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2-09-27 19:07:0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编五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编五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 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祖国秀丽的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地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造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奋发努力的崇高理想。

  三 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点。

  四 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两课时。

  二 以文中春草图为重点,经过老师对春草图的示范讲解和分析,学习春花、春雨图时,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分析,这就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尾一段的三个比喻句是深化题旨、寓意深刻的一部分,是本文的难点。本文宜多读少讲。特别是描绘的几幅画面,除开头春草图示范分析之外,其他可以以读代讲,以写代讲,让学生取代老师的重复教学活动,并从反复的读写活动中细细品味本文中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第一课

  教学要点:

  一 反复朗读课文,弄清全文的段落结构,熟悉文中描绘春天各种景象的五幅画面。

  二 精讲“春花图”。引导学生阅读、书面分析“春草图”。略讲“春风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 了解朱自清的生平。

  教学步骤:

  一 检查预习引入新课。由学生领读生字拼音:润嫩眨晕酿巢脆蓑笠

  二 导入新课:用唐诗导入课文,即创造了课堂讲读的意境,又激发了学生的感情。至使课堂活跃起来……

  师:朱自清先生以什么心情去迎接春天?(用叠句、短语)

  生:喜悦、渴望心情、板书(盼春)

  追问:(望春)、(迎春)、(等春)

  师: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对春天进行了怎样的赞美?

  生:比喻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象小姑娘、象健壮的青年。

  师:(板书:赞美)追问:颂春、绘春、赞春,本文重点描绘了春天哪些美丽的景色?

  生:春草、春花、春雨、春风、迎春五幅美丽的画图。

  师:总写:采用排比修辞法:山上,林木抽芽,山草变绿;河里,冰雪融化,春水溶溶,天空,春日暖融融。作者以远、近、高、低不同角度观察、写景,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山、春水、春日。春天多么可爱啊!

  三 指导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春》,范读前提出思考题:这篇文章应分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小结:第一段,从“盼望着……脚步近了。”写久盼春天的来临。第二段,从“一切……有的是希望。”写春到人间的各种景象。第三段,从“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我们上前去。”热情地赞颂春天。

  2.齐读第一段课文。

  师:文章的开头写得很好,体会体会好在什么地方?学生议论,

  教师追问:一般人写文章总是爱抽象地简单地说:“春天快来了”或“渴望已久的春天终于要来了!”试比较课文开头的句子,哪句写得好呢?学生议论,回答。

  教师补充:开头一句叠用“盼望着”,表现了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东风来了”,“东风”借指春风,它是春天的报讯者,“脚步近了”把春天比拟作人。从盼望到感到春风来了,到仿佛听到春天的脚步声,步步逼近,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和得知春来的喜悦。另外,开头短短一句还做到了落笔紧扣题旨,点明了春的到来。从文章的结构上来看,有总领全篇,开启下文的作用。五幅春景图的描绘是这句话的具体表现。这样的开头值得我们学习。

  3.生:朗读课文第2小节。师:这节写的什么?

  生:是春回大地,万物苏醒的总写。师:是用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呢?是用“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来表现的。“一切”是指的万物,对大自然的总观。“睡醒”“张开了眼”是比喻,也是拟人。这个句子十分形象地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的严冬后,蒙受春的温暖、滋润得以复苏的神态。“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一词又传神地表达出万物苏醒时的欣喜感情。语言多么清新,比喻多么贴切。

  师:“一切”这是泛指整个自然界,接下去写了些什么?

  生:写了自然界中最大的、引人注目的山、水、太阳。师:春天的山、水、太阳又有什么特征?课文用什么词来写它们的呢?生:山用“朗润”,表示明朗、润译。因为春天来了,春草出土,树叶翠绿,所以山是朗润的。

  师:“水”又为什么用“涨”来说明呢?

  生:因为冬天常用“水瘦天寒”来形容,到了春天,冰雪融化,春雨落地,它们汇入江河,水不是“涨起来了”吗?

