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时间:2022-12-15 14:29:0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 55 页例 4 及练习十三的部分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进行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聪聪的图片),聪聪要完成一项任务,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揭示课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同学们喜欢上体育课吗?三(一)班的这节体育课上老师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出示课件)

  1、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1)、请学生到展示台上演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进行解释。

  (2)、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余数2呢?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规范的解答格式,提醒学生计算细心,并注意带上正确的单位,最后还要写上答语。

  2、例题延伸:现在体育老师临时想改一改分组的情况,有32人跳绳,平均分成6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请1名同学在黑板上做。

  3、对比:仔细看一下这两道题的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课件展示)

  32÷6=5(组)……2(人)

  32÷6=5(人)……2(人)

  师:为什么算式一样结果也一样,单位会不一样?(帮助学生进一步一理解)

  小结:单位名称是跟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所以平时我们在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看清问题,弄清商和余数的单位。

  三、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1、看大屏幕,解决读书节中的问题(57页,4题)。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3元最多可以买几本?还剩多少元?25元呢?”

  学生独立解答,反馈。

  2、课件出示:

  A、航模小组用25个车轮组装四驱车,

  最多能装几辆?

  B、一辆货车载重量4吨,要运25 吨货物,至少需要几辆?

  (1)同学们自己先想想,再小组交流。

  (2)列算式并解答。

  (3)全班展示说明。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24时计时法,能够正确辨认用24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能正确地进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化;会计算经过时间。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能正确地进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化。

  2. 会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难点:

  会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最喜欢看哪个电视节目?你知道这个节目的播出时间吗?(比如学生回答“大风车”节目的播出时间是下午6:30,师板书)。

  可是老师在电视报上看到“大风车”节目的播出时间是18:30,这是为什么呢?谁知道?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一)认识24时计时法

  观察钟面,一天有24时,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2圈。第一圈是从0时(前一天的夜里12时)到中午12时,第二圈是从中午12时到夜里12时,把第二圈的12小时按照顺序与第一圈的12小时排在一起,那么下午1时就是13时,下午2时就是14时……这就是24时计时法。

  刚才同学说的“大风车”节目的播出时间是下午6:30,这是用普通计时法计时,而电视报上“大风车”节目的播出时间是18:30,这是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在通讯、交通等部门以及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方便。

  (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化

  谁知道“新闻联播”是什么时间播放?用24时计时法怎么表示?生答,师板书。

  观察7:00 19:00 6:30 18:30,你发现了什么?

  怎样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进行相互转化?讨论。

  将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就是在时刻上加上12,同时去掉表示时间的早上、上午、晚上等名词。将24计时法转化成普通时计时法,就是在时刻上减去12,同时加上表示时间的早上、上午、晚上等名词。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 P73—想一想。

  2. P73—填一填。

  重点讨论怎样计算经过时间?如果计算两个整点之间的时间,直接用减法算;如果不是整点,可以先算几小时,再加上经过多少分。

  3. P74—画一画

  (1)这几个时间都是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怎样在时钟上表示出来?(讨论)

  先将它们转化成用普通计时法表示,再画出来。

  (2)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养成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教育。

  4. P74—练一练

  重点讨论2(2)和3,怎样算经过时间?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进行除法的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当除数相同,被除数越大,商就越大,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大,商反而越小。

  3、推理能力的培养。

  重点难点:

  体会当除数相同,被除数越大,商就越大,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大,商反而越小。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这是我们前几天复习的多位数乘、除以一位数请同学们小结一下计算方法。”

  师:“今天我们和小亚、小巧、一起继续去乘除嘉年华玩好吗?(出示课题)”

  生:“好!”

  师:“今天他们来到了模拟宇航中心,同学们你们对宇航知识有哪些了解?”

  (媒体展示我国神五神六发射及简介)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你们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小亚2分钟发送48字,小巧2分钟发送72个字母。

  师:“你们认为谁发送的快些?谁发送的慢些?”

