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时间:2022-11-17 15:08:0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通用23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我们总会收获一些心得和感悟,在这个时候,不妨试试写篇感悟的文章,便于记忆。那么问题来了,你会写感悟的文章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通用23篇)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篇1

  昨天看了北京特级教师窦桂梅几年前的讲话,感慨颇深。从年龄上讲,我们大概同龄人吧,都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同是从事教育,但是从成就上说,她是当今中国教育界的一朵璀璨的奇葩,一颗耀眼的明星。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师。

  窦桂梅虽然取得了成就,仍然执着追求激情与思想,超越自己,反省恒新。这就是她的教育境界吧。

  今天读窦桂梅,很受启发。一时找不到自己,自己太渺小了。平时目光太浅,追求不高,人浮于事,随社会的喧嚣而躁动,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往往停留在表面上,阅读大纲、备课、写教案、传授知识,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一届一届,如此循环往复。在教学工作中偶然出现的成绩,自己又感到满足。教之未思,思之未深,思之轻浮,行之不坚,坚之不恒。有时灵感冲动,但在实行之前,又烟消云散。

  近一个月来,自己腾云驾雾一般,找不到北:为一个新的目标(喜忧未卜)空想(现刚有眉目),为应酬教委布置的一大堆工作而空忙碌(尚未结束),为学生在最后一个月的关头冲刺鼓励加油(正在进行),为在十万火急中突来的一节全市公开课临时抱佛脚(结果惨败)······想象中很美,犹如一场美梦,醒来带着十分满足,依然老套地就轻驾熟,反正大家都如此。悲哀!

  近期接触孤独的美丽(陈老师),他是一个豪爽的汉子,一位善思考、有理想、有恒力的同行,说话直言不讳。总是手不离书、本子、笔。天天看书,天天做笔记,一有感悟马上写下,要求自己每天都要写教学日志。在三槐居井喷式地发表独到的体会。有孤独,但赏其美丽;有寂寞,但观之如花;有失意,但更富理想。张大嘴巴奔跑,还不时呐喊,严责当今教育之病。我想这样一位年轻善思有志之人终有大成。

  提起笔来,我思绪奔涌,但笔力艰涩,不能表达内心。原因我清楚。想的多了,懒于写了,心与手失协了,心灵曾经关闭过,笔头闲置生锈了。

  也许明天,不,今天,找到自己,抛却美丽的空想的幻影,踏踏实实,多读一本书,多批判自己,多思考一些应该思考的有价值的东西。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篇2

  读书是讲究缘分的,在学校读书活动中有幸阅读了窦桂梅的《主题与教学》之后,我被她那激情洋溢的神情、满含诗意的教学语言、充满睿智的教学方法深深地折服了。

  这本书,全方位阐述了她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其中有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点燃了我对投身新课改的热情。

  窦老师认为要拥有老师的专业尊严:一是要拥有专业自信,二是要拥有专业技能,三是要成就专业自我。

  “专业自信”,她认为老师要提高专业自信,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要通过读书、上网、写随笔等渠道让自己真正地走向“专业化”。怎样才能走向“专业化”?博览群书应该是拥有专业自信的一条捷径。窦老师在书中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让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内升”

  “专业技能”。窦老师认为教师既然作为专门的职业,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技能,只要做教师,任何时候,都要学会把学习获得的能量转化为课堂教育智慧。教师之间的智慧有差异,关键是要自省,要能发现自己的优点所在,问题所在,能发现自己教学智慧缺陷所在。

  “专业自我”,窦老师认为只有教师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才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为只有从内心深处实现高“自我”的教师,才会以积极的方式看到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自己的水平和境界。

  读完这本书我认识到,我们必须时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才能不断完善自我的教育教学,使我的学生走的更远,是我走的更远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篇3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这本书,我感觉不是在看书,而是窦老师就在我身边,正用她那充满激情、严谨智慧而不失幽默语言慷慨激情地对我讲述语文教学中的精髓,使我受益匪浅。

  看完序言,我了解到窦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执著精神。她高超的课堂艺术不是一天两天获得的,而是靠艰苦的磨练,一次次从失败中走出来的。面对失败她没有弃馁,而是坚定的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最终获得了成功。她说:“有痛更有累——并且快乐着。”

  窦老师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上有高招,她总能煽动学生的热情,或让学生沉思。课前的三言两语就让学生充满信心,好像被窦老师施了魔法一样,课堂时而激情澎湃,时而静如止水,思索的暗流在悄然前行。

  窦老师的课堂教学让我学到了很多,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为什么我的课堂教学是那样的呆板?怎样借鉴窦老师的课?我开始不断思考。

  课堂如人生,精彩的人生需要细节来支撑,精彩的课堂也需要细节来建构。窦老师就是在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细节中建构了课堂教学的生命。我想,听过她的课或看过她的教学录像的老师都知道,她的教学语言极富有感染力,极具有个人魅力,不论是叙述,还是评价,都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开始上课,她惯用的一句话就是:你棒,他棒,我棒,人人都棒!这句话看似简单,但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近感。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极其富有活力。这里我摘录了她在评价学生的读书和叙述时的一些激情语言,我认为很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你的幽默极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真是一笑解千“丑”,一笑解千“愁”。

  是啊,读书是个人的,我们在尊重别人朗读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滋味,我们不再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而应该说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即读得有韵味。

  正像你们讲的那样,不光是理解课文,还要把你看到读到的故事,变成自己的话有理有据地讲出来,下面就请你们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字眼儿触动了你感情的那根弦儿,哪些话语增添了你心中的力量,一会儿讲给大家听听。相信你们会侃侃而谈,说出的话落地有声。

  这位同学很会读书,读了文中的老师联想到了自己的老师。其实我们阅读作品,就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也触动自己心灵的那根弦,于是你的心灵世界也得到了升华。

  向你祝贺,同学们给他鼓掌。他把书上的语言进行了充分地“消化”,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想,这真了不起!

