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时间:2022-01-08 08:19:53 语言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十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十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 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 。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 :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预设目标:

  1、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读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仿写诗歌。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

  3、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背诵课文。

  4、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背诵课文。读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仿写诗歌。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根据课文特点进行字词句篇的积累。

  教学难点 :

  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思考、探究追问的品质。能初步掌握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独立阅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感受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14、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究竟有哪些语言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科普文章。回忆阅读方法,归纳阅读思路: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是怎样介绍的?了解这些科学知识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二、学生自学

  学生按照预习常规及其本课学习要求进行独立学习或小组学习,学习要求可如下:

  1、读通课文,正确朗读生字,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思考(讨论):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是怎样介绍的?

  三、交流自学情况

  1、质疑解疑

  理解准是、编队、年轮、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以及诗句的意思。

  2、读懂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所传达的科学知识。学习26段。

  填写下表:

  观察到的现象 大自然要告诉我们

  白云飘得高(低) 明天晴(雨)

  蚂蚁搬家 天快要下雨了

  蝌蚪在水中游泳 春天来临

  大雁编队南飞 秋天来临

  大树的年轮

  树龄

  作者是怎样介绍的?这篇诗歌中有哪些句子你觉得特别好的,好在哪里?(结合谈体会,有感情读好这篇课文)

  3、学习课文1、7段

  怎样才能发现和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呢?读读第1、7段。

  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只要你肯观察思考。假如你害怕动脑筋,那就常常会视而不见。

  四、补充拓展

  1、你仔细观察过大自然吗?还有哪些语言,你看懂了呢?

  2、续写上表,以小组为单位比赛。

  3、交流各组表格。

  五、巩固字词、熟读课文

  六、课外作业

  1、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下节课全班交流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仿写诗歌一节或几节。

  2、熟练背诵课文,巩固字词。

  3、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一、巩固字词、检查背诵

  1、听写部分词语、句子。

  2、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二、交流收集的气象谚语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谚语,学习部分谚语的意思。

  例如:朝有棉絮云,下午雷雨鸣。(夏天,晴空中有时出现如棉絮的云,大小不等,高低不一,叫絮状高积云。它是在三、五千米的高空,潮湿空气层极不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到下午,因地面受热,低层大气也处于不稳定状态,伴随这种云将出现打雷下雨的积雨云。故这种棉絮云在夏天的早晨出现,可以知道午后将有雷雨。)

  三、根据学生收集的谚语,仿写一节或几节诗歌。(其中第2、3段,第4、5段段式相同,可仿写参照。)

  四、完成练习

  1、改写

  ①出示课文中的两个反问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②仿照例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③完成作业 本中相关作业 。

  2、仿写只要就能的句子。

  3、完成作业 本中的练习

  五、课外作业

  1、编写谚语小报。

  2、根据自己的喜好,上网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按照要求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2、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引入一:视频

  春季景象(春季画面中可出现渐渐融化的积雪、竞相开放的桃花、新吐绿芽的柳枝、匆匆筑巢的燕子等)夏季景象(可出现亭亭玉立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蜻蜓、振翅高歌的蝉等) 秋季景象(翻飞的黄叶,怒放的菊花、如火的枫叶等)冬季景象(呼啸的北风、枯树、飘飞的大雪)

  提问:刚才这段图像分别展现了哪些季节的景像?你是依据什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后,顺势新课的学习。

  屏示:大自然的语言

  引入二:电脑多媒体

  (视频播放一段以花为主图像,并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在画面依次出现下列诗句,待学生填空后,再用鼠标点击括号处,再显示出红色字体标注的答案。)

  1、完成下列诗句填空: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设问:上述诗句分别是写哪个季节的?你从诗句中哪些意象中推断出来的?从中你有何体会?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

  引入三:视频

  播放竺可桢资料片:建议片中可从浙江大学校园风光播映,并依次出现浙大校园中的竺的铜塑像,然后逐次出现有关反映竺可桢的生活、科研及其学术著作组成的资料片(更多照片资料请查看《浙江大学百年发展史》人物篇中“竺可桢”栏目)

  在播放过程中,可渐次将下列竺可桢简介滚动显示:

