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6-18 19:04:0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锦集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语文教案锦集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通过朗读,体会其中的道理。

  ★学习通过对比进行描述的方法。

  ★懂得“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要看是否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懂得“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要看是否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对比进行描述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 解题、导入新课。

  二、 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本画出本课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3、小组交流。

  4、检查学生生字的读音。

  5、开火车读生字。巩固生字的读音。

  6、教师重点指导

  7、写字指导。

  三、 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 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懂得“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要看是否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自由读课文,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

  二、 学生讨论回答。

  三、 自由读第2~4段。

  思考:风娃娃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四、 自由读第5~6段。

  思考:风娃娃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五、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思考;你想对风娃娃说些什么?

语文教案 篇2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古诗的配乐曲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彩笔及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

  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体会诗人对春光的赞美之情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三、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吧!(板书课题:村居)

  四、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出示风筝图,上面带有生字)大家瞧,这些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

  “堤”的声母是“d”,不是“t”。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齐读生字)

  4.自读古诗,想一想: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5.小组交流。

  五、品悟古诗

  (一)学习第1、2句。

  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第1、2句。

  3.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

  4.你能把你看到的景物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第1、2句)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早春二月里,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仿佛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里,在春风中轻拂堤岸。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你们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指名读)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生汇报)

  7.这么多美妙的感受,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两句诗的。(生齐读第1、2句)

  (二)学习第3、4句。

  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你能读好它吗?

  2.自由读这两句古诗。

  3.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4.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他们在干什么?(分组交流)

  5.你们能配合画面,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分组交流,尝试练说)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6.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生汇报)

  7.你们的想法都很有意思,你们能将自己的想法融进诗里读出来吗?(指名读)

  8.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中去呢?这样吧,让我们朗读古诗,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吧。(生齐读第3、4句)

  六、背诵古诗

  1.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这首古诗你们一定能背下来。

  2.集体配乐吟诵。

  3.生自由背。

  七、指导书写

  指导写好生字“诗”“童”“村”,重点写好生字“童”。

  1.看“电脑小博士”的笔顺顺序,学生认真观察笔顺顺序、笔画写法。

  2.指名反馈。

  “童”字是上下结构,共有12画,可组词为“儿童、童年”。

  3.观察田字格中的“童”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找到关键笔画,再通过课件演示,提醒学生“立”的最后一横最长。)

  4.教师范写3个生字。

  5.学生描红并临写3个生字。

  6.师生评议。

  八、梳理板书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披文入景,披文入情。由词及句,由句及篇。”研读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语句,培养语感,实现语言积累的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把这场雪称做“瑞雪”的原因,体会北国风光的雄伟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2、学会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笼”“分”,理解“瑞雪、凛冽”等词语的意思。

  3、知道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的特点。

  4、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媒体准备

  《雪景》——多媒体课件一个。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案说明

  加“()”为教师主要导语;加“[]”为拟定的学生回答。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理清脉络,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3、初步感受北国雪景的壮美。

  4、引出研读专题。

  教学过程

  一、侃雪赏雪—— 导入新课

  1、侃雪:板书“雪”(一起读“雪”)[“雪”](喜欢雪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中描写过雪?请你背上一两句。

  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一走进白雪世界,去赏雪好吗?)

  2、赏雪:欣赏课件——(告诉大家你欣赏到了怎样的'雪。)在“雪”旁加括号,播放课件。

  二、放声朗读—— 教学字词

  (课文又是怎样描写雪的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去细细品味。读之前请同学听清朗读要求:将难读的词多读几遍,难写的词在课本上写几遍,并将你认为最难写的1个词语写在小纸片上。)

  学生根据要求放声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小纸片上反映的情况,确定字词教学重点。初拟以“凛冽”、“巍巍”两词为重点。

  “凛冽”教学步骤如下:

  1、一起读“凛冽”。

  2、范写。

  3、学生工工整整地写一遍。

  4、(“凛”和“冽”真是一对好兄弟,他们形影不离,经常手拉着手在一起。这回兄弟俩出现在哪个句子中呢?我请同学来读一读。)学生读:昨天中午,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了起来。

  5、(明白凛冽是啥意思吗?)

