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3-03-13 08:00:4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四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四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3、熟读并背诵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养成提问的习惯。

  2、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这一单元的课文我们学完了,知道了阅读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问题。我们都有了许多的收获。现在,看看语文园地这个版块,给我们准备了哪些知识吧。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二)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板块一: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出示课件

  (1)阅读时要动脑筋,积极提出问题。

  (2)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3)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①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②说一说自己是否有同样的体会,你还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③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④全班交流。

  ⑤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勤于提问,做学习的主人。

  2、练一练,学运用。

  预设:

  我们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对文章中一个词语,一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还可以是对文章主题的概括。

  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

  3、我交流,我积累。

  平时你还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我们在读书时,要积极地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才能深入挖掘书中知识。

  (板书设计:阅读的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总结了这一单元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朗读。

  版块二: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驻扎蛀虫拄拐

  捐款娟秀手绢

  花苞冰雹鲍鱼

  (1)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些词语。

  (2)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每一组字都有相同的部件加上不同的偏旁,都是形声字,读音只是声调不同。(板书:形声字)

  同学们可以根据每个字的偏旁来区分这些字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置是教给学生字的组成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练一练,学运用。

  读句子,选择正确的字填空。(只填序号)

  ①驻②蛀③拄

  (1)战士们日夜 守着祖国的边疆。

  (2) 着拐杖的.老爷爷慢慢地向前走着。

  (3)这几天弟弟的牙好疼呀,原来是有 牙了。

  ①娟②捐③绢④涓

  (4)妈妈买了一个新手 。

  (5)一股 清泉从山上流了下来。

  (6)同学得了重病,我们积极给他 钱。

  (7)老师的板书,字迹 秀,我很喜欢。

  3、我拓展,我积累。

  让学生举一些像这样的词语。

  (方仿访纺)

  板块三:词句段运用

  (一)比较下面成语的说法,选一两个说句子。

  1、读一读,找规律。

  (1)读成语,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

  一不做,二不休: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性做到底。

  一是一,二十二: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三下五除二:形容做事及动作干脆利落。

  bajiu不离十: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2)用“一不做,二不休”和“三下五除二”造句。

  到这地步,一不做,二不休,我是打算拼一拼拼了。

  他三下五除二地解决了问题。

  总结:这些词都是成语典故,都有一定的含义。

  (板书:成语典故)

  2、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一两个说句子。

  (我不敢说是对他特别熟悉,不过讲猜测的话,我或者能猜个bajiu不离十。

  妈妈三下五除二就把几间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了。)

  3、我拓展,我积累。

  这样含有数字的成语还有很多。

  三思而后行、一物降一物、一字值千金、三寸不烂之舌、五十步笑百步。

  一步一个脚印、三句话不离本行、一发不可收拾、三过家门而不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成语和用运成语的能力。

  (二)读下面的句子,注意问号的用法,再照样子写一写。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样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1)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2)思考并说一说这是什么句?

  设问句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板书:设问句自问自答)

  2、练一练,学运用。

  照样子写一写。

  (1)夏红学习成绩为什么非常优秀?因为她学习刻苦。

  (2)社会有这样大的进步,靠的是什么?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3、我拓展,我积累。

  像这样的设问句还有很多。

  难道地球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当然不是。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交流平台知道了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识字以及词句段的运用,希望同学们多积累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熟读并背诵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二,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名言警句。

  二、日积月累

  1、读一读,找规律。

  学习文言文里的语句。

  课件出示:

  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c、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

  e、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陆九渊

  (1)朗读这写语句,说说你读了以后了解到里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读句子,我们发现这些句子都和“疑问”有关,说明提问题在学习、做事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大体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再进行积累。能用到我们的说话和习作中更好。

  (3)说意思。

  ①谦虚好问的人气度就宽宏,自以为是的人气量就狭小。

  ②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③不学习自能知道,不问别人自己就懂得了,从古到今做事情,还没有这样的人。

  ④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⑤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2、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合适的句子填空。

