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1-08-11 12:46:3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语文教案汇编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语文教案汇编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绣、潇”等8个生字,会写“桦、涂”等11个字,正确读写“白桦、毛茸茸”等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3、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作者借助意象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现代诗借助意象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绣、潇”等8个生字,会写“桦、涂”等11个字,正确读写“白桦、毛茸茸”等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1

  教学过程

  一、初识白桦

  1、导入音频。

  (1)音频播放加拿大儿童歌曲《白桦林好地方》,并出示歌词。

  ①师:侧耳倾听这首歌,你听出了什么?再看看歌词,你又明白了什么?

  ②学生交流。

  示例1:听到了一群孩子的欢声笑语,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孩子们内心的欢腾和喜悦。

  示例2:听到了孩子们走向大自然的欢声笑语。

  (2)师小结:听着这首简短流畅的加拿大儿童歌曲,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水、山、森林、湖泊,仿佛置身于迷人的大自然风光中。欢快活泼的旋律似乎是一队郊游的孩子们踏着鼓声走向白桦林,走进美妙的自然……

  (3)课件出示白桦图片。

  ①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种树吗?看看图片,这种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②生交流。

  示例1:这是一种高大笔直的树,很美丽。

  示例2:无论是一棵白桦,还是成片的白桦林,都很美。它有着洁白的树干,碧绿的叶子,给人明朗的感觉。

  (4)师小结:白桦很美,有一个国家,就以它为国树。这个国家就是俄罗斯。白桦生性耐寒,树干银白,气质高雅。俄罗斯人民喜欢白桦的美丽、高洁。

  2、引入课题。

  (1)师引导:苏联诗人叶赛宁,他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作品。他的诗歌语言朴实动人,多赞美家乡的风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叶赛宁一起仰望他家乡的那棵高洁的白桦。

  (2)板书课题:白桦。(生齐读课题)

  (3)师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歌,继续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出示课件)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4)全班齐读。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1)课件出示简介。

  (2)生自由读。

  2、听课文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停顿。

  3、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2)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桦”读第四声;“穗”读“suì”,不要读成了“shuì”或“huì”。

  (3)指导识记。

  ①师引导:你是怎样记住这些标注拼音的字的?

  ②生交流。

  示例1:利用形声字特点记住“桦、穗、绣、霞、潇、朦、胧”。

  示例2:说文解字记“茸”,理解字义。

  课件出示:

  茸,现多形容动植物细毛丛生的样子。(艹,指嫩芽)+(耳,聪的简写,表示机灵),茸字上下两部分合起来的意思是机灵的嫩芽,机灵的鹿头上的芽状柔嫩器官。

  示例3:

  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一组字:

  绣(绣花)霞(霞光)

  锈(铁锈)假(假日)

  透(透过)暇(目不暇接)

  遐(遐想)

  ③书写“潇”字。

  a、视频出示“潇”字的书写笔顺。

  b、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练习书写。

  三、初触白桦

  1、释题。

  (1)师指名读诗题,引导:读了诗题,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2)预设:一棵茂盛的白桦;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桦;一片白桦林,碧绿的叶,洁白的干……

  (3)生齐读诗题,师引导生读出对白桦的感受。

  2、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全诗共有几节?(预设:4节)

  (3)同桌互读;小组分节比赛读,师相机正音;全班齐读。

  (4)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①师引导:读着读着,整首诗描绘的画面在我们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谁来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示例:《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它的美。

  3、练习朗读。生分成四人小组用喜欢的方式读。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比喻、拟人、想象、联想等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2、联系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解读明义

  1、导入新课。

  (1)师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白桦》。(板书课题:白桦)

  (2)师指名分节读诗。

  (3)师引导:诗歌以“白桦”为题,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白桦的?请大家试着从每个小节中找到答案,并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

  2、生自由默读全诗,试着概括每小节的内容。

  3、学习全诗。

  (1)学习第1小节。

  ①课件出示第1小节,生自由读。

  ②师指导:诗的开篇,就让我们的目光停留在窗前的白桦上,我们仿佛看见诗人每日与白桦对视,与白桦低语。窗前的白桦,是诗人朝夕相伴、难舍难分的朋友!

