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3-11-08 11:54:0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小数乘小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具准备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P8 7、9题。P9 13题。个人修改

  口算:

  5.2×0.2

  7.3×0.01

  76×0.03

  75×0.05

  0.05×6

  79.2×0.2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小数乘小数的乘法是本单元的难点,学生在计算时错误较多,要继续多练,重点练习点小数点。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三、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与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与钝角,保留直角 )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 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与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这些角都叫什么角?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 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与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与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与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直角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八)后记及反馈: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10以内加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较熟练地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3.通过情境展示,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4.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初步理解加、减法含义的基础上,较熟练地运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纸制小红旗、红苹果,红心,每个同桌一套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首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复习一下10以内的加减法。

  (1)要求:读算式,说得数。

  出示:4+5 8-6 9-3 2+6 3+4 10-2 8-4 5+5 7-2 1+5

  (2)下面请大家看算式,想得数,拍手表示。

  2.教师导语:你们对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得很好,那么,大家用我们学会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本领怎么样呢?这节课咱们就赛一赛。

  二、新授

  教师板书课题“10以内的加减”。

  1.观察多媒体图片,写出相关算式。

  2.写一写。

  1 4 9 7 3 8 5 2 6 10,在圆圈里填上大于5的数和小于5的数。

  3.把相等的算式连一连。

  4.在○填上“>”“

  5.填数

  6.测测你的口算能力。

  4+6=1 9-1=8 5+3=8 6-4=2 6+3=9

  10-5=5 2+8=10 10-9=1 5 + 2=7 7-1= 6

  10+0=10 8-0=8 10-3=7 1 + 9= 10 10-0=10 2 + 6= 8

  7.夺红旗

  8.巧填苹果数。

  三、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本节课的重要意义!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小数的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案

  教学内容小数乘以整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5.6×10

  7.3×1000

  0.75×10

  0.008×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学具: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

  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 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生汇报

  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分米。

  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 活动二:

  估 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 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 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生汇报

  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 活动三:

  小探究

  1米 ? 分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生汇报

  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习吧!

  PPT 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师:现在请看,周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生独自测量

  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师:小马虎最近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 )-9( )=1( ) 1( )-99( )=1( )

  4、全课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

  1米=10分米 分米 d

  1分米=10厘米 厘米 cm

  1厘米=10毫米 毫米 mm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P96、9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小棒20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复习铺垫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学校正在开运动会,你们想去参加吗?要想参加,就得先过两关,下面就让我们闯关吧。(采用闯关的形式复习1和几组成几与10与几等于十几的习题)

  2、师:我们顺利地闯过了两关,赶快到运动场去吧,那里的运动会已经开始了!(出示校园运动会的场景图)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创设情报境,教学例1

  (1)师:运动场上的比赛热闹极了,请仔细看一看,同学们都参加了哪些比赛项目?

  生:有踢毽子的、跳绳的、跑步的、跳远的。

  2)你最喜欢哪个比赛项目,数一数每个项目有多少人?

  生:我最喜欢跳绳的,有3人参加。……

  (3)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些运动员参加这些比赛很辛苦,于是学校服务队的小朋友的小朋友给运动员准备了许多好喝的饮料(出示数饮料画面),送走了了一些,请仔细看一看,还有多少盒没送?

  生:还有13盒没送。

  (4)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讨论、汇报。

  (小组内同学交流,然后各级汇报。学生们有的用点数法,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

  (5)师: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要算有多少盒怎样列式?(板书:9+4)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9加几。(板书课题:9加几)

  师:9加几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请一名学生操作,教师引言: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式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和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师: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

  3、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如:运动会上有9个踢毽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毽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列式算式后,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1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巩固提高。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图意,并动手圈一圈,再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计算9加几的算式吗?请说出几个9加几的算式并说说怎样计算的。

  四、课堂: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9加几)同学们想到了许多的方法。其中的“凑十法”能让我们计算得更快。

  板书设计:

  9加几

  9+5=149+7=16

  1416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数学地思维,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一个重点。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要注重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深入地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课堂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这些,在以上教学片断中得到了较好地体现,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数学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的体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平等、开放、操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重点:

  理解图上括号和问号的用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切实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磁铁、磁力棒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图上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上看清楚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并能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正确列式计算。

