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09-20 14:27:42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汇编九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汇编九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29页例1、“做一做”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讨论等活动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

  2.使学生体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在探索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写算式的卡片。

  教学过程 具体内容 修订

  基本训练,强化巩固。

  (3分钟) 1.出示几道分数乘法式题:(包括教材中的四道题与另外补充的四道结果不为1的算式)。

  2.学生独立完成上面几组题,小组内检查并订正。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分钟) 请个别学生说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突出分子与分母的约分。

  提示目标,明确重点。

  (1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6分钟) 1. 观察这些算式,如果将它们分成两类,怎样分?

  2.通过观察发现算式的特点。

  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4分钟) 让学生说说乘积为1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8分钟) 1.学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发现: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认识倒数。出示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理解倒数。让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引导学生对定义中关键要素的理解: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3.引导学生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4.探讨求倒数方法。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2)在汇报时说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4页,做一做1、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

  教学过程:

  一、 准备练习。

  1、 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

  27、37、47、57、( ) ( ) ( ) ( ) ( )

  110 、210、310、410、( ) ( ) ( )()()

  2、读出下面的数。

  375309420200

  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3、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学生迁移性的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 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调查了芜湖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调查的结果。

  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教师板书,并让全班同学认读。接着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 道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呢?

  1、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

  (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

  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

  (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

  2、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齐读

  3、教学例4。

  (1)观察例4中的立方体。

  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

  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

  (3)小结并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

  ① 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② 教师拨一千,学生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

  4、教学列5。

  (1)教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出读。

  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如何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书。(写作:2356。)

  (2)师:这个数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

  (多请几名学生说,学生可能说出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数位的顺序,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课堂练习。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题。

  先写出各数,再读一读,最后说出这些数的组成。

  (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

  ①从994-1000;②从9995-10000。(男、女生分组数数,每组数一题。)

  6、数位顺序表。

  (1)说一说到目前为止,你已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哪些数位?

  (2)你通从左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吗?

  (3)教师拿出数位顺序表格问:有谁会填出这张表?

  (教师请一名学生填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自己制作。)

  (4)记这个表格。(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学习,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并将认读的数写在本子上。

  四、课堂小结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学会归纳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并能正确地进行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

  2. 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谈话:刚刚开学,同学们都制订了自己的学习计划。请大家打开书第6页,我们一起看一看,小明他们几个人制订了什么样的读书计划?在制订计划中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 探索算法

  1. 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例题的情境图。

  提问:从这幅插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女孩说:这本书共192页。小明说:我每天看32页。问题:小明几天可以看完?)

  如果有学生提出小强是怎么看书的,提问:如果你是小强,你会怎么计划呢?让学生自己计划每天看的页数,为后面学习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提供数据。

  提问:怎样列式解答上面的问题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9232)

  如果有学生提出小强每天看页这一条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小强要几天能够看完这一问题,让学生列出算式,其中最好包含需要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的。

  2.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算理。

  (1) 探索四舍法试商。

  提问:怎样计算19232的商呢?先列出竖式。(板书竖式)

  提问:19232与前面前几节课学过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前几节课学习的算式中除数是整十数,而这道题除数不是整十数)

  启发:除数不是整十数,我们可不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呢?(可以)应该把32看作多少?(可以看作30)

  提问:为什么可以把32看作30来试商?(32比较接近30,所以,可以把32看作30)

  教师在除数32上面用红粉笔板书:30。

  再问:想一想19230应该商几?(商6)

  讲解:这个6是19230的商,是不是192 32的商呢,还不能确定,所以我们说这是试商。现在用6和除数32相乘。请大家接着往下算,把计算过程写在书上。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计算过程展示给大家?(指名板演计算过程)

  谈话:通过计算我们知道,试商得出的6就是19232的商,说明试商正确。计算完成后,为了保证计算正确,我们还应该验算一下,下面请大家独立验算。

  指名完成验算,并安排学生把例题中横式和答语补充完整。

  谈话:在刚才的计算中,我们把除数32看作30来试商,如果除数是41,可以把它看作几十来试商?如果除数是53,可以把它看作几十来试商?如果除数是64呢?

  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几十几就看作几十,老师可暂时不纠正。

  (2) 探索五入法试商。

  利用学生提出的小强每天看39页这一条件,或教师自己提出这样的条件,让学生计算小强看这本书,需要几天才能看完。

  谈话:大家独立计算,有问题可以与同桌商量。

  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注意帮助学困生。

  反馈:你是怎样试商的?

  学生回答可能有两种情况:把39看作30来试商;把39看作40来试商。

  讨论:为什么要把39看作40来试商?

  提问:刚才我们把除数39看作40来试商,如果除数是57,看作几十来试商?68呢?76呢?

