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4-29 18:15:0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四则运算。

  过 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做题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 学难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巡视学生练习情况,集体校对。

  做口算练习第一页上的1。

  二、情境引入

  学习有关奥运的知识。

  (出示贺年卡)谈话:这是老师在假期收到的贺年卡,你认识它吗?(福娃)

  说说有关“福娃”的知识

  三、四则运算练习

  1. 提问:

  你想了解更多奥运知识吗?

  正确计算结果就有答案了!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1.没有括号的计算题。

  出示:

  2630-867+133

  581-31×18

  做完自觉复习

  2.有括号的计算题。

  (158+125)×2

  196÷(712-698)

  456÷19×83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3.小结计算顺序并练习。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齐读奥运知识

  2.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3.你们还想了解吗?

  33×(225÷15)

  944÷(105-89)

  1210÷(89+21)

  2112÷(16×3)

  134×16÷67

  1300×(700÷10)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做完自觉复习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齐读奥运知识

  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四、课堂总结

  归纳: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先乘除后加减,小括号最优先

  2630-867+133 33×(225÷15)

  581-31×18 944÷(105-89)

  (158+125)×2 1210÷(89+21)

  196÷(712-698) 2112÷(16×3)

  456÷19×83 134×16÷67

  1300×(700÷10)

  反思与重建

  经过一个寒假,学生的口算能力有所下降,速度较慢,必须通过强化训练得到改善。期间要重视学生的书写和计算习惯的培养,注重草稿与验算。

  作业布置

  基础练习(A套、B套)

  A套:P5的递等式计算

  B套 :补充计算

  每日一题

  在 6+36÷3-2×4-1=47

  这 个算式中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教材24~2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猜想、验证”等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2.技能目标: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教学难点:掌握探究方法,学会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

  学具准备

  各种 三 角形、剪刀、量角 器、课件。

  教学 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提问: 这些三角形在争论什么?

  教师:是在争论关于自己内角和的大小。

  2.教师: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板书:内角和)

  讲解:三角形内两条边所夹的角就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角。每个三角形都有三个内角,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提出问题。

  1.你认为谁说得对?你是怎么想的`?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一下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学生可能会说:用量角器量一量三个内角各是多少度,把它们加起来,再比较。

  (二)探索与发现。

  1.初步探索。

  (1)量一量。

  了解活动要求:

  A.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量一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标注。(测量时要认真,力求准确。)

  B.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 格中,并计算三角形内角和。

  C.讨论:从刚才的测量和计算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 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2)提出猜想。

  刚才我们通过测量和计算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都在180°度左右,那你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三角形内角和是否相等?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呢?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是否成立呢?我们要想办法来验证一下。

  教师引导:180°,跟我们学过的什么角有关?我们课前准备了各种三角形纸片,你能不能利用这些三角形纸片,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换成一个平角呢?

  (1)小组合作,讨论验证方法。

  (2)分组汇报,讨论质疑。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

  ①撕拼的方法。

  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3个角拼成了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

  教师: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是否都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呢?

  ②折一折的方法。

  把三角形的角1折向它的对边,使顶点落在对边上,然后另外两个角相向对折,使它们的顶点与

  角1的顶点互相重合,证明了各种三角形内角和都等于180°。

  3.课件演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孩子们,三角形内角和到底等于多少度呢?“

  学生一定会高兴地喊:“180°!”

  (2)总结方法,齐读结论。

  教 师:我们通过动作操作,折一折,拼一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换成了一个平角,成功的得到了这个结论,让我们为自己的成功鼓掌!

  (3)解释测量误差。

  教师:为什么我们刚才通过测量,计算出来的三角形内角和不是正好180°呢?

  那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由于测量工具、测量操作等各方面的原因,使我们的测量结果存在一的误差。实际上,三角形内角和就等于180°。

  三、探究结果汇报。

  教师:现在你知道这些三角形谁说得对了吗?(都不对!)

  学生:因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 80°。 (齐读)

  教师小结: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虽然不同,但 是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四、课堂应用,巩固加深。

  1.试一试。

  数学课本25页。

  2.练一练。

  (1)数学书25页第一题。(生独立解决。)

  (2)数学书25页第二题。(动手量一量。)

  拼成的四边形的内角和是( )。

  拼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

  五、课堂作业设计。

  教材26页4、5、6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难点: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将下面的数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一个人的头发约有80000到90000根。

  人造卫星每分钟约行472000千米。

  师: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把一个以个为单位数写成以万位单位的数

  不同点:整万的数可以直接改写成一万位单位的数

  不是整万的数先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

  二、新课:

  1像这样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我们知道整万或整亿的数能够直接改写成以万或亿位单位的数,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怎么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2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

  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

  小组研究:

  尝试把上面两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为单位的数

  说明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加上万字。

  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8位,加上亿字。

  4练习:

  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5像这样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3。4528亿,小数点后有4位,小数位数太多,往往实际又没有用,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如这道题保留两位小数应该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

  1、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

  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000平方千米。

  2、20xx年我国在校小学生116897000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动手实践,认真观察、思考归纳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学习难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填空:含有_______的`_______叫做方程。

  判断:下列这些是方程吗:

  1.x=10()

  2.32+x()

  3.16+4=20()

  二、自学指导。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课本左边主题图)

  提示:

  (1)现在的天平处于什么状态?_______,说明两盘的质量_______。

  (2)从左往右观察每组两幅图片,天平的左右两盘有什么变化?天平有什么变化吗?现在你能把天平的规律描述出来吗?换成等式呢?