  生①:“小亚和小巧都发送了2分钟,小巧发的比小亚多,所以小巧快。”

  生②:“小亚每分钟发送24字,小巧每分钟发送36字,小巧快。”

  …………

  小结:通过同学们证明发现,相同时间内谁发射数量多,谁的速度就一定快。

  师:“根据例题,你还能举些例子吗?”

  生①:“8÷2=4;10÷2=5”

  生②:“9÷3=3;15÷3=5”

  …………

  小结:除数相同,被除数越大商越大。

  探究二

  师:“再观察表格又有什么新的信息?”

  生:“他们都发送了72字,但小巧用了2分钟,小玲用了3分钟。”

  师:“谁发送速度快?为什么?”

  生①:“他们发送的字一样多,但小玲用了3分钟,而小巧只用了2分钟,所以小巧快。”

  生②:“小巧每分钟发送36字,小玲每分钟发送24字,小巧发的快。”

  72÷2=36 72÷3=24

  …………

  师:“如果是90÷6 90÷5 结果谁大?”

  生:“90÷5的结果大。”

  小结: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小商越大,除数越大商越小。

  探究二(练习)

  师:“仔细观察,你能不计算直接比较大小吗?”

  比较大小

  ⑴ 87÷3( )78÷3

  ⑵ 75÷5( )75÷3

  ⑶ 756÷7( )756÷8

  ⑷ 64÷4( )572÷4

  探究三

  师:“现在谁发送的最快,最慢?”

  生①:“小亚和小巧发送的时间一样,小巧发的字母多,小巧比小亚快。

  生②:“小巧和小玲发送的字母一样,小巧用的时间少,小巧比小玲快。”

  …………

  师:“小亚和小巧用时间也不一样,发送字母个数也不一样,怎么办?谁是最慢的?谁是最快?”

  生:“比一比,他们每分钟发送多少字母。”

  小亚:570÷6=95(个)

  小巧:672÷6=112(个) 小巧是最快的

  小玲:672÷8=82(个) 小玲是最慢的

  所以三个人速度:小巧>小亚>小玲

  小结:当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大商越小,除数越小商越大。当除数相同,被除数越大商越大,被除数越小商越小。我们可以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当然除数,除数不相同,可以通过计算来正确判断商的大小。

  三、及时练习

  练习一

  比较下面各组商大小

  ⑴ 610÷5( )738÷6

  ⑵ 650÷5( )990÷9

  ⑶ 96÷8( )84÷7

  ⑷ 75÷5( )75÷3

  ⑸ 75÷3( )72÷3

  师:“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小结:除数或被除数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当然除数,被除数都不相同,可以通过计算来正确判断商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它们有什么联系?”

  生①:“小丁丁用的时间比小胖多,打中的也比小胖多。”

  生②:“小丁丁花的时间是小胖的3倍。”

  …………

  师:“那么,小胖如果也用72分钟的话,能打中多少发?”

  生:“48×3=144(发),小胖的打中率比小丁丁高。”

  师:“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比一比,谁的射中率高?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小机灵10分钟打中24发,20分钟打中48发,比小胖用的时间少,小机灵的打中率高。”

  小结:我们可以利用数学规律,来解决很多生活实际问题。

  四、课后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掌握哪些新的内容?”

  生①:“当除数相同,被除数越大,商就越大。”

  生②:“当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大,商反而越小。”

  …………

  五、课后习题

  完成并复习课本66-69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5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数学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时钟,记录在生活中见到的时刻,调查同学们喜欢的电视节目。

  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探索、认识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的某一时刻。

  3、在探索、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育方面:

  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发展方面:

  提高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52-53上的内容和例3 内容分析: 24时计时法在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广泛采用着,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教材先编排了认识24时计时法和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关系,再编排 认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情分析: 24时计时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接触到,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缺乏清晰的数学思考过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一日有24小时,学会从0点到24点的计时方法,掌握24时计时法。会进行12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互相改写。

  2、正确区分时间和时刻,会运用24时计时法表示某一时刻,会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重点:两种计时法互相改写,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准备:钟面,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我利用课件,视频以及实物,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课堂上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中,加强对钟面认识;在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中探索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关系;在应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时间观念,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6

  教学内容:

  里程表(一)

  教学目标:

  1.会看里程表,能从里程表中获取数学信息。

  2.对照路线图,能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对照路线图,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482-167+456863-(285+578)428+(547-398)

  【探究展示】

  下图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

  二、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三、达标训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抽查。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7

  教学内容:

  25页例4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学过程:

  一、 生活引入

  1. 一本寓言故事书5元,如果你用100元钱买同样的书,你准备买什么,最多可以买多少本?