  师生共同填写表格(表略)。

  比较:通过计算19239,我们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和19232比一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不同点:把32看作比它小的整十数来试商,把39看作比它大的整十数来试商。)

  3. 归纳试商方法。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板书: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一)]

  同桌交流: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通常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后要把商和原来的除数相乘。

  三、 巩固运用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读题后,提问:题目中已经给我们呈现了什么?你能接着计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谈话:书上把这几题的将除数所看作的整十数淡淡地印了出来,是帮助我们试商用的,以后我们解题时可以把它记在心里,不要写出来。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3. 完成练习二第2题。

  指名读题后,提问:每天从17:00播到17:32表示什么?

  4. 拓展题。

  出示:2565□

  (1) 要使商是4,□内可以是什么数字?(2)要使商是5,□内可以是什么数字?(3) 能不能使商等于6?

  四、 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1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 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思考,并促进学生的担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自己学数学的兴趣。

  3、 理解凑+法的含义。

  4、 在游戏中培养与人合作的观念,并且有互相谦让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凑+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小棒,教师的牛奶瓶及数学游戏中卡片。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是增加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思考和计算。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况,提出问题

  教学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1、 小芳家很穷,小华送给小芳一些牛奶,小冬也送小芳一些牛奶,你想知道牛奶有多少瓶?

  2、 鱼缸有金鱼8条,又买来9条,一共有金鱼几条呢?

  你知道牛奶有几瓶,金鱼有几条呢?这些都是数学问题,你想解决吗?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组织小组活动)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问题提出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

  1、9+5 (1)数数法

  (2)9+5=14

  (分小数凑大数)

  (牛奶瓶表示)

  (3)9+5=14

  (分大数凑小数)

  (牛奶瓶表示)

  (4)9+5=14

  看见9就-1

  2、8+9 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说说你的理由。9+5的计算,是组织交流后共同解决,7+9的教学层面就在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一些尝试后接受了交流的结果,一些机灵小朋友在交流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能有新的想法,在汇报后就进步,进一步尝试,也就是巩固阶段。

  3、试一试。

  9+3 7+9

  可指名8至10位同学板演,不是机械段,而且学生对方法最终选择的体现和最佳方法的呈现,对凑+法要进一步落实。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在此阶段是学生自主实践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

  1、p73 完成书本内容。

  题2,原有金鱼9条,现又有8条,一共有几条?

  看图应用题(仔细观察,说一说图示,然后独立完成)

  2、9+1+5 9+1+3 9+1+8 9+1+9

  9+1+6 9+1+4 9+1+7 9+1+19+1+2 9+1+0

  巩固凑十法

  3、数学游戏:

  游戏可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课外作业:

  继续上课的数学游戏。

  课后评析: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P29、P30 百分数的应用(四)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CAI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谈话引入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去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师:课前同学们到银行调查了有关储蓄的知识,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交流你们的调查情况。

  组1:我知道人们把钱放到银行是有好处的。可以得到一些利息。

  组2:现在银行可以办各种储蓄卡,如果到外地出差,不用带现金,只带卡就可以了,既方便又安全

  组3:我们调查了存款的年利率。

  存期(整存整取) 年利率 %

  一年2.25

  二年 2.70

  三年 3.24

  五年 3.60

  组4:我们知道国债和教育储蓄不收利息税,其他的要交20%的利息税。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了解了这么多。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过年的时候,得到了一些压岁钱,你觉得怎样处理这些压岁钱呢?

  生:当然是存到银行了。

  二、 探究思考

  师:是啊,存到银行不但能支援国家建设,到期还能得到利息。根据存款的种类和时间的长短,利率是不一样的。咱们就以笑笑的300元为例,如果你有300元钱,打算怎样存款,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存三年整存整取,时间长一些利息就会多。

  生:我存一年的整存整取,如果时间太长,需要用钱时取出来,就按活期存款计算利息了,那样利息就少了。

  师:你知道得真多,活期存款的利率低一些。

  师:同学们想得很周到,我们存钱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怎样存,刚才同学们说的存款方式,到期后利息究竟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计算。

  (教师给出计算利息公式:利息=本金x年利率x年限,并给出年利率表,学生计算300元存一年和三年整存整取的利息。)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口算有关除法。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学会并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合作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变化,商不变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想、概括以及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体验发现乐趣,增强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2) 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规律;

  (3)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 引探讨发现规律的过程;

  (2) 用语言正确表述变化的规律。

  学生情况:

  兴趣是的老师。而且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四年级的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喜欢探究新的知识内容。学生之前已分别掌握了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和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情况。有了这些认识基础,再利用知识的迁移,他们一定能经过探索,发现并总结规律。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与老师的点拨作用,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利用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四年级的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用故事导入新课,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中来。

  (1) 找两名学生学生,一个扮演孙悟空,一个扮演猪八戒:14块饼平均分,2天分完;140块饼平均分,20天分完。

  (2) 教师提问:真的像猪八戒想的那样,每天我可以多吃些了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知道啦。

  板书课题:商不变的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 提出问题:大屏幕出示如下的算式。要同学们先计算出商,再从上到下观察这些式子,注意分别用第2、3、4、5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5分钟时间,小组交流讨论。讨论出结果后,用行动告诉老师。

