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1-04-01 12:44:0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九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九篇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复习本单元学习的笔顺规则

  2、 观察两组形声字,了解“单人旁”和“三点水”的意义。

  3、会照样子仿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自学提纲:

  (一)出示自学提纲:

  1、描红,注意笔顺规则。

  2、观察两组字,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找到几个这样的字吗?

  3、读一读例句和词组,照样子说一说。

  (二)依据自学提纲学习。

  二、自学检测

  1、提纲1、2。

  2、指名交流,集体讲评。

  三、师生共探

  照样子填一填:

  1、读一读例句:说不完 指名交流; 试着填填。

  2、例句:我家住在 。 指名交流; 试着填填。

  3、读一读例句:船上有位 。 指名交流; 试着填填。

  四、达标训练

  1、 不 不

  2、 住在 。

  3、 有位 。 有 。

  五、堂清检测

  1、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单人旁:

  三点水:

  1、 填一填

  (1)、 不 不

  (2)、 住在 。

  (3)、 有位 。 有 。

  日清对象:

  日清结果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读大海,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2、鼓励学生向大海提问,培养好问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 自读《大海》

  1、 读《大海》,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全班交流生字认读。

  3、齐读,自读。

  4、想想:大海里都有什么?结合课文回答。

  二、向大海提问。

  1、读一读,书中的问题,你还知道大海里有什么?

  2、采用“大海,大海,我问你,你……”的方式向大海提问。

  3、全班交流。

  三、金钥匙

  1、读一读,你明白了什么?

  2、识字方法总结:拼音识字,听读识字,结合上下文猜字……

  四、堂清检测

  1、向大海提问:大海,大海,我问你,你 ?

  2、为爸爸妈妈读《大海》。(选做题)

  日清对象:

  日清结果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2

  1.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其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心境。

  2.指导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早发白帝城》。

  3.会认“帝、辞、啼、翠、含、岭、吴”7个生字;会写“诗、帝、岸、绝、鸣、翠、窗、含、岭、泊、吴、船”12个生字。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早发白帝城》。

  [2.会认“帝、辞、啼、翠、含、岭、吴”7个生字;会写“诗、帝、岸、绝、鸣、翠、窗、含、岭、泊、吴、船”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心境。

  课前准备:

  1. 收集关于长江三峡的图片;收集关于李白、杜甫的资料;

  2. 收集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

  3. 多媒体;

  4.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首?

  [(二)(展示第二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景物的古诗。(展示第三屏)一首是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一首是杜甫的《绝句》。谁来谈谈你对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李白、杜甫的资料。

  二、学习《早发白帝城》

  (一)(展示第四屏)多种形式读文,把诗句读准、读通,读出节奏、停顿。

  1.师范读后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生生互评,教师点评。

  [3.(展示第五屏)教师范读并辅以手势打节奏,指导学生朗读出古诗的节奏、停顿。]

  4.同桌互练互评、推荐读、男女轮读、齐读(点击中的喇叭标志,配乐朗读)。

  (二)初步解题,深入质疑。

  [1.读题目,你从题目知道了什么?要求添加主语进行完整叙述.(早晨,李白从白帝城出发,赶回江陵。)]

  2.看了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师生梳理:

  (1)李白在行船途中看到了什么景色?

  (2)李白当时的心情如何?

  (三)抓住关键字词解文悟情。

  1.整体感知课文。

  [(1)自读诗歌,想想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圈出有关词语。

  (2)同桌交流答案,补充完整。

  (3)指名汇报,集体评议。(白帝城、彩云、江陵、猿、舟、山)

  (4)(展示第六屏)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把词语补充完整。最后读读补充完整的词组。(5)请运用这些词组串说诗文意思,先自己思考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精读诗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心境。

  (1)(展示第七屏)读第一、二行诗。

  ① 找出一个表示当时时间的词语?(朝)

  [②(展示第八屏)教师解说“朝”字字理:“日”字上下的“ 十”是草,“日”从草丛中升起,“月”亮还挂在天边,这就是早晨的景象。]

  ③白帝城的早晨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彩云)

  ④谁能说说这两行诗描绘的画面及诗的意思。

  [⑤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从“朝辞”、“千里”、“一日还”这些词体会到了诗人急切归家的心情)]

  (2)读第三、四行诗。

  ①(展示第九屏)闭上眼睛听老师配乐读几遍,让学生体味当时的情境,指名描述。(长江两岸的猿猴正叫个不停,声音此起彼伏,热闹极了!不知不觉,轻快的小船已穿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山岭。)师随学生的描述板书:轻舟、万重山。

  [② 离家越来越近了,诗人心情如何?(高兴、激动)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这一感受。]

  (四)(展示第十屏)寻找熟悉的欢乐曲调来唱这首诗并背诵。(师范例引路,生生合作,赛唱,评价)

  (五)识记字形

  1.写好“诗”“帝”“岸”三个生字。

  [2.默写古诗《早发白帝城》。]

  三、课后延伸

  交流长江三峡的图片,并在图片上设计一句赞美长江三峡的广告词。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 千里 一日还 轻舟 万重山

  急切归家 离家越来越近 高兴激动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背诵《早发白帝城》。

  [(二)指名学生说这首古诗的诗意。]

  (三)师:《早发白帝城》一诗通过描述景物,抒发了诗人李白流放遇赦后轻松、喜悦、激动的心情。下面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展示第十一屏)看看作者杜甫会把我们带入怎样的美景之中。