  6、从两个方面深切理解“凛冽”——非常寒冷:A、分组查“凛”和“冽”明白“凛”和“冽”都是“寒冷”的意思,两个寒冷加在一起是[非常寒冷、十分寒冷、特别寒冷等]B、反复读句从句中的像声词“呼呼”中也可感受到“凛冽”表示十分寒冷。

  “巍”的教学步骤如下:

  1、正形:“巍”有三部分组成:上面是一座山,下面“委”和“鬼”,先写“委”再写“鬼”,合起来念“巍”,“巍巍群山”的“巍”。(教师边范写边提醒)

  2、学生工工整整地写一遍。

  3、请一个同学择图写填写“巍巍群山”意会的含义。注:一副图中画着起伏高耸的群山;一副图中画着几个小土坡。

  三、轻声诵读——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雪或雪花的词语。)

  学生轻声读,边读边划。

  交流,在交流的同时补充板书。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扬扬的雪、白蒙蒙的雪、一望无际的雪]注:不苛求学生找出所有描写雪的词语,随着学习的深入慢慢去体会。

  (白蒙蒙的雪、一望无际的雪,读了课文我们一下子找出这么多描写雪的词语。让我们再自由地选择自已最喜欢的句子或自然段美美地读一读。)

  自由选择读句子。

  指名学生选择读,集体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五、默读探究——理清脉络

  (课文是按同学们读的须序写的吗?)[不是](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默读课文找出依据。)

  默读、交流得出结论: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有“昨天中午、傍晚、霎时间、夜里、今天清早”。

  六、引读设疑——提出专题

  (咱们就抓住这些表示时间变化的词,一起合作将课文有条理地读一读。我读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同学们接着读相关的内容。)

  1、引读全文。

  (哎呀!读了课文,我突然发现今天老师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请同学们看看老师黑板上写的字,知道老师出了什么洋相吗?)[课题是“瑞雪”不是“雪”]

  2、请同学帮老师把“瑞”字补上去,其余同学在课题旁写一写。

  3、(“瑞”字啥意思?)[吉祥](连起来说“瑞雪”就是)[吉祥的雪]。

  4、(谁能马上从课本中找到“瑞雪”的词?)[好雪]

  (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好雪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细细研究。)在课题上打1个红色的问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研读课文,体会雪大、雪美、雪使人欢,知道课文所以说这是场瑞雪的原因。

  2、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时间顺序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专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瑞雪]。(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完成了一项工程,老师把这项工程叫做“四个一工程”,是哪四个一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学习了一些新词,比如说)指名学生自由报,报一个马上集体听写一个。;(我们还知道了《瑞雪》这篇课文写的是一场)指名学生说;(我们又发现文章是按)学生集体回答(这一个顺序写的);(最后我们还留下了一个问题,谁来说说是啥问题?)指名学生引入研读专题:课文为什么称这是一场好雪?(这节课咱们就首先来解决这个疑问。)

  二、默读全文研读深究

  (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这是一场瑞雪,请你把它划出来,并且想一想理由是什么。)

  (一)学生按要求默读、思考,教师进行默读指导。

  (二)默读好后同桌间交流。

  (三)全班交流,交流顺序不固定,主要根据学生发言前后而定,教师适当调控,初拟交流重点如下:

  1、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1)指名学生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能组织语言将理由说清。如:[我找的是“傍晚……大雪之中。”因为从“傍晚、大片大片、笼罩、白蒙蒙、这些词中我读懂了这场雪下得很大。]请学生将研读结论“大”写到黑板上。

  (2)(谁能通过读让大家感受到这场雪下得很大。)学生比赛读,师生点评激励。

  (3)(如果老师把“纷纷扬扬”这个词给去掉,我们再轻声地读读这个句子,想想好不好。)

  (4)学生读后交流,得出结论:[不好,纷纷扬扬不仅写出了雪大,而且使人感受到雪花在飞舞,很美。]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播放课件——雪花飞舞,帮助感悟。

  (5)训练延伸:(下面这个句中也有“纷纷扬扬”这个词,你能把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吗?)

  秋天( )纷纷扬扬地从( )飘落下来。

  2、一轮红日升起来,把雪后的大地照得分外耀眼。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

  (1)学生交流研读成果。

  (2)读了句子,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雪吗?指名板书“美”

  (3)谁能通过读让大家感受到雪美。

  (4)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白雪世界吧。播放课件,欣赏雪景。

  (5)“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面对这么美的雪景,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6)学生赞美。

  (7)(作者是这样赞美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一派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我们也学着作者的样来赞美雪。)好一场( ),好一派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

  3、“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面对一望无际的大雪,有经验的老农高兴得眉开眼笑,连声说:“好雪!好雪!”