  2.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导他们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教学中,根据情境的创设,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让孩子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一份做人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利用游戏,引入新课

  1.游戏一

  猜:出示6块磁铁,让生到台前来,一手拿几个,另一只手藏几个?请同学猜,然后说一句话,6可以分成()和()。

  2.游戏二

  小黑板出示:小动物找家

  7号房 6号房 5号房 4号房 3号房

  狗(7-1) 猫(7-2) 鸡(4+3) 羊(7-3) 青蛙(7-5)

  学生汇报,老师连线。最后让生发现:小青蛙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你是小青蛙,你想住几号房?那么算式应该怎么改?(在此,告诉学生帮助别人是一种乐趣)

  二、利用情境,学习新知

  (一)加法应用题

  1.老师给大家讲故事,学生倾听

  有一天,几只小鸡在林中散步,忽然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边说边画雨和闪电)这时把小鸡吓得魂飞魄散,不知该躲到哪里去好,忽然看见树下有一个大蘑菇,于是他们急忙向蘑菇底下跑去(边说边画蘑菇和4只小鸡)问:先跑来几只小鸡?(生:4只)这时,又跑来几只小鸡(画2只小鸡)

  2.师:谁能用完整的语言叙述一下这个过程?(用上先后)

  生:先跑来4只小鸡,又跑来2只小鸡

  3.师随手加上大括号和问号,问:在这里,大括号和问号都表示什么? (生:表示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大括号表示把先跑来的4只小鸡和后跑来的2只小鸡合起来(边说边做手势)下面的问号就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小鸡?谁能完整的说一下图的.意思?(生结合师的手势说图意)

  4.(稍慢)先跑来的4只小鸡和后跑来的2只小鸡是这道题的两个条件,求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就是问题。那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呢?为什么?

  学生说,老师板书4+2=6

  5.在这里,4.2.6表示什么?(生:原来有4只小鸡,又跑来2只小鸡,现在一共有6只小鸡)

  小结:同学们,你们运用两个条件解决了问题,孩子们,真是好样的(竖起大拇指)

  (二)减法应用题

  1.师:可是几只小鸡同时挤在一个蘑菇伞下,你们看发生了什么事?(生:蘑菇伞被挤歪了)这时有几只小鸡特别懂事,为了不让同伴被淋湿,他们主动走了,可见,这3只小鸡非常爱帮助别人,(边说边画)大家看,一共有6只小鸡,走了几只(结合师手势把看到的图意在说一遍)那么剩下几只小鸡呢?

  2.师:这幅图告诉我们有6只小鸡,走了3只这两个条件,让我们求还剩下几只小鸡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算式?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6-3=3

  3.情感教育:林中的小鸡在困难时先想到了同伴,你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爱帮助别人的孩子,有爱心的孩子。

  4.师:刚才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学习了6.7的加减法应用知识,也可以说是用数学(板书题目)

  三、利用实物,巩固新知

  1.师:为了奖励你们表现这么好,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段优美的舞蹈(简笔画出示)指名说图意,然后让学生在本子上列式,指一名学生板演。

  2.出示磁铁,让学生利用磁铁到台前摆一摆,然后说图意,列式计算。

  四、创新(动、说、算)

  1.出示7根磁力棒,让学生自编应用题,说题意,列式解答。

  2.鼓励孩子摆出精美的图案,再说题意,列式计算。

  3.师摆:老师拿了7根磁力棒,用6根摆了一个木字,问小房子里还有几根磁力棒?如果拿出这一根磁力棒与木字合在一起,会组成那些字?

  五、课堂总结

  老师总结:刚才我们看图用三句话说了每幅图的意思,每一幅图都是一道应用题,第一题是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第二题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计算,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应用题,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与大括号与问号结下深厚的友谊。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通过学习数学《1~5的认识》,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一年级上册数学《1~5的认识》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内容:

  1~5的认识及书写

  教学要求: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师: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1~5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实物投影仪

  生: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

  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2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3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4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5

  板书:1、2、3、4、5

  (全班齐读:正、反读)

  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 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四、练一练

  第21页的第1―4题,学生做在书上

  (1)学生互评 (2)集体评 (3)教师评价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2、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教学重点:进一步领会等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挂图、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谈话:淘气家里来客人啦,妈妈拿出了一些苹果招待客人,要淘气把苹果分一分.2.板书

  二、问题探究

  1.出示12个苹果图片和4个盘子图片贴在磁力板上。

  2.问:看到了什么,能帮淘气分一分吗?