  二、学习《绝句》

  (一)(展示第十二屏)简介关于“绝句”方面的知识。

  (二)(展示第十三屏)多种形式读文,把诗句读准、读通,读出节奏、停顿。

  [1.师范读后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生生互评。

  3.教师范读并辅以手势打节奏,指导学生朗读出古诗的节奏、停顿。

  4.同桌互练互评、推荐读、男女轮读、齐读(点击中的喇叭标志,配乐朗读)。]

  (三)用不同方式呈现个性感悟,深入质疑。

  1.(点击中的喇叭标志,音乐停止)你从诗中知道了什么?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学习收获呈现出来,师生评价。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以画画、用自己的话描述、唱颂、列提纲等形式汇报收获]

  2.师:你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

  3.师生共同梳理:诗句通过描绘美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找出诗词特点,深入感悟情感。

  [1.同桌合作学习:找出诗中表颜色、数量、方位、事物名称的词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找出诗词特点,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后,闭目想象诗句图画,指名汇报,师生补充评价。

  [3.自主编动作诵读诗句,尽量把诗人愉悦的心情表现出来。]

  4.集体背诵。

  (五)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多种形式抽读字卡中的字。

  [2.指导写字,重点指导“翠、窗、岭、船”。]

  三、课后拓展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背给大家听,看谁背得好。]

  板书设计:

  绝 句 (唐)杜甫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喜爱美景 景物

  西岭千秋雪 远游东吴 东吴万里船

  [教学反思]

  开课之初,安排学生交流资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视野,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朗读,才能初知大意,为下文解意悟情教学打好基础。。从诗中圈出有关景物词语,再进行扩词、串句说诗意练习,把常规乏味的、冗长的“说诗意”教学形式进行梯度处理,学生易于接受。在教学伊始通过师生共同梳理,确定中心问题;接着抓住重点字词,通过字理识字、扩词、寻找词句特点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想象画面,感悟了诗人心境。

  14 庐山的云雾

  设计思路: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通过对庐山云雾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怀。本课意境十分优美,在段落构成和语句表达上十分独到。在教学设计中,可首先以李白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入课题,使学生对庐山产生了向往之情。再请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接着随学生的兴趣朗读课文精彩句子,以句子为发散点,扩散到全文。本设计的亮点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在总结学法的基础上学习接下来的自然段,举一反三,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感受庐山景色的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

  3.会认“尤、添、览、姿、态、戴、弥、幕、返”等字;会写“景、秀、尤、幻、增、添、漫、姿、态、笼、罩、弥、茫、匹、返”等生字;掌握“景色、秀丽、尤其、变幻无常、增添、千姿百态、笼罩、弥漫、云遮雾罩、茫茫、流连忘返”等词语。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感受庐山云雾的美。概括全文。

  教学难点: 学习与段落的结构方式,理解并能运用。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庐山景色的资料。

  2.多媒体。

  3.学习卡。

  学习卡第2自然段用了()个比喻句,分别描绘了()、()、()、()四个地方的云雾,把不同地方的云雾比作()、()、()、()。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一)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古诗,请看!(展示第三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知道它赞美什么吗?对,庐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地处江西九江市,有避暑山庄之美称。其实,庐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雾,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4课,庐山的云雾。

  [(二)板题读题。注意“庐”字的读音。]

  (三)据题质疑。

  1.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师生梳理: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轻声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标好自然段。]

  (二)四人小组互帮互学生字词。

  (三)(展示第四屏)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字词读音。

  (四)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

  [(五)指导书写。(着重指导“尤、添、茫、幻”几字)]

  (六)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展示第五屏)齐读思考题。

  [2.带着问题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做笔记。]

  3.4人小组讨论交流。

  4.小组汇报,师生评议,梳理。

  [5.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秀丽在哪里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评议(展示第六屏),让学生欣赏庐山的美景。]

  6. 在如此的美景中游览,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云多)

  [ 7. 启发想象,体会感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驾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

  8.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引导背诵。

  9. 小结:第1自然段围绕云雾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总写了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复习生字词。

  [(二)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庐山景色的秀丽。]

  二、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

  (一)默读第二、三自然段。说说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1. 独立思考。

  2. 个别汇报。

  [3. 评议,梳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庐山云雾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二)(展示第七屏步骤一)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并用横线划出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个别汇报)

  [ 2. 齐读中心句,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庐山的云雾哪个特点来写的。(板书:千姿百态)体会总分的构段结构方式。]

  3. 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读书回答)(相机展示第七屏步骤二至步骤五)

  4. 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修辞方法具体地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的。(打比方)

  [ 5. (展示第八屏步骤一)

  (1)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卡。

  (2)小组汇报展示学习卡。

  (3)师生评议,完善学习卡(展示第八屏步骤二)。]

  6.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7. 小结: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 8. 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现象——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三)(展示第九屏)运用相同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抓住词语“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又变成”体会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四)自读、个别读,感受并读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

  三、学习第4 自然段

  [过渡: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秀丽的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同学们,刚才的学习让我们着实领略了庐山云雾的多姿与多变,它简直就是一位高明的魔术大师,为景色秀丽的庐山增添了神秘的感觉。如此美景,你还舍得离开吗?是啊,真舍不得离去,真令人—— “流连忘返”。]