  ③师指名读。

  ④师引导: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的是怎样的白桦?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⑤生交流。

  示例1:枝条挂满白霜的白桦树,是那么圣洁!

  示例2:我仿佛看见一个沉思的诗人,伫立窗前,深情地看向白桦,眼里满是怜爱。

  ⑥师指导朗读。

  a、师:娓娓道来的诗句——“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这句诗藏着作者对白桦的深情;如见其貌的诗句——“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字里行间藏着对高洁的白桦的爱。

  b、师指名朗读。

  ⑦概括本小节内容,拟小标题。

  a、师引导:这一节诗主要写了什么?

  b、生交流。(预设:窗前的白桦;涂银霜;披雪花……)

  c、师小结:“披雪花”更具体地概括了本小节白桦的特点。(板书:披雪花)

  ⑧师引导想象画面,生试着背诵这一小节。

  (2)学习第2小节。

  ①课件出示第2小节,生自由读。

  ②师范读后引导:在听的过程中,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预设:白桦在雪中傲然挺立;白桦树的枝头沾满了雪,似乎是给树枝绣上了白色花边;一串串的树枝交错着,像花穗绽放,像是流苏舞动……

  ④生自由读:师指名读,并评价。

  ⑤概括主要内容,拟小标题。

  a、师引导: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呢?

  b、生交流。(预设:雪中的白桦、白桦枝头、绽流苏……)

  c、师小结:“绽流苏”与上一节的“披雪花”对称,显得更和谐。(板书:绽流苏)

  ⑥生想象画面,试着背诵这一小节。

  (3)学习第3小节。

  ①课件出示第3小节,生自由读。

  ②师指名读,并评价。

  ③预设:这位同学读得很流利、准确;读的时候注意了“灿灿”“晶亮”这样的形容词。

  ④想象画面。

  a、师引导: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得慢一点,再慢一点。你会看到诗人眼中的白桦。

  b、生自由练习朗读;师指名朗读。

  ⑤引导理解。

  a、师引导: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白桦?(生交流)

  b、师讲解:白桦静中有动。作者用感官相通的手法,用“朦胧”来修饰“寂静”,写出了白桦的含蓄和高洁,“玉立”写出了它的挺拔,写出了它的高贵气质,写出了它的非同凡响;“灿灿的金晖”,衬托出它的绚丽辉煌。“玉立”和“闪着”两个动词使之前静静挺立的白桦展现一种特别的动态美。

  ⑥概括主要内容,拟小标题。

  a、师引导:根据上两节的小标题,我们可以拟定结构对称的小标题,谁来说一说?

  b、生交流。(相机板书:立金晖)

  ⑦生想象画面,试着背诵这一小节。

  (4)学习第4小节。

  ①课件出示第4小节,生自由读。

  ②师:你又读出怎样的白桦?(预设:朝霞中的白桦,身上披着彩霞,煞是好看!)

  ③指导朗读。

  a、师指名读,引导评价:他读出白桦的美了吗?你会怎样读?

  b、师指导:读的时候注意“白、银色”这样表示色彩的字词。(生自由读)

  ④引导理解。

  师述:最后一节诗中,诗人把白桦置于朝霞的映照之下。“徜徉”一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朝霞生成的过程,“姗姗来迟”突出了朝霞的形态之美,更加衬托出白桦的秀美,朝霞渲染下的白桦大有“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之意。

  ⑤拟小标题。

  a、师引导:这一小节诗写了朝霞中的白桦。谁能从下列短语中选择合适的小标题?(生自由交流)

  课件出示:

  朝霞中的白桦;白雪皑皑的树枝;沐朝霞;抹光华

  b、相机板书:沐朝霞。

  ⑥生想象画面,试着背诵这一小节。

  二、品读悟情

  1、师述:叶赛宁的这首诗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风姿绰约,表现出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

  2、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r自由读一读整首诗。

  r找出能表达作者对白桦不一样的情感的地方。

  3、生自由朗读全诗。

  4、生交流,师相机出示全诗。

  (1)师指名交流。(相机将课件中的重点词设置成不同的颜色)