  3.老师收走盘子,问:现在没有盘子了,还可以怎样把这些苹果平均分呢?

  A老师巡视,指导。

  B老师边听汇报边板书:

  12个苹果,每个盘放x个,需要x个盘子。

  三、体验感悟

  尝试第1题

  你还发现了什么?

  基本练习

  试一试第2题,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四、实践应用

  试一试第4题

  1.出示做操图

  2.还可以怎样排?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

  分苹果

  平均每个盘子放3个

  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放6个盘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内容:

  P53-P54的内容及练习八第1-2题。

  目标:

  1、通过数8、9个的物体的实践活动,认识8、9,会写8、9。

  2、知道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3、能准确区分8个、9个和第8个、第9个,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4、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教育。

  重点、难点:

  区分基数和序数及比较大小。

  教具:多媒体。

  学具:小棒。

  教法:引导观察法。

  学法:观察操作法。

  教程:

  一、创设情景。

  1、从0数到7,再从7数到0。

  2、小花猫钓无尾鱼和半截鱼的故事引出8、9。

  3、板书:8、9的认识。

  二、合作探索:

  1、认识8、9。

  (1) 引导观察主题图,仔细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图意。

  (2) 用8、9说一句话。

  (3) 提问小结。从说一句话中,你知道8、9的用途吗?数字8可以是八个任意物体的.数目,也可以是第八个、第八名、第八等。

  2、基数和序数及大小比较。

  (1)操作:拿出数字卡片08,摆一摆,从0排到8,再从8排到0,说说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2)涂色:P54蝴蝶图,给从左数第8只蝴蝶涂上黄色,第9只蝴蝶涂上红色。

  (3)媒体出示:尺子图,引导观察数的顺序。

  (4)媒体出示点子图,数7和8,8和9并比较大小。

  (5)指导写8、9,练习写8、9。

  三、应用拓展:

  1、练习八第1题。

  多媒体出示动物坐火车的图和火车进山洞的图

  2、练习八第2题。

  3、从小到大排列下面各数:2、3、5、8、0、1、4、6、9、7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62至63页

  教材分析:

  《前后》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中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前后、左右、上下,这些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启蒙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知识。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物体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学习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曾有过“前后”的体验,因而学习本课的内容,不会很吃力,但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去描述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比较、去体验、去反思从而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1、在对实际情境的观察中,认识物体“前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2、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间的“前后”关系。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精神,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体验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在幼儿园时参加运动会的情景吗?场面是不是很热闹,今天,在森林里也很热闹,原来,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森林运动会,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设计意图:力求创设一个贴近儿童生活的、极富亲和力的运动场景,以便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激起儿童创造的欲望。】

  1、观看赛跑比赛,初步感知“前后”(出示赛跑主题图:)

  (1)、认识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仔细看一看,小动物们都举行了什么比赛?都有谁参加了?

  (生1:跑步比赛。生2:有小鹿……)

  师:比赛真激烈呀。瞧!现在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谁能说说其他小动物的位置?

  (学生自由大胆表达:有的会说第几,有的会说前后……)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在——的前面,——在——的后面。

  师质疑:同学们说的真不错,可老师在同学们说的过程中有一个不明白的.问题:比如说:同样是小兔,为什么有人说在前面,有人说后面?

  (学生讨论、汇报。从而认识“比较对象不同,前后的位置关系也不同”初次渗透前后的相对性。)

  (2)认识多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师:这时比赛更激烈了,到最后冲锋的时刻了,小兔心里可急坏了,它着急地想问问大家:“我的前面有谁?后面有谁?”谁来告诉它?

  (学生:表达……)

  师:你们能不能告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它的前面有谁,有几个?后面有谁,有几个?