  请看:(展示第十屏)走到这,都会想发出这样的感慨。 齐读这段。

  四、配乐齐读全文

  五、作业布置

  [(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在《我的采集本》上。]

  板书设计:

  千姿百态

  1 4 庐山的云雾

  瞬息万变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以李白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入课题,使学生对庐山产生了向往之情。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接着随学生的兴趣朗读课文精彩句子,以句子为发散点,扩散到全文。本课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在总结学法的基础上学习接下来的自然段,举一反三,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15 锡林郭勒大草原

  设计思路: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篇写景的精读课文。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而欢腾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重视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感享受,注意抓住“感受美、欣赏美,歌颂美”的线索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在讲授过程中,首先利用美妙的音乐和草原美丽风光的图片来引入,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感受草原的美,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互学能力,通过学生的感悟、交流来理解课文。本设计的亮点在于能够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欣赏美丽的草原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无限生机。

  3.会认“阔、仅、雄、鹰、闲、偶、尔、牧、骑、挥”等字;会写“阔、铺、芒、丹、铃、仅、灵、闲、偶、尔、牧、骑、挥”等生字;掌握“广阔、光芒、山丹丹花、铃铛、不仅、百灵鸟、安闲、偶尔、牧民、骑(马)、挥舞”等词语。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有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课前准备:

  1.多媒体。

  2.学习卡。

  学习卡: 因为有雄鹰( )地( ),百灵鸟( )地( ),牛羊( )地(),小马驹()地(),黄羊()地(),牧民()地()、()地( ),所以才使锡林郭勒大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一)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片!(展示第三屏)图片上是什么地方?对,草原的景色真是太美丽了。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美景——锡林郭勒大草原。

  (二)板题,读题。

  [(三)(展示第四屏)师指明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位置,并简单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

  (四)据题质疑。

  1.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个别汇报。

  [3.师生梳理: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标好自然段。

  [(二)四人小组互帮互学生字词。

  (三)(展示第五屏)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字词读音。

  (四)识记字形。]

  (五)指导书写。(着重指导“铺、偶、闲、散、丹”几字)

  (六)说说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同桌互说。

  2.指名汇报。

  3.师生评议、梳理:

  (1)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

  (2)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

  [ 4.观察文中插图,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和欢腾。]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写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哪些地方写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

  1.同桌交流。

  [2.汇报、梳理:第1、2自然段写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

  3、4自然段写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多形式复习会认、会写字词。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1、2自然段。

  [ 1.默读1、2自然段并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边读边思边画。]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展示。(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展示)

  (1)野草

  A.(展示第六屏步骤一)齐读。

  [ B.(展示第六屏步骤二)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a. 同桌互相交流。

  b. 汇报。

  c. 评议,梳理(体会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

  d. 读出你的理解,感受。]

  C.(展示第六屏步骤三)

  [ a. 从这句话中你又看到了什么?(看到了野草的多,到处都是,茂盛。)

  b. 十来岁有多大?你们几岁?请一名学生站起来。你有什么感受?(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站起来,体会草有多高)]

  c. 指名读一读,评议,再读,读出美与趣味。

  (2)湖水 A.(展示第七屏步骤一)

  [a. 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感受湖水的平静与清澈。

  b. 里面使用了打比方的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c. 观察图片理解“嵌着”的意思。]

  B.(展示第七屏步骤二)

  a. 闭上眼睛展开想象。

  b. 四人小组里相互说说。

  C.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野花

  A.(展示第八屏)师配乐范读,生边听边欣赏图片,体会野花的品种、颜色、清香。

  B.学习这两句话的写法:总—分。

  [4.点出第2自然段是静态描写,齐读本段,读出大草原的广阔和美丽。

  5.指导背诵。]

  (二)学习3、4自然段。

  1.过渡语:(展示第九屏步骤一)师范读“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师再问:哪个自然段写到了草原的美丽,哪个自然段写到了草原的欢腾?

  3.简单点出过渡段:本段前半句是承接上段的内容,后半句连接下段的内容,像这样的段落就叫做过渡段,在文中两个段落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 生齐读过渡段。]

  5. (展示第九屏步骤二)

  (1)带着问题自学第4自然段,在文中做好笔记。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展示第十屏步骤一)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4)小组汇报交流,展示学习卡。

  (5)师生评议,梳理答案(展示第十屏步骤二)。

  (6)指导朗读。(点出本段是动态描写,读出欢腾、热闹的气氛。)

  (7)齐读第4自然段。]

  三、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一)师:看到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有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广阔美丽的景色,感受到它的欢腾,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1.同桌互说。

  [2. 个别展示。

  (二)总结:生活在如此广阔、美丽的草原上,还有这么多动物朋友相伴,牧民们怎能不骄傲地放声歌唱呢?让我们也和牧民一起赞美草原、歌唱草原吧!(展示第十一屏)师生同唱与草原有关的歌曲。]

  四、布置作业

  (一)背诵第2自然段和摘抄本课好词好句。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赞美之情,可以唱一唱,画一画,写一写等。]

  板书设计 :

  15 锡林郭勒大草原

  (静态) (动态)

  野草湖水野花 动物 欢腾牧民

  广阔美丽 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利用美妙的音乐和草原美丽风光的图片来引入,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感受草原的美,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学贵有疑,有疑则思,依题质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起探究的积极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互学能力,通过学生的感悟、交流来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无限生机。