  示例1:“银霜”和“雪花”写出了白桦的洁白;“涂”准确描绘出白桦树干上的一层洁白的表皮;“披”字把白桦拟人化了,字里行间藏着对一身洁白的、高洁的白桦的爱。

  示例2:白桦披着一身雪花,那未全脱落的叶子上落满了松软的雪,“毛茸茸”的。白色的树梢尖儿,映衬着紫色的树枝,仿佛给白桦镶了一道“雪绣的花边儿”。那毛茸茸的雪枝像串串绽放的花穗,如流苏一样好看。

  (2)师小结:这些美丽的诗句中藏着诗人对白桦的爱!

  5、体会意象,悟出真谛。

  (1)师引导:作者为什么对白桦有着这样深厚的情感?

  (2)生交流,师相机指导:白桦是俄罗斯的国树,诗人对白桦的礼赞中,包含着对自然的爱,更包含着对民族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炽烈情感!

  (3)师范读后指名读。

  (4)小组读;全班齐读。师指导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诗中所传达的炽烈的爱国情感。

  三、研读赏韵

  1、拓展阅读《悬崖边的树》。

  (1)师:《白桦》,是诗人叶赛宁的情感流露;白桦,是诗人叶赛宁情感流露的寄托。诗歌的魅力就在于此,它需要解读,需要遐想,需要与诗人来个心灵之约。仔细读读下面的小诗,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有没有读懂诗人的心?

  (2)课件出示《悬崖边的树》。

  (3)生自由朗读后,师指名读。

  (4)生交流读后感受。

  示例1:作者抓住了悬崖边这个特别的地方的树作为自己的写作内容,让人眼前一亮。

  示例2:诗中写了悬崖边的树虽然经历了风雨,但依然坚强。

  师小结:诗人选取生活中独特的自然意象,以表现人间的种种精神品质,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悬崖边的树的赞美,对不屈的精神、高远的理想的赞美。

  (5)比较阅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①课件出示《白桦》和《悬崖边的树》。

  ②师引导:这两首诗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③示例:两首诗都借助事物表达情感,这样的情感不虚假。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

  2、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如果说,诗歌是一盏灯,那么诗中美好的情感就是这盏灯的光。生活就是一首诗,只要我们有有趣的心灵,有友善的眼神,有倾听的耳朵,有真挚的情感,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四、布置作业

  以自己喜欢的植物为题,写一首小诗。

语文教案 篇2

  一、复习引入:学生介绍山谷中的谜和揭开谜底的人。

  二、速读全文,以旅行者的口吻练说旅行收获,直奔学习重点。

  1、示:这次旅行,我不仅 ,而且 。

  2、划出文中写启示的句子,再练说。(可引用另一位旅行者的话或文末的句子)

  3、设疑:他们怎么会从雪松身上得到这个启示?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是什么意思?

  三、自读第3自然段,自主感悟。

  四、组织交流,感受雪松智者、强者形象,理解启示的含义。

  1、学生自由交流读后感受、理解,教师随机引导。

  2、读书要边读边想象,脑子里要浮现文字描绘的景象,这就把书读懂了,读活了。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

  (1)学生自由交流想象到的景象,教师引导紧扣关键词句感悟、品味。

  (2)示句: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指导联系上文理解积、弯、落、弹的景象和完好无损的意思。

  边朗读边想象雪松弯曲、反弹的情景,在评议时引导理解反复、省略号和始终表达的含义,练读句子。

  (3)现在我们是不是有了就是旅行者的感觉了,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话吗?。

  (4)练习朗读: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心中的敬佩、赞美送给雪松吗?