  竺可桢(1890~1974)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地理学家。我国近代地理学和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所从事的科学教育、科学组织领导与科学普及工作,都有杰出的成就。特别是关于台风眼的机制、台风的分类、东亚天气类型、中国季风气候、高空风向与天气预报的关系,中国气候区划、气候与农业丰产的关系,物候学、气候变化以及天文学方面的二十八宿的起源问题等研究,都有重大创新,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有许多精辟的理论见解和实际领导经验,培育了许多优秀人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重要著作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物候学》(合著)、《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气候概论》等300多篇,并留下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共38年又37天的日记,约900万字。记有自己的言行、感想,工作上的主要情况和科学界的重要史料,体现了正直的为人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按年份出版日记,共分5册,约320多万字。这在我国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引入四:故事引入

  请学生齐背王之涣《凉州词》

  教师谈话:同学们可知道,有位科学家却认为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中的“河”字应为“沙”字,并用翔实的资料对其进行科学的考证,得到学术界的推重;此外,这位科学家还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校正了古诗存在的一些错误,这位科学家就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著名科学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旧学回顾:说明文的知识回顾

  1. 说明文的顺序:

  2. 说明文的方法有:

  问题导学

  1. 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会读会写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三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在文中标注,或者根据文中的语言自己概括。

  a.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b.

  c.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d.

  e. 决定物候观测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f.

  g.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自学检测

  1.给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注音。

  2.在横线上写出加粗字的意义。

  ①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年年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词填空

  ①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课堂学习:

  1. 自学展示。

  2. 合作探究:

  A决定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B.作者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语句说明。

  3. 拓展提高:完成下列语段练习: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课堂小结: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点。

  当堂检测

  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说明拟人 比喻

  B.叙述拟人 比喻

  C.描写对偶 拟人

  D.抒情比喻 拟人

  3.给加粗字注音。

  (1)萌发 (2)孕育 (3)销声匿迹

  (4)连翘 (5)载途 (6)草长莺飞

   解释词语

  (1)翩然: (2)孕育:

  (3)次第: (4)载途:

  (5)周而复始: (6)销声匿迹:

  语段点将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

  (1)差别 (2)差异 A( ) B( )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 )

  A.虽然但是 B.由于 因此

  C.可是因而 D.但是 所以

  3.指出句中加粗词的作用。

  (1)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明的中心是( )

  A.纬度

  B.物候现象

  C.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

  D.我国大陆气候显著

  5.语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通过学习,掌握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

  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

  连翘——翘尾巴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播种——耕种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见下面板书)

  草木荣枯杏花传语耕地桃花暗示种谷子候鸟去来布谷鸟唱歌割麦插禾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有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

  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主要

  三

  次要

  空间上

  时间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

  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①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纬度因素)

  ②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五、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1.举例说明几种文具的使用方法。(字数在200字左右)

  2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主要

  上

  次要

  空间

  I

  时间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初中生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本文作者在文中尽量减少专业术语,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无疑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学情分析

  说明文是八年级上册重点学习的一种文体,本册有两单元课文内容均为说明文。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引导学生对于说明文的学习及说明文知识的掌握。

  通过对前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说明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本单元是对说明文知识的进一步认识与积累。本课属生动性说明文,生动有趣的语言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知识。

  2、了解物候知识。

  二、

  1、学会默读、速读找到中心句并准确提炼信息,逐步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文章的条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 学习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能主动参与区域活动,并掌握进区域的规则。

  2.熟悉各个区域的活动内容与方法。

  3.增进幼儿间的互相交流交往,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活动准备:

  1.阅读区域:自制图书 图书医院益智图书 我是天气播报员(各种幼儿图书若干,图书内容有关天气,可按当天的天气情况进行播报)

  2.操作区域:小车跑跑跑 纸袋的秘密 天气换新衣 (提供牙膏、纸袋等材料运用剪、贴等技能进行创造;能根据天气的变化给娃娃换新衣)。

  3.智力游戏区域:巧板世界 迷宫大揭秘 天气变化棋 (提供不同的材料玩具,如迷宫、棋盘、七巧板等)

  4.数学区域:加来减去 分一分 瞧一瞧(提供各种数学操作材料,正确的进行数的分解)

  5.美术区域:桃花朵朵开 我是艺术家(制作盛开的桃花,运用线条等技能进行作画等等)

  活动过程:

  1.与幼儿互相问好,介绍班上的区域及区域材料。

  ——交代进入区域的要求及规则。

  ——重点介绍智力游戏区域的玩法及规则。如:天气变化棋,让孩子大胆尝试创作棋盘。

  2.幼儿选择喜欢的区域进入活动,教师作好引导、观察。

  ——重点区域观察:

  1)天气变化棋:幼儿能否掌握剪、裁、画等技能,并运用该技能进行棋的创作。

  2)天气换新衣:幼儿是否能根据天气的变化给娃娃换新衣。

  数学区:观察幼儿是否能正确的进行数的分解

  美术区:观察幼儿是否能运用线条等技能进行作画;是否能正确进行颜色的搭配。

  操作区:观察幼儿是否能运用剪、贴等技能进行创造。

  3.整理活动区,适当讲评。

  ——是否都能在音乐停止前回到座位上等待老师。

  ——小朋友的进区表是否都进行了打钩。

  ——各区域的操作物品是否都摆放整齐了,如果没有请幼儿摆放整齐。

  ——给遵守区域规则的小朋友给予表扬。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为”)认识8个字,认识“米”字旁。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核心问题: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查阅资料:三叶虫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板书设计:

  13大自然的语言

  蝌蚪图 春天来了

  鱼鳞图 一圈一岁

  三叶虫图 汪洋一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提前在黑板上写上“语言”

  1.解决“语言”的意思

  师:认识这两个字吗?(认识)谁来读一读?(生齐读)什么意思吗?(就是说的话)你都听过谁说的话?(爸爸妈妈、小狗……)

  2.引入课题

  师:说得不错!看看你们的眼力如何,看图猜季节!(师出示四季的图片生猜季节)

  师:雪花纷飞,冬天到了;荷花盛开,已是夏天;落叶飘舞,那是秋天。这些都是大自然悄悄对我们说的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语言!伸出小手,认真地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后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通文识字:

  师: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有一个小朋友就去观察了,他观察到了什么呢?赶紧读一读课文吧!

  1.生自由读课文

  2.生自己读生字表和认读字表,每个字读两遍。

  3.字词检测:

  (1) 读生字卡片:抢读--开火车读

  (2) 词语检测:

  镶嵌

  师:什么意思呢?老师这里有一张照片,把照片放在了相框里并且

  固定住了,我们就可以说:相片镶嵌在相框里。黑板也是被固

  定在了黑板槽里,我们还可以说:黑板镶嵌在黑板槽里;看!

  这里有一幅漂亮的风景画放在了画框里,你能像老师那样用

  “镶嵌”来说一句话吗?

  生:一幅风景画镶嵌在画框里。

  师:谁还能说说?

  生:一幅漂亮的风景画镶嵌在画框里。

  师:现在你明白“镶嵌”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

  山巅

  师:这里有一座山,你能帮老师指一指哪里是山巅吗?

  生:指出“山颠”就是“山顶”。

  师:把这两个难读的词放到句子里你能读准确吗?(出示句子: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以为 为什么 (解决“为”的读音)

  扩展积累,解决难点:

  师:你能用不同的音再组出不同的词吗?

  生:认为 因为

  告诉

  师:他们都是生字,你是怎样记住他们的?

  生:“告”上下结构,上边一个“土”加上一个撇,下边一个“口”。

  师:没错!但是写的时候上边应该先写什么?

  生:先写“撇”

  师:对了!谁还有其他好方法吗?

  生:我把“生”去掉一横,在下面加上一个“口”就是“告”。

  师:他用的是熟字换笔画的方法,真好!谁来记记“诉”?

  生:“诉”左右结构,左边言字旁,右边“斤”加上一个点,合起来就是“诉”,告诉的“诉”。

  师:(出示在田字格中的“告诉”)这两个字怎么写才更漂亮呢?谁来说给大家听?

  生:通过观察后指导占位。

  师:两个字相比“诉”,比较难写,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认真地写

  一写。(师范写生字,生书空随写。)

  生:打开书描一个写一个。

  4.写完的同学把字词朋友带到课文中再读一读吧!做到读通顺,边读边标出小节。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师:如果我想请同学来分小节读课文应该请几个?(生:5个)我就请五个!我先请一个,剩下的我会随事情,你们可要认真听呦!他们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从中听懂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

  2.生汇报,按照生汇报的来进入课文

  (1) 第二小节

  生:我读懂了小蝌蚪像游动的逗号,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到了人间。

  ① 指导朗读

  师:(出示小蝌蚪的图片,板书:春天来了)是这样的吗?大家都来读一读第二小节吧!(生自由读书)老师今天也把小蝌蚪带到了课堂中,想看看吗?(师出示课件)只可惜老师的没有让他们动起来,你们能做做快乐的小蝌蚪,用你的游动告诉春天来了吗?(生作动作)快把你们快乐的心情读出来吧!(生齐读第二小节--展示读--齐读)