  太好了,我发现你刚才讲的那个故事书上没有,你把他补充进去,这是多好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啊。

  窦桂梅老师的课总是充满激情,如行云流水,像潺潺流淌的小溪,不知不觉间就流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以上列举窦老师精彩而有感染的语言只是这本书中的小部分。由此可见,窦老师的学识是多么的渊博,功底是多么的深厚,她对学生的鼓励方式又是及其丰富。

  她的课堂总是充满着各种可爱的细节,笑声不断,活而不浮,重而不涩。随意中镶嵌着精致,精致中蕴含着纯朴,纯朴的语言中还蕴含着巧妙的点拨。

  她的课堂,是“玫瑰课堂”,弥漫着花香花色,能够给予学生语文课上的赏心悦目,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被吸引,心灵在激情中而放飞,而感动。她的课堂,值得我们去欣赏;她的书,值得我们去读一读;她的教学艺术,值得我们仔细揣摩、体会。这都要靠我们自己去研读,去品味,去领略,去发现,去学习。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篇4

  记得师范刚毕业那会儿,自己还是个半大孩子,天真地以为心中有爱就能改变一切,整天和孩子们嬉戏玩闹在一块儿,却是发自内心地喜欢他们,关爱他们的点滴生活……还别说,真有那么一阵出现过奇迹,也许是农村孩子特淳朴吧,他们被我的“爱”打动了,一个个对我特别的好,为了我可以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甚至连几乎不可能改掉的乡音都纠正过来了……我便一度迷失在自我陶醉中……

  可美梦不久便被打醒了,由于局势的发展,乡村小学很快就被合并掉了,并校后,并行班级多了,也就有了对比。慢慢地我发现,即使我再努力,成绩始终都无法赶上别人,这才有了疑惑,恐怕光有“爱”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些其他什么,于是便一路追寻,到处取经,但收获却甚微。

  前不久,高老师对我说,多看些相关的书,可从窦桂梅老师开始,于是我就去书店买了两本回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看了起来。可一拿上手,就再也舍不得放下了,不管多忙、多累,每天我都要读完一课,那感觉不是仅一个震撼所能比拟的,收获自然也不小。

  我边读边思,并时刻把我的课堂与窦老师的相比,仔细寻找问题所在。渐渐,第一个问题就在脑海里清晰起来:以前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何自认为朗读还行的我怎么也教不出朗读同样优秀的学生,看了窦老师上的课,我知道了,原因是我只是一味地强加给他们,他们不但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更是不明所以,怎么可能接受呢?而窦老师就不一样了,她完全是让学生自己体会,并用自己体会到的情感来读,学生口读我心,自然而然就能读好了,窦老师只在适当时点拨一下,让整堂课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找了这么多年的答案,一下子解决了,“佩服”便是我对窦老师的第一层认识。

  还记得孙老师也曾帮我找过原因,她问到我在课堂上关注的群体,我思考之后回答她是优等生,她说这就是问题所在。她平常关注的是后进生,即使偶尔一堂课关注优等生,那课后也必定给后进生补上,他们才是我们该关注的群体。是啊,后进生都会了,更何况优等生呢?可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没那么简单了。课上我照着教案提出的问题,后进生一个也不会啊,那叫我怎么办,课总得上下去啊,就只能……所以即便发现了问题所在,我还是没有办法改变。看了窦老师的课,我明白了:首先,后进生的士气已经在我的不重视下消退不见了,即使有他们会回答的问题也不愿意举手了;另外,我一直不愿意降低问题的难度,让后进生失去了信心……窦老师的课却始终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的士气都是那么地足,兴趣都那么浓,效果自然不一样。即便刚开始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气氛沉闷,窦老师也总能扭转局面,真不是一般的神奇啊!

  原来我的心里一直不曾装有后进生,自然就不会替他们着想了,我的语言也没有感染力,也就调动不起他们的积极性,难怪课堂气氛沉闷。真是惭愧,还一直把责任推到学生头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直到此时,我才真正领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今后的课堂,我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其次要改变自己的语言。

  回想刚开始之所以能那么快认同窦老师,是因为她也是从和我们一样的平凡人成长起来的。其实有一段时间我也曾产生和窦老师一样的想法:为什么别人成长那么快,而自己却没进步呢?现在我知道答案了,并不仅仅像窦老师所说的是“公开课”的原因,我认为更是她那永不停止的进取精神,这才是她取得成功的源泉,而我最缺乏的就是这一精神,虽也曾不停地找原因,可即便找到了原因,也没有那股子精神劲支撑着去解决问题,就此停止了寻找的脚步,当然不会有进步了。而窦老师即便取得了成功,都不曾满足与现有的成绩,依然不断地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实感汗颜啊,看来我首先要改正的是自己畏首畏尾的心态,教师的使命是一切为了学生,可不能因为自己的缺陷而影响到学生的利益,即使困难再大,我也要向之努力!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篇5

  新教育实验,是为了弥补原有学校教育的不足,立足于实际的行动。在国家课程这一块上,新教育认为,原有的课程改革已经做得比较充分了。所以在新教育中,对理想课堂这一部分只占一章。相对而言,在新教育提倡的其他行动中,资料较为丰富。

  这很容易造成一种假象,新教育实验对国家课程理想课堂关注不够。但在实际的状况是其他的行动,都是为了理想课堂服务,为了国家课程服务。所以进行新教育实验,必须牢牢抓住理想课堂国家课程,这个大头不放松,抓住这个根基不放松。忽略了这一点,最后可能就是闹了一个笑话,而一无所获。

  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国家课程的教育质量,而不是为了进行新教育而进行新教育。

  所以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主线是以理想课堂为主,其他行动都是理想课堂的分解,自觉的为理想课堂服务。在时间空间,权衡分量上要依据这个原则来划分。

  国家课程和学科教学,不能画等号,当然,在现代的科学体系中,都是以学科来划分的,每个学科沿着自己的隧道往前挖掘。国家课程,立足于学科,但不局限于学科,他又有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因素。所以在国家课程中已经潜在包含了新教育所列举的其他各种行动。把国家课程等同于学科教学,这样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但主体上还是学科教学。

  在新教育中,高度重视书香校园建设,在所有的行动中,读写交流的因素都占了主要地位。虽然实践活动比较重要,但是作为人类学习以前经验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阅读交流和书写进行。

  无论把实践活动提到再重要的位置,学科教学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以学科教学为唯一的目的。学科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的矛盾,可能是近些年学校课程改革力求解决的主要问题。

  从人类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过程来看,不可否认精英人才在其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在任何时代,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在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方面不会绝对的平均,都要由多到少分成一定的层次,有精英人才,有平凡的人。

  近几年在课程改革中提到的多元智力理论,各种闪光点啊,各种表扬啊,不准进行成绩排名啊。这些教育行动的实质是一种进步,他是为了给那些在学科学习方面不能取得优异成绩的一部分人,指明一条发展的道路,虽然他们资质平平,不能在学科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但也要给他们一条发展的道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素质和天赋,快快乐乐的向前发展。这种改革仅此而已,绝对不是把中等天赋以下的人,都发展成像精英人才一样。所以绝对不能忽略精英人才的培养。

  一些教改经验十分成功的学校,因为教育者的经验特别丰富,愿力宏大,所以创造出了优异的教学成绩,这是和其他学校相对而言,用社会公开承认的升学分数线来衡量的。但是在他们的学校内部,班级内部,学生的精英、平凡的差别依然存在。

  无论是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实验,都不能忽略精英人才的培养,不能忽略高深的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教育。