  3、再读启示,谈谈自己的理解。如有困难,可引导学生先联系雪松谈谈,再结合生活实际推而广之。

  五、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疑问?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雪松与大雪抗争和旅行者得到的启示的句子。

  2、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2、有兴趣的同学可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构想】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是要为秋天写一曲颂歌,即学习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应该说学生对秋天比较熟悉,值得写的地方也很多,但关键是要写出每个学生眼中的秋天和心中的秋天,也就是要写出他们对秋天独特的情感体验,这自然成了本次作文训练中的重点。《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初中阶段学生的作文目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依此原则本次作文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走进秋天,了解、描绘、领悟、欣赏秋天,从而歌颂秋天、礼赞秋天。让学生写作时做到有内容,负载情感,张扬个性,即披情人文,文现个性。至于教材要求写一首歌颂秋天的诗,那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不应刻意教给学生一些写诗的方法、技巧和理论。因为空对空的理论对初二的学生来说不仅枯燥而且深奥,最终达不到写作训练的目的,也偏离了本次写作的中心。

  基于此,教学时将本次作文训练课分解为两个环节进行:第一,寻找歌颂秋天的内容。第二,选取歌颂秋天的形式。第一个环节的重点是训练思维,激发情感,激情澎湃自然出好诗。第二个环节的重点是在思维成熟的基础上训练语言、安排结构,语言生动定能感染读者。两个环节相辅相成,最后合成—个完美的整体。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鼓励学生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

  要求同学们课外搜集古诗词中写秋的诗句,并抄写在笔记本上。并做简要的分析理解。

  [教学安排]

  一、吟咏古诗,拜访秋天

  通过品读吟咏秋天的诗词,感受秋天的美丽,领悟作者借秋天所抒发的感情。

  1.竞说有关写秋的诗句,营造浓浓的读写气氛。

  2.欣赏、品读秋之美,激发勃勃的赏美热情。

  3.从古人笔下了解秋天的特点,发现具体的描写秋天的方法。

  二、观察联想,礼赞秋天

  用自己的语言抒写自己心中的秋之歌,尽量写出自己对秋天感受最深的一点。进行多角度的训练,力求让学生多掌握一些描写秋天、赞美秋天以及表达感情的方法。及时反馈信息。

  三、锤炼语言,创作秋诗

  用心提炼语言,合理安排结构,使其成为一首颂秋之诗。

  [教学步骤]

  一、课前热身(导入话题)

  师:秋天是一年中最舒适的一个季节,它清新凉爽;同时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它色彩丰富;更是一个值得期盼的季节,它硕果累累满枝头;它还是一个多情多思的季节,常常勾起人的情思。它的确是一个值得歌颂的季节。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不少诗篇讴歌秋天,人们赞美秋天的成熟、丰收。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搜索一下大脑中储存的有关秋天的诗词。然后来竞说秋诗秋词,看谁记得多。

  课堂预设:学生说到的可能大多是以前学过的诗词。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刘禹锡的《秋词二首》、白居易的《暮江吟》、杜牧的《山行》、马致远的《秋思》等。

  (此环节主要将学生课前准备的素材展示出来,并选取有代表性的诗词写在黑板上,让他们对秋天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一步走进秋天、了解秋天作准备。)

  二、吟咏古诗,拜访秋天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吟咏声中走进秋天、领略秋天,从而悟出赞美秋天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所咏诗词是如何描写秋天的,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推荐该诗的同学进行分析。

  为了分析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告诉学生按以下句式表达:(诗人)通过描写秋天的——,抒发了的情感。

  经过分析,学生一定能明白名家都是通过描写秋天具体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感情的抒发又与所写景物的特点及作者当时的处境、生活环境和心情有关。启发学生分析所举的诗词是描绘了怎样的秋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主要明确以下要点:

  诗人杜牧通过枫林的一片火红,看到了秋天的勃勃生机,看到了秋天山林呈现的热烈,诗人唱出了春不如秋,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赞美之歌。

  自居易则给我们描写了深秋时节,夕阳映在江中的美丽画面,诗中意境优美,格调清新,那夜晚露水的晶莹剔透和新月似银弓的美丽呈现在眼前,表现了作者出任仕途中的愉快心情。

  王维的《山居秋暝》则为我们描绘了山间秋雨过后的清新景象。

  刘禹锡笔下画出了秋天晴朗天空下白鹤凌空飞舞的奇景,从诗中读出了作者乐观向上的豪迈情怀。

  马致远的《秋思》则是另一种风格的诗,写出了一个天涯游子的悲伤之情,因而在作者眼里树是枯的,藤是老的,连乌鸦都是昏的,一切皆笼上了一层凄凉的气氛。

  分析小结:原来,这些作者都是借具体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一些感悟。诗人笔下的秋天皆因眼中之景和心中之情的不同而不同。其景与情是交融在一起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同学们找到自己喜欢的现代诗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析。)