  2.现在再来观察一组,和上面的一组有什么不同吗?(课本右边主题图。)

  对比上面一组天平图片的规律,你能说出这一组图片中有什么规律吗?用一句话来描述等式的规律。

  请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对这个规律进行举例说明。

  三、实践应用。

  利用刚刚学习的方法,求出方程中的x。

  x+2=10

  思考:在这个方程里,未知数x属于这个加法算式的哪部分?根据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能想到这个方程的不同解法吗?试一试吧。

  练习巩固:

  解方程:y-7=12 23+x=45

  四、课堂小结。

  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呢?

  1.会解一些方程了。

  2.注意算数准确。

  五、目标检测。

  1.通过研究我们明白了:等式两边都_______(或_______)同一个数,等式_______。

  2.解方程:x-12.3=3.8。

  3.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编一道题,列出方程并解出来。

  六、作业布置。

  课本P69页第2题、第5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智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高涨的情绪中渗透对比、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教具、学具:

  小棒、直尺、三角板、方格纸、七巧板、平行四边形纸、梯形纸、剪刀、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闯关激趣。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李老师邀请同学们去数学王国遨游,你们想不想去呀?师:去数学王国遨游之前,先要闯关。你们有没有信心呢?

  2、复习旧知识,闯关激趣。

  同学们,现在闯第一关,【分别出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指名说说它们的特征。

  你们真的太厉害了!恭喜你们,已经成功闯了第一关!

  【设计意图】:此环节体现温故而知新,根据学生已有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通过复习旧知识而自然的引入新知,同时激发学生的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二、闯第二关:认识梯形。

  1、你们已经顺利闯了第一关,现在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出示一个普通梯形,问:谁告诉我这个是什么图形呢?它有哪些特征呢?

  预设(1):如果没有同学回答出来就马上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研究梯形有哪些特征。

  (师把梯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梯形的认识。

  预设(2):如果有同学回答出来就马上设疑引出课题。

  同学们真是他说的那样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研究梯形有哪些特征就知道了。

  (师把梯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梯形的认识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梯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设闯关,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望,让学生初步感知梯形,从而揭示课题。

  三、闯第三关:生活化知识再现。

  同学们,太了不起了,又顺利闯了第二关,下来我们闯第三关:认识生活中的梯形。

  1、说说生活中一些梯形的物体。

  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梯形。(指名学生说说)

  2、课件欣赏生活中的梯形物体。

  课件显示(自动播放):屋顶、袋子、水渠的横截面、大坝的横截面、梯子等等。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现生活的画面,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感悟,加深了对梯形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感悟梯形的特征。(闯第四关:做一个梯形)

  (1)认识已有材料。(闯第四关:做一个梯形)

  (2)活动要求:(显示师讲解。)

  ①组长先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打算选择哪些材料,怎样做一个梯形?

  ②商量好才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梯形。

  ③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做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你们所做的梯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④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作品。

  (3)学生制作梯形【播放音乐】

  【师巡视了解】。

  (4)学生汇报做法,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给予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五、闯第五关:考考你的眼力。

  1、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

  【方法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们所做的梯形,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谁愿意说说?

  那么怎样的图形是梯形?

  【方法二】在做与画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了梯形有哪些特征呢?谁来说?那么怎样的图形是梯形?

  (生有可能这样汇报):

  ①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处对边不平行。

  ②梯形也是四条线段围成的,有四个角等等。

  2、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区别之处,呈现出梯形的概念。

  (1)【课件出示】同学们!请认真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相同的地方?和你的同桌互相说说。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同桌互说)

  (3)学生回报结果(指名学生说)

  预设生有可能回报:

  相同点:

  ①有四条边,有四个角,都是四边形。

  ②都有对边平行。

  不同点:

  ①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相等且平行。

  ②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4)验证梯形的特征。

  ①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发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与不同指出,那么谁能完整的说出梯形有什么特征吗?

  生可能:有一组对边平行。(师根据当时学生情况给予相应的提示,引导学生完整说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②师集体小结梯形的特征,强调:“只有”这个词语。

  总结梯形特征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全班齐读一次。)

  3、练习:以下的图形是梯形吗?

  请学生判断,并让学生说说理由。【只要能用以上的特征老师不要重复学生的说话】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经历尝试、探索、观察、比较、分析与验证的过程,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满足学生的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六、闯第六关: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认识上、下底和腰。

  (1)师指着梯形问:梯形中平行的这组对边叫做什么?不平行的这组对边又叫做什么?梯形的高又指什么?想知道吗?生:想。师:请打开书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就能找到答案。

  (2)学生汇报。

  2、小结:无论梯形怎样放着,位置有了怎样的变化,上底和下底、腰会变吗?平行的这组对边永远都是它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这组对边永远都是它的腰。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自主探索,从而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七、闯第七关:给梯形作高。

  数学王国小精灵说你们太棒了,恭喜你们顺利闯过了第六关。你们有信心闯第七关吗?