  在新教育实验中,同样是这样,不能因为行动的繁多,忽略了国家课程的学科教学,忽略了精英人才的培养,否则就要走弯路。

  新教育实施的两条道路,以学科和国家课程教学为主题,其他行动为他们服务这样的道路,第2个是每月一事的时空提纲。这两条道路,实质上,第一条道路与学科为纲的道路是主线,是灵魂。每月一事的纲目,是具体实施的方法,两个是一回事,而不是两回事。

  实质上就是一条,学科教学与其他行动的关系问题。无论新教育的理论多么的完善和充分,无论他提供的资料多么的丰富和充足,但是在实际做的时候,必须要一点一点的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行动思路,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中心。要不然材料越丰富,弯路就走的越多,内容越详尽,浪费的时间就越多。就像南辕北辙的成语一样,盘缠越多,马儿跑得越快,车子越好,离目的地就越远。在新教育实验中,提纲路线极为重要。

  以国家课程为纲,其他行动看作是国家课程的分解,为国家课程服务,这样的思路是正确的。

  在关注国家课程中,提升专业能力的过程中。从教师个人层面和学校层面,以一种怎样的行动策略,来不断的提高水平,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学习优秀学校的经验如洋思等等,仅仅学一个静态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他们动态形成的过程,或者是动态的工作过程。

  在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一书中,就描述了这样一个过程。一个教师在进入教育行业之前,经过了充分的选拔,在师范院校进行了专业的学习。这是教师工作的底线,具备了初步的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然后进入工作岗位以后,不断的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当然这其中也有教研室,中心校,学校组织的教研听课活动。

  要想有长足的发展,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窦桂梅反复强调了读书和思考的重要性。在读书和思考的前面,强调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教学主张,有独立思考精神,长期坚持积累的精神。在这种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广泛进行深入的阅读、思考和实践。

  没有独立的思想,没有自己的主张,没有独立的思考精神,不能长期的积累。把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专业思想,当做别人的跑马场,人云亦云,不加辨析思考,无论如何,专业精神是无法发展起来的。没有这样的精神,读的书越多,只不过是两条腿的书橱。写的文章再多,也不过是歌功颂德应景的文章。所以科学的精神,认真的精神,专业的精神是第一位的。

  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在于个人的努力,各级管理部门也只能在基本方面,主要的方面,做一些引导检查评比。如果眼中只有各级部门的检查评比,那么无论如何,也不会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从学校的教学管理上来说,应提倡老师的独立精神,为这方面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比如购买较为充分的专业书籍,但是这方面的工作只能引导,无法进行检查和评比。其他工作方面要立足于把握好教学的基本工作,基本的管理,基本的制度,不可管的过多和过细。因为这种管理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一般水平上的作用。但也一定要把这种一般作用发挥好,如果不认真去做,这种一般作用也不能体现出来。从这里要认清教学管理的本质,不要有太多的妄想,否则只能天天沉浸在梦里,天天忍受着无法实现的痛苦。

  关于这个方向,在新教育实验中,有卓越完美理想崇高等等这样的表达,但这种独立的思考精神教学主张,在新教育中,并没有表示的特别充分,所以说这一点认识很有新意,确实是有特别重要。

  关于,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流,这种提法实质上和窦桂梅的提法是一致的。但是两者用的语言可能不一样。从而可以看出阅读写作和交流合作,吉祥三宝是教师发展的主要模式。那么这应该也是教研的主要内容。从教学管理上来说,要关注教师的专业阅读,关注教师的专业写作,关注教师的专业合作。

  窦桂梅,有一点我觉得讲得特别好,教师的备课。备课不仅仅是把教案写出来,在上课前去把课本读一读,想一想怎样讲。也不是集体备课进行交流。更重要的备课,在读书和写作中完成,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在广泛的学科专业阅读中实现。而不是仅仅备课前读的那一小会儿。对教学方法和学生思想规律的了解,在广泛的阅读教育专著和教育写作中完成,而不是仅仅在备课前,就把它完成了。专业的合作,是在广泛的专业交流,专业协作中完成,而不是备课前完成一次集体备课就可以了。没有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流的备课,是一种肤浅的备课,有一点作用,但是往往流于平凡和形式。更深刻的教研,是那种深入的专业知识的阅读和对教学方法的阅读,深入的专业合作和交流。这两点合起来可以叫做教研工作的深浅模式。

  以前在读新教育的时候,有一个疑问,新教育对教学日常工作,为什么没有提呢?实质上,教师的三专发展模式就是正宗的教研活动。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要减少以前的那种肤浅的要求,集体备课和听课的活动可以减少,但是要增加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流的内容,这才是更深厚的备课。既然有专业写作,那么每一课教案后面的反思,可以集中进行专业写作,内容要围绕学科教学。

  教师有专业的追求,广泛的阅读名家的著作,而且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有深入的实践,这样,教学效果一定是优秀的。

  教师的阅读,一定不要局限于新教育的一些个别材料和书籍,而是广泛的涉猎专业名家的著作,这才是真正的专业阅读。教师的反思,一定不能仅仅局限于围绕新教育的一些项目和理念进行了反思,一定是注重对学科教学的深刻认识。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篇6

  在新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旗帜下,学校购买了一批各学科特级教师名著。一直没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方面被大部头的书吓倒,这么厚,怎样才能读完。一直沉浸在单篇文章的阅读中,现在越来越觉得应去阅读整本书。

  前几天看白老师文章,说他一天能读一本书,我觉得这不可能实现,那么厚,怎么读。上网看看,有许多阅读达人的快速阅读经验。

  细想想,确实是应该有这样的能力,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会有专业的成长。

  以前做过一段时间的高效阅读教学研究,其中许多方法确实是可借鉴的。一本书不一定像读一篇文章一样要精读细读,可以先浏览,然后抓住重要的精彩部分,有价值的部分,进行精读细读,我想这样,速度就会加快。读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完整系统的了解作者写了什么。而是看作者的哪些经验能够为我所有,改变自己的工作。所以那种认为读整本书就是把这本书的所有内容都吸收掉消化掉的想法,是不必要的,实质上,无论读得再细,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认识,永远无法达到作者认识的深度。老是抱着把一本书彻底读懂读细的想法去读书,那样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博览群书的,实质上这样去做也没有必要。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为我所用,应该抱着得意而忘书的目的去读,有选择的读,这样去读,一天读一本书,是能够实现的。读完以后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有这样的知识,我想阅读整本书可以实现的。前两天对某个问题有兴趣,从网上买了一本书,300多页,拿到书后用了三个小时,就读完了。而且画出了关键的词语,对其意思理解比较好。读书的关键是有兴趣,有知识背景,精力集中。