  三、观察联想,礼赞秋天

  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打开思路,激活思维,启发联想和想象。并在讨论中解决歌颂秋天的什么,怎么歌颂的问题。

  师:同学们已从古诗词中得到不少启发,下面我们来观察眼前的秋天,每个同学选取一两个方面,来礼赞秋天。

  (学生自愿组合讨论,教师汇集讨论交流结果。)

  预设情况:可写自然的风、雨、日、月、霜等;可写花草树木中的典型物,如菊花、枫叶、青松等;可以写动物的变化,如秋虫四起,阵雁高飞;可以写秋天收获的情景;也可以通过对比,来写秋天与其他季节的不同,抒发对秋天的独特感情;也可以由自然的秋天联想到人生的秋天,即生命的成熟,或人生耕耘后的收获,或人生的衰老;可由秋菊联想到高洁的人品,可由秋风秋雨触发离别相思之苦;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心中的秋天美景或理想中的秋天;还可以借助《夏天的旋律》和《夏之绝句》两文从声音即听觉的角度来写秋天;还可以从色彩方面来写秋天;还可以用拟人的方法来写秋天,把秋天当作人来写,更亲切可爱……总之,秋天可写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写作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具体安排。(此环节鼓励学生将自己所想到的写下来,三言两语都行,为下一个环节作准备。)

  四、锤炼语言,创作秋诗

  经过前面两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心中有了写秋的具体内容,也掌握了一些赞美秋天的方法。因而此环节的重点是训练如何用诗的形式来写秋。具体分三步进行:

  第一,引导学生明确诗歌应有哪些形式上的要求。大致拟定以下几点:

  ①诗要分节分行写,每一节大致4—一6句,句式上比较整齐,每行的字数大致相近。

  ②诗的语言凝练,还讲究押韵。现代诗可以灵活一些,用韵大致相近即可,这样诵读起来琅琅上口。

  ③诗是言志的,因而一定要在诗中抒发诗人的情感,建议初写者将感情直抒出来。

  ④为了使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往往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两种思维方法。其中联想主要有相似联想和对比联想。而想象则是在头脑中加工创造出新形象的方法。

  第二,应该说每一个创新都自简单的模仿始。因而此环节的第二步就安排一次仿写。教师准备几个不同的材料进行仿写,每个仿写的要求和目的不同,并让学生抽签选择仿写的材料。具体如下:

  ①改变写春之诗的个别字,将其变成一首写秋的诗。意在学习诗歌分节分行的结构和锤炼诗的语言。

  母亲/每当我想给您一阵春风/您笑一笑之后/给我整个春天。

  ②给出一首写秋诗的前半部分,要学生续写后半部分,主要练习诗歌的情感表达。(学习运用拟人等手法来抒情)

  秋天/像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给人间/人们都爱……(续写)

  ③仿照第一节诗另选物象描绘秋天美的画面,重点训练诗歌如何表现画意,即写出诗歌美的意境。一枚落叶轻轻飘下/似一只金色的小船/满载秋天的回忆/飘近厚厚的书册/一抹淡淡的初霜/叫心灵懂得了珍惜

  ④仿照句式写一首四季诗。意在训练联想和想象能力。

  如果说,春天是一个花枝招展的姑娘;那么,夏天是;秋天是;冬天是。

  (在实践中运用各种方法创作诗歌,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寻找感性体验。因此在训练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体验,充分肯定学生。)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为课文的动画片配音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现在老师就来弹一首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老师的琴一起唱,好吗?(教师电子琴弹奏歌曲〈小松树〉)刚才我们唱的歌的名字是什么

  ?对,是〈小松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就与小松树有关系,课题就是〈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

