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1-03-10 13:19:4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p.10~12。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这是学生学习过长度、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后,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这对于丰富学生对量及其计量单位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三、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第115页的《对称现象》。

  2、说教材编写意图

  这节课内容主要是结合生活情境和现实题材,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现象的事物,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轴对称图形做好准备。

  3、说教学目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实物或图片,知道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对称现象,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判断对称现象。

  情感目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4、说重难点

  重点: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难点:认识对称现象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使学生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特征,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观察发现——实践验证——操作应用”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学生

  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是他们已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及初步认识的简单图形,如学生已经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是学习对称图形的知识基础。对称这一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还有些陌生,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具有对称现象的事物学生也看见过,对三年级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好动心理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发现——实践验证——操作应用”的教学流程。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电教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针对新课程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动手操作,验证讨论,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题材和图形让学生观察、操作,既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

  四、说教学程序

  总体思路 :“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初步感知——实践验证——操作应用”努力构建操作探索型课堂教学模式。

  1)、初步感知

  引入: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大家要善于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知识,胡老师就从生活中学会了一个魔术,大家想不想看老师表演一遍?(想)(魔术:印花)

  老师把白纸贴在黑板上,用毛笔在纸上画一幅画,然后将纸对折,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现在会产生什么现象?(两边一样的画)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画,你发现了什么?(两边一样)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印花”魔术的方式引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这种特殊现象,初步感知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是“两边一样”。

  2)、探索新知。

  1、看一看:

  像这种沿着中间这条条折痕对折后,两边一样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随老师一起去看一看。

  (大屏幕展示常见的对称现象,学生欣赏。)

  像我刚才所看到的这些两边一样的现象,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对称现象。(揭示课题:对称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观察大量的现实生活的对称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中存在许多这种对称现象,通过学生的“看”,引出对称现象的“两边一样”同时揭示新课。

  2、折一折:

  请同学观察老师给带来的两只蝴蝶图片(一只对称的,一只是残缺的),它们是不是对称图片呢?(一只是,一只不是)为什么?(有一只是两边一样,有一只两边不一样)

  那么我们又怎么知道蝴蝶左右两边是不是一样呢?(沿着中间这条线对折,看能不能重合)

  请同学先说一说沿哪条线分开,蝴蝶两边一样,然后请同学上台动手折一折。

  我们通过对折,看两边能不能重合,能重合的就说明两边是一样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的。

  提问:请同学看一看这两只蝴蝶,你更喜欢哪一只?(对称的哪只)为什么?(因为它对称的)为什么喜欢对称的?(因为对称的很美)

  (板书:美)

  我们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都是很美,同学们一定要爱护它们,不要随意破坏我们美丽的大自然。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了验证学生的观察是否正确,学生刚才通过“看一看”看出对称现象是两边一样,通过两只蝴蝶进行对比来看,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折,看是否能够重合,从而验证学生的观察出“两边一样”的正确性。同时通过两只蝴蝶的对比,引出对称美,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育学生要爱护大自然。

  3、判一判。

  师:我们学过很多的平面图形,请同学来判断一下哪些平面图形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出示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等)

  请同学上台折一折,看两边是不是一样,能不能重合?

  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是对称的。

  (教师将对称的图形纸贴在黑板上)

  本环节在学生认识了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后,让学生应用对称现象的特征检查我们生活中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是否是对称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

  同学们知道了怎样来判断对称现象,下面请同学来找一找我们校园里的对称现象。

  (1)出示校园操场图

  学生观察,并从中找出对称现象,并说一说沿哪条线分开两边一样。

  (2)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图形或物体都是对称的,你能找一找吗?请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

  (学生讨论,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再请学生说一说。)

  (教室两边的窗户、坐的凳子、黑板、人的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伸出的双手等)

  师:同学们,伸出你的手,它们是对称的吗?你能用我们的手做出一些对称的动作吗?

  (学生比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如:学小兔、举双手、做有趣的舞蹈动作等。)

  师:同学们,对称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同学们刚才所说的对称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生活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对称现象?(对称很美)

  本环节是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生活中大量存在对称现象,并让学生体会到因为对称美,所以生活中才会有这么多的对称现象。

  5、做一做。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都是那么美丽,我们要学会利用对称,美化我们的生活。下面请同学随老师一起来动手制作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呢。

  (1)画

  先将纸对折,将一张复写纸夹于中间,任意在纸上画一幅画,请学生猜想打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两幅一样的画)

  请几名学生上台动手画一画。

  (2)剪

  先将纸对折,先用笔画一些简易图形,然后沿边线剪开,得到一些对称图形。(如衣服、花瓶等)

  请学生上台剪一剪。

  (3)折

  学生拿出老师先发的纸,自己动脑折出一些美丽的对称物体来。

  选择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做出评价。本环节设计了“画”、“剪”、“折”三种简单的制作对称图形或对称物体的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之中,同时又应用于生活。

  五、课后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同学们开动脑筋,做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对称物体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我知道了什么是对称,我认识了生活中许多的对称现象)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不但感受到了对称美,而且还能创造对称美。其实呀,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同学们注意去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数学知识。

  1、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

  2、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3、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

  回到课前引入的话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同学们注意去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为了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对称现象

  印花

  印花

  两边一样——美

  板书设计主要体现本课的知识重难点,使学生认识到对称现象的特征是两边一样,更着重体现出对称的美。

  七、全课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扎根与生活,又运用与生活。教学中注重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实践,亲自体验,主动探索,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时学习的是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例题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发展解题策略。解题的关键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教学的任务是把学生潜在的、无意识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学生前面的学习表现而做出的。

  ?学生是合肥市区六年级的学生。

  ?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二、能力目标:

  使学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去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和选择相应的解题策略。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教 学 内 容教学活动学习方式教学策略

  一、复习

  引新。1、提问: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列表、画图、列举还原)、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知识。组织学生回忆旧知、交流、汇报。以旧引新复习引新

  二 、探究

  新知

  (一)用替换策略解决倍数关系问题

  1、出示例题(图文结合)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可以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理解题意

  (1)你从题中获得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根据回答完成板书:

  小杯6个

  小杯的容量 720 ml

  是大杯的1/3,

  大杯1个

  你认为哪个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它们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

  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现在根据已知的条件能直接求出 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不能!