  于是开始做,读整本书的尝试。先读第一本书《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午休起来3点开始,读到6点,完成了对这本书阅读的一大半,先浏览了一遍,掌握了大概内容,找到有价值的部分,然后有选择的精读。如果再有一天时间应该能够读得差不多了。可见,快速读整本书也是可以实现的,只要注意方法。

  对窦桂梅的大名,很早以前就知道了,也简单的看过几篇文章,今天在读完他的这本书以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是一位学者型的教师,被誉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最强音。

  首先他是一名教师,他立足于日常繁忙的教学。虽然后来做了教学管理,但是依然深入课堂。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理想和对人生的定位。

  但他对自己的定位不是一个平凡的角色。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他对自己的定位可能有不同,但都是卓越的,优秀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断的超越自己,达到高峰。在上学时很优秀,被留校,然后去追求做一名教师打造优质课堂,后来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再后来参与学校教学管理,教学主张达到高层次。现在虽然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最强音,但是依然走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

  他是一名学者。在大学里,著作等身,广泛阅读,知识渊博,是学者。他虽然是一名教师,工作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里,但是她的阅读量,思考的问题,她的著作,丝毫不逊于学者。

  从他对主题教学的思考可以看出博览群书,有自己的思考。他提出的几个观点,都是那么深刻。他提出的一些问题,大多数我也思考过,但是他往往能一语中的,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见识,一源于他的博览群书,视野的广阔,更源于他深入的实践,对事业的追求。

  看他的一些对语文教学的论述,自己的心仿佛也亮堂起来了。

  他提出的主题教学与新教育提倡的儿童课程,十分接近。他提倡课堂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大阅读量和语文的实践活动,与新教育中的理想课堂和晨诵、午读、暮省和各种各样的行动高度相似。可见很多事情,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一个相同的认识和思想,因为人们的角度不同,表述的方法不同,但是它的内容可能完全是相同的。对阅读诵读和反省的认识,新教育用了那样一套表达系统,他用主题教学这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读完以后,马上发现他们两个讲的是一回事。

  第2个观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认识。这个是语文教学的老话题。他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有些想法以前我也有认识,但不敢坚持,不能深入。他的主题教学主张中,这个认识是根源之一。

  第3个观点,他提到了专业自尊和专业自我,一个教师不能人云亦云,必须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主张,才能创造最佳的业绩。

  第4点,他对于语文备课过程的认识,有些确实是非常有深度,有个性,有自己的独特主张。

  这相当于新教育研发卓越课程中讲的,对国家课程的二次研发。窦桂梅,他站得更高更远,从更本质的角度进行二次研发,他的主题教学无疑就是一次很有深度的二次研发,甚至可以说,他的研发,远远超过了教材和课程标准本身的深度。这可能又是他所提的三个超越的一个含义,要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在小学和初中要全面铺开使用的部颁语文教材,全国几千万语文老师,他们拿的是同一本教材,但是每个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采用的方法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二次研发的独特方式。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很多的层次。比如说,有工具训练派,还有人文为主派,有二者融合派,还有核心素养派,还有应试派,有情智派,诗意派,城市派,农村派,朗读派,海量读写派,题海战术派,导读派等等,没有哪一种派别是绝对优秀的,因为语文教学的极端复杂性,都要根据自己对人生和职业的定位,根据现实的条件,只要扎扎实实的去做,做出成效,对于自己来说都是好的。但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主张,并且能够深入开拓坚持下去,效率最低的肯定是没有派别和主张,人云亦云随风倒的教学。

  新教育有一套他的语言和表达系统和工作形式,比如说理想课堂这一块,有六度和三重境界,当然他的观点应该学习,但这仅仅是一个提纲,是一个大概的主张,是一个导向。新教育更加提倡教师的专业学习,他希望站在专家的肩膀上走得更远,他提的专家范围,绝不仅仅限于新教育的专家。对于学科教学来说,只抓住理想课堂的几条是不够的,必须广泛的涉猎有关教育名家的著作,所以学校购买各科特级教师专著是恰当和正确。专业的领域,需要有更加专业和具体的知识,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比如窦桂梅,他的专业定位很明确,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他的教学主张更加明确,他在学校教学管理中主管的也是语文教学,对其他学科涉及很少。

  在新教育实验中,要把新教育的工作形式,工作内容,与日常工作融合起来,要把新教育做为一个主导思想,与其他学派其他教学思想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新教育落地生根,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发扬光大。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篇7

  每每看到身边优秀的老师,我都羡慕不已。他们的课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或激情四射,或沉稳干练,我也想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花了更多的时间看书、备课、上课,但至今,我似乎还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看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一书,我找到了症结所在:无论备课,还是上课,我都缺失了自己。所以,重要的是“找到自己”,也只有这样,才能拥有自己的专业尊严。

  窦老师认为要想拥有专业尊严,就要拥有专业自信,专业技能,专业自我。有些老师走的是成功的“快车道”——上公开课“一炮走红”,继而被重点培养;而更多的老师靠的是坚持读书、写作、实践、反思,来提升专业素养,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专业特色。

  幸运的是,我也经历过公开课的磨砺。每次磨课都让我刻骨铭心。有的名师上课之前会把课文烂熟于心,上课时才能信手拈来。我自知资质太浅,名师都这样做了,我不更要烂熟于心吗?于是,备课的第一步便是背诵课文,无论长短。课文背会后,感觉理解的还只是皮毛而已,便翻阅教参。教参解释的确实详细、深刻。看了之后,对文本的理解自然深了一个层次。但是,“阅读”不等同于“阅读教学”,我不可能也不愿意把教参上的理解照搬到课堂上,那样的课堂我都觉得索然无味,更何况学生呢?再加上是公开课,我更是想让课堂教学高于平时的家常课,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有亮点,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又一难题困扰着我。在一次次的试讲中尝试着,探索着,再加上学校有经验的老师也给我出谋划策,我的公开课才有所长进。但是,正是因为对文本的理解靠的是教参,不是自己;对难点的突破靠的是有经验的老师,也不是自己。所以,每次公开课虽然都是一次蜕变,但回到家常课时,却觉得怎么还是涛声依旧。如果说有改变,估计也是微不足道的。

  之所以没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只有自己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才会拥有足够的教育智慧,来应对课堂上出现的措手不及的问题,才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做出明智的判断与抉择,才能拥有鲜活的生成,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要想找到自我,必须沿着读书、写作、教学、反思这条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也许,这条路上荆棘丛生,但走着走着,或许你会发现教学风格已悄无声息地定格在你的课堂上了。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篇8

  为师者,教法为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参加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语文,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所以说,语文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要充满生活的气息。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实现了语文和生活的共振,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了求真、向善、爱美的种子。