  1、认识高

  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高怎样画吗?指名说。

  请同学们把练习纸上的梯形画出它的高。

  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梯形的一条高。

  展示一生:你能说你是怎样画高的,谁能说得更完整。

  〖板书:从梯形的上底的任意一点向下底引一条垂线,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梯形的高。〗

  问:“有谁画的高与他的不同,请拿来展示。”

  使学生体会到高可以这样画(标准的画法),体会到梯形的高有无数条。

  同学们,高能画在腰上吗?(突出:高只在平行的一组对边上画)

  2、对应练习:(想想做做)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引发思维共振,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通过整体的认知,使学生的思维由表象感知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很自然的通过练习(截取两种梯形)过渡引出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为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作铺垫)

  3、认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1)认识直角梯形。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生:直角梯形。

  师说:为什么?

  生:因为有直角,且有一组对边平行。(学生答不出来时,师适当给一些提示)。

  〖贴出图并板书:直角梯形〗

  同学们,你知道直角梯形的高在哪里呢?谁来说说?

  (2)认识等腰梯形。

  同学们的眼睛真明亮!你们再来看看这个梯形的边,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书上也有一个这样的梯形,我们现在一起打开书本,来验证一下你们的发现是否正确。

  请同学们量一量这个梯形的两条腰的长度,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①学生动手量梯形的腰。

  ②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两腰的长度是相等的。

  引出:等腰梯形。

  〖贴出图并板书:等腰梯形〗

  (3)小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进一步探索了梯形的知识,知道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梯形,认识了梯形各部分名称并会画梯形的高。还会根据梯形的角和边的特点认识上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经历了尝试、交流、探讨及验证,使学生认识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并理解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征。

  八、闯第八关:巧手专家。

  【显示题目】

  1、动手做一做:你能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学生动手操作,拼一拼。

  九、闯第九关:当小医生。

  1、小小医生。(面的每个梯形的高作对了吗?)

  师:请同学认真看。

  2、上面是用七巧板拼成的小船图。在这个图形中,你能找到梯形吗?你能在七巧板中选出几块拼出不同的梯形吗?先拼一拼,再在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从而深化知识,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不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梯形的认识,而且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理智的愉悦,整个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师生在互动交流中进行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沟通。同时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激情求知欲望,感受到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是来源于生活。

  十、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体会。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哪个环节是你学得最开心的?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归纳中获得成就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把知识进行课外延伸,提高了课外知识学习数学的欲望。

  十一、板书设计(略)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课前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几道口算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学生抢答。

  56+34= 68+25= 73-42=

  100-57= 3×4= 6×7=

  42÷6= 81÷9=

  二、扩大、缩小

  1、教学扩大

  师:再看下面几道口算题。不但要口算出结果,还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课件出示课本第一组乘法算式:

  37×10=

  生:37×10=37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一个0,就是370。

  教师显示结果:37×10=370

  师:很好!下面看这道题:

  出示37×100=

  生:37×100=370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两个0,就是3700。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挺好的。在数学上,37×10还可以说成把37扩大10倍,37×100可以说把37扩大100倍。

  教师显示:扩大几倍

  师:37×10=370可以说37扩大10倍等于370,37×100=3700可以说37扩大100倍等于3700。同桌像老师这样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一说。

  师:谁能举出一个乘法算式,并用扩大几倍描述一下?

  2、教学缩小

  师:下面,我们再来口算两道除法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幻灯片出示:400 ÷10=

  生1:400 ÷10=40。因为400里面有40个十。

  生2:400 ÷10=40。因为40乘10等于400。

  教师显示答案:400 ÷10=40。

  师:在数学上,两个数相除也有另一种说法——缩小。400 ÷10可以说把400缩小10倍。

  教师显示:缩小几倍

  师:400 ÷10=40,可以说400缩小10倍等于40。

  师:再看这道题,计算结果是多少。

  出示:400 ÷100=

  生:400 ÷100=4。因为400里有4个100。

  教师显示:400 ÷100=4

  师:谁能用“缩小几倍”这个词描述一下400 ÷100=4?

  生:400 ÷100可以说把400缩小100倍等于4。

  师:谁能举出一个除法算式,并试着用“缩小几倍”描述一下?

  三、探索规律: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扩大几倍描述两个数相乘,用缩小几倍来描述除法。下面,我们就用扩大和缩小来描述乘法计算中的一些规律。请看下面这组题。

  出示幻灯片:4×2=8

  40×2=80

  400×2=800

  师:同学们,看这几个算式,请你用刚学的名词描述一下。

  生1:4扩大2倍等于8。

  生2:40扩大2倍等于80。

  生3:400扩大2倍等于800。

  师:说的很好!大家再来看这几个算式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生1:每个算式中有一个2。

  师:就是说,三个算式中,因数2没变。观察算式中另一个因数和积,你发现了什么?

  生2:第一个和第二个算式比,因数4扩大了10倍,积也扩大10倍。

  师:就是说,因数2不变,因数4扩大10倍,积8也扩大10倍。

  生3: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扩大100倍,积也扩大100倍。

  师:观察的很认真,就是说,因数2不变,因数4扩大多少倍,积也就扩大多少倍。

  生4:第三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比较,因数40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师:很好!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4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同学们,分别找出了这几个乘法算式中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呢?