  师:“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呢?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阳光由冬天的斜射慢慢变为直射,大地上的气温开始升高,仿佛太阳离人间近了,亲昵地向人们靠近了,连模样也看得更加清楚了。可见用“朗润”“涨”“红”三个词语描绘春天的山、水、太阳的特点是再精确不过了。我们应该向作者学习,精确运用词语来表现事物的特征。以上这几个句子只不过给春天的景色勾画了一个轮廓,也只不过为下面五幅春景图着点底色。对于春天各种景象的描绘,还是下面的春景图。

  师:看看第3节到第二段末,作者一共描绘了几幅春景图呢?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生:读“春草图”。

  师:春天来了,草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作者为什么要用“偷偷”“钻”来形容呢?生:“偷偷”这个状语生动地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中,不声不响地生长的动态。用“钻”而不用“长”,使人产生小草破土而出的形象,而且也显示了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嫩嫩”写出了初生小草的鲜嫩可爱,“绿绿的”写出了小草悦目的色彩。它们都是草的后置定语。作者不靠华丽的词藻和人工的粉饰,而是用常用的极普通的词语恰到好处地把小草写活了,突出了春天的特征。我们写作时也不要堆砌华丽的词藻,用词既要鲜明生动,又要朴实、精当。

  师:这节第一句写了小草的嫩和绿,第二句写了草的什么呢?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

  生:“多。”

  师:“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说明草很多。但是,如果这样写:“园子里,田野里,瞧去绿茵茵的全是草。”你们说好不好?学生议论,

  小结:这个句子单独地看还是好的,但是在课文里就不大好了,因为前面一句已有“小草”“绿绿的”两个词语,“绿茵茵的全是草”,用词就重复了。原句用“一大片一大片”修饰“满是的”,虽然有园子里、田野里全是草的意思,但这草不是连成一片的,中间可能还有树木、小路、田地间杂着,因此说“一大片一大片”,比说全是绿草确切。师:多么惹人喜爱的小草啊!它招来了许多人。这里作者写了一系列人的动作。哪些动作呢?生:坐、躺、滚、踢、跑、捉。

  师:从这些动作,你们可以想象得出,到草地上来的是些什么人?

  生:是孩子。师:这是作者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在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的。写儿童的活动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而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了生气。结尾一句“风轻悄悄的”这是借风衬草。

  师:这句与上下文有联系吗?指出:照应了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写风伏笔。从这两处可以看出文章结构的严谨。

  师:请一名女同学朗读春草图。

  生:默读课文第4节,参照小黑板上的提示,作分析“春花图”的准备。师:出示小黑板。师: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有顺序地描绘这幅春花图的?绘景时哪些词用得精确,哪些句子写得生动、形象?作者是怎样通过对春花的描绘表现出早春的季节特征的?

  课堂书面作业:《一幅百花争妍,蜂忙蝶舞的春花图》要求学生写400字分析短文。(学生作业附后)

  师:请男女同学各一名上讲台读对春花图进行分析的短文,其余同学要作扼要记录,自由发言,指出他们哪些地方理解得正确,分析得中肯,哪些地方不够。作者自己补充修正。个人阅读第5节,再指名有表情地朗读,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议论。

  教师提示议题:这节写春风。风是无形的,肉眼看不到,手碰不着。但平日我们却能够感觉到风的强弱大小,这就要借助其他的事物。请大家议议,作者是借助哪些事物来表现风的?学生阅读、议论后指出:作者首先用了一个比喻,直接写春风的柔和,接着第二句写各种气味:“泥土的气息”,“春草味儿”,“花的香”,它们都是通过春风徐徐送入人们鼻里,使人直接感觉到春风的和煦。三四两句写声音:鸟鸣、流水、短笛声随风应和,在耳边鸣响。

  师:作者借助的这些事物中哪一种写得最详细呢?

  生:小鸟的鸣声写得最详细。

  师:用哪些词语写的呢?

  生:用“呼朋引伴地卖弄”,形象地写出鸟儿们活泼、愉快的情态,用“清脆”、“婉转”描写鸟鸣声的动听、悦耳。作者就这样借助于各种气味、各种音响来表现春风柔和的特点和它给人以愉快的感觉。

  教师补充:“吹面不寒杨柳风”,请看课文注解,现把志南和尚整首诗抄给大家。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四 课堂巩固练习:1.默字:润、霞、眨、酿、巢、晕、蓑、笠。2.解词:欣欣然、酝酿、繁花、呼朋引伴、卖弄、婉转、朗润、润湿。(答案见课文注解)

  五 课外作业。背诵第1-5节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 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在上一课分析的基础上,书面分析“春雨图”,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作者描写的各种雨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略讲“迎春图”。