  ①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 因此,我们的好多疑问可以通过读书、请教他人、从生活中去感悟来解决。

  (2)凡事要想办好,就得向德高望重的老人请教。

  (3) 因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3、我拓展,我积累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名言警句,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多积累、运用这些名言警句,使我们的文章更精彩,指导我们为人处世更加合理规范。

  四、课后作业

  搜集名言警句,交流,背诵。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识字加油站”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举形声字的词语,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词句段运用”的授课中,由于学生对这成语很陌生,所以,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去感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成语的意思,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并让学生们运用,加以巩固。

  不足之处:

  在讲授“日积月累”时,讲得不够详细,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四年级语文教案2

  语文园地一

  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宽带网。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启发学生走向大自然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习作的要求是观察一处景物再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我的发现”以对话的方式对本组课文表达方式作了回顾和总结。日积月累选编了5句有关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宽带网是一项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单元字词,积累古诗名句。

  过程与方法:学会制定春游方案;能按一定顺序观察景物并具体生动的奥写下来;发现排比句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次语文园地的内容与以往差不多,口语交际与作文都与景物有关,学生已经写过多次,并不陌生。难点是如何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这就要求学生课下多观察,细观察。古诗名句理解需要教师点播,宽带网重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课下细致观察与课上指导交流相结合,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

  教学准备:课下按一定顺序观察校园一处景物

  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它

  2、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3、进行讨论。

  4、各小组进行汇报。

  5、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来了,校园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生机,同学们在课前仔细观察了校园。你觉得我们的校园美吗,最美的是什么。(自由发言)想把这些美用笔记录下来吗?

  二、读题:明要求。

  1、自读题目,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梳理:内容:

  (1)校园的一处景物

  (2)别处的景物

  (3)发生在校园的一件事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

  1、典型***:写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2、新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四、指导写法:

  1、要有一定的顺序

  2、怎样写具体:观察要细致;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语言优美。

  五、相互交流:

  1、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构思,在交流中得到启发。

  2、提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拟定草稿。教师指导,及时发现优点和问题。

  七、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篇较为典型的文稿做点评,肯定优点,指出问题,然后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

  二、我的发现。

  1.分角色读对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4.全班交流。

  5.摘抄。

  6.想一想: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诗句。

  2.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3.教师点评释译。

  4.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口头介绍,或者借助投影仪口头介绍。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语文园地一,语文园地一- 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年级语文教案3

  一、教学要求:学习《夸夸同学》的方法,通过一件事写一个熟悉的人,(如:老师、同学、亲友等)要写出这个人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讲述抓住人物的特点写作注意几个问题

  (1)要选择一件最能发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典型事例来写。

  (2)选择的一件事,必须是真实的,要写清楚这件事的全过程,即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一一写清楚。事情的经过是全文的重点,尤其要写详细、写具体。

  (3)要选有性格、品质特点的人来写

  (4)以一件事写一个人,出了注意写好事之外,还要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心里活动作为必要的描写,以使所写人物的形象鲜明,丰满文章活泼生动。

  2、读一、二篇范文。

  3、以“我的××”写一篇文章。

  第十一节、习作,复习写信

  一、教学要求:按照书信的格式给不常见的亲戚、朋友写一封信,把家里或学校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告诉伯伯。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写信的格式和要求

  (1)称呼:在第一行顶格解,称呼后面加冒号

  (2)正文:另起一行,每段开头空两格,一般是先向收信人问候再把要说的事情一件一件往下写,写清楚。

  (3)祝颂语:正文写完了,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上祝你,再另起一行顶格写“身体健康”等祝福的话。

  (4)署名:写在全文结束后,下一行的右下方。

  (5)日期:写在名字的右下方。

  2、选择事例。

  (1)想想最近学生发生过一些什么事?家里发生过什么事?你觉得哪件事有意义,值得去告诉别人?如告诉爷爷,你的学习情况,暑假的打算。

  (2)口述。

  3、生动笔写。

  第十二节、看图作文

  一、教学要求:能抓住图画认真观察,展开想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过程

  1、认真观察图画

  (1)看看图上是什么地方,都有谁?