  (1)学生交流。

  (2)用反诘的方法点拔理解。(我可从没见过麦子盖了三层被,也没见到过有人枕着馒头睡。这句句子写错了。)

  (3)请学生来解释给老师听,教师装着由迷惑不解到弄明白,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句子。

  (4)(原来,这场大雪还会给我们带来了丰收,人们该是多么高兴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板书“带来丰收”。

  3、孩子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掷雪球,奔跑着,追逐着,清脆的笑声传遍了山村。

  (1)学生交流研读成果。

  (2)指导点拔,这句中看出了“雪使人欢”。板书“雪使人欢”。

  (3)有感情地读句子。

  三、蓦然回着解答专题

  (通过我们刚才的研究,我想上节课留下的疑问我们应该能解决了。请你看着板书自己准备着说一说。)

  1、学生准备说。

  2、指名交流。

  四、熟读成诵自然结课

  (是啊,这是一场令人欣喜的雪。如果没有优美的句子把它描写下来,我们又怎么能联想到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又怎么能感受到瑞雪丰年的喜悦呢?老师真想把这篇优美的课文背下来,把它牵牵地记在心上。同学们想吗?我背这篇课文的时候可有窍门的,有同学知道我的窍门吗?)[借助时间顺序背诵。](咱们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正确。)

  1、学生自由准备。

  2、指名背诵,及时激励。

  3、(来,让我们边欣赏这迷人的雪景,边背诵这优美的文章。全体起立。)(播放课件)集体背诵。下课。

语文教案 篇4

  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板书:顾全大局、胸怀宽广),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蔺相如和廉颇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既然有“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

  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不服气。

  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

  (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

  蔺相如帮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完璧归赵”(出示贴图)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就来听一听,在这个故事中,赵王面临着怎样的难题?

  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完璧归赵)

  ㈠第2~3自然段

  1、 听2~3自然段录音,说一说:赵王遇上了什么麻烦事?(秦王知道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和氏璧,就写信说愿意拿十五个城换这块璧。)

  2、 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赵王为什么如此着急?

  (引读):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打。

  3、 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话说说赵王为什么而着急?

  (赵王深深地知道秦国并无诚意以城换璧,如果如信上所说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如约交付城池,赵王就只能白白吃亏,让秦王轻易地占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话做,只怕秦王会以此为借口,发兵进攻,到时候遭秧的就是赵国。)

  ㈡第4~7自然段

  1、正当群臣无策,赵王左右为难之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板书:勇敢机智)

  听4~7自然段录音

  2、 我们来看看,所谓“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是怎么给赵王出主意的。

  (生齐读第6自然段)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个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个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3、我们以前学过,文章一般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呢?(人物的言行)

  ⑴ 在这段话里,能否从蔺相如的言行中体现出机智勇敢呢?抓住重点词品一品,填好表格,说说为什么。

  ⑵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①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他在想什么呢?是在想到底要不要去吗?

  (蔺相如想的并不是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不给秦王发兵进攻制造机会。)

  ② “愿意”:在国家危难之时能挺身而出。

  ③ “如果……就……;如果……一定……”(出示句子):这是两个假设句的连用,表示对两种情况的对策。蔺相如把两种情况都考虑到了,说明他慎谋远虑,考虑周全。

  ④ 句式训练:能否用“如果……就……;如果……一定……”说一句话

  ⑷ 朗读指导:蔺相如把问题考虑得非常透彻,连对策都想好了,真可谓是成竹在胸。该怎么才能把这几句读好呢?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㈢第8~9自然段

  1、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向秦王献上和氏璧(板书:进宫献宝)。秦王喜欢这件宝物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朗读训练:指名学生读“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赞叹”

  2、看来,这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也爱不释手。可他却“绝口不提交城换璧的事”,是因为他太专注于欣赏宝物了吗?这种情况蔺相如料到了吗?

  所以在蔺相如看来,秦王(引说)“果然”绝口不提交城换璧的事,可知秦王并无诚意,要想全身而退,必有一番恶斗。那么蔺相如到底是怎么和秦王斗智斗勇的呢?