  生: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教师总结归纳出规律,幻灯片显示:

  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通过刚才的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了,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再来看这组算式。

  出示:25×40=1000

  25×20=500

  25×10=250

  师:观察这组算式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生1:三个算式中第一个因数都是25。

  生2:有一个因数不变,都是25。

  师:对!这组算式中,也有一个因数不变。再看另一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另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小。

  生2:另一个因数越来越小。

  师:对!另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小。再认真看一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40除以2等于20,还可以说40缩小2倍等于20。

  师:也就是说,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了2倍,对吗?

  取得全班共识。

  师:那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的积,你发现了什么?

  生1:500比1000也缩小了2倍。

  生2:第二个算式的积也缩小了2倍。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的变化。

  生1: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生2: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教师肯定学生的不同说法。

  师:把其他算式进行比较,并说一说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可能会说:

  生1:第三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20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生2: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4倍,积也缩小4倍。

  ……

  师:通过这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在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积也缩小”的变化规律。谁能总结一下这个缩小的变化规律?

  生: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指着上面两组算式)刚才通过这两组算式我们发现了因数扩大、积也扩大,因数缩小、积也缩小的规律,这两条规律可以概括在一起。

  教师边说边整理规律.

  幻灯片显示: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是乘法计算中一条特别重要的性质叫做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四、尝试练习

  师: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使许多乘法计算变得简便。下面我们看,(出示幻灯片)仔细读题目的要求,并自己完成。

  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生1:第(1)组算式中,因数15不变,第二个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24比6扩大4倍,所以积也应扩大4倍。90×4=360

  生2:第(1)组算式中,第三个算式的另一个因数30比6扩大5倍,积也要扩大5倍。90×5=450

  生3:第(1)组算式中,第四个算式的另一个因数60比6扩大了10倍,积也要扩大10倍。90×10=900

  生4:第(2)组算式中,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不变,因数23比230缩小10倍,积也缩小10倍,920÷10=92

  生5: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0比4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920×10=9200

  生6:第四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比较,因数40不变,因数23比230缩小10倍,积也缩小10倍,9200÷10=920。

  生7:第四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230缩小10倍,因数40又扩大10倍,积不变,是920。

  五、课堂练习

  师:这道题同学们做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完成表格:(出示幻灯片)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出示课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我们再来当一次小法官,判断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学生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判断,说对意思即可。

  师:下面还有一道生活中的题,(出示课件)我们来看一看。

  学生读题后,指名回答。重点说一说第(2)题是怎样想的。

  生1:210÷30=7(分),小明每分钟走210米,他走路的速度不变,要走420米,比210米扩大了2倍,需要的时间也要扩大2倍。

  7×2=14(分)

  生2:速度不变,路程扩大2倍,时间也要扩大2倍。

  六、拓展练习

  师:刚才大多数的同学都非常棒,在挑战一下自己吧

  课件:一种货物每包重4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以运120包。如果把货物改为每包重2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以运多少包?改为每包重10千克呢?(列出表格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这道题。

  指名读题。

  师:在这道题中,什么没变?什么变化了?

  生:货物总千克数没变,每包的质量变化了。

  师:货物的总质量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货物的总质量是4800千

  克,根据每包重4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拉120包计算出来的。

  师:那么,如果改为每包20千克或每包10千克,这批货物有多少包呢?请同学们列出表格,并计算出结果。同学可以商量。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进行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列的表格和计算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1:生2:

  每包重包数总质量总质量每包重包数

  40 120 4800 4800 40 120

  20 240 4800 4800 20 240

  10 480 480 4800 10 480

  师:观察表(2)中的数据,说一说在货物总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包的质量和包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1:货物总质量不变,每包质量由40千克改为20千克,缩小了2倍,而包数由120包变为240包,扩大了2倍。

  生2:每包质量由40千克改为10千克,缩小了4倍,包数却由120变成了480,扩大了4倍。

  师: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积不变。

  师:做后看数学冲浪的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个因数没变,都是12345678。

  生:第一个算式的积是9个1。

  师:利用积不变的规律自己试着写出“数学冲浪”中算式的积。并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学生完成后,交流学生写出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能根据线段图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体会运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价值。

  2.学生能够用“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来检验题目中的所有条件,体会检验的价值,培养检验的习惯。

  3.学生在经历借助线段图描述问题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到画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能主动运用这样的策略分析、思考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用线段图描述、分析问题。

  2.教学难点:能根据线段图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确定正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内容?

  师:老师这儿有道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教学新知

  ㈠理解题意

  1.(出示例1)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1生)

  2.师:要求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该怎样解决?

  3.生口答,师板书算式(可能出现两种方法)。师问没有举手的人:他们的方法你能听懂吗?

  4.师对口答生:有同学听不懂你们的方法,该怎样办?(画线段图)

  (若有个别生懂,还有人不懂。怎样让大家都都听得明明白白?)

  ㈡自主尝试画线段图,进而自主建构正确规范的画法

  师:好巧,老师和你们想到一块了,我根据题意也画了一幅线段图,能看懂吗?(停顿)先填一填,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师:谁来指一指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上面的线段表示小宁的邮票,下面的线段表示小春的邮票,小春的邮票比小宁多12枚,小宁和小春一共有72枚。)

  师:这儿为什么填12,而这儿为什么是72?