  (2)他们在哪里?

  2、讲述看图作文的重点

  (1)要抓住图上的主要内容,要从图中看出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以及主要人物,分辨出主要的.内容和次要的内容。

  (2)要展开丰富的联想。

  根据人物的表情、行为、想象出人物的音容、笑貌,想象出人物的语言、心里活动,根据事情的发生,想象事情的经过(发展高潮)和结果。

  3、练习,看图作文

  第十三、四节、综合练习,考查

  一、教学要点:综合练习,考查

  二、教学过程

  1、把预先印好的试卷给学生。

  2、按要求完成练习。

  3、改好卷后进行评讲。

四年级语文教案4

  B案

  第 一 课 时

  看图引题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并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哪些风景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试着说一说。

  2。今天,通过课文学习,老师将和你们一同走进这充满生机的田园生活。

  看图读文

  1。自学生字新词,同桌交流,教师指导。

  2。边看图边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画面,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a。乡村生活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b。乡村生活自然亲切、优美恬静。

  c。乡村生活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浓郁的乡村生活的?抓住了哪些生活的场景?

  4。默读课文,自由学习,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小组合作交流。

  6。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解疑。

  教师吟诗小结

  是啊!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不信你听!

  屏幕出示:长藤绿叶瓜架,

  春雨竹笋鲜花。

  雄鸡悠闲自在,

  小桥流水戏鸭。

  夕阳鸟儿如画,

  纺织娘高唱甜蜜,

  最美乡下人家。

  学生整体感知

  你认为教师自创的这首小诗怎么样?你有什么感受?发表一下你的感受吧!

  1。可以像老师这样吟诗。

  2。可以试着读读课文。

  3。可以作为导游向大家介绍“乡下人家”。

  第 二 课 时

  回顾课文

  1。我们已经感受了乡下人家生活的恬静、自然、亲切,谁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读课文,展示给大家听。

  2。指名读文,交流欣赏。

  精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你认为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美,画出来,反复读,并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由。

  2。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指导朗读并对语言文字进行训练,体会写法。

  如: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如果将“探出头来”换成“长出来”,会是什么感觉?试着读一读,并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品味语言

  1。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划分出的段落,边读边想象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积累语言

  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生动的句子抄下来,并试着背诵。

  拓展语言

  1。自由朗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2。想一想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说说你的感受。

  3。全班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布置综合性学习内容

四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

  3、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质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理解“愚公”本意指是“愚蠢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按照“移山”问题的提出,移山的过程,移山的`结果这样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第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大多数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献疑是出于关心。是一场民主的讨论;第二场争论是与智叟的对话,是针锋相对的。

  2、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愚公与智叟两种不同的态度,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引导学生体会:智叟惧怕困难,而愚公有不怕艰难、锲而不舍的。

  3、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老师设疑: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移山过程中,开始是家里人,后来是邻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后是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搬走了。

  四、学生讨论:如果玉皇大帝没派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移走吗?

  五、归纳通读全文,组织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暴风骤雨,但没有克服困难和智慧的勇气,目光短浅。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读了这则寓言之后,引导学生谈对愚公移山的体会,并向课外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加深对愚公的理解。

  七、积累内化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选四个字的词语。2、完成课文后的练习。3、识字写字。认读本课生字。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字形。形声字:霄、渤、痴、娥。“寡”的写法。

四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一个万物萧条的季节,大地冰封,树木凋零,我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这时候,我们都向往南方春天般的温暖,然而,很多人都在这严寒的冬季,赶往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江城——吉林,这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是什么吸引着八方来客?

  生: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种奇观——雾凇。

  2、雾凇很美,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吧!(播放录像)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

  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当走进祖国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二、探究成因

  1、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雾凇有什么特点?