  2、检查学生自由朗读情况。指名读——指名评价

  3、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

  三、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配乐默读课文。要求:看看文中共有几个角色。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随机将“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3、“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他们的位置分别在哪儿?(指导学生读课文的第一段话)

  4、学生再大声朗读课文,看看自己喜欢这三个角色中的哪一个。

  5、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喜欢小松树的同学读小松树的话,喜欢风伯伯的同学读风伯伯的话,全体同学和老师都读旁白的话)

  6、在集体分角色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并且做到声情并茂。同时师生共同解决“惭愧”一词的含义。(在朗读第三段话的时候,指导学生表演这段话)

  四、配音朗读、再次激趣

  1、全体通读课文。

  2、让学生观看〈小松树和大松树〉动画片,仔细观察,然后给动画片配音。

  五、发散思维、升华情感

  1、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为什么会惭愧的低下了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大松树又会对小松树说些什么呢?

  2、教师送给学生一句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教育学生在今后的学生和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情诵读,联系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主旨。

  2、抓住关键,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读赏析,形象探究,感受诗歌中浓厚的象征意义。

  4、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鄙弃世俗、勇于抗争,特别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猛虎图片,激趣引读

  1、图片出示:教师出示老虎图片,学生感受老虎风采。

  ①看了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②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华南虎呢?

  2、激趣引读:

  师: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贵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华南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具体感受一只被囚老虎的震撼力吧。

  二、诗歌朗诵,整体感知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②学生比读(可配背景音乐)、评读诗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教师朗读指导: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2、整体感知:

  ①诗歌诵读后,你对华南虎有怎样的感受呢?

  ②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评价一下华南虎吗?

  可用如下句式:华南虎是一只()的老虎

  (威严、高傲、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三、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形象探究:

  ①诗人笔下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讨论明确:这是一只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的华南虎,但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山林。它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

  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②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讨论明确:“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劝诱”,态度冷漠、粗暴。“我”良知未泯,从老虎的“悲愤”中,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被触动,有所觉醒。(学生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理解象征: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那么

  ①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呢?

  讨论明确:华南虎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象征。

  “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②诗中的“观众”又代表着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讨论明确:诗中的“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合作探究:

  ①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讨论明确: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②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讨论明确:“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③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讨论明确: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四、提供背景,主旨探讨

  1、提供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文革”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

  (70年代特有的政治环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与华南虎的遭遇何其相似。)

  2、主旨探讨:

  诗歌结尾作者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些什么?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讨论明确: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奋然前行。

  作者写这首诗时,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的不羁个性唤起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我们应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种种诱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五、诗歌比较,诵读提升

  1、朗读英国诗人布莱克《老虎》一诗,概括诗人塑造的老虎形象。

  2、诗歌比较,课文和《老虎》同样写老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在从比较中,你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写作体会?

  4、齐读两首诗歌,在朗读中体会。

  六、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就是那只被囚在“铁笼”中的华南虎,当时你会怎样想呢?

  ②假如你是观众,当你看到“铁笼”中的华南虎时,你又会怎样想呢?

  ③再次诵读诗歌,体会诗中最能震慑人心、表现主题的诗句。

  2、互动释疑: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七、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这首诗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十年动乱”期间,表现了在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压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诗人把这种感情融注在具体的物象——华南虎身上,使华南虎的形象有了象征意义。而华南虎在困笼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个性和追求,深深地感染着启迪着我们,事实上,这样一种独立精神和个性追求也正是我们青少年的追求。

  七、作业

  ①课外读一些抒写动物的现代小诗。

  ②以《华南虎的自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像,试着写一首短诗。

  ③收集更多的写虎的成语、诗歌及书画。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脍、趋、俘、铿、锵、押、刑、囚”8个生字,理解“脍炙人口、铿锵、押送、刑具、囚室、炽热、日趋、效法、骁勇善战、大义凛然、花言巧语”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思路:

  这篇略读课文,作者在结构上,采用“先概括——具体——总结”的写法,运用具体的事例,反映了人物品质。为此,在教学中,我分别采用各种读的形式,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然后抓住具体事例中的重点语句,在合作交流中,反复的品读,批一批,注一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总结课文的内容时,引导学生从课文写法入手,加强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查阅文天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英雄: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英雄?