  在窦桂梅的语文教改中,她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不光有理解,还要有发现。在生活中感悟语文,感悟人生真谛是内养而成,这既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又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更是把语文学习当作生命活动、情感活动、思想活动、心灵活动的过程。学生们在发现所生活的世界无限丰富和美妙,不停质疑与批判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升华了自己,超越了自己。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是知识的海洋,是学习的大舞台。我们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窦桂梅的语文教学立足课堂,但超越了课堂,她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睁开好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了解自己生活的神奇地球和多变世界,感受人世间的善恶美丑、爱恨情仇。当学生拥有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后,他们就会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考卷,于是就有了智慧与创造,生命中的潜力也得到尽情释放。

  超越课堂,不光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还要触及学生的心灵里。去年学校期末开展“优秀学生”评选活动,由于名额有限,一些平时表现比较好的学生没有被评上。我让学生寒假里以这件事为题材,以《生活告诉我》为题,写一写心中的感想。姚子薇同学写到:“生活告诉我很多很多,它让我明白了好东西要和别人分享,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半途而废。就在几天前发生的一件事,也许在别人看来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却让我明白了‘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道理’。同时也让我坚信:只有付出努力才可能有回报。我静静地回味着爸爸刚刚说的话,又想到班上被评上的优秀学生:胡慧不但学习好,而且上课时非常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常常得到老师的夸奖;金威虽然学习成绩不如我,但他热爱劳动,还帮老师管理‘班班通’,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况且老师也说过,一个真正优秀的学生应该是各个方面都得到较好发展的。是啊,我虽然学习成绩比较好,但老师曾批评过我作业还不够认真,也不能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这时,电视里传来高亢激昂的歌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赶紧站起来走向书房。”

  只有经历,才能懂得。只有让语文学习根植于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才能使其永远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然而,在今天的语文学习生活中,不少学生喜欢看电视、看漫画、看电影,不太喜欢看书,学生的阅读内容远离经典,大多为“文化快餐”,孩子们对白纸黑字的课本越来越难以亲近。窦桂梅倡导的主题教学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那些富有“人生意义”的主题连接着孩子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它们通过课文,会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并不那么枯燥,原来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同时达到深化情感、磨砺思想的目的。

  在进行“落叶”主题教学时,窦老师创设情境,师生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采用文本、师生、生生对话的方式,抓住“爬、躲、藏、游、飞”这些表现小动物动作的词语,进行比较品味。然后再采用朗读的手段体会落叶给蚂蚁、燕子、小鱼、小虫带来的情趣。接下来,窦老师加入课外作品《秋姑娘的信》,让孩子们体会落叶的聪明能干——还能写信给冬眠的青蛙、贪玩的松鼠、南去的大雁、山里的孩子。最后,窦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朗诵她自己编写的小诗……

  在这里,窦老师让学生通过“落叶”的主题“入境”;再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敲打、感悟、反思,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或者相关的口语交际等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

  当语文和生活引起了共振,它将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芬芳。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篇9

  这个暑假我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这本书,还没有读完就让我感慨颇深,让我学的东西很多很多。

  窦老师当初的追求,“一个朴素的愿望”就是站在普通的讲台上,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我被窦老师的追求久久的感动着,而我已经拥有这一份令当时的窦老师羡慕不已的人生坐标。却没有感到这份荣耀,没有感到如此的神圣。有时更多的则是累,更多的是为单调枯燥的循环往复而牢骚满腹,窦老师的对教育事业的挚诚,对学生的真心的爱让我感动。从这本书里,从窦老师的身上我才真真切切地明白了什么是激情。今年我所教的是一年级,经过半年的时间和孩子们接触,我明显地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们上课毫无精神,无精打采,好像还累得要命,课堂上只有几个孩子在发言,其它的孩子吃的也有,玩的也有,就是没有学习的,趴着的,拐着的,迟到的……语文课上进行起来很困难,孩子们不愿意读书,读起书来声音也特别地小。每节课我都用心准备,课堂上我大讲特讲,自己总觉得自己很有激情,可是孩子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看了窦老师的书后,我才彻底地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激情:那就是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对孩子的爱。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是窦老师富有创意的理念。看了窦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以及教学理念,原来窦老师特别注重孩子的阅读量,六年的时间窦老师带领学生积累了300多首古今诗词,精选了180篇文章,泛读了84篇文章,精讲了72篇文章,略读了24篇等等。可见超越教材,就是让我们带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积累知识。让我们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再来审视我的语文教学,我只顾着让孩子透过一本教材教学生阅读、学习,从而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超越课堂不仅仅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还要触及学生的心灵。窦老师通过开展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老师和孩子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不仅让她和她的孩子,也让我了解到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才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的自我超越,是富有时代魅力精神境界的行为,是自己成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成为学生心中一本不读不厌的大书。是啊,经验早就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老师的使命就是强化这种愿望,呵护这种愿望。从窦老师的书里,实录中,我知道她就是这么做的,而我也要向她学习,做一个真正为孩子终身发展的好老师。

  在这本书中,我重点阅读了《我的教育主题——为生命奠基》这部分,对于主题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何谓主题教学?窦老师认为:主题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以验,通过与具有共同主题的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里的主题,既非思想主题,亦非知识主题,而是一种文化主题。它主张在实际教学中,将内容零散、形式单一但却有着共同主题的语文学习文本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的功能增强,容量变大。它不仅是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更是实施教学、改革课堂的一把钥匙。

  窦老师在文章中谈道:“主题教学有一个基本操作框架,即: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自我。”我认为这是一个开放的框架。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都是按主题设单元,应根据不同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和策略,让学生“入境”,所谓“入境始与新”,再通过对重点文本的揣摩、领悟、反思、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窦老师称之为“典范方为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或者相关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谓“拓展求发展”。

  窦老师之所以能够快速成长,源于她的自立,自觉和自醒,正确的信念就是稳定的动力。她的成长经历告诉我,只要我们拥有追求,拥有信念,像她一样通过不断地读,去思考,实践,努力寻找新的进展,而不是原地踏步,裹足不前,愿我们都能够成为孩子生命中的贵人。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篇10

  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坛上,各种教学理念、各种教学手段、名师专家层出不穷。其中,窦桂梅老师是为耀眼的一颗星星。从教这么多年,虽然只现场听过她上的一节课,可那节课带给我的震撼以及影响至今犹存。窦桂梅所取得的成就与荣誉让人叹为观止。我也不例外。是什么让一位从山里农户家里的小姑娘,到名扬全国的特级教师,到清华附小的校长?