  ㈢理解线段图的意思

  1.师:我把文字去掉了,还能看懂吗,谁来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1生说)

  看图分析数量关系,明确思路

  1.看图理解生所说的思路

  (1)师:我们来看图想一想,××是用怎样的思路来解答的?

  (2)师:想明白了吗?来!在图中指一指、说一说。(生具体解释每一步的思路)

  (3)师:这里的72-12表示什么意思?得到的60能在图中指出来吗?这个60可以看作什么?(2个小宁的邮票数量)

  2.看图想不同的`思路

  (1)师:还有不同的思路吗?看图想一想。(停顿)看图能想明白××的思路吗?

  (2)师:有想法的和同桌说一说。 想明白的和同桌说一说。

  (3)师:谁来说说(师板书)

  ㈤体会画线段图的价值

  师: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大家现在不仅能看懂他们的解题方法,还能说清楚解题思路?

  (画了线段图,小宁和小春之间的邮票关系就更清楚了,也明白了解决的思路。)

  2.师:看来当我们无法说清楚听明白时,借线段图就能理解清楚了。

  ㈥对比两种解决思路

  1.师:我们来比一比这两种解决思路,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是先把小宁和小春的邮票变得同样多。)

  ㈦学会检验的方法,培养自主检验的习惯

  1.师:要想知道算出的结果对不对该怎么办?

  2.告知:我们可以用“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来检验,试着写一写。

  3.展示学生的检验方法。(检验一个条件够不够?)

  4.师:看来需要检验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这样检验有什么好处?

  ㈧回顾过程,说体会

  师:回顾刚刚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汇报)

  回顾在解决哪些问题时用过画图的策略

  1.师:其实画线段图也是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回想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课件出示)

  三、变式练习

  1.(出示线段图)师:如果把小春比小宁多12枚变成小春比小宁少12枚,你还能看懂吗?(停顿)

  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3.师:我们来比一比这两幅线段图,多12枚和少12枚在画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4.师:看来多出的数量一般画成实线,少的数量一般画成虚线。

  5.(出示:小宁和小春各有邮票多少枚?)师:要求现在小宁和小春各有多少枚,你想用怎样的思路来解决?

  6.学生独立完成。写好后把你的思路说给同桌听一听。

  7.(选择两种思路)学生展示并说具体的思路。

  8.师:结果对不对该怎样办?会检验吗?

  9.师:谁来说一说。(学生口述检验方法。)

  四、比对例题与变式练习

  1.师:比一比刚刚所解决的两个实际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2.明确:都知道两个数量的和与差,都是求这两个数量分别是多少。

  3.师:它们的分析思考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

  4.明确:都是花线段图来分析思考,都想办法把两个不相等的数量转化成相等的数量。

  五、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完成练习八的第2题

  (1)师:刚刚我们研究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和与差的问题,如果数量变多了,你还敢尝试吗?

  (2)(出示练习八的第2题)师:静静地看一看,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指名两生说)

  (3)师:你想用怎样的思路来解决,试着写一写。

  (4)学生展示汇报,并说出思路。

  (5)师:谁来口述检验过程?

  (6)(如果出现加法)师:这里为什么加30?比一比这两种计算方法,哪种更简便?

  六、全课小结

  1.师:现在再来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吗?

  2.师: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好吗?好在哪里?是不是所有的实际问题都能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看来画图只能解决一类问题,今后我们还会学习更多的策略。

  七、板书设计:

  画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

  72-12=60(枚) 72+12=84(枚)

  60÷2=30(枚) …小宁 84÷2=42(枚) …小春

  30+12=42(枚)…小春 42-12=30(枚)…小宁

  检验:30+42=72(枚)

  42-30=12(枚)

  答:小宁有邮票30枚,小春有邮票42枚。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性质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说明小数在什么情况下是相等的,它是小数运算的基础,因此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是教学重点。应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个数化简或需要在小数末尾添0时,学生容易出错,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当你们在商场中看到每件商品的标签这样写,你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呢?

  二、学习新课

  今天继续研究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1.理解小数的性质。

  (1)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启发提问:

  ①0.1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个十分之一米,1分米)

  ②0.10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0个百分之一米,10厘米)

  ③0.100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00个千分之一米,是100毫米)

  ④观察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它们的长度怎样?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它们的长度是一样的)可以得出: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板书)]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3个小数。

  ①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

  ②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2)例2比较0.30和0.3的大小。

  出示投影片:

  启发提问:

  ①0.30表示几个几分之一?左图应平均分成多少份?用多少份来表示?

  ③两个图形所占面积大小怎样?(移动投影片,学生易看出0.30=0.3)

  ④为什么这两个数相等?