  (学生:表达……)

  师:a、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的前面有——,——的后面有——。

  b、比赛结果怎么样,谁得了第一名?其他小动物呢?

  c、师:现在小鹿跑在最前面,蜗牛排在最后面,如果小动物们继续往前跑,它们的顺序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设计意图:这样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亲自观察、比较、大胆想象、合作交流。思维在情境活动中引发,在想象活动中激活,在交流活动中建构,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充分认识了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突出了教学重点。】

  2、观看赛车比赛,深入理解“前后”

  师:你们看完了跑步比赛,精彩吗?我们到更精彩的赛车场去看一看吧!(出示赛车图)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赛车比赛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上面的学习方法,用“前后”知识描述比赛的情况并完成赛车图中的填填。(学生:学生自由表达,大胆描述)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对1-10的认识,以及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通过数学活动,初步体会数学的乐趣

  3、能够从场景图中揣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以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数数的`方法

  2、用点子图表示数

  教具准备:挂图,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会从1数到10吗?我们一起来拍手数数看!(教师引领学生按由慢到快的顺序进行)

  师:数得真好!哪位同学愿意大声地清楚地数给大家听呢?(个别生数)真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数一数”(揭示课题)

  二,活动开展

  1。教授数字与数数方法

  师:在数学王国里,要求同学们需要有一双会观察,能观察的眼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幅图画了些什么?(出示挂图)你们别急!先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说一说你们在图里面都看到了些什么?(让学生间互动,体会合作与参与所带来的数学乐趣)

  师:谁来说给老师听呢?(。。。)

  师:你们说的真好,那老师要来提问了,你们仔细瞧瞧,看到了多少面红旗?(1面)嗯!是的,我们用数字“1”来表示。(用类似方法呈现到3)

  师:我看见垃圾桶了,你们发现了没有?在哪里?有几个呢?你是怎么数的?谁来数数看!(请生到黑板上数一数)你数得真不错!揭示数字“4”,用相同方法揭示到6)

  师:我也来数数看这天上飞的鸽子哈,123456,总共6只!是吗?我数对了吗?(学生纠正,应该为7只)我怎么就漏数了呢?为了不遗漏,谁有什么好方法来数呀?(按顺序来数)我们可以按照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数!(板书)那好的,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还有没有同学有别的方法的?(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可以数一个划去一个,或者作好记号)用类似方法教授,8,9,10。

  2。点子图

  黑板上列有1-10十个数字,然后教师说:我们除了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数的多少,还可以用图形来表示呢。比如说,1,我喜欢用一个点来表示,当然我也可以画一朵红花来表示1。在数学中,我们叫它们这种一个对应一个的称为:一一对应。你呢?你想用什么图形来表示?让同学在本子上画出如何表示2,3,4 等。教师巡视检查

  3。认读1-10

  总体认读几遍,用卡片的形式呈现来读。

  4。一起数一数教室里的实物

  三,归纳总结

  师:这节课里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回去数给父母听,再把我们不会数漏的方法告诉他们!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在遥远的大森林里,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小动物们都要来帮忙,可热闹了同学们相不相去帮忙呀?我们就去看看,到底来了哪些动物?(出示课件:场景1)

  2、师: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来了哪些小动物来帮忙?请你数一数、找一找。(反馈交流,请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二、引导比较、学习方法

  1: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数出了来帮忙的小动物的个数。现在动物乐园的老师要点名了,他想看看到底哪些动物来得多,哪些动物来得少。于是小动物们就争论起来了。(课件出示争论的`场面及声音)小熊和小鹿争论得最激烈,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呢?

  2:我们先来数一数小熊吧!出示课件(小熊从场景中跳出来)学生边看边数。小熊有多少只?(生反馈,师板书)我们再来数小鹿有多少只?课件出示小鹿,学生齐数。(板书)

  3:小熊现在要找小鹿当朋友,一只小熊只能找一只小鹿,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对比)(小熊4只,小鹿4只,它们是同样多的)

  同样多我们用什么表示呢?(我们用等号表示。4和4中间就用等号连接起来。)

  出示课件(等号)这就读作4等于4。(指导学生读一读,再学习等号的写法。)

  4:现在我们来看看小白兔和小猴子吧。(出示课件)

  请学生摆小圆片当作小白兔、小三角当作小猴子。

  师:现在你为小白兔去找小猴子作朋友,1只小白兔只能找1只小猴子作朋友,你们找找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操作后交流。)

  小白兔5只,小猴子3只,所以小白兔比小猴子多,也就是5只比3只多。就是5比3大,5更大写在前面,3更小写在后面。

  那么5和3中间应该用一个符号表示,用什么呢?