  生: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生: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生: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

  师: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可能还想知道在我们这个地方能不能形成雾凇,是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课件显示问题)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显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1)、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课件显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生:(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照常理来说江面会怎么样?

  生:结冰。

  师: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开车。

  师:为什么这一段反而不会结冰呢?(解释:虽然一年四季地表温度变化很大,但是地下或水下的温度一直是恒定的。无论冬夏始终保持在4摄氏度左右。)从水电站排出的水温度在四摄氏度左右,会不会结冰?

  生:不会。

  师: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所以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生: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我们说过,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让我们来欣赏这夜晚的雾吧。

  课件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师:水电站流出的水很多,那么水汽也应该很多了。哪些词能说明?

  生:笼罩。

  师:为什么?

  生:十里长堤都被笼罩着了,很多。

  师:真会读书,还有其他的吗?

  生:淹没。

  师:把树给“淹没”了,说明很多。

  生:随风飘荡、涌。

  师:从“涌”可以看出些什么?

  生:水汽很多,已经饱和。

  指导朗读:这些词语很形象地写出松花江畔水汽很多,雾气很浓。能否通过朗读把它们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呢?自己试试看。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反馈

  (3)、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松花江畔雾气很浓,但是,有雾气就能形成雾凇吗?世界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为什么不能形成雾凇呢?(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其他更冷的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由此看来,雾凇的形成需要饱和的水汽和-30℃的严寒,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徐州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吗?

  生:不太具备,即使形成,也远不如吉林雾凇壮观

  过渡:吉林既有饱和的水汽,又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这是很难得的,所以吉林雾凇特别壮观,厚度能达到40—60毫米,远远超过5—10厘米的普通树挂的厚度。如此壮观的雾凇,是不是一下就形成了呢?(当然不是)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才能形成雾凇。它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

  课件展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

  ①镀:说明每一层都很薄,要形成壮观的雾凇需要很长时间。

  ②慢慢地: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③轻轻地: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④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像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2)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男生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_读: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样读。你感觉怎么样?(有一点罗嗦)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4、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出示填空: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了。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5、指导朗读: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出示第二小节,先自己试一试。)

  指导: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

  师:谁再来试试?(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指名回答然后再读)

  6、过渡: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三、欣赏美景

  1、板书:奇观

  “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少见的,稀罕的,壮美的)

  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奇观吧!(出示课件)

  2、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树挂,也就是雾凇)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课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课件变色: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3、指导朗读

  师:除了感受到雾凇很美,你还有什么收获?

  师生齐读: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师:十里长堤全都缀满了雾凇,我们来看看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课件展示)

  师:看,这种景象绵延数十里,你觉得雾凇除了美,还怎么样?

  生:我觉得雾凇很多。

  生:很壮观。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自己练练,怎样才能读出“壮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你读得非常深情。谁能和他比一比。(指名读)

  师:你读得更好,因为你很投入。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课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写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呢?(第三节)

  5、再来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了他的美。你能用一个成语赞美一下美丽的雾凇吗?

  生:银装素裹、琼枝玉树、美不胜收、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粉妆玉砌……

  6、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7、指导朗读: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练读第三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让我们一齐来读。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琼枝玉树、千姿百态……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生1:你真美呀,像披着洁白的纱衣。

  生2:雾凇形态各异,真神气呀!

  生3:我真想亲眼看看你呀,美丽的雾凇。

  四、课堂总结

  1、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夜晚的雾和早晨的挂我们已经欣赏,近午时分由于气温上升,树上的雾凇纷纷落下,那落英缤纷的景象同样非常壮观。

  2、1991年前国家主爷爷到吉林视察,恰逢雾凇奇景,让我们和爷爷一起来欣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吧!(播放课件)

  看,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风情万种,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美丽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晶莹洁白,宛如人间仙境。

  1998年他又一次来到吉林,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又赋诗一首: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雾凇形成的过程)

  生:我知道了……

  五、作业超市

  1、你能自主设计本课的作业吗?(指名回答)