  1005=20(本) 1007=14(本)2(元)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得出验算方法。

  出示:

  186=108

  467+3=325

  10+86=

  32+57=

  3.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 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教师板书:商除数=被乘数

  商除数+余数=被乘数

  二、新授

  1. 验证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指板书问: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出示例4。

  教师巡视指导。

  你们验证的结果怎样?

  2. 验证带余数除法的方法。

  你是怎样验算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除数商的一种还可以:100-2=98 987=14

  3. 小结。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

  1.课本第25页做一做。你们验算了吗?我们要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2.课本第26页第3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0或5能被5整除,没有余数,反之带余数。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8

  教学内容:

  认识角的名称、大小,会折角、画角。(课本第56 -58页)

  学习目标:

  1、 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叫的过程。

  2、 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 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重、难点: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 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和往常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一起来举行一场有意义的比赛,有信心吗?比赛的题目是:《角的认识》。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小黑板出示),有信心完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第一次先学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56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课件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56页的例1,认真看图、看文字。

  1、先看第一部分,用2根小棒拼成的这四种图形都是( )?

  2、观察例题2:观察角,你发现角是由( )条边和( )个顶点组成的。

  3、说一说,所有的角的大小都是一样的吗?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4、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没有关系?

  5、用一张纸,你能折出多少种角?你能指出他们的顶点和边吗?

  6、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那些物品上有角?

  第二次先学

  1、 打开课本第58页例3,看图、看文字,想一想,怎样画角?

  2、 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3、 你能画出一个角吗?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的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果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1)课件出示检测题(2)58页第一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黑板上的学生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补充。

  2、讨论(议一议): (1)、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课件出示)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9

  “倍”的认识是后面继续学习乘法和除法计算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好。本节复习课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教材112页9题时,通过分析题意、独立解决、集体反馈几个步骤,让学生经历知识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倍”的认识及相关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乘法认知结构的优化。

  2.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解决有关倍的问题时,经常会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相混淆,主要是因为对题意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在本节复习课中,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让学生分析、理解,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从而提高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教师准备 PPT课件

  1.课件出示教材110页1题(5):飞机从北京飞往西安大约需要2小时,飞往乌鲁木齐的时间是飞往西安的2倍。北京飞往乌鲁木齐大约需要几小时?

  (1)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倍的知识。

  ①“倍”的意义: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意义:一个数中有几个相同的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复习有关倍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3)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对倍的知识的回顾和问题解决,使学生对“倍”有进一步的认识,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及解题方法,为后面的练习作铺垫。

  2.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倍的认识的解题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1)课件出示教材112页9题。

  4元16元 ()元 ()元

  ①笔袋的价钱是三角尺的几倍?

  ②一盒彩笔的价钱是三角尺的9倍。一盒彩笔多少钱?

  ③笔袋的价钱是钢笔的2倍。一支钢笔多少钱?

  (2)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分析三个问题各求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答?

  (第一个问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第二个问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第三个问题是已知一个数和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3)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集体交流。

  [第一个问题:16÷4=4;第二个问题:4×9=36(元);第三个问题:16÷2=8(元)]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要注意的问题:①倍不是单位名称,它是指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样的问题不用写单位名称;②两个数相比较时,把标准数看作1份,另一个数里面有这样的几份,另一个数就是它的几倍)

  (5)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解答。

  (6)引导学生讨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什么不同?