  那么你都认识哪些英雄呢?

  2、提示课题:同学们,从古至今,我们国家出现了不少民族英雄,他们身上表现一种不屈于外来强权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千古,你知道他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课文,进一步了解文天祥。

  二、合作探究,感悟品质。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同桌互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师:可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3、师: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师: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词语评价一下文天祥。

  5、师:练习给课文分部分。

  (二)抓住重点,感受品质。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觉得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 )括出相关的语句,并做好旁批。

  1、学生默读,做好旁批。

  2、汇报交流。

  (1)第3自然段。

  抓文天祥的语言

  文天祥郑重地说:“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组织勤王军,就是想为天下人做个抗击元军、不怕牺牲的榜样,希望各地官民效法,共同保卫国家。”

  ①体现出在国家危难之际,为国担忧,以实际行动抗击元军,保卫国家。

  ②看图激情。看这幅图,文天祥站在战车上,对那些产生悲观情绪的人郑重地说:——(出示文天祥的话,朗读)

  ③练习有感情朗读。

  (2)第5自然段。

  过渡: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①导学生体会出:在张弘范让他给坚持斗争的南宋爱国将领写劝降信的情况下,他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妥协,不会投降,也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与高风亮节。

  ②诗意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③练习有感情朗读。

  (3)第六自然段。

  过渡: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文天祥的语言

  面对这些花言巧语,文天祥无比蔑视,他坚定地回答:“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

  ①词意思:无比蔑视:特别轻视、看不起。

  坚定:表明立场坚决、不动摇。

  ②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表明文天祥铮铮铁骨,耿耿忠心的崇高精神。

  ③朗读,读出无比轻蔑的语气。

  (4)第8自然段。

  过渡: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他说的两句话

  “金石之性,要终愈硬,性可改耶?”

  “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①引导学生体会出:文天祥面对三年牢狱的折磨,面对沉重的刑具,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与凛然正气。

  ②看图:出示课文中的图,教师引读第8自然段。

  ③朗读。

  3、学习最后一段:但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却被元朝统治者杀害了!真可

  惜!不过,他的浩然正气,却千秋常在。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板书:浩然正气,千秋常在

  三、结合课文,体会写法。

  1、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通过具体事例:组织勤王军、多次严词拒绝劝降,为国捐躯)

  2、师: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和中间部分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头概括——具体——总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你还知道文天祥写过哪些作品吗?介绍给同学。

  2、文天祥作品。

  扬子江

  (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1276年写的。那一年,占领中国北方的元军兵临南宋京城杭州,文天祥奉命到元营中谈判。他义正词严,拒绝投降,因而被扣留。在向北押往元大都的路上,他寻机逃脱。为了重振旗鼓挽回南宋危局,他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找到一条小船,从海路逃往温州。这首诗就写在他南归的途中。诗的前两句,概括了他绕道北海、又回到长江口外海面上的经过。诗的后两句,用形象的比喻,抒写了诗人对祖国的一片忠心。虽然斗争最后失败了,然而他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诗句,却成为表达人们爱国之心的千古名句。

  五、总结课文,延伸情感。

  1、谈感受: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者你想对这位民族英雄说些什么?

  2、欣赏《满江红》: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认识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同学们从他的身上感受到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从他身上,我们感受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激励我们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最后,请同学们听《满江红》,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英雄们的爱国情怀!

  六、布置作业,丰富视野。

  找出课文中文天祥说的话,抄下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文天祥

  组织勤王军

  炽热的爱国精神

  多次严词拒绝劝降

  浩然正气

  崇高的民族气节

  为国捐躯

【有关语文教案汇编6篇】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教案汇编九篇06-27

有关语文教案汇编五篇05-15

有关语文教案汇编7篇04-17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汇编7篇03-06

有关语文教案四篇05-22

有关语文教案三篇04-20

有关语文教案5篇03-14

有关语文教案10篇03-12

有关语文教案8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