  最近,我认真地阅读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这本书,透过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窦老师的敏锐、执著和勇气。也寻找到了她成功的答案。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窦桂梅老师认为,只要你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她能有今天的成绩,与喜爱阅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用她自己的话说:“要想提升自己就要向书本学习。”她每天坚持一小时以上的阅读,几年来,她的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向实践学习,几年来写下了10余万字的教后记;向名师学习,几年来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青灯如豆,书叠千山,那一个日日夜夜凝聚了她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呀!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窦老师带领学生积累了300多首古今诗词,精讲了180篇文章,泛读了84篇文章……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广阔空间。提出了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富有创意的理念。超越课堂不仅仅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还要触及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才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的自我超越,是富有时代魅力精神境界的行为,是自己成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成为学生心中一本不读不厌的大书。

  她的“三个超越”的理念,她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她对生命状态的一执著热烈的追求,对生活的体察和生命的体验,让她与文本与课堂达到了“人课一身”的相融境界。我在窦老师的课堂主题——温度·广度·深度中遨游,聆听《再见了,亲人》、《圆明园的毁灭》、《游园不值》、《晏子使楚》、《秋天的怀念》、《珍珠鸟》切实感受到了窦老师的“三情共振”——课始激情情始终、课中悟情情更浓、课中喑情情未了,这就是窦老师的课堂,充满激情如吹皱一池春水,流动起来,活泼起来,以执着激发执着,点燃心灵圣火,拨动课堂的琴弦。一本好书读了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不仅是语言的魅力,更是人格的魅力。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也要努力地让自己去做一个善于读书学习、不断进取的人,用窦桂梅老师的话说,要“立足于课堂,读有字的书,也读无字的书,并且随时记录自己的心得”。相信当我们的学习毅力足够强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之花会开得更加艳丽。

  最后摘录书中几句话与大家共品味。“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是最好的备课。”、“读书是女人最好的美容妙方”、“每天取沧海一粟”、“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教师因读书铸就备课灵魂,便成为了教育的永恒爱心、理想信念、社会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篇11

  两年前,窦桂梅来柳州讲学时,买到了她的《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虽然当时就已拜读完,最近响应读书年的号召,看着满书架的书,竟然最先挑中了它。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根据不同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所谓“入境始与亲”,在通过对重点文本的敲打、感悟、反思,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称之为“典范方为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或者相关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谓“拓展求发展”。我觉得这样做的好处是真正做到利用文本进行教学,效率高,而且在螺旋上升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深化了主题,“在一粒沙里看到一个世界,在一朵花里领悟一座天堂”。

  感悟她主题教学的三个“维度”:

  温度——基本性。如果说教材是“泉眼”,课堂就是一条有待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河。既然是生命之河,喝水就应该是恒温的,而不是忽冷忽热。在这种温度下的课堂——那种暖暖的感觉和文字带来的暖暖的触动,创造出的课堂,师生一路慰籍心灵的成长,——语文之流奔腾不息,蜿蜒伸向远方。窦老师说:“没有情感的课堂就象一口枯井,没有激情的女教师就像没有光泽的旧瓷器。”激情的温度不仅仅表现在表面的热闹上。“文以载道”,有了对文字的触摸与体味,情感自然和谐的引发,整个课堂充满着暖暖的温度,智慧之树才会生长。

  广度----开放性。教师必须把语文当作“课程”来开发——博览群书,扩展视野,深入思考,方可纵横驰骋于课堂间。我们都知道,一定的阅读量是语文学习的基石——也就是说,语文素养与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学习者自己从反复阅读中生长出来的。当今学生的课余充斥着泡沫信息、快餐文化。当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成为共识的时候,我们更不能丢弃了课堂教学的主战场——围绕自己所讲的课文,趁热打铁给学生推荐文章和书目。

  深度----发展性。有人说,课堂的肤浅源于我们对课堂理解的肤浅。在许多畅销的教育书里,欧美学校总是被描述为只有轻松而没有负担、没有痛苦、没有难度的教育。行进在拐点上的语文教育,是用浮躁的活跃让学生习惯肤浅,还是用思维和精神的历险让学生走向博大?窦老师说:“只有建立在“深度”之上的课堂,才可能持久,才可能给生命以底气。”向“深度”,就有可能是走向庄重和严肃。让下一代人用双手接过并承担起人类弥足珍贵的真、善、美,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的守望者、建设者。饮水思源,说中国话,做有根的中国人。

  而我们教师,必须以勤勉作桨,用书籍作舟,用燃烧的智慧把握方向,在温度和广度中向着语文课堂的深度漫溯——最终让课堂、让师生共同拥有“一定是高度”。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篇12

  初见窦老师就被她深深地感染了,得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这本书,满怀虔诚地拜读起来。透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窦老师的敏锐,执著和勇气。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对于阅读教学的独特构建

  从最初的直觉型的课程构建开始,窦老师对于阅读教学的探寻走过了10多年的路程。一开始,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由一篇带多篇,带着孩子们读美文,读名著,诵古诗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主题教学的构建则是一次自觉的追求,她在“三个超越”的基础上把“主题”看做是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认真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并且围绕连接着学生精神世界的“触发点”、“共振点”等多维主题重新编排选编内容,用这些“主题”作为实施教学、改革课堂、建设语文新课程的一把钥匙。

  在窦老师的主题教学单元里,我们看到的是打破了两节语文课折腾一篇小课文的定势——“听说读写”如何训练,“人文性与工具性”如何统一等“技术性”操作都用主题这条线把散落的“珍珠”串络起来。因此我发现她的课堂有很多新颖的开拓:

  1、容量大,密度高、综合强。建设了大信息容量的语文课堂。窦老师充分利用主题教学的整合功能,自然高效地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文本,在关注学生阅读质量的同时,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2、既当“设计师”,又当“建筑师”。有效地充当了母语课程资源的实施者和开发者的双重角色。无论是《朋友》中的“实话实说”、现场采访,还是在《亲人》中精彩地收进“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的“颁奖词”,还是在《圆明园》中巧妙地引导讨论“该不该重建圆明园”,都反映了她对于生活、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3、既建构课堂,也解构课堂。她的主题教学不仅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学生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积极为学生的生命和成长奠基,体现了母语教育的文化性。

  在窦老师的教学追求中,因为各方面的因素,有偏重对语言文化层面的探索,不断走向深沉,而忽视儿童文学和儿童心理的研究倾向,这也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篇13

  前段时间去南京听课时,又一次见到窦桂梅老师,现已成为清华附小校长的她风采不减当年,更多成熟女性魅力,教育专家的睿智,在她身上看不到疲惫,甚至看不到岁月的痕迹,看着她,听着她的课,我不觉心生感慨。今日,我再读书柜中存放已久的《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一书,似乎渐渐读懂了她。是什么让她永葆青春,满怀赤诚?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挚诚,自我超越那份认真,对读书的痴迷和狂热!这些让我沉思,也让我震撼。