  (①意义不同;②计算方法不同;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单位名称,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没有单位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几道题的训练,旨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题方法和二者的区别,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基础。

  ⊙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教材114页17题:兴华村前年只有16户使用天然气,去年使用天然气的户数是前年的4倍,今年使用天然气的又比去年增加了20户。今年使用天然气的一共有多少户?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寻找解题方法。

  (3)列式解答。

  16×4=64(户) 64+20=84(户)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倍的认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14页思考题。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区别:

  (1)意义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单位名称,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没有单位名称。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总结算法。

  下面各题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1)小军每分钟大约走65米,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8分钟。他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2)每套课桌椅坐2个人没学校新买来200套课桌椅,一共可以坐多少个人?

  (3)阳光小学每个年级都有136人,全校6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内同学讨论,然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说出各题选择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第(1)题应选择估算。因为不需要求出准确结果,从题目可以看出问题是求大约多远,所以只知道大概的结果就可

  以了,因此用估算,65×8≈560;

  第(2)题应选择口算,因为题目中的多位数是整百数,口算比较方便,

  200×2=400;

  第(3)题应选择笔算,因为题目要求求出精确的结果,口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就要进行笔算。

  二、练一练。

  1、口算下面各题。

  20×470×312×3120×43×6+5

  200×4600×821×4320×34×8+7

  500×21000×732×21100×68×8+6

  做完后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用多位数中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估算下面各题。

  98×479×3102×5287×6

  53×6212×4319×772×8

  做完后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把多位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用这个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去乘一位数,就得出了估算的结果)

  3、笔算下面各题。

  213×389×728×4507×5

  213×6354×4146×9470×3

  做完后说一说笔算的方法。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几)

  三、课堂作业。

  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华山旅游,成人票每张125元,儿童票每张60元,有2位老师,9名学生,买票一共要用多少钱?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1

  教学目标:

  1、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认识过程。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了解角有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2、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与角的大小有关。

  2、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准备:

  小棒、剪刀、三角尺、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感受生活中的角 请同学们看几组都蕴含着角的截图。(课件) 师:在这幅图的桌面上,你看到了哪些认识的图形? (生回答) 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图形里面还藏着一位朋友,其实刚才已经有小朋友提到了,老师知道她已经知道了,那到底是什么呢?(课件从具体图案中抽象出四个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2、师:看到了这么多角,想不想自己也动手摸一摸?(举起大三角板)来,你们有吗?取出来!边摸变提问:这有角吗?(生:有)师:用我们的小手心(动作)你有什么感觉?(生回答)师动作,那咱们再顺着这个点往这摸,再顺着这个点往这摸。(让学生回答)还有吗?你再来说说?咱们刚刚摸到的这个其实就是怎么认识的这个就是(角)。 3、咱们动口,老师动手,把角给画出来。 先画一个点,再顺着这个点(画一条线)看清楚了,这条线是怎么样的?再顺着这个点画一条线。这两条线是什么样的?再看这个点呢?这个图形就是什么了?

  二、教学角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

  1、刚刚听到这个同学好听的名字,数学家爷爷也给角的各部分起了很好听的名字。刚刚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咱们说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

  角的两条(边)认识角了吗?

  2、行,那么咱们现在就在教师里找一找,哪儿有角? (让学生边说边比划)

  3、让我们闭着眼睛想想角好吗?角的顶点是怎样的?(一起说)边呢?几个顶点?几条边?清楚了吗?那咱们跟着电脑书空一遍。(先画一个点,直直的一条边,再从这个点,画一条直直的边,行了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2

  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 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学时间:4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P29——32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食品(出示蜜枣、膨化食品),他们在争吵到底谁比较重,你能想个办法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讨论,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蜜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我们发现蜜枣比较重,但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出自己是怎样看出重量来的。

  谈话: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到底“1”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台秤吧。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g和数字刻度)

  问:你知道g表示什么么?

  讲述: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如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指针指着2呢是多重呢?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3、学生再次称一称蜜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3

  三维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 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 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 体验1秒钟

  ①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

  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 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 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 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 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 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习十四第3题)

  教学后记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4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

  1、回顾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

  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秒”和“几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准备:

  录像、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

  1、情境激趣:同学们,知道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咱一块上课,高兴吗?同学们还记得20xx年12月31日晚上12点59分)嫦娥1号发射的情景吗?在这个场景中还藏着一些数学知识呢,想再次来回顾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吗?好,让我们跟着指挥长一起来为它倒计时加油吧!