语文教案 篇3

  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 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4. 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

  1. 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 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 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三、 教学思路:

  1. 注重文言词句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2. 注重对层层深入的论说方法的把握。

  3. 注重对“尚贤”现实意义的探究。

  四、 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3段)

  一、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先说一个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分别辅佐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避国难,他们逃出齐国分别到了鲁国和莒国,后齐国内乱,国君被杀,伺机而动的两公子俱连夜回国。鲁国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公子小白,管促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倒地装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成为国君,是为齐桓公。后为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军大败,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公子纠为齐君兄弟,齐君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老师管仲是齐君的仇人,请把管仲送到齐国,剁成肉泥。鲁人害怕遵照执行,齐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君子,君上成了国君,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奚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管仲进行改革,一时齐国大治。

  但是在古代,象齐桓公这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并不多,而且,统治者常拥有世袭特权,他们常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提拔或罢免官员,出身社会下层的人即使是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所以墨子的“尚贤”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二、 朗读课文

  三、 文本解读

  (一) 第一段

  1. 释义并翻译

  者:第一个:用在“今”“昔”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表示:“………的时候”,第二个:……的人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治:治理得好,太平本:从根本上是其故何也:宾语前置在:在于事:让……做官(任用)将:就众贤:使贤众,使动用法

  2. 朗读指导

  (1) 排比句应读出气势来

  (2) 重点词语应重读,如:皆欲国家之富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不能尚贤事能为政也将在于众贤而已。

  3. 翻译指导: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所以国家拥有的德才兼备的士众多,国家就会治理得好)

  4. 概括本段内容:

  1) 找出中心句

  2) 理清思路:“王公大人失其所欲”在于“不能尚贤事能”“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

  3) 概括段意:从反面论证“尚贤事能”的重要性。

  4) 论证方法:举王公大人治国的例子来说理。

  (二) 第二段

  1.释义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术:方法奈何:怎么办

  2.归纳本段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段。

  (三) 第三段

  1. 释义并翻译

  富:使……富有(形容词使动用法)贵:使……高贵(形容词使动用法)将:才厚:纯厚乎:在(介)辩:有口才道术:治国方法固:本来就是(副词兼有判断作用)珍:比喻人才佐:辅佐的臣子然后:这样……才(含义: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后)

  2. 朗读指导:

  1) 排比句读出气势

  2) 可得而从也“加点字重读,以示强调。

  “此固…………”语速稍快,“固”重读。

  3. 翻译指导: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4. 概括本段内容:

  1) 用文中的句子简答:

  众贤之术在于:“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即尚贤事能)换言之,“尚贤事能”可以使“国之良士”“得而众也”

  2) 概括段意:

  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尚贤事能”。

  3)思路:使善射御之人增多的方法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顺势推进)

  四、 规律探究

  1. 墨子的文章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可以说我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我们回顾一下《兼爱》一文中的写作内容和思路:先提出问题,说天下之害,再解决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说“兼相爱”之利,不“兼相爱”之祸,最后解决问题。“兼相爱”可以做到,“上以为政,士以为行”。其实,就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九个字上面做文章,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前三段与中心论点有何关联呢?

  讨论: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1~3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中心论点

  第1段从反面,3段从正面论证了“尚贤事能”的重要性,必要性,阐述了“为什么”的问题。

  2. 设想一下,下文会写什么内容:如何做到。

  五、 作业布置:

  1. 课外预习4~5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准备翻译。

  2. 思考:尊重人才有什么现实意义。

语文教案 篇4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多边活动。即时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准确、及时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教学过程更趋完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之目的在于弱化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通过评价,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人应该是在不断的激励和鞭策下不断获得内驱力而不断发展的。学生所获得的最经常的.评价是来自课堂上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鼓励,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要进行即时评价,对每一个同学的出色表现都给一声喝采,对每一次个性的表露都给与赞扬。这样,在一次次的激励中学生会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品尝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那么课堂上怎样的即时评价怎样才是精当呢?

  一、语言激励,构建安全心理空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而儿童这方面的需要更为强烈。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时,要善于使用多种激励性语言予以鼓励。如学生回答某个问题不错,教师可用以下等语言鼓励,“回答得非常正确!”“说得太漂亮了!”“老师和你想的一样,真不错!”若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时,我们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你能站起来回答问题说明你已经很勇敢了,别急,看看谁可以帮助你?”“这个问题,已经跟正确答案接近了,再想想。”一位教师教学《少年闰土》,有这样一个环节:师:请这个小组说说你们是怎样研读“捡贝壳”这件事的。(生汇报)师:其他小组的同学有补充吗?生:老师,我有很多贝壳,能拿上来给大家看看吗?师:可以,请拿上来。(学生把一大堆贝壳端上来,通过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师:你能说出这些贝壳的名字吗?生:不会。(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师:既然叫不出这些贝壳的名字,那请你把他们全部拿下去吧!生:(手捧贝壳,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地回到了座位上)本案例中,其实那位展示贝壳的孩子有足够的理由得到大家的赏识。一、课前收集大量的贝壳不容易,然而他做到了,说明他有责任心、有毅力。