  3、总结学法,自学8~9自然段,完成表格

  请同学们用刚才学第6自然段,先听课文录音,再找人物言行,然后抓关键词句,最后悟思想品质(板书:听、看、抓、悟)的方法自学课文第8~9自然段,和你的学伴讨论讨论,谈谈你们的发现,完成表格。

  ⑴ 听第8~9自然段录音

  ⑵ 自学8~9自然段,完成表格

  4、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⑴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交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点给您看。”

  ① 这块和氏璧是稀世珍宝,真的有“小毛病”吗?

  蔺相如这么说是为了什么?(板书:设计取回)

  ② 朗读训练:蔺相如设计从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该怎么说秦王才会相信呢?

  指名读——齐读

  ③ 秦王听蔺相如这么一说,果然中计,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一连串的动词“捧、退、靠、站”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机智敏捷。

  ⑵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① 理解“理直气壮”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引导学生说出秦王理屈,而蔺相如已经看清了秦王贪婪的真面目,所以能理直气壮地揭穿骗局。

  那蔺相如对秦王说这番话的时候,除了“理直气壮”之外,还包含了怎样的情绪呢?(怒气冲冲、人璧共存亡的胆量、大义凛然)

  ② 朗读训练:“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指名读——分组赛读——齐读

  ③ 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时,蔺相如是不是真的要撞?为什么?

  原因:蔺相如捧玉撞柱是假,逼秦王就范是真。因为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和氏璧被撞碎,这也是蔺相如的机智之处。

  果然,秦王中计(引读:秦王怕撞碎了璧,连忙把他劝住,说一切好商量,还叫人拿出地图,把给赵国的十五个城指给他看。)

  ⑶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句式训练:这是一句间接转述句,我们一起来直接把它改成直接引用的话(生齐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我才肯交出来。”)

  蔺相如要秦王举行“隆重的典礼”,目的是什么?

  ① 造声势,让其他五国都知道秦王欲向赵国交城换璧;

  ② 拖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安全地送回赵国。

  ⑷ 秦王万般无奈,只好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而蔺相如回到宾馆之后,还是觉得秦王绝没有诚意拿城换璧,于是(引读)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板书:完璧归赵)

  此处,可以看出蔺相如料事如神,做事果敢。

  ⑸ 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① 理解“大大方方”

  蔺相如私下派人送和氏璧回赵国,可能会有怎样的后果?

  此时,情况危急,秦王随时可以给蔺相如扣上欺君的罪名,可蔺相如仍能保持翩翩的君子风度,大大方方,他的胆识实在是让人佩服。

  ②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自由练说——指名说

  ③ 归纳:蔺相如对秦王说,假如你有诚意的话就先交城,我们赵国也会马上把和氏璧送过来,不然,就算你杀了我,你不但得不到和氏璧,反而会被天下人耻笑,原来秦国是这么不讲信用。

  ④ 朗读训练: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⑤ 蔺相如和秦王据理力争(板书:据理力争),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的送蔺相如回国。

  ㈣ 朗读描写秦王的三句话

  1、朗读训练:蔺相如的言谈举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他的随机应变和敢作敢为。而他的勇敢机智也让因贪婪而理亏的秦王处处表现得很被动,总是被蔺相如牵着鼻子走。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秦王无可奈何的句子,再读一读,相信你能读得很好。

  自由读——指名说(出示)——指名读——男女分读——齐读

  ⑴ 秦王怕撞碎了璧,连忙把他劝住,说一切好商量,还叫人拿出地图,把给赵国的十五个城指给他看。

  ⑵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⑶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

  2、作者通过描写秦王处处受制于蔺相如来表现蔺相如勇敢机智的写作方法叫做,(引生齐说:侧面描写)。

  ㈤ 第10自然段

  这场斗争的结果如何呢?

  (引读)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三、参照板书,详细复述

  1、 学了这个故事,我们都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而折服,相信同学们也都希望能把这个故事从头到尾,有条有理地讲给别人听,那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来试一试。

  2、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经过,大致上可以分为这么几步(指板书):进宫献宝→设计取回→完璧归赵→据理力争。同学们可以根据板书和自己制作的表格,在加上故事的前因後果,自己先试着说说看,自己练完之后,讲给同桌同学听一听。

  3、指名说

  四、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勇敢机智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弟弟用实际行动改正缺点的精神。

  2.读准字音,理解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句子写通顺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运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内容的方法。

  2.理解“她是用美好的心灵,在做着送给老师的礼物哇!”与“弟弟送给老师的算不上什么礼物,其实是最好的礼物——一颗真诚的心!”这两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指名看拼音,读词语,检查自学。

  (三)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纠正读音。

  “商量”的“量”在课文中应读轻声“liang”,“粘补”的“粘”在课文里应读“zh1n”。

  (四)质疑、设疑、解疑。

  1.读题质疑。

  (1)谁送给谁的新年礼物?