  点评:由于课前搜集素材的时候没能找到游动的蝌蚪,我就灵机一动让学生做动作,没想到这样的设计却使学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清晰地体现了顺学而导。

  ② 仿写练习

  师:除了小蝌蚪,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是告诉人们什么季节来了?你能试着像书上那样填一填吗?(出示句式)

  你看那( )的( ),( )。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师:先自己准备准备,一会儿请你来说一说。

  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生1:你看那飘落的雪花,多么白多么美,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生2:你看那绿油油的小草,多么像绿色的地毯,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

  师:能发现生活中有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了不起!谁还听懂了书中大自然的什么语言了?

  (2) 第三小节

  ① 理解课文

  生:大鱼上的鳞片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

  师:(出示鱼鳞的图片)大家同意吗?那么把你听懂的大自然的语言,清楚的读给大家听,谁愿意来试一试?(指生朗读)

  ② 考一考

  师:你真的读懂了吗?那老师要考一考你了。(课件出示图片)你能告诉老师这条大鱼几岁了吗?(两岁)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介绍:因为它的鱼鳞上有两圈。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课件演示)这是一圈,这也是一圈,一共有两圈,因为一圈就是一岁(板书:一圈一岁),所以这条大鱼有两岁!你真棒!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小节!

  生:齐读第三小节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

  (3) 第四小节

  生:我读懂了在喜马拉雅山巅发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表示那里曾经师汪洋一片。

  师:(随学生说的贴出三叶虫的化石的土,板书:汪洋一片)你们自己再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预设: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发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表示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呢?也可能问:什么是化石?为什么大海又变成喜马拉雅山了?)

  生:我读懂了,三叶虫镶嵌在喜马拉雅山颠,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

  师:你也读懂了,真棒!谁还有不懂的?

  生:我不知道什么是“汪洋一片”?

  师:谁知道?

  生都默然

  师:(出示大海的图片)看,这就是“汪洋一片”!什么地方?

  生:大海!

  师:想一想这个词该怎么读呢?(指导:汪洋一片)

  生读得不够好

  师:看看屏幕,你们读得不够大,再读读!

  生有语气地读出“汪洋一片”。

  点评:这个问题是老师课前没有预计到的,面对学生的提问,怎样让他们解疑?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汪洋一片就是大海,学生可能还是似懂非懂。怎么办?我突然想到了三叶虫资料的背景不就是一张大海的图片吗?何不拿来用用!没想到图一出学生顿时茅塞顿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师:你还有不明白的吗?

  生没有问题

  师:(面对难点没有处理,怎么办?教师质疑!)老师有个问题,你们能帮老师解决吗?

  生:胸有成竹地说“能”!

  师: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颠看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知道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

  生:皱着小眉头,歪着小脑袋不知道怎么办。

  师:老师开始和你一样也不明白,于是老师就查找了一些资料,仔细读过之后我就明白了,我相信只要你们自己认真读一读也可以明白的。(师课件出示)生读后自己解释

  师:看来以后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下面谁能用读来表示你读懂了什么?

  两个学生读

  (如果生在汇报时打乱了顺序,要回归一下课文,让学生指导课文中的顺序,并且告诉学生以后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最好按照课文的顺序去读,去理解)

  (4) 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

  师:(指板书小结)刚刚我们从第二至第四小节中听懂了“蝌蚪游动起来就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鱼鳞上的圈圈能告诉我们一圈就是一岁;古老的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那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是告诉我们什么呢?自己读一读,看一看你读懂了什么呢?

  生:我读懂了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生:我读懂了不是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师:这些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来完整地聆听一下大自然的语言吧!

  (5) 回归全文

  全班一起读第一和第五小节,指生读2 、3、4小节。

  四、延伸扩展,丰富积累:

  师: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你们是粗心大意的人吗?(生:不是)相信你也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大自然还有那些神奇的语言吗?(出示句式)

  课件出示:落叶纷飞告诉人们 。

  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告诉人们 。

  生: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生:落叶纷飞告诉我们小燕子要到南方去了。

  生:蚂蚁搬家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生:龟背上的纹纹告诉人们他有几岁了。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三.教学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的几篇说明文,他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生字词:

  连翘()翘()尾巴衰()草连天鬓毛衰()落()叶丢三落()四落()枕观()测

  玄妙观()差()异差()遣差()劲

  参差()

  2.学生集体朗读

  3.根据课后练习一,快速准确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对于第四题,文中有些提示学生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

  此外……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还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说明了什么?