  二、老师布置的任务他完成得最好,说明他有上进心、热爱学习。

  三、敢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明他积极乐观、个性张扬。

  四、他的行为是其他学生的榜样,潜移默化就能起到“润物无声”之效。然而,案例中的教师却因为学生叫不出这么多贝壳的名字而让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试问:,他以后还可能同样积极地去完成老师的作业吗?还可能自豪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吗?或许就是教师这样一个不经意的评价,就白白葬送了这个有着诸多优秀品质的学生的美好前程。因此不管我们采用何种评价方法,首先要为学生建构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保持学生的心理平衡,让回答正确的学生更愿说,让回答不出或出错的学生不受伤害。学生只有从内心上感到安全和自由了,才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二、明确评价指向,打造全面发展的基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三维目标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依据,它强调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所以教师的评价指向一定要明确。对知识和能力的评价。以朗读为例,《课标》每个学段对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不同要求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评价不能采用“读得好,读得不错”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应根据学生实际的朗读水平,采用“读得很准确,没有多字掉字”“读得很流利,声音很响亮”“读得真有感情,我们都被你感动了”这一类评价语。因为朗读准确、流利、有感情,这是小学生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用教学目标来评价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如何关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评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睿智的思想和敏锐的目光,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结果看过程,从过程分析中归纳思维的规律和方法。如教师发现学生在边阅读边圈画批注,为了让学生懂得、掌握阅读的方法,就可以这样评价:“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已经学会阅读了。”当学生反复阅读后找到了答案,为了对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真不简单!”对学生来说,重过程的评价得到的是思维的快乐。价值观的评价。在多元解读的语文课上,学生的多元反应并不是都正确合理的。

  学生的生活经验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他们对生活的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积极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不健康的,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所以教师的即时评价要注意这方面的导向。当孩子的感悟有悖于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时,教师的评价必须到位并且予以引导。例: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一位学生说喜欢白骨精,因为她为了吃到唐僧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对此,一个教师的评价是:“你的想法很独特,有创意。”而对学生的是非观却不置可否,学生喜滋滋地坐下了。另一个教师却是这样处理的:他听完学生的发言,略顿了一下后反问:“白骨精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学生想了想说:“坏事。”老师接着问:“白骨精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做坏事,你也喜欢她么?”学生红着脸摇了摇头。《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语文教育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第一位教师也许正是被这一新课程理念所迷惑,因而在学生道德观、人生观、是非观明显出错(学习白骨精坚持不懈吃唐僧的精神)时,仍然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这显然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误导。可喜的是,第二位教师并没片面理解新课程的这一理念,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时时重视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此他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学生很快在他的启发引导下获得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才是顺应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他们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没有主次、轻重之分,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在过程和方法之中。所以教师在进行即时评价中还应多关注三维目标的整合,避免厚此薄彼。

  三、公正评价,突出主体评价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这是无庸质疑的。但是评价也需要有一个依据。我以《新课标》提供的评价案例为参考,与学生共同制定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评价依据。以“朗读表演”为例:目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注意事项培养朗读能力、增强语感。A恰当运用、正确理解内容并能根据内容适当加上自己的创意如:动作、语气,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生互评1.教师要帮助每位学生获得成功2.评价中尽量采用描述性的方式,不按分数给学生排队B恰当运用并正确理解内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C恰当运用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全班学生根据以上标准评分,并有一两句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心理状态等多方面,这样使每位学生都有了评价与被评价的经历。四、评价标准分层化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由于受其遗传及生存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学生个体之间显现着多元的不均衡性,在认知方式、个性特征、学习习惯、生活特点、兴趣爱好等都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就自身而言也存在着发展的方向问题,这使得每个学生发展的进程和轨迹各不相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个性化特征。如果我们以一刀切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则会使后进生难以接受,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及自尊心、自信心。因此,我们的评价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应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实施分层评价,在每个学生已有基础上确定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目标,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如:针对比较聪明而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教学过程就多侧重于他们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评价,加强年级教导制的教研管理,强调各科教师沟通,重在研究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发展、影响。不求其全,但求走实每一步,让教师的群体合力良好地作用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引认识“线、论”等12个生字,会写“红”“绿”等6个字。

  2、过程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充分想象、分享感受、交流想法,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喜爱春天这个季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感悟中,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美丽色彩。

  难点:体会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了《山青青》、《小树谣》、《古诗两首》,这三篇课文描写的都是与春天有关的内容。春天是那么美好,那么迷人。小鸟们也喜欢这催人奋进的春天。

  2、出示:燕子、麻雀、黄莺的图片,问:认识吗?(读词语,认小鸟名称)

  3、春天来了,小燕子、小麻雀、小黄莺见面了,它们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争论了起来。想听听吗?(导入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视频,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思考:细细的春雨落在地上,是什么样的声音呢?应该怎样读呢?

  2.多种朗读体验,感受春雨的特点:

  3.大声朗读第2—5自然段

  (1)看图,说说图中画了哪些鸟。

  (2)分角色朗读,讨论:

  ①三种鸟分别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他们的根据是什么呢?

  ②大家为了一件事,都说出自己的看法,你一言,我一语,你一句,我一句,谁都想说服别人,这就叫“争论”。这一群小鸟儿在争论什么问题?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鸟们在争论?该怎样读出“争论”的语气。

  (三)深入研读

  1、着重体会:重点体会“下、洒、落”三个表示春雨落下来样子的词语。

  2、带头饰分角色表演

  3、指导学生仿写句式

  (四)拓展延伸

  春雨是没有颜色的,但她却带给我们五彩缤纷的世界,课后,让我们用明亮的眼睛去观察春天,去观察春雨吧!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并把你最喜欢的景色画下来吧!