  书中处处给我启迪,引我深思。其中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教学理念如今读来,更有新的启发。这是窦老师富有创意的理念。窦老师带领学生扩大篇章的积累。选择了300多首古典现代诗词,200多条古今格言,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个典故,1000多条成语,等等,让学生背诵。这样做,想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期。超越教材,就是让我们带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积累知识。让我们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广阔天地。

  读着读着,我想到了我的这届学生,他们即将升入六年级,其中不乏“小书迷”,他们同样需要书籍的浸润,但我感觉我引领的还不够,虽然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虽然也做了一些努力,但其实欠缺细致系统的思考。也许还能补救,在未来的一学年里,在这本书的启发下,我似乎有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超越课堂”告诉我们,不仅仅要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还要触及学生的心灵,这样的学习才是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才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透过教材感悟语文,感悟人生是一位语文教师的使命,也是我的教学方向。每次课堂上与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碰撞都能让我为之所动。是的,让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心灵碰撞,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思想,感悟到作品的语言以及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自己感悟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他们的,更不是教师“交”给他们的。

  读着读着,我渐渐明晰,窦桂梅老师想告诉我们在教一篇课文的时候,不仅仅要找到“这片树叶,还要找到这片树叶所在的枝条及大树,这还不够,还得去寻找这棵大树所在的森林”。这或许就是“主题教学”的核心吧。这就意味着教师得有渊博的知识,要阅读广泛。看看窦桂梅老师,几年来,她的阅读量达300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写下了10万字的教后感,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我们问问自己能做到吗?是的,这或许是可望不可即的,但那种内心的感动,正引领着我努力实现自我超越,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篇14

  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坛上,各种教学理念、各种教学手段、名师专家层出不穷。其中,窦桂梅老师是为耀眼的一颗星星。从教这么多年,虽然只现场听过她上的一节课,可那节课带给我的震撼以及影响至今犹存。窦桂梅所取得的成就与荣誉让人叹为观止。我也不例外。是什么让一位从山里农户家里的小姑娘,到名扬全国的特级教师,到清华附小的校长?

  最近,我认真地阅读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这本书,透过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窦老师的敏锐、执著和勇气。也寻找到了她成功的答案。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窦桂梅老师认为,只要你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她能有今天的成绩,与喜爱阅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用她自己的话说:“要想提升自己就要向书本学习。”她每天坚持一小时以上的阅读,几年来,她的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向实践学习,几年来写下了10余万字的教后记;向名师学习,几年来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青灯如豆,书叠千山,那一个日日夜夜凝聚了她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呀!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窦老师带领学生积累了300多首古今诗词,精讲了180篇文章,泛读了84篇文章……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广阔空间。提出了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富有创意的理念。超越课堂不仅仅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还要触及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才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的自我超越,是富有时代魅力精神境界的行为,是自己成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成为学生心中一本不读不厌的大书。她的“三个超越”的理念,她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她对生命状态的一执著热烈的追求,对生活的体察和生命的体验,让她与文本与课堂达到了“人课一身”的相融境界。

  我在窦老师的课堂主题——温度·广度·深度中遨游,聆听《再见了,亲人》、《圆明园的毁灭》、《游园不值》、《晏子使楚》、《秋天的怀念》、《珍珠鸟》切实感受到了窦老师的“三情共振”——课始激情情始终、课中悟情情更浓、课中喑情情未了,这就是窦老师的课堂,充满激情如吹皱一池春水,流动起来,活泼起来,以执着激发执着,点燃心灵圣火,拨动课堂的琴弦。一本好书读了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不仅是语言的魅力,更是人格的魅力。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也要努力地让自己去做一个善于读书学习、不断进取的人,用窦桂梅老师的话说,要“立足于课堂,读有字的`书,也读无字的书,并且随时记录自己的心得”。相信当我们的学习毅力足够强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之花会开得更加艳丽。最后摘录书中几句话与大家共品味。“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是最好的备课。”

  “读书是女人最好的美容妙方。”“每天取沧海一粟。”“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教师因读书铸就备课灵魂,便成为了教育的永恒爱心、理想信念、社会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篇15

  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近几年来,全国涌现出了许多优秀青年教师。在最有影响的青年教师中,窦桂梅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翻开书稿,真是文如其人,别具一格的标题,富有个性的话语,独特而鲜活的思想,使人不忍释卷。

  首先令我钦佩的是,窦桂梅是一个爱思考、有独特见解的人。这思想、见解是属于窦桂梅自己的,是窦桂梅教育实践的提炼和升华。在本书中,窦桂梅并没有讲大道理,也没有罗列出许多原则和规律,而是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从研究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入手,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

  鲜活的思想源于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而实践是具体的实践,是由若干细节组成的实践,如同由字词组成篇章,由音符组成乐曲一样。没有字词就没有美文,没有音符就不会有乐章,同样,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对“细节”敏锐的发现,常常成为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对“细节”的把握,又常常成为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并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亮点。然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学修养。窦桂梅在文章中写道:“教师每天上课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来不及修改,是一次‘快照’,永远定格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也将永远定格在学生成长历史图景中”。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篇16

  假期阅读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这本书,使我对窦桂梅老师的人生之路和教育之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怀着一个朴素的愿望——站在孩子们的笑脸中间,当一名真正的老师,窦桂梅老师奋斗、争取。她向书本学习,阅读量达300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她向实践学习,写下了10万字的教后感;她向名师学习,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她还一次次争取上“公开课”。在这样的执著中,机会开始垂青她这个有准备的人。

  这样的付出怎么不使人感动?我们现在的青年教师不正是需要这样的努力吗?我们总借口没有时间读书,总嫌记读书笔记麻烦,总认为听课占用了办公的时间,总害怕上“公开课”……一个好老师应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读书是一个教师的内功,是一个教师的本份,我们应该把读书当成一项作业布置给自己。

  可以说,窦老师的每一次课堂教学都是和学生的一次心灵共振。“课始激情情始生”,应该格外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及情感的调动。我们都知道开课要有一个好的导入,这个好的导入就是对学生情感的调动,我们也在对学生进行情感的调动,可是我们的情感调动是否落到了实处,我们是否真的调动起了每个学生的情感?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思考之余,就让我们将对学生的兴趣及情感的调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好,努力使每个学生的每一节课都能充满兴趣地进行下去。

  “课中悟情情更浓”。窦老师时时将自己置于课堂原野,用真情去催发课堂的生命,为课堂中的平凡而欢欣鼓动,让生命中的习以为常感动自己,再用自己的坦诚热情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开课的激情不能褪去,我们应该将它延伸到课中的每一个环节中,时而舒缓有致,时而激情澎湃,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与热情。