  2、建议作业:(出示课件)

  必做: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选做,请选择一题,认真完成: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6)、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还有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四年级语文教案7

  知识目标:

  认识、会写“凰、骄、州、绣、棚、寿、侧、柚、炸、距、舀、葱”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并学会积累。

  情感目标:

  感受小城的美、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城的美。

  教学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挚爱,学习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录音机、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词语,指导书写。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在咱们的湘西,有这么一座小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征服着世人。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将它赞为中国最美的小城。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地方吗?(凤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8课,走进小城凤凰,一起领略它那独特的美。(板书课题:小城凤凰。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

  2、学习小组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

  (1)认识生字词。

  骄傲、凤凰、贵州省、绣起、瓦顶棚、万寿宫、左侧、橘柚、油炸、距离、舀起、葱绿

  (2)指导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凰”是三拼音节,不要读成“fàng”;“炸”字在本课读第二声,不能读成第四声;“葱”字的声母是平舌音,后鼻韵母。

  运用观察比较、部件拆分、难点解析等方法识记。

  (3)指导书写。

  “凰”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外面的部分,第二笔是“横折斜钩”,要注意留出“皇”字的空间;“骄、绣、棚、侧、柚、距”几个字均为左窄右宽的字,要注意写均衡;“舀”字的两短横不能连起来;“葱”字中间部分的一点不能丢。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小城的美?

  2、找出具体描写小城美的段落。

  3、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准备质疑。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四年级语文教案8

  一、复习导入。(4分钟)

  1.揭题:请大家把今天所学的课题齐读一遍。齐读、评价。

  2.复习词语:孩子们,昨天回家认真完成作业的请举手。(师评:嗯,我们要养成每天课后认真复习的好习惯。)余老师得检查一下,你们能够把大屏幕的词语都读正确吗?

  3.回顾课文第一部分

  师生接读课文

  请打开课本87页。昨天我们一块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一起认识了课文里两位主要人物,他们是(板书:台风和卫星),在波浪滔滔的海面上它们初次在相遇。台风脾气可不太好,刚睡醒就大声嚷道,一二组读(你是谁……),可小卫星却镇定得很,他笑了笑说,三、四组读(我是……)

  二、精读感悟3-7段。

  过度:同学们,小卫星这一笑可惹来麻烦了!狂暴的台风能绕过他吗?(不会)你怎么知道的?那台风紧接下来要说些什么?干些什么?卫星被欺负了吗?

  1.默读体验。请同学们轻声默读课文3-7自然段,拿起笔用横线画出描写台风的有关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卫星的有关句子。想想你从这些句子里你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2.自主默读,师训堂指导。

  3.指名汇报,相机解词品句。个人指导—小组指导——全班指导

  【a.指名汇报】

  【b.树典型,教有感情朗读。】

  (_如果学生朗读很出色,可请其到讲台前,示范:语气、动作、神情等。)

  (预设1:他读书很流畅,声音也很响亮,还很有感情。——师: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啊,你瞧他在读书的时候,很会抓住“狂怒”这个词语读,语气上用重音强调,表情也十分丰富。这就有是有感情的.朗读。你也想学学吗?)相机套上头饰

  小结:看吧,朗读是十分有趣的。你们可得要把这两招牢记于心,熟能生巧啊。

  【C.巩固内化,自由朗读。】

  【d.全班交流,指导读第六段,解词:谈笑风生】

  三、略读8段。

  经过一番较量,台风最后(泄气逃跑)齐读第八段。

  四、课堂升华,总结。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资料的时候,你还知道卫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有密切的联系吗?(卫星电视,手机通讯,卫星定位,)

  是啊,本领超群的卫星,你想用句什么话来夸一夸它呢?

  余老师也作了首小诗:

  台风狂暴危害大,多亏卫星报告早。跟踪监视甩不掉,科学防备灾难少。

  只要你对科学不管的探索和追求,不久你也能够设计出为人类造福的卫星。下课。

四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四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一个生字,把握文中的新词语。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让学生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前准备

  让学生展示查阅的资料和图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受风景美。

  1,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文中写的颐和园的哪几处景色?

