思想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全体学生明确:16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

  1、观察图例,领会题目意图。

  2、明确题目所提出的问题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

  3、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教案15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等量代换数学思想的体会和运用。

  课时安排: 数学广角 2课时

  教学计划:

  第一课时 数学广角(1)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方法。

  2、 使学生能利用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学会利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2题。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1、(出示“嘉年华”游乐园代币)谈话:在“嘉年华”游乐园,一个代币5元,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12个代币,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多少钱?

  使学生明白:5元能买一个代币,一个代币需要5元,两者是等量的,可以互相代换。

  2、情境出示p109“做一做”:一只猪的质量和两只羊的质量相等,一头牛的质量和4只猪的质量相等,问两头牛的质量相当于几只羊的质量?

【《数学广角》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案设计01-09

数学小班教案01-07

数学优秀教案09-25

数学大班教案10-24

数学加法教案10-02

数学《前后》教案08-29

《等分》数学教案09-07

小学数学圆形教案08-17

数学教案:除法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