  启发学生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通过对例1、例2的研究,你能把上面的两个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

  启发学生概括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教师板书)

  理解小数性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

  (4)加深理解概念。

  提问:

  ①如果在整数5后面添上一个“0”或者在50的后面去掉一个“0”,原数大小变了吗?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在整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就扩大10倍......:去掉一个“0”就缩小10倍......因为数字所在的数位发生了变化,所以原数大小也就变了。

  ②如果在0.6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后面添上一个“0”,原数大小发生变化了吗?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同样通过学生实践,讨论后明确:在小数点后面点上“0”,小数中的数字所在的数位发生了变化,所以小数大小才发生了变化。因此,只有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才能使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性质的应用。(板书:将课题补充完整)

  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教学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得出:

  0.70=0.7105.0900=105.09

  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

  例如2.5元可改写成2.50元。3元改写成3.00元。

  (2)教学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学生独立改写,集体订正。

  0.2=0.20xx.08=4.0803=3.000

  反馈:第92页“做一做”。

  3.小结。

  启发性提问:

  (1)什么叫小数的性质?

  (2)学习了小数的性质怎样应用?

  (3)运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做练习二十一第1题,第2题。

  2.判断下面几种说法对不对?

  (1)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在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它的计数单位就发生了变化。()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3-6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平行线间的距离;理解平 行线间的距离都是相等 的。

  过程与方法:

  由情境引入,通 过动手量、同桌讨论,初步体会到能用直尺量出两条平行 线 间的距离,得出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节 俭意识,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用工具度量平行线间的距离,知道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教学难点:

  能利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举例说说生活中看到的平行现象。

  2.创设情境引新。

  这是两根互相平行的水管,由 于工程需要,现在要用一根水管把它们接通。这是设计草图,你认为选用哪根水管最节省材料。

  二、新授

  1.打 开书第5 7页第3题。

  1)量一量所给平行线之间线段的长度,并填写。

  2)比一比,哪条线段最短?

  同桌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在两条平行线之间,垂直于两条平行线的'线段最短,我们把这条线段 的长叫做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选用 哪根水管最节省材料?为什么?

  2.两条平行线之间有多少条这样的垂线段呢?

  试着在57页的 草图上先画一画垂线段再量一量,你有什么新发现?

  小结: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这个距离就是平行线间的宽。

  三、练习

  1.判断(对的画“√” 错的画“×”)

  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就是连接两条平行线的线段的长。( )

  (连接两条平行 线的线段有两种情况垂直和不垂直)

  ②两条平行线之间可以画无数条互相平行的垂线段。 ( )

  2.画出下列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并量出其长度。

  3.火眼金睛:下图中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吗?

  用工具检验

  四、拓宽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过马路最短的路线

  2.作业本复原

  五、课堂总结

  找一找课前你所找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数射线上0.1、0.01、0.001三者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借助计算器进一步学习、探究并归纳、总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过程、能力与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发现、总结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维的规律性。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发现并有条理地归纳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小胖到玩具店买玩具,他把一个358.6元的玩具飞机看成35.86元,当他去付钱时,营业员阿姨会对他怎么说?

  2.比较358.6和35.86的区别,大小比较。

  (数字相同且排列顺序一样;小数点位置不同;小数大小不同)

  3.引入:可见小数点移动会使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那这种变化到底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板书课题)

  【策略说明:鼓励学生大敢猜想,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了学习的心理高潮】

  二、感知规律--利用数射线探究

  1.初步感知

  (1)尝试证明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什么变化。

  师:你怎么证明358.6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数就缩小了10倍的?

  (2)小组讨论。可看书自学p30在数射线上找关系。

  在数射线上找出0.001、0.01、0.1,找出三个数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三个数之间的关系列出以下两组算式。

  0.001×10=0.01

  0.01×10=0.1

  0.1×10=1

  1÷10=0.1

  0.1÷10=0.01

  0.01÷10=0.001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中小数点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合作讨论)

  【策略说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2.归纳规律

  生: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扩大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缩小10倍。

  三、验证规律--利用计算器探究

  1.同桌合作,用数字卡片摆出小数1.41,将1.41分别乘以10、100、1000的结果,然后用计算器验证。

  2.同桌合作,用数字卡片摆出小数1.41,将1.41分别除以10、100、100 0的结果,然后用计算器验证。

  3.学生小结:移动小数点时,如果位数不够,要用“0”来补足,缺几个位就补几个0。

  【策略说明:移动时小数位数不够用0补足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学生用卡片移动时发现位数不够,引发大家的思考:该怎么办?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化抽象为具体,深刻体会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通过结合学生典型错误,让学生自己评价,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巩固规律

  1.基本练习。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

  (2)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5.06 0.506 506 0.0506 5060

  (3)1.0 5乘1000得(),就是把1.05的小数点向()边移动了()位。

  2.变式练习。

  同桌合作,一人移动小数的小数点,另一人说出发生的变化。

  3.拓展练习。

  如果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再向右移动两位,又向右移动三位,则原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4.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学生: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规律在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应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一)课前谈话,激发图形旋转的兴趣。

  课件呈现谜语:有家兄弟真奇怪,一天到晚转圈圈。不吃饭来,不休眠。(打一物品)先猜一猜,再说说“兄弟”指的是谁,“转圈圈”是指指针在做怎样的运动。

  揭示课题:图形的旋转。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的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好的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情境创设,体会图形旋转的要素。

  1、认识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

  课件播放动画,一只钟面的指针顺时针旋转90°,另一只钟面的指针逆时针旋转90°,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都绕着一个点在旋转。(板书:定点)2、时针都旋转了90°。(板书:角度)3、时针旋转的方向是相反的(板书:方向)……