  五、板书设计

  春雨的色彩

  小燕子说 绿色的

  麻雀说 红色的

  小黄莺说 黄色的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语文教案-景阳冈。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老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

  课文重点是: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教学的难点是: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

  文章导读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讲传》第23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BR> 课文先讲了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要过冈,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进行描写。接着讲武松上冈后,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然后讲了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最后讲武松打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武松来到阳谷县,酒后上山,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勇敢、机智、豪放及无所畏惧的性格。

  文章结构

  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至第4自然段):武松进店喝酒和不听店家劝告,执意过冈的情形。

  第二段(第5至第7自然段):武松在景阳冈上的心理活动。

  第三段(第8至第12自然段):武松打虎的经过。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武松打死猛虎后下冈。

  写作特点

  1、按“吃酒——上冈——打虎——下冈”的顺序,条理清楚,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景阳冈》。

  2、语言凝练,动词运用恰当、简洁。

  近义词:枉送——白送 耻笑——讥笑 吓唬——恐吓 结伴——结伙

  反义词:好心——恶意 破碎——完整 酥软——坚硬

  词语解释

  筛:斟。筛酒,即斟酒、倒酒。

  如何:为什么。

  但凡:凡是,只要。

  印信:印章。

  哨棒:防身用的木棍。

  岂不枉送:难道不是白白送掉。枉,白白地。

  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

  武松:《水浒传》中人物之一,非常勇敢,力大无比,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一般把他当做英雄好汉的典型。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客官:旧时店家对顾客的称呼。

  掀他不着:掀不着他。

  结伴:伴,就是伙伴。结伴就是结成同伴。

  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棒橛:短的木棒。

  榜文:古代指文告,像现在的布告。

  酥软:肢体软弱无力。

  耻笑:鄙视并嘲笑。

  说时迟,那时快:表示当时的时间非常短促。旧时说书人的习惯用语。

  吊睛白额大虫:大虫,老虎的俗称。眼睛上翘,额头上有白色花纹的老虎。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响声很大,能给地面上的东西造成很大的灾害。

  酒兴:饮酒的兴致或饮了酒以后产生的兴奋情绪。

  句段赏析

  1、“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这是武松在酒店饮酒时及饮完后与店家说的话。前两句是关于酒的,后一句是关于虎的。武松吃了三碗酒后,店家劝他不要再喝,因为“三碗不过冈”,但武松却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不听劝告。从“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中,我们可以看出武松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这种性格为下文他勇猛打虎的行为作了铺垫。

  2、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锨,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先泄了一半。

  这是写大虫进攻的“三招”及武松沉着应战的“三闪”。大虫抓人有“三招”:一扑、一掀、一剪。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又一闪,闪在一边。这“三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以至于“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般”,指种、样。从这句可以看出武松是有勇有谋的,“突出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无畏的英雄性格。

  3、武松拿来一饮而尽。

  “一饮而尽”表现了武松豪爽的性格特征。这句话写出了武松喝酒的动作神态。

  4、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这句话进一步写出了打虎英雄的性格。这时的武松已经知道冈上有虎,但出于自尊心,他不愿下冈。“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这就更体现了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5、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这一句是写武松是怎样躲过老虎的一扑的。“说时迟,那时快”写出了武松的动作敏捷、迅速。“扑”写出了老虎的凶猛。这句话突出了武松勇敢、机智、灵敏、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阅读《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便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充分自读自悟,然后组织交流,通过交流,理解课文内容和武松的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 ,“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 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 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 《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

  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 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 人气喘吁吁的情形 ,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

  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第三课时

  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初读感知

  1.正字音。

  折散裘衾角着羌掣

  2.明内容。

  课题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说送别的环境。

  明确:在西北边塞瑰奇壮丽的冰雪沙海背景下,岑参送朋友武判官回到京城长安去。这是戍边将士之别。

  三、品析学读

  1.自由读,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标示出来。

  明确:在“愁云惨淡万里凝”处标示。

  2.请同学们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别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

  雪是洁白的,朋友情是纯真的;雪景美丽得令人温暖,朋友情真挚动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归途令人担忧;雪中生活是艰苦的,它令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盼望归去;纷纷大雪,是不是上天为朋友归京而献上的贺礼?奇丽的边塞雪景,是不是为离情别意抹上了军人的豪迈?

  3.想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自己试读。

  4.教师指名读,边点评边示范。

  第1、2句陡促,重读“卷”、“八月”、“即”,突出风狂雪早;3、4句轻柔舒缓,重读“春风”、“千树万树”,表现“春暖花开”的美景所带给人的春天般的温暖;然后低沉滞涩,寒气仿佛侵入骨髓。“中军置酒饮归客”及以下三句应读得热烈急促,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气氛;“轮台”四句渐渐舒缓,渐渐低下去,使声音恰如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营造出低回不已余音袅袅的意境。这一刻,画面定格,时间停止,情感激荡。

  5.听读,揣摩: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四、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五、自读己亥杂诗》

  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 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

语文教案 篇8

  好的教案能够让教师的工作更好的开展,提升学生的吸收能力,一起看看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读通课文。有一定的感情朗读课文。