  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我们可以:

  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

  或是

  把3个小杯换成1个大杯

  3、自主探索,研究替换策略

  同学们想到了两种方法来解决,下面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

  (1)先画出换杯子示意图。

  (2)然后根据图再列式计算。

  4、汇报交流

  请个别学生回答解题的方法

  生A、大杯换小杯

  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

  13=3(个)

  6+3=9(个)

  7209=80(毫升)

  803=240(毫升)

  生B、大杯换小杯

  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

  63=2(个)

  2+1=3(个)

  7203=240 (毫升)

  2401/3=80 (毫升)

  5、检验结果

  怎样知道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

  我们要来检验一下。

  这题怎样检验?

  生: 806=480(毫升)

  240+480=720(毫升)

  符合果汁有720毫升这条件就行了吗?

  生:80240=1/3 或是

  24080=3

  还要符合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重要的条件才行。

  都符合了题目中的条件才说明我们做对。

  请大家写上答语。

  6、比较方法,提升策略

  在刚才的探究中,我们知道了可以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也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在这个过程中怎样来替换,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完成板书:

  小杯6个 6+3=9

  1/3 720毫升

  大杯1个 2+1=3

  仔细观察这两种方法,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把两种不同容量的杯子换成同一种容量的杯子,来计算的。

  7、小结方法,揭示课题

  也就是把两种不同的量换成同一种量。

  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策略。

  (二)用替换策略解决相差关系问题

  1、理解题意

  出示变式题(图文结合)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可以倒满。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还是刚才那道题吗?

  与刚才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各是什么?

  关键句是什么?

  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

  还可以怎么说?

  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20毫升

  你会解答吗?

  2、自主尝试

  请自己试一试,用我们学习解答例题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主画图列式计算

  2、交流方法

  生C、大杯换小杯

  1个大杯换成1个小杯

  720-20=700(毫升)

  7007=100(毫升)

  100+20=120(毫升)

  小杯6个 6+1=7 720-20

  多20 ml

  大杯1个

  生D、大杯换小杯

  6个小杯换成6个大杯

  206=120 (毫升)

  720+120=840 (毫升)

  8407=120(毫升)

  120-20=100 (毫升)

  小杯6个 6+1=7 720-20

  多20 ml

  大杯1个 6+1=7 720+120

  4、检验结果

  互相检验结果.

  生: 1006=600(毫升)

  600+120=720(毫升)

  120-100=20 (毫升)

  符合已知信息我们就做对了。

  4、小结变式题思路

  仔细观察,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也是把两种不同的量通过替换变成同一种量,这样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组织学生画图、列式解答、研究方法,使学生充分感知替换策略

  引导学生利用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想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同时发现它们共同的特征。组织学生讨论,再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丰富学生的感知。

  组织学生自己尝试根据两种量之间的关系,继续运用替换策略解决相差问题。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替换中,总量变化的疑惑点。

  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替换策略能解决的两种不同情况的问题的特征。充分体会替换策略的价值。

  通过自主研究,汇报交流,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发展,学生通过画图计算感知替换策略。

  观察比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通过尝试算法,汇报交流,进一步理解替换策略,体验它的实用性。

  通过比较集体研讨发现问题的不同类型的特征。

  画图汇报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通过相互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合作学习,共同研究策略。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增强合作意识。

  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替换策略解决相差问题,充分体验策略的真正的价值。

  引导观察比较,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比较例题与变式题

  例题与变式题都是运用替换策略解决的,它们有什么异同?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这两道题目我们都是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的。

  倍数关系,杯子个数变化,但总量没有变。

  相差关系,杯子的个数没有变,而总量却变化了。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纸盒问题

  2个大盒,5个小盒装满球,正好100个,一个大盒比一个小盒多装8个,一个大盒装多少个?一个小盒装多少个?

  (1)先画出替换示意图

  (2)再交流自己是怎样来解答的

  2、门票问题

  六(3)班43名同学和王老师、杨老师一起去秋游,买门票一共用去470 元,成人票的价格是学生票的2倍,每张成人票和学生票各多少元?

  3、练习十七的第1题

  钢笔和铅笔的问题

  4、机动练习

  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0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5、生活实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独立分析习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完成,交流反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深化新知,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五、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 替换

  小杯 6个 6+3=9(个)720ml

  小杯是大杯的1/3 变了 没变

  大杯 1个 2+1=3 (个)720ml

  小杯 6个 6+1=7 (个)720-20

  大杯比小杯多20ml 没变 变了

  大杯 1个 6+1=7 (个)720+120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难点是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

  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观察课本主题图、讨论并填空。

  2、老师出示:课本“做一做”第2题小动物赛跑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牛跑第几?你能把上面的问号位置填上吗?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7篇02-0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7篇)03-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9篇07-1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5篇07-0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5篇06-1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02-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八篇06-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5-1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5-0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九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