  二 理解结尾一段的深刻含义;学习本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通过对各种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季节的特征,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步骤:

  一 检查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第1-5小节,先由两人背诵,然后全班齐背一次。

  2.指名学生读出写草的句子,并说说怎样写出春草的特征。

  生:齐读第6节,要求学生书面完成《我对春草图的分析》(400—500字)。请两名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教师听后小结:从哪些材料可以看出作者写乡村雨景是经过精心构思的?如撑着伞慢慢走在田间小路和小河石桥上的行人,披蓑戴笠的不误农时冒雨耕作的农夫,稀疏地在雨中静默着的村舍。这是一幅多么迷人,浓淡相间的村舍农田山水画啊!它的重点是写春雨的滋润。

  (学生作业附后)生:读第7节。师:前几幅是写景物,这幅写的什么?

  明确:写人,画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写天上的风筝到地下的孩子。从孩子又写到成人(从小到老),从城市写到农村。所有的人都出来迎接春天了。作者用哪些词句写人们迎春的心情?

  归纳:“舒活”“抖擞”两词的重叠,反映了人们度过寒冬,纷纷从房舍里走出来,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各做各的事”,又反映了勤劳的人们正利用大好春光创建自己美好生活的积极奋发的精神,绘出了人勤春早的生气勃勃的景象。“一年之计在于春”写春天激励着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建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生:齐读本节课文。女生:齐读第三段。

  师:结尾三个比喻句的意思懂了吗?开始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呢?

  生:这个比喻点明了春刚降临人间,是新生的,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突出了春天的“新”和她给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师:为什么又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花枝招展这个词怎样解释?读课文注解。

  小结:因为春天装扮了大自然,美化了人间,突出了春天的“美”。师:为什么又比作“健壮的青年”?生答,

  教师补充:这是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像小伙子一样有着青春的活力,它是向上的、前进的,它激励着人们向前走。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于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强”的特性,把难以比拟的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主题。师:全文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到以追求与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作结尾。构思何等精巧,结构多么严谨。从这篇文章,还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真是品尝不尽,其味无穷。这些写作上的特点,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学习。

  主题思想:本文作者描绘了生气勃勃、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歌颂了春天的活力,抒发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努力,去创造人类美好的春天。

  二、 课外作业。1.朗读并背诵全篇课文。2.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一篇短文:《校园秋色》。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词语6个,能区别音同或音近的字;能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2、能了解文章中心,分清课文的主次,了解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必须要想办法捕捉灰尘。

  3、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科普常识,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灰尘的来源、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灾害,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治理它。

  教学难点:

  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篇科普类的文章。

  2、齐读课题。

  板书:32空气中的“流浪汉”

  二、整体感知

  (一)学习字词、学习第1节。

  1、师:本文的作者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叶永烈先生,我们的这篇课文选自他的代表作《小灵通漫游未来》,是不是课题就已激起你们阅读的欲望了?有什么疑问吗?

  2、指名交流,教师总结

  (谁是空气中的“流浪汉”?为什么称它为“流浪汉”?“流浪汉”上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3、出示自学要求。

  4、学生默读课文

  5、交流。

  (1)开火车读词

  (2)填词

  医(院) 面(粉) (爆)炸 (据)说

  公(园) 水(分) (暴)躁 (居)住

  (帮助学生从字义上简单区分)

  (3)空气中的“流浪汉”是——灰尘。

  (媒体出示) 第一小节,齐读。

  (4)称它为“流浪汉”是因为它总是在空中到处游荡、乱逛。

  ①出示句子。

  ②读句。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游荡、乱逛。

  (5)因为文中的“流浪汉”有特殊含义,不是指真正的流浪汉,所以加上引号。

  (二)学第2节。

  1、默读课文,想想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板书:灰尘很小

  (1)用“——”划出说明灰尘小的句子。

  ①出示句子。

  ② 读句。

  ③出示句子。

  师:这句话主要是为了说明灰尘的小,后面的语句是对“灰尘很小”而作的补充,它用一千颗和一厘米这些具体的数字使读者读来更明确、更形象。这是说明文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我们也可以一起来试试看。

  ④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板书:灰尘的来源

  (1)师:灰尘无处不在,(板书)它的来源大致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将文中灰尘的来源按这两部分划分一下。