  (2) 小组讨论。小组成员激烈讨论,老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发现规律。

  (3) 汇报交流。等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安静坐好后,教师先找两位同学说出他们分别计算出的上面式子的商,然后找位于班级不同小组、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表述他们组发现的规律。

  把几个算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经过对比,学生们会很容易地发现规律。先找班里左边的小组表述规律,他们会说“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也乘一个数,商不变”。这时,老师要教师适时加以评论表扬,说“你们组发现了被除数和除数乘一个数,商不变。有了这么棒的发现,真不错。”再找其他组进行补充,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全班有21个讨论小组,教师找10个组不断地进行加工补充。10个组占了全班将近50%的学生,经过这么多同学的补充和教师的引导,同学们最终会完整地说出这样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4) 教师质疑:还有其他问题吗?引出条件:0 除外。为什么是 0 除外呢?生:因为 0 乘任何数都得 0 。老师引导学生:你们觉得在这个规律中,哪几个词比较关键?学生会发现:同时、相同、0 除外。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从而得出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0 除外),商不变。引导学生用数学式子的方式把这个规律表达出来。

  教师板书

  (5) 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发现并总结规律和过程,再从下到上观察这些式子,注意分别用第2、3、4、5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有了刚刚总结规律的方法,相信同学们能很快发现并说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商不变。

  教师在刚刚板书的位置下面一行板书

  (6) 教师总结:这就是商不变的规律。全班学生齐读并背诵这两条规律。

  (7) 学生们发现了这两条规律,再回看课堂导入过程中分饼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在刚才的故事中,孙悟空正是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教育了贪婪的猪八戒。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题目的设计都是商不变的规律的灵活运用,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并学以致用。

  1.我来问,我来答

  (1)被除数乘 2,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2)除数除以 10,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2.判断对错。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 5 ,商就应乘 25 。 ( )

  (2)两数相除的商是 6,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 3,商还是 6。( )

  (3)已知14 ÷ 2 = 7,则(14×5)÷(2×3)= 7。 ( )

  3.从上到下,根据第一行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4.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直接由第 1 个式子到第 4 个式子,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用第 2 个式子和第 3 个式子作为过渡,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并得知第 4 个式子该如何填写了。

  4. 自主评价,促进反思

  和大家分享一下,本节课你的收获吧!只要学生说出和本节课有关的学习内

  容,教师都适时加以表扬鼓励。让同学们自己反思学到的知识,既注重了学法、情感等方面的总结,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五、说练习的内容

  课堂作业:课本 P95 5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

  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并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数学思考

  (1)通过学习懂得如何正确使用性质、判定,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过程中题目的变式训练,发展一题多变的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解决问题

  (1)通过归纳、整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收集、整理、总结、概括等方面能力.

  (2)通过题型的变换,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4.情感态度

  (1)在整理知识点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习惯,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2)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培养我们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并能熟练运用.

  2.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以及几何推理方法的应用.

  课前延伸

  1.回顾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

  2.在ABCD中,,则____°

  3.已知ABCD的周长为30cm,,则____cm.

  4.ABCD中,AC、BD相交于点O,,则的周长为_______,的面积为_______,ABCD的面积为_______.

  5.已知四边形ABCD中,AB∥DC,则可以添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使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6.在下列给出的条件中,不能判定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是()

  A.AB平行且等于CDB.

  C.D.(O为AC、BD的交点)

  课内探究

  一.学生自主探究题1:如图,在中,是边的中点,分别是及其延长线上的点,.

  (1)求证:.

  (2)请连结,试判断四边形是何种特殊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二.学生自主探究题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OE=OF,OA=OC.

  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聪明的你一定能把本题结论改为开放性问题,并作出正确解答.

  三.小组合作探究题:如图,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的点,.请你猜想:与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并对你的猜想加以证明.

  猜想:

  证明:

  四.当场训练反馈题:如图,D、E在三角形ABC的边BC上,F、G分别在AC、AB边上,DF与EG互相平分,且DF∥AB,EG∥AC.

  求证:BD=DE=EC.

  课后提升

  如图,在ABCD中,AE=CF,M、N分别ED、FB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NFM是平行四边形.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测量活动(第6-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当学生知道了6分米=6/10米=0.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分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可以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原因。

  二、填一填:

  填写第6页的表格,左边已经有测量结果,只要把测量结果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右边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先测量它们的长和宽,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三、试一试:

  第1题: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结果,如曲别针的长度是2厘米5毫米,再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小数。

  四、作业:

  第7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

  测量活动

  填一填中的表格 试一试中的题目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年月日编号:

  教学课题:邮票的张数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理解方程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的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解2x-x=3这样形式的方程

  难点:正确列方程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先画线段图。

  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60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试一试:

  选两题进行板演

  试一试:第二题:

  生列方程,说等量关系。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试一试:第三题,第四题

  生说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9-16

小学数学教案欣赏01-11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07-08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教学的数学教案01-15

小学数学教案反思02-18

小学数学教案电子01-09

小学数学教案的模板01-12

小学数学教案课件01-10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