  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至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两段,说明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至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第四部分,11、12两段,阐明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5.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物候学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通常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换。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大。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引导学生逐段分析第一部分。

  (1)与重拟第一段相比较?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出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重拟第一段: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同时,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候现象产生了兴趣。文章用“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灵活而不呆板。这一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2)第2段说明了什么?语言具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第二、三句列举了三个例子,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这里为什么用两句来说明,而不用三个分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呢?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此外,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同时,前后两句的句型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

  (3)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这一部分介绍很引人入胜,文章不从概念出发,而先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2.引导学生解题。

  本文介绍的是有关物候方面的知识,但文章标题却用“大自然的语言”,采用这种说法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首先,这种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其次,切合读者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3.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候的“活的仪器”,它虽“复杂”,却“灵敏”;又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简便”而“易掌握”。第5段则用具体的植物名称、具体的数字,具体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事理。

  4.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

  (1)第6段这个独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单独成段,领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纲举目张,重点突出,眉目清晰。

  (2)第7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7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主要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只一笔带过。第二层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读者不易明白,就举例详加说明。

  (3)第8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8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先讲道理:这“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情况不同,因此接着连举两例来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4)第9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文章对逆温层出现的季节、时间、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

  (5)第10段说明了什么?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写得简略,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

  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写得灵活而有变化,读起来不枯燥、不呆板。分别写了四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按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从主到次,条理清楚。

  5.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是怎样结束全文的?

  这一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丰收的愿望,结束全文。

  第11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接近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然后分别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对于”、“确定”和两个“可以

  利用来”略说四点。最后再说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

  第12段,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的希望。结尾又提“大自然的语言”,紧扣了本文的标题。

  三.进一步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本文还十分注意段内层次的安排。有的以时间为序。如第1段按一年四季的时序说明;第3段说到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说明。有的以空间为序,如第8段列举两例,一例是大连与北京相比,一例是烟台与济南相比,安排也很顺当。

  又如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一句提出观点,统领全段。下面分两层说明。第一层(第2句)说明常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人都理解,只用一句带过;第二层(第3-8句)说明另一种特殊情况。第一层写得也极有条理。先用一句表示转折,领起下文。然后举例说明。举例时先解释,什么是逆温层,后说理,再说明具体情况,这种特殊情况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所以说明详尽。

  四.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举例子的方法运用最普遍。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对比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浅出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举例的多少要根据需要。一般只需举一例即可,也有举两例甚至更多的。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作比较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

  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脉络。

  文章从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顺序说明了物候──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又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在兴趣盎然中懂得了科学道理。

  布置作业

  1.完成指导用书。

  2.完成课后练习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

  学习过程

  方法设计

  1、引导复习学过的说明文文体知识。

  2、教师让学生说出需要积累的词语。(显示课文重点词语的音、义以及多音字)

  连翘(qiáo)——翘起(qiào) 销声匿迹 萌发 翩然 草长莺飞 衰草连天(shuāi) 落叶(lu)——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风雪载途 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 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 孕育

  3、走近作者:

  教师提示: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即名、时、籍、评、作)

  (一)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二)1、(1)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2)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2、全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1、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2.、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3、组织学生交流读书摘要。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物候的有关知识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相信会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1、学生复习学过的说明文文体知识。

  2、一生说出需积累的重点词语,其余补充。

  3、走近作者: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者。

  (一)1、(1)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2)学生讨论交流,集思广益。

  (3)学生发言,其余补充。

  明确: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二)1、(1)学生划分段落层次,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2)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学生思考后明确:逻辑顺序

  1、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2、之后根据教师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3、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教后反思

  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当然教师的鼓励也相当的重要,课堂上出现了另我很吃惊的现象,该生平时学习的态度不是很端正,而且从来不在课堂举手发言,可是令我以及全班同学都很吃惊的是他竟然举手了,因此,我当即给予表扬,没有想到他回答的还真不错。可见,在知识的建构中,学习环境要被鼓励,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向其他人展示,这不仅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解能力,而且也使他对这门学科逐渐有了兴趣。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十篇】相关文章: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汇总十篇05-15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汇编十篇03-07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合集十篇03-02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十篇03-26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十篇01-23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五篇02-10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5篇02-03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八篇01-25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六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