  (2)师:本篇文章写于七十年代,可如今随着人们的物质品质的提高,灰尘的来源也增多了,例如——

  (3)师生共议:汽车尾气 焚烧垃圾……

  3、过渡:

  那么对人类来说,灰尘是有用的,还是有害的呢?我们到下节课再来了解。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二、教材说明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刮起的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儿童处在人生早春,东风带来融融的暖意,纸鸢是放飞的乐趣,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几分希望。

  本课教学重点是朗读、背诵和识字写字。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教学挂图。

  课文朗读录音带(光盘),或多媒体课件。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要求学会3个字,要求认识4个字。要在学生自学生字的基础上,用生字卡片检查指导,使所有学生读准7个生字的读音。

  烟:要用形声字规律记字形和字音。

  趁:翘舌音,声母不要读成“c”。

  纸:翘舌音,声母不要读成“z”。

  长:多音字,本文读zhǎng。

  莺、拂、堤、醉四个字只识不写,要记住字形,读准字音。

  2、写字教学。

  要一个一个指导学生把要求学会的字写好。注意字的各部分在田字格里的占位。

  趁:半包围结构,走字旁的捺脚要写长些,包住里面的“”。

  纸:右边是氏字边,不要在下面多加一点。

  (三)词句教学

  村居:在农村居住。诗以《村居》为题,指诗所写的情景是在农村居住看见的。

  拂:轻轻地擦、扫。

  纸鸢:风筝。

  春烟:春天蒸腾起的烟雾。

  本课难理解的字词不多,大多数词句都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理解。诗句的大意可根据词语意思和生活实际了解,以下描述供教师参考:

  早春二月,草儿发了芽儿,黄莺唱起了歌,

  烟雾里,柳树舒展枝条轻轻拂着长堤。

  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

  趁着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

  不要让学生死记如上的句意描述,教师要引起学生的想象,开启思维,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帮助了解内容。

  (四)朗读、背诵指导

  朗读、背诵是小学低年级学习古诗的主要方法,也是教学指导的重点。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读古诗,可先范读或放课文朗读录音,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整体印象。再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把句子读流利,在练读中对词句有个初步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逐句了解大意,对诗中的内容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理解地朗读了。所谓理解地读,就是读出诗句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要逐句地指导,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味。通过读加深理解诗的内容,加深体会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朗读,可参考如下示例。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可看图练习背诵。

  (五)练习提示

  课后1、2题,是教学重点内容,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课后第3题,是想象能力训练。为了做好此题,教学中应多方面着力渗透:借助课文插图(或投影、课件)引起学生的想象;结合词句意思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教师应适当描述诗中情境;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

  在充分渗透的基础上,做诗情画意的想象和表达练习会变得容易。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导入新课。

  1、最近学习的几首古诗都是写自然景物的,谁来背一背其中写春天美景的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村居》。

  2、解题,引导看图。诗题《村居》,表示诗中写的情景是作者在农村居住时亲眼看见的。那么,诗人村居时亲眼看到了什么景象呢?请同学们看画面(出示挂图或投影),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二)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作者诗中是怎样描写所看见的景物的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边听边看图。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流畅。在文中画出生字,多读几遍;同桌互读生字。

  2、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3、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四)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可以同桌或小组商量,提出不懂的词句。

  2、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1、学生自己试读,评议指导。

  2、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3、多种形式朗读比赛。

  (六)看图练习背诵。

  (七)指导写字。

  (八)完成课后第3题:进行想象、口述训练。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伯什么事;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二)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三)集体主,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增示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 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镒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4 描写恰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认识过程。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质疑。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 胸脯 面包渣 惹人喜爱

  (2)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

  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的灰雀来理解。)

  4.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媒体演示“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

  (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2.指导学生读小男孩的话,再说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3.课中质疑,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1)列宁听到小男孩的话,肯定知道灰雀被小男孩带走。如你是列宁,这时你会对小男孩说什么呢?

  (2)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

  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3)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4)指导学生再读书上列宁的话,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3)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

  (4)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1.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列宁、小男孩、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小组讨论。

  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5灰雀教学设计四,灰雀,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乐园五》教案04-08

小学语文《语文乐园一》教案05-04

小学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07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06-15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04-01

有关小学语文的教案08-31

小学语文《掌声》教案01-21

小学语文《松鼠》教案01-20

小学语文《尊严》教案02-15

小学语文实用的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