  教师点名,让学生回答,并作小结:

  作者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景色,三写昆明湖景色。

  2,作者所写的颐和园的几处景物,可以用首段和尾段中的哪个词来概括它们的特点?

  学生找,学生回答,教师作结。

  3,让学再次拿出颐和园的图片,看看有没有颐和园的其他景物,让学生用词语把它们的美形容出来。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作点评。

  三、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1,提问:请划出文中作者在颐和园行踪变化的文字。

  留出时间,让学生读,划。点名让学生来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显示小结: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经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又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2,给学讲解移步换景的`写法。

  四、研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作者所写的三处景物,写得很美。让学生划出显示景物美好的词语。

  提名让学生来回答。

  2,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写长朗的段落,然后让学生来读。

  学生朗读时,教师作指导。重点提示学生读出民族的自豪感来。

  五、处理课堂作业

  做已印发的讲义。

  六、作业

  让学生星期六或星期天去游览学校附近的圣泉寺,要求至少要写出圣泉寺的三种景物。

四年级语文教案11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确定自己的写作内容,要求在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意义,(习作训练)《这件事____》。

  2、指导把事情经过分几步写具体。

  重点:初步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分几步写具体。

  难点:学会 在生活中发现小事的意义,并回忆起有意义的细节。

  教学过程:

  1、读“参考片断”,自悟习作选材要求。

  (1)交流自司的本次人习作选材要求。

  (2)教师总结:事情并不轰轰烈烈,但是体现了李洁为同学服务的好思想。

  2、学生交流想琯的材料,结合“习作提示”进行一一判别。

  (1)交流想写的生活小事,教师板书罗列。

  (2)结合“习作提示”,进一步明确习作选材要求是选择能引起读者思考的生活小事,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习作训练)《这件事____》》。

  (3)根据对选材的认识,自己判断材料是否合适。

  (4)交流选定材料,教师随机在板书上增删,并让改过的同学说说思考过程。

  3、再读“参考片断”,悟写具体的方法。

  (1)“参考片断”主要抓住的是人物的行为来写具体的。

  (2)指导发现自己选定材料写具体的方法。

  写具体的方法不上把人物的行为,动作写具体。事例不同写具体的角度就不同。比如“习作提示”上提到 的‘有个同学晚上只顾看电视,不做作业,教师查问时他还撒谎“这个事例,就可以人物的神态和语言上做文章。

  (3)学生回忆可以刻画具体的细节,并交流。

  4、学生试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评价典型的习作,指导学生把事情的.经过分几步写具体。

  2、拼凑修改习作的习惯。

  教学过程:

  1、学生继续作文,教师巡回,发现典型习作供集体评议用。

  2、集体评议。

  标准:①选择的材料是否有一定意义,能否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写具体的角度是否选择正确,有否写具体。

  评议是否流畅、优美。

  3、学生评议,教师随机按标准点拨,鼓励学生的的闪光点引导修改。

  4、学生各自修改草稿。

  5、将作文抄入作文本。

四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文中“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文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文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读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中“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文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4.初步了解我国西部贫困山区人民生活的穷困和教育的落后,产生关注我国西部发展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充分自读,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主要内容。师提示:主人公是谁?他去哪干什么,那时,他发现了什么?于是,他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3、朋友去哪干什么,那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个内容?

  指名读,你在预习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4.课件出示地图:介绍“甘肃西部地区”、介绍“青年志愿者协会”。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xié)会(英文名Chinese Young Volunteers Associasion,简称CYVA)成立于1994年12月5日,是由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各界青年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本协会通过组织和指导全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经常组织志愿者到西部山区支援当地教育。

  二、讨论、学习、理解课文

  1.“朋友为什么会产生知难而退的想法?”