  (出示课件)我们就用这个符号表示。 >这个叫大于号。这就读作5大于3。

  (请学生读一读。)

  5:小白兔5只,小猴子3只,小白兔比小猴子多,也就是5大于3,那么谁更少呢?

  (小猴子比小白兔少,小猴子的3只比小白兔的5只少,也就是3只比5只少,就是3比5小。)

  3更小写在前面,5更大写在后面。3和5中间也要用一个符号来表示,猜一猜,我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我们用这个符号(出示课件),< 这个符号读作小于号。

  这个算式该怎么读?(请学生读一读。)

  6:师:刚才我们帮助小白兔和小猴子解决了谁多谁少的问题,学习了大于号和小于号,(指着板书)还知道了大的数在前,小的数在后,我们就在中间写大于号。

  小的数在前,大的数在后就在中间写小于号。你们会写了吗?

  (学生在书上练习写大于号和小于号。)

  写后进行反馈交流,并说一说怎样分清这两个符号,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

  (引导发现:一条大鱼和小鱼,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口子大的朝大数;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合作交流、尝试比较

  1、师:刚才我们帮助了小鹿和小熊,小白兔和小猴子比较了谁多谁少的问题,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你还能找到哪些小动物进行比较,小组的说说是谁多谁少?怎样表示?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试着用符号表示书本13页反馈练习,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进行全班反馈。)

  2、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四、实践练习,巩固拓展。

  学生独立完成13页的填一填,完成后进行交流反馈。

  (有的方框里能满足条件的数不是唯一的,不要求学生找出所有的答案,只要能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即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寻求其他的答案。)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认识了哪些新朋友?又有些什么收获呢?(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动物乐园

  4=4 4等于4

  5>3 5大于3

  3<5 3小于5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做游戏,体验“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2.能结合具体事物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以及“谁和谁同样多”。

  3.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游戏中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以及“谁和谁同样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通过“抢椅子”游戏活动引入新知的学习。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1.师生对话。

  每人坐在一把椅子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了?(有一个人没有椅子)为什么有一个人没有椅子呢?(小朋友多,椅子少)教师给学生一定的交流时间,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以便更好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2. 认识“>、=、<” 。(语言表述)

  课件出示教材上学生与椅子对应的示意图。

  一个小朋友一把椅子,还有一个小朋友没有椅子,我们就说小朋友多,椅子少,也可以说椅子少,小朋友多。

  那么我们怎样做之后就每个小朋友都有一把椅子了?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按学生的做法再坐一坐,然后边呈现教材上的`学生和椅子的对应示意图边让学生理解:一个小朋友坐一把椅子,每个小朋友都有椅子,我们就说小朋友与椅子同样多。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依次完成练一练习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做题的情况给予指导。

  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表现的如何?

  板书设计:

  多些 少些 同样多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课本23-24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纸和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花园里有只可爱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天她遇见了小蜻蜓,对小蜻蜓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蜻蜓就奇怪了,我是小蜻蜓,你是蝴蝶,怎么是一家人了。蝴蝶笑了笑说,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物体和我们是一家呢。

  二、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这不,你瞧。蝴蝶找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蝴蝶、枫树叶、七星瓢虫、蜻蜓、脸谱、交通标志、数字8、飞机、天平、一些字母等。这些图形漂亮吗?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2、引导观察图形,交流汇报

  刚才同学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他们都很美。

  生2:左右一样。上下?

  生3:我发现它们是对称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

  生3:对称就是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板书对称

  (1)课题导入

  师:是啊,刚才我们看到的其实是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现象。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刘元平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刘元平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2)结合剪纸作品,抽象概念

  师: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剪出一个葫芦吗?

  学生自己操作创作。(先把纸对折后再剪)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教案07-21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21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3

一年级数学上册《快乐的家园》教案08-30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加法》教案(精选18篇)09-15

一年级数学上册《小猫钓鱼》教案(精选12篇)08-26

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教案(精选12篇)03-25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精选11篇)10-25

一年级数学上册《上下》教案设计(精选12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