  2、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随文认识生字词。会根据读音给多音字“行”组词。

  3、感知”猫头鹰和小兔子能自己抓紧时间,小闹钟没有帮上忙”的课文内容;小熊在小闹钟的帮助下改掉了睡懒觉的坏习惯。从而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

  4、初步了解“”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的读通课文。

  2、随文认识生字词。会根据读音给多音字“行”组词,指导书写3个生字。

  3、感知猫头鹰和小兔子能自己抓紧时间,小闹钟没有帮上忙;小熊在小闹钟的帮助下改掉了睡懒觉的坏习惯。从而让学生树立时间意识。

  教学难点:

  1、感知猫头鹰和小兔子能自己抓紧时间,小闹钟没有帮上忙;小熊在小闹钟的帮助下改掉了睡懒觉的坏习惯。从而让学生树立时间意识。

  2、初步了解“”的不同用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作息时间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谜语导入。

  2、 齐读课题。(学习“闹”字,注意闹字是发的鼻音“n”;“钟”学生可以根据偏旁来了解钟是金属做的。)

  3、 再次齐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按要求自读课文。(通过拼音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2、 听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进行听读识字)

  3、 齐读课文。

  三、 学习课文,了解内容。

  1、 标自然段。

  2、师:这篇课文讲了小闹钟的故事,小闹钟想为?

  3、小闹钟找了那些朋友?请找一找小动物的名字。(在找动物名字时,学习“鹰、兔、熊)

  4、学习二自然段。(在学文的同时学习生字词:抓、完成、任务、体会猫头鹰会抓紧时间。)

  5、学习三自然段。(随文识字:一瞧、已经、院子,了解什么作息时间表,从而感知小兔子也会抓紧时间。)

  6、学习四自然段。(随文识字:改掉、使劲在读中感悟在小闹钟的帮助下,小熊改掉了睡懒觉的坏习惯。)

  7、 学习五自然段。(学习咱们,注意咱的读音。)

  四、 总结。

  猫头鹰抓紧时间抓老鼠,完成了任务。小兔子会抓紧时间照着作息时间表做早操!小熊在小闹钟的帮助下也学会了抓紧时间。那我们也应该——(学会:抓紧时间)

  板书设计:

  小闹钟

  猫头鹰晚上抓老鼠,完成了任务。

  小兔 6点15分做早操。

  小熊 改掉了睡懒觉的坏习惯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加强朗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但是读的形式单一几乎都是齐读,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样才能提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另外,在试讲时由于耽误了几分钟下课,所以在正式上课时担心时间不够,范读时就提快了语速,导致学生齐读时模仿我的速度,读得参差不齐。

  在学习生字方面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学习的较好,但应该更多的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记忆字形。

  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面对一群活泼、可爱的一年级学生,教师的语言更应富有感染力,这点我觉的做得还不够;再者,就是针对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心理特点,如何进行活泼有序的组织教学,我会在这一方面继续改进的。

  总之,通过这次教研会,感觉收获很大。在此,感谢领导和老师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不断鞭策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朗润 酝酿 卖弄 嘹亮 黄晕 烘托 静默 舒活 欣欣然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抖擞精神 花枝招展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朗润 卖弄 呼朋引伴 黄晕 舒活 花枝招展 掌握“酝酿”、“烘托”的语境。

  3.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

  涨 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生动地写景抒情。

  三、情感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为我们所描绘的江南美景的意境。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细致地观察天的景物,抓住其主要特征绘出一幅幅景图,展现了大地回、动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天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二、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1)盼

  第二部分(2-7)绘 (五幅画面:草图、花图、风图、雨图、迎图)

  第三部分(8-10)颂

  三、写作思路

  《春》全文围绕一个“”字,写了盼、绘、赞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尚未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待到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的美好景象。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集中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绘出的色彩。最后以赞美作结,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颂扬了富有创造力的美好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四、写作特点

  首先,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真切。例如写草,作者突出了草的旺盛生机,不但写小草的顽强生命力和小草的质地、色泽和长势,还写出了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又如写风,突出的其和暖、清新的特点。总之,作者从不同角度,细致入微地观察天,抓住了的特征进行描写。

  其次,全文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例如:“水涨起来了”。水用“涨”描述,表明天水多,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水涣涣的样子。又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表明草破土萌发,满山遍野的生长出来,显示了不可压抑的生命力。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这些词语凝练形象,作者锤炼词语的功力可见一斑。

  全文句式也富有变化,在散句中夹着对称或排比的短语短句,叠词的运用也使描述更加有表现力。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文中还有许多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拟人句。如形容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连用的这三个比喻非常形象,不但细,而且亮,都是惹人喜爱的。这样的比喻非常贴切,而且能唤起读者对雨的喜爱。结尾部分连用了三个比喻,同时拟人,不仅比喻很巧妙,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的成长过程。把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意思。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的不同生长过程。最后说“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而真挚的感情。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有突出作用。

  五、诵读指导教学方法建议

  诵读不仅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法,也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法之一。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尤其适合这种方法。学生应当在预习中词典,读准“预习提示”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勾画出描绘天的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理解其含义和作用。再读课文时,应在理解各部分内容基础上,确定感情基调、语音语调的处理方法。第一部分表达作者盼望天到来 的欣喜的感情,可用欣喜愉悦的语调朗读;第二部分表达作者对的喜爱欣赏的感情,应用轻松明快的语调朗读;第三部分表达作者对天的赞美之情,应用高昂的语调朗读。总之,通过诵读,可以创造一种情境氛围,让学生体会文字的图画美、语言美、音乐美乃至情感美,得到美的感染熏陶。