  重点交流预设3:课件放大动画,观察(课件播放)。

  引出:像这样和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叫顺时针方向,和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叫逆时针方向。(板书:顺时针、逆时针。)

  你能用手臂演示一下顺时针旋转吗逆时针呢

  【设计意图: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是认识的难点,学生常常会混淆。为了清晰学生的认识,此环节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对两只钟面上时针旋转现象的观察感知,以及手臂动作的体验,来弥补学生语言描述的不足,概念构建更为准确,同时,也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巩固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

  完成教材“想想做做1”。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钟面、台秤及转盘指针等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再次感受与巩固旋转的基本要素。】

  (三)动手操作,探索图形旋转的方法。

  1、旋转线段。

  课件出示线段AB,师:你能绕它的一个端点旋转90°吗

  学生尝试,并填写:线段AB绕 点 方向旋转90°。

  有目的的选取不同学生作品展示。

  预设:

  定点和角度相同,如果方向不同,图形旋转后的位置也不同。

  定点不同,即使方向和角度相同,图形旋转后的位置也不同。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通过实物投影分组展示学生作品,再通过课件中的动画演示,一方面,为下面简单图形的旋转做好基础准备;另一方面,在开放的情境中,通过对比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的重要性。】

  2、旋转三角形。

  (1)出示:你会把三角形(形如60°三角尺)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吗能想象出三角形旋转后的样子吗你能试着画出三角形旋转后的图形吗

  学生探究尝试,教师巡视。

  预设:

  先旋转三角尺,再画出图形。

  现象旋转后的图形,再直接画出图形。

  先分别旋转两条直角边,再连接起来。

  重点交流方法:你是怎么想到先旋转两条直角边的

  预设:我想到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短边现在指向3点,顺时针旋转到6点,所以向下画两格,长边现在指向12点,顺时针旋转到3点,所以向右画三格,最后连起来。(课件同步演示)

  (2)出示:你会把三角形(形如45°三角尺)绕A点逆时针旋转90°吗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并做适当指导。

  学生交流,课件动画验证。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旋转,三角形的旋转留足了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充分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画法。在肯定方法的同时,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优化,通过一探索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图形的旋转基于线段的旋转。纵观这一系列的`探究学习活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运用。课件中三角形旋转的动画演示,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及学习兴趣,同时还丰富了学生图形旋转的表象,对学生图形旋转方法的掌握、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巩固练习,积累图形旋转的经验。

  (一)旋转长方形。出示:把长方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

  学生画图。

  展示、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师:现在,关于图形旋转的画图方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先确定定点、方向和角度,然后画出由定点引出的关键边,最后画出完整的图形。

  (二)旋转小旗图。出示:将小旗图绕B点逆时针旋转90°。

  学生画图,老师巡视,选取代表性的作品依次展示,学生评价。

  师:同学们,小旗图的旋转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图形在旋转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位置变了,形状、大小不变)

  (三)填空。出示图,问:这个图像什么里面有旋转吗

  填一填:①图形1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到图形( )所在的位置。

  ②图形( )绕O点( )时针旋转90°到图形3所在的位置。

  ③图形2绕O点逆时针旋转( )°到图形4所在的位置。

  学生先独立思考填写,再交流,课件演示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在对三角形旋转的深入探索研究之后,练习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通过长方形、小旗、风车等图形的旋转和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理解旋转的基本要素,积累图形旋转的经验,掌握图形旋转的画法,并且初步感悟图形旋转的性质,最终形成知识的运用。】

  (五)全课总结,体验图形旋转的魅力。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谈话:同学们,其实生活中许多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多次

  旋转后得到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组图片。(课件播放)

  课后,同学们不妨自己也来试一试,并把你的作品上传到学校网站,和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感受数学的美!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呈现简单图形旋转后形成的图案,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图形旋转的认识,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运用价值,增强学生对的美的欣赏力与创造力。同时,借助学校网络平台,展示、分享学生的作品,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与自信心。】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利用基本图形的平移,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利用基本图形的平移,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教学过程]

  一、图案欣赏。

  1、欣赏书中提供的图案和学生自己收集的图案。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案的特点。

  二、活动1:

  指导学生设计图案,先制作基本图形,再把基本图形左右、上下平移形成一幅图案,再涂上颜色。

  三、活动2:

  先让学生观察这些基本图形是怎样得到的,然后选择其中一个设计美丽的花边。

  四、活动3:

  让学生独立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再组织全部展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关键:

  学会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带领学生对屋子里的人进行分类,学生们想到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既活跃了现场气氛,也为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主题图

  1.导入

  2.研究分类标准

  (二)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的分类

  2.学生汇报

  ①将研究的分类结果展示到黑板上;

  ②学生汇报如何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

  3.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①学习定义

  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你练习说一说。

  ②做一做

  依次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请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③认识三种三角形的.特点

  a. 三种三角形角的特点

  ④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完成第一题(根据角的特征对三角形分类)。

  ⑤小结,板书韦恩图。

  4.学生汇报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①认识等腰三角形

  ②学习各部分名称

  ③做一做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红领巾、底角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逐一判断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④认识等边三角形,了解它的特点

  谁能完整地说说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⑤做一做

  三、看书质疑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一)填空

  1.( )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

  (二)判断下面说法正确吗

  1.一个三角形里有一个锐角,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

  3.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两个锐角。( )

  4.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 )

  (三)信封游戏

  猜猜看,信封里藏的是什么三角形?