  2.青年教师心里不平静。

  (1)当他了解到学生连冰激凌都没有见过时,他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看到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时候,他的心情怎样?又会想些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件出示:反映我国西部地区贫穷落后现状的音像资料。

  (3)读到同学们写的作文时,青年教师心情又是怎样的?他会想些什么?

  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

  冰激凌是不会被感动的,更不会流下白色的眼泪(因为青年教师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路,冰激凌已经开始融化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大家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在同学们看来,就连冰激凌好像也被老师的行为感动得流泪了。这句话表面是写冰激凌,实际上还是在写同学们被老师买冰激凌的事情感动了。

  3.冰激凌一事使青年教师改变了想法。猜猜他现在会怎么想?

  学生尽情发挥想像。

  课件出示音像资料:我国现在的西部大开发计划、“春蕾计划”、“母亲水窖”工程等。

  三、总结课文,畅谈体会

  读了课文,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及经济的发展。

  四、拓展

  师: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老师收集到的有关西部贫困地区的情况吧。(课件出示图片)

  问: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布置作业:

  给那里的孩子写写你想说的话

四年级语文教案13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忆、异、逢、佳、倍、插”6个二类字和“忆、异、逢、佳、倍、插、遍、遥”8个一类字,能通过对比分辨出“异”上半部分“巳”与“已”的区别,知道“插”的正确笔顺,正确书写“遥、插”。

  2、简单了解诗人王维,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结合王维的生活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并体会诗句表达的诗人思乡思亲之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随着夏天的脚步逐渐远去,我们又迎来了美丽的秋天。秋,是一个诗意的季节。秋风响起,落叶归根,会引发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思乡佳作,诗题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作者,阐释题意。

  1、说说对王维的了解,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2、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指导书写。“忆”是什么意思?围绕这个“忆”字,你从题目中还知道了什么?请大家轻轻打开书36页,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注释来说。

  (1)在这里“山东”不是指现在我国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板书:家乡)。王维不到17岁就与弟弟王缙离开家乡到当时全国最热闹的城市——首都长安游学,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市。

  出示示意图,介绍两地之间的大概距离。(两地间高速公路路程为536千米,驾驶汽车需6小时45分钟。如果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每天走十个小时,也要半个多月才能到达。)

  (2)重阳节: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我们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古时候人们过重阳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风俗。

  (3)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逐步将诗题板书完整)

  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题目平实朴素,内容也看似平常,但是为什么这首诗会流传千古,被人们广为传颂呢?

  三、创设情境,读中悟情。

  1、学习诗歌,“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只有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读古诗有三个层次,三种境界:读得正确流利——读懂意思——读出感情。

  (一)读正确流利: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去音后男读女读,读出节奏;

  (4)提出生字并归类,小组开火车认读并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课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忆佳倍插

  上下结构:异

  半包围结构:逢遥遍

  板书:“异”。师示范“插”的笔顺,生练习书写。

  (二)读懂意思:

  1、诗句读通了,我们还要读懂诗句的'意思。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法小结:查资料、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反复诵读。

  2、先轻声或默读古诗,根据下面的注解与插图,想想全诗大概是什么意思,能说出大概意思即可。同桌交流想法,指名汇报。

  (三)读出感情:

  同学们对诗句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师错误范读。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哪些诗句或者字词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伤心的心情?在书上圈画出来。

  1、(板书:独)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透过它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句式,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时,王维独自一人。

  (生病时、空闲时、遇到困难时、写出一首好诗时……)

  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请体会王维此时的心情,带着王维的感受再读第一句。

  2、即使生活在繁华都市中,即使满腹才华被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为刻骨。诗人把满腔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句中?(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聚了诗人的情感和心血。

  你们认为哪个字诗人用得?为什么不说“每逢佳节更思亲” “每逢佳节又思亲”,偏偏要说“倍思亲”呢?同桌讨论。(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王维平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思亲)

  诗中提到的“佳节”还会是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生回答时,师补充相关习俗。

  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不管什么节日,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那么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同桌交流,想象说话,说出人物的动作神情:

  节到了,王维看到,想起家乡的亲人,。

  (师:春节——看到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地一起包饺子、放鞭炮——泪流满面)

  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问候,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都令王维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配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呀,我们可以想象:

  a、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他乡求学的孩子们,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b、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打工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c、每到国庆节,远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深情地说:——

  3、虽然心中倍思亲,但重阳节这天,王维还是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任思绪飞越千里,他会在脑海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

  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啊!王维只能面向东方,含泪吟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又会想些什么呢?的确,家乡的亲人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啊!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对西方,大声喊出——(读)“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4、胸怀大志的王维年少早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甘心忍受离别的痛苦,只能把自己的绵绵思乡之情融入到诗句之中,正因为对亲人的眷恋,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情感,所以这首诗直到今天还能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现在让我们再次读读这首诗。(配乐背诵)

  5、总结学法。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眼含热泪,神情忧郁的诗人王维。这节课,我们通过逐次逐句地品,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怀,希望今后在学习古诗时,同学们能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

  四、延伸课外,拓展阅读。

  古时候交通、通讯极为不便,人们长时间外出时只能靠诗歌来抒发自己思乡思亲的痛苦心情,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思乡诗歌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一些名篇更成为千古绝唱。

  出示:

  (1)学过的思乡诗歌题目:《秋思》《长相思》《泊船瓜洲》;

  (2)朗读补充的诗歌。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qiè),不敢问来人。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qī)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收集王维的诗歌或者思乡诗歌进一步阅读、品味。

四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学完课文以后,也许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品读体验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巩固延伸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给抱着孩子的阿姨让座。

  ②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帮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买的东西。

  ③大街上,帮助一位残疾的.叔叔捡他掉在地上的东西。

  教学反思

  《将心比心》是一片略读课文。是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写起,它反映的却是人们的道德思想问题,意在呼唤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将心比心,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带着“什么叫将心比心?”这个问题,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到遇事能推心置腹地想一想,应如何去做。

四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出现的10个生字.能够做到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付饭钱》的故事,让学生知道阿凡提是个智慧过人。热心帮助穷人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阿凡提的聪明才智。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表演课本剧用的道具:角色的头饰、小钱袋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段广告(课件出示“胃消牌乳酸菌素片”广告片。)同学们看过这段广告片吗?片中的主人公.知道他是谁吗?(阿凡提。)对,他就是阿凡提。今天我们一起来到快乐读书屋阅读一篇有关阿凡提的故事——《付饭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朗读。)

  师: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谁能给同学们说一说?(生归纳,师引导总结。)

  师:同学们概括得都很准确,那么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生回答。课件出示人物形象和名字。)

  三、品读课文,交流感悟。

  师:本故事为我们展现了穷人、阿凡提、巴依、卡子四个不同人物,那么这些人物你认为谁很聪明?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书中的理由来说明一下吧!(生默读课文,回答聪明的理由。师出示相应课件,引导辨析阿凡提和巴依“聪明”的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和辨析,为学生的求异思维开辟新的空间。

  师:我们已经基本理清了故事的脉络.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师:我发现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特别认真。现在,我们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把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如果解决不了,等一会儿,派代表和大家交流交流。

  四、真我演绎,加深理解。

  师:同学们的表现棒极了,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每个人有了不小的进步。现在让我们也来做一次演员,再现阿凡提的爽快、机智,穷人的'无奈、恳求、着急,卡子的蛮横和巴依的贪婪。

  演员:阿凡提、穷人、卡子、巴依。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谢谢同学们的表演。阿凡提和穷人大摇大摆地走了,卡子和巴依会怎么表现呢?(生自由续编故事。)

  师:同学们的思路真开阔。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有关阿凡提的其他小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

【四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乐园三》教案02-12

四年级语文母鸡教案12-02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2-04

四年级语文教案12-26

四年级语文《秋天》教案03-16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03-04

四年级语文《路径》教案09-29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9-20

四年级语文教案10-28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