  六、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揣摩

  阅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专家所说:“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文学鉴赏”条))“感受”就是体验。欣赏文学作品时的体验,最重要的两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联想和审美想像,它们是文学性体验也是文学欣赏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即使是文学修养很好的人,联想和想像也是不可绕过的“门槛”。 从文学作品的功能实现和生成规律来看,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是读者进入作品情境的又一必经之路,脱离联想和想像的阅读,就不是文学欣赏的阅读,而可能是其他性质的阅读(例如科学性的、专业研究性的);再有,作品的原有的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迭生出新的内容,亦即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也需要联想和想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未必赶得上成人,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绝不比成人差,他们通过形象直观的思维探入课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这是他们的心理意识功能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他们的阅读心理的优势所在。对学生来说,联想、想像的功夫做得越充分,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通过联想与想象进行揣摩的方法可以贯穿于学习课文的全过程。如学习“草图”,想象自己来到了初的田野、公园,与家人、亲友嬉戏追逐;学习“花图”,想象或联想你到过的果园,在暖花开的季节的景象;学习“风图”“雨图”,想象自己置身在江南的乡间、田野之中享受风的温情,感受雨的沐浴。在想象与联想的过程中,还可以丰富、扩充文中描绘的意境,揣摩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体会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好,将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感受力。

  七、选取重点段落详细讲解分析

  初一学生还不善于通过细致地阅读课文理解体会散文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因此教师可选取一、两个重点段落作详细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细致描绘的地方,如本文的“草图”和“风图”,其他段落则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这样,教师的讲解就起到了示范作用,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与习惯。

  《春》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述抒发感情的方法。落实三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写景状物的方法;指导学生由语文的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反复研读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兼作圈点批注,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

  把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引用名言,导入 课文,激发爱美的情怀。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综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风姿。

  二、 指导自学课文,梳理全文结构。

  一提到,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描绘天,歌颂天。朱自清先生的《》就写了许多美丽的景物——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同学们把课文仔细读一遍,要求:

  1.读不准的字,弄清字音、字形、字义。

  2.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要求“不动笔墨不动书”)

  3.文中从迎接天写到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4.提出自己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学习小组内先自行解决,然后将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至全班。

  三、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进行讲读示范,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有同学说文章开头“迎”写得很精彩。确实如此。“盼望着,盼望着”,两个词叠用,不仅能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向往天的急切心情,而且把读者的心“吊”起来,引起共鸣。 “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天还未来到。

  即使动态助词,用得也报考究。学生轻声读一段,体会四个动态助词的作用。两个 “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从第2节开始,作者用彩笔描绘景了,描绘得那么形象,那么优美。同学们朗读第2、3、4节,要求读顺畅,读后:

  ①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

  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

  ③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同学们就这些展开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

  (略,详见“教材分析”)

  综上所述,要把现实生活的移到笔下,使文中真正洋溢着的气息是很不容易的。从这三段中我们就可领悟到不少写作的奥妙。请同学们朗诵、熟读,咀嚼一下刚才讲述的要点。(此时教师要加强诵读指导,对学生朗诵中的表现要及时指点、评价)

  四、学生独立分析,开展评论。

  《春》这篇散文广泛地写景,刚刚欣赏了草图、花图,下面的风图、雨图、天人活动的图景,请同学们自己赏析。赏析时注意:弄清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

  重点分析写得精彩的一两个句子,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点拨一二。

  (点拨内容从略。)

  五、诵读第2至7节,思考回答:

  1.作者绘景按照怎样的顺序?

  2.绘景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明确:

  绘景先总写,后分写;分写时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围绕“”写各种景物,采用模式结构的方法把各幅图景组合成篇,犹如长卷,把一幅幅彩色工笔画逐步展示在人们眼前。作者绘天优美之景,抒赞美天之情,充满诗情与画意。

  六、朗读第三段,要求学生说明:

  1.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2.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这样结尾与描写景物时所表露的感情有何联系?(难点,详见教材分析)

  七、熟读全文,体会文中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有层次地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八、寻找天,展开想象。

  天本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描写出天的形象很不容易。而朱自清先生却把写活了,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由于:作者对天元比热爱,观察景物十分精细,运用语言的功夫很深。这些都是我们急需学习的。

  现在我们也带着对天的热爱去校园里寻觅天。看校园秋色,想象着天的美景,口头描述草、花、风、雨的景象。要求:

  分小组进行,互问互答。

  指实景,口头描述景。

  仔细观察,尽量运用文中的词句。

  对反馈的情况开展评论。

  九、仿写。

  仔细观察秋天景色,用细笔细描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写一篇短文,题目是《秋景二题》。

  探究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练习:想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用得好在哪里吗? 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明确地告诉学生依靠联想和想像去体验课文情境。在教师带领下学生完成上述探究活动后,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继续设计类似探究性练习题目,调动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九篇】相关文章: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8篇05-27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范文7篇01-16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汇编6篇02-02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锦集5篇02-02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集锦6篇01-26

【精品】语文教案五篇05-26

【精品】语文教案六篇04-16

【精品】语文教案四篇04-13

【精品】语文教案三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