  (四)折纸游戏

  你能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小数加法。

  3、能运用小数加法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整理、分析、探究新数学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能正确列竖式计算小数加法。

  教学难点:一位小数与两位小数、整数与小数的加法。

  教学准备: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2分钟口算)

  师:首先,我们先进行口算。

  出示:

  (1)48+52=(2)0+386=

  (3)300+178=(4)97+101=(5)234+62=

  师:你是怎么计算整数加法的?(从个位算起,满十进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哪些地方经常要用到小数?(超市、菜场)

  2、师:今天,小巧也去了趟沃尔玛超市,她准备采购一些水果。

  出示:水果图片

  问:你能把这些价格改写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吗?

  师:要是小巧任选2种水果,有几种不同的买法?

  (1)7.84+ 2.05=(例)

  (2)5.7+2.05=

  (3)7.84+5.7=

  3、师:观察这三个算式,他们都有什么特点?(都是小数加法)。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的加法。出示课题:小数的加法

  三、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1、师:7.84+ 2.05=你会计算吗?

  (1)听清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把你们的方法记录在学习单上。

  (2)小组讨论。

  (3)个别学生板演计算方法。

  ①7.84 +2.05= 9.89 ② 7.84 +2.05= 9.89

  7元+2元=9元7+2=9

  8角+0角=8角0.8+0=0.8

  4分+5分=9分0.04+0.05=0.09

  9元+8角+9分=9.89元9+0.8+0.09=9.89

  ③ 7.84 +2.05= 9.89

  7.84+ 2.05=9.89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师:仔细观察这三种算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们可以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汇报:不同点:形式不一样。

  相同点:都是相同单位相加,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

  第一种方法:元+元,角+角分+分

  第二种方法:整数部分:个位与个位相加,小数部分:十分位与十分位相加百分位与百分位相加

  第三种方法:百分位上的4加百分位上5等于9,写在百分位的下面。

  十分位上的8加十分位上的0等于8,写在十分位的下面。

  个位上的`7加上个位上的2等于9,写在个位的下面。

  最后再点上小数点。

  3、师:那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用哪种方法更好?(竖式)

  对阿,那么在列竖式时又要注意哪些呢?

  板书:

  (1)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2)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

  (3)点上小数点。

  四、模仿练习,巩固新知。

  1、师:同学们很聪明,都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加法计算方法,那想不想小牛试刀自己也来尝试一下?完成学习单的第二大题练一练。

  (1)要求只列竖式不计算。

  34.38+15.62= 26+60.74= 6.05+17.8 =

  反馈:竖式列得是否正确?

  题二:26为什么要和60对齐,在这里我们可以把26看作26.00。(这样的算法多好啊!便于我们计算)这样写的同学还有吗?你们真聪明。

  题三:6.05+17.8列竖式要注意什么?

  (2)接下来请你们根据刚才的正确列式进行计算。

  反馈:

  题一:他们算得对吗?

  如果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话,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板书:化简

  (3)小结:通过这一大题的练习,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

  (如果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话,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板书:(化简)

  2、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加法的时候不仅要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还要按照整数加法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最后点上小数点。如果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我们还要进行化简。你们都学会了吗?

  师:既然同学们自己已经学会了小数的加法计算,那你们想不想挑战智力闯关呢?

  2、选择题

  (1)36+9.22的正确计算是( )

  A、3 6 B 、 3 6 C、 3 6

  + 9.2 2 + 9.2 2 + 9 . 2 2

  9.5 8 1 2.8 2 4 5 . 2 2

  A、B错在哪里?

  (2)73.1+19.59的正确计算是( )

  A、7 3. 1 B、7 3.1 C、7 3. 1

  + 1 9. 5 9 + 1 9.5 9 + 1 9. 5 9

  8 2. 6 9 9 2.6 9 9 2 6 9

  为什么选B。

  (3) 1 7. 2 5的计算结果是( )

  + 2. 7 5

  A、2 B、20 C、20.00

  3、抢答。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棒!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抢答得游戏,看看不列竖式能不能计算小数的加法?

  1.3+2.4 0.5+1.8= 0.64+0.36= 10.17+0.35

  4.3+5.8= 1.4+6= 7.28+4.2 0.32+0.8=

  过渡:同学们真棒,不列竖式也会计算小数加法了。

  4、实际应用

  师:同学们,20xx年和上海有关的一件大事是什么呀?是呀,我们学校为了迎接世博,开展了“五彩童年,精彩世博”讲故事比赛,从中也踊跃出了许多讲故事小能手,现将成绩公布如下,根据以下信息,你能判断本次讲故事比赛的冠军是谁吗?

  小丽:普通话得分:8.85分内容得分:0.45分

  小红:普通话得分:8.9分内容得分:0.93分

  小明:普通话得分:8分内容得分:0.88分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还有一点时间,请你们用列竖式的方法完成黑板上的2道题目,拿出学习单完成第四大题。

  板书设计:

  (1)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2)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

  (3)点上小数点。

  (4)化简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7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9-19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7篇)06-21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近似数10-18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减混合运算10-10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7

《三角形的认识》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11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3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