  (播放发射倒计时时刻)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

  谁找到了藏着的数学知识了?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刚才我们每数一个数的时间就是一秒,“秒”也是一种时间单位。

  2、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生举例。

  师小结:刘翔在奥运会上用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这是我们过马路时,常常看到的红绿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也是用秒来计时的。

  师小结:在生活中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直观感受1秒和几秒。

  (一)观察钟面模型,复习旧知。

  师:(出示钟面)还认识它吗?请学生来介绍一下时钟。

  (二)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秒概念(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在钟面上还有一个新朋友,叫出它的名字来(秒针)谁来描述哪颗针是秒针呢?(又细又长的那颗)。

  师:那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演示:钟面上,秒针伴着“嘀哒”声走了几小格。)生自由回答。

  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呢?

  生: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

  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2、体验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

  过渡: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1秒有多长呢?我们静静的来感受一下1秒有多长。

  (1)(钟面演示1秒),你感受到了吗?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次要想一个办法在心里记一记1秒有多长。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的?(拍一下手、跺一下脚、说2个字、点一下头)

  (3)你感觉1秒怎么样?(学生发表意见。)

  师小结:1秒的确很短,秒是比时和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三)互动体验,感受几秒,加深对1秒的认识。

  1、体验10秒。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请你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10秒有多长。当你觉得到10秒了就睁开眼睛,悄悄的举起你的小手,记住你看到的是几秒钟。

  学生活动,然后反馈。

  2、感受15秒。

  师:还想做这个游戏吗?提高一下难度,感受一下15秒行不行?那秒针要从12走到几呢?

  学生活动。

  师:看来同学们的感觉是越来越准了。

  3、游戏活动

  师:这个游戏有意思吗?现在同桌两人,自己定时间来感受,一个同学看钟面,另一个同学感受,交换进行。互相帮助,调整好节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四)体验探索,发现1分=60秒。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很好,鼓励一下自己吧,下面老师要送一个礼物给大家,送一段美妙的音乐来轻松一下,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用你自己的方法感受一下这段音乐有多少秒?(播放一段60秒的音乐“梁祝”。)

  师:这段音乐有多少秒?

  师:这段音乐究竟有多少秒,让我们伴着秒针的走动,再次来欣赏一下这段音乐。不过这一次,请你仔细观察秒针走动时,分针有什么变化?(再次播放这段60秒的音乐,画面显示秒针从12开始走一圈,分针走1小格)

  师:秒针走了多少秒?这段音乐是多少秒呢?

  生:秒针走了一圈,分针走了1小格。

  师:秒针走一圈是多少时间呢?分针走了1小格呢?

  生: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走了1小格是1分钟。

  师:我知道这段音乐是60秒,现在又说是1分钟。到底是1分钟还是60秒?

  生:1分=60秒。

  板书:1分=60秒

  课堂小结:让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认识了时间单位“秒”,感受了1秒有多长,还知道了1分=60秒。

  三、练习、感受,加深认识

  如果给你10秒,你觉得能干什么?学生交流。那10秒到底能干什么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这里我给大家准备了一篇和一些口算题,还有半张空白的纸。大家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件事来作实验。

  四、课堂小结

  10秒我们有这么多收获,那如果只给你1秒你能干什么呢?学生交流。你们认为1秒干不了什么?是这样吗?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小结:汽车1秒能行20米,火车1秒能行30米;飞机1秒能飞行250米;地球1秒大约能自转4100米;卫星1秒约行7900米。

  所以不要小看这短短的1秒,在一些国际比赛中,往往成败就在这短短的1秒之内,(出示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视频)这是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精彩画面,冠亚军之间相差连1秒都不到。

  难怪人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就是时间的价值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祝贺大家今天收获可真不少,相信小朋友们今后都能珍惜分分秒秒,好好利用,做时间的主人。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06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热闹的民俗节》优秀教案04-05

数学优秀教案09-25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0-30

三年级上册音乐的优秀教案06-10

《认识角》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3-30

数学二年级上册优秀教案02-17

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优秀教案11-30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