  (2)要送一件什么样的新年礼物?

  (3)为什么要送这样的新年礼物?

  2.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思考练习设疑,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指名回答问题,解疑。

  教师可出示填空练习的方法,检查读书情况。

  ________送给________的新年礼物。

  弟弟把________做为新年礼物送给老师。

  这礼物代表了弟弟送给老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借助课后思考练习读懂课文内容。

  1.“弟弟”他们小队商量要送给老师什么样的礼物?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让学生思考后分点回答。

  他们小队经过商量,准备送给老师一件有意义的礼物。怎样有意义呢?一是要好,比去年的好;二是要自己动脑筋做;三是不能花钱买。

  (3)“弟弟”要送给老师的礼物是什么?

  ——一个认真书写的作业

  本。

  让学生读第5自然段,从文中标画出有关句子。

  (4)指名读句子。

  “这是我送给老师的新年礼物。”

  (5)课堂讨论:“弟弟”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学生通过阅读3、4、5自然段,从中理解“弟弟”是在邻居小苇撕破了他的作业

  本,“弟弟”非常生气,“瞪着眼睛”,脸“气得红红的”这种情况下,才说出这句话的。联系上文可以看出,这之前,“弟弟”对谁也没有说这件事,因为这是他们小队同学悄悄商量的。从“悄悄”一词可以看出两点:一是这次行动是有计划的,秘密的,事先不宣布,不张扬。二是想用实际行动给老师一个惊喜。这次“弟弟”说出实情,可见是气愤极了,同时也可看出“弟弟”对送给老师这件新年礼物非常重视,十分珍惜。

  (6)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第6、7自然段。

  思考:

  从什么地方看出弟弟”对这份特殊形式的礼物非常珍惜?边读边标画出有关句子。

  (7)指名读句子。

  “这一阵子弟弟做作业

  之前,总是把桌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擦了又擦,做算术总要在草稿纸上演算好了,才誊在作业

  本上”。

  这段话作者从两个方面写出“弟弟”非常认真地做这份特殊的“新年礼物”。一是做前把桌子擦了又擦;二是先在草稿纸上算好才抄在本上。由此可见“弟弟”是在用实际行动向老师表示,在新的一年里,他要克服缺点,争取更大的进步。正因为“弟弟”这样认真,所以他现在的作业

  本“又平整又干净”,字写得“又工整又清秀”,一连几次都得100分。

  (8)“弟弟”以前的作业

  什么样?

  让学生联系上文,读第2自然段,展开讨论。“弟弟”原来的作业

  写得“毛毛草草”,错别字多,算术常出错,老师提醒,爸爸教训就是“改不了”。

  (9)对比讨论:“弟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出示句子让学生选择正确答案:

  ①“弟弟”长大了,所以作业

  就写好了。

  ②“弟弟”想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

  ③“弟弟”爱老师,想用改正缺点的实际行动,献给老师一颗真诚的心。

  (六)读懂重点句,理解内容。

  1.出示句子:

  “弟弟”送给老师的算不上什么礼物,其实是最好的礼物——一颗真诚的心!”

  2.讨论:

  (1)“真诚”是什么意思?“弟弟”送给老师的算不上什么礼物,为什么又是“最好的礼物”?

  (2)“真诚”就是真实、诚恳。做为一名学生,送给老师一份认真书写的作业

  ,确实算不上什么礼物,但是因为“弟弟”过去学习不专心,做作业

  不认真,老师提醒,爸爸批评他都改不了,现在“弟弟”用实际行动改正了缺点,进步了。这份礼物寄托着老师的期望,家长的希望,表明这是“弟弟”进步向上的开始。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正因为这本作业

  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说这是一份最好的礼物。它代表了一个三年级小学生对老师的一颗真诚的心。

  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紧扣中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3-02

语文《草原》教案02-17

语文《掌声》教案02-19

语文经典古诗教案02-15

语文园地教案02-15

语文《比尾巴》教案02-21

语文《画风》教案02-20

语文《观潮》教案02-20

语文雷雨教案02-14

语文《赶海》教案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