  “课终喑情情未了”。教师对学生课后的教学启迪应是这座桥梁的基石,抓住课终时机,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小学生的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是有限的,尤其到了课终之时,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是窦老师富有创意的理念。超越必须始于一个平台,必须拥有一个原点,这就是“学好教材”“立足课堂”“尊重教师”。窦老师带领学生积累了300多首古今诗词,精讲了180篇文章,泛读了84篇文章等等。可见超越教材,就是让我们带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积累知识。让我们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超越课堂不仅仅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还要触及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才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的自我超越,是富有时代魅力精神境界的行为,是自己成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成为学生心中一本百读不厌的大书。

  窦老师说——课堂,我的生活世界。她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她对生命状态的一执著热烈的追求,对生活的体察和生命的体验,让她与课堂达到了“人课一身”的相融境界。

  我们应该向窦老师一样,做一个本份的教师,尽一个教师的本份,树立正确的信念,使生命的种子结出丰硕的果实。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篇17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激情与思想》使我受益匪浅,她告诉我们:“岁月可以让我们的容颜变老,但是可以让我们的激情依旧,我们的生命要为之绽放。”这是她永远的追求。她还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样去追求,作为一个人应该怎样去生活。我觉得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窦老师是一个快乐的教师,更是一个创造快乐的人。而这一切,都源于她的激情与思想。

  借来的火照不亮你自己的心,惟独能拯救我们自己的就是我们自己。在书中窦老师告诉我们:“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要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我认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我们教师自己,“借来的火照亮不了自己的心。惟独能拯救我们自己的就是我们自己”是啊,我们常常抱怨环境不够理想,常常抱怨学生不够优秀,可是却很少抱怨自己不够努力,窦老师她来自农村,可就是靠着她的“韧”劲、“闯”劲和“恒”劲,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成为了特级教师。所以,我告诫自己,不管自己所处的环境如何,所带的学生怎样,都先要埋下头来,静下心来,相信自己,热爱工作,热爱学生,任劳任怨,脚踏实地,那就一定能够做出成绩,成长自己。

  窦老师还提出了和贾志敏老师一样的观念——读书,读书是高级的精神美容,是最有效的营养剂,是啊,读书就像女人护理自己的容颜一样,它能修缮我们的灵魂,使心灵日益变得健康阳光;读书能陶冶人的性格;能使人变得能言善变,作为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是知识的播种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道德的引路者。我们不去不断地学习,那凭借什么呢?就凭自己的仅有的知识经验?那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水也会慢慢的干枯,没有源头的活水的不断滋润,很快就面临“捉襟见肘”的窘迫,一个善于读书的教师我觉得应该像一个巨大的“磁场”,走到哪里,中心随之转移到哪里。所以结合自己现状我要不断充电,填补自己脑子的那片空缺。

  总之,不管是贾志敏老师也好还是窦桂梅老师也好,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不少,在假期里他们给了我最大的收获,他们教给了我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和感染他人快乐的人。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篇18

  拜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原点》,她坚持的理念是: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她注重儿童习惯的养成,提出了“三个一”的质量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窦老师认为,让学生打牢基础才能让学生用一灵一肉支撑起“人”字的一撇一捺。窦老师的的见解精彩纷呈,叙事说理声情并茂,既幽默诙谐又博大精深,让人看得意犹未尽、手不释卷。

  窦老师在书中所叙述的一个个案例,流露出她对教育的孜孜以求,对孩子们深深的爱。我总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他真心付出的时候,才会在乎。越是在乎,越是难忘,恰好也说明了他付出的越多,正是由于窦老师平时的真情付出,才换来今天他们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和不凡的教育人生。

  从教以来,月月年年,我也曾彷徨过,也曾抱怨过,看完了这本书我无时无刻不被窦老师的对教育事业那份赤诚所感动,对她自我超越那份认真所震撼,对她对读书的痴迷和狂热而思索。

  一节课原来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原来可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而这一切都是源于窦桂梅老师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源于她对理想的点点营造。才使她从一个山区的农家小姑娘最终成为一代名师。寒夜孤灯,她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我被她高雅的人格折服,更为她真诚的独白而惊叹。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篇19

  《回到教育的原点》得到这本书是在一次偶然的听课过程中。听完她的课也让我情不自禁地翻开这本书进行潜心阅读。名师的风采总是那么得吸引人!文中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转眼,从走上教师的岗位已有5年。在这五年中经过许许多多的四十分钟课堂,课到底该如何上这个问题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从未停止问过自己?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其实我们需要在课堂四十分钟上见功夫,需要贯通教材,充分理解教材,需要课前认真周密的备课、揣摩学生和学科的特点,需要掌握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需要关心周围的生活等等。上好一节课有时候真的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可以有美妙的享受,有深远的影响。

  从这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她爱阅读,正如她所说“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只要遇到书,我就情不自禁地翻阅,喜欢的便爱不释手,有的甚至堵上好几遍。”她读儿童经典,她读文学社科经典读,读经典教育书籍。在这本书籍中,她单单举例的经典教育书籍就有18本,原来她就是这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远眺。

  自从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开始,阅读却越来越远离我,究竟是为什么?没看这本书以前我堂而皇之地用没有时间安慰自己。可在《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里,我却看到了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的窦桂梅老师的样子。我想自己必须做个深深的检讨。因为我的读书意识还很淡薄,读书还没有成为我的生命需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一所好学校应该是书香满园的地方。我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不要再给自己拒绝阅读找任何理由和借口,拯救教师的阅读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篇20

  今天有幸聆听了窦桂梅老师的讲座《回到教育的原点》,让我的心感受到从没有过的痛快淋漓,感受到上课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一个教师原来可以如此传神的传道,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浅薄。

  在报告中,窦老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窦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和利用平平常常的小事作为教育的契机,并且寻找和回归教育的真谛。在语文教学中,窦老师坚持的理念是: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在课程设置中,窦老师注重儿童习惯的养成,提出了“三个一”的质量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窦校长现场朗读诗时,轻柔的声音深深吸引了全场老师,富有磁力的声音让我置身其中,其中的一首经她一朗诵,我眼睛湿润了。大家都凝神静听,听着如此美妙的朗诵真是享受!为我们有如此优秀的母语教师鼓掌。她的创新精神也让我佩服不已,三个超越让我记忆犹新,“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真是希望母语教师及家长都能现场感受感受窦老师的风采,并从这样一位敬业且时刻为学生终生着想的教育者身上悟出一些东西来。

  让孩子从小爱上书籍,我一直也是这样的观点,但通过窦校长的这堂讲座后,使我对让孩子读精典的范围扩展了,精典并不局限于名著,也要让孩子读一些同时代的精典,真是受益匪浅。

  反思自己不禁让我觉得很惭愧。虽然平时的工作态度非常端正,但是自己的业务能力还要不断地提高。因为我们自己本身的阅读量不多,有时总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了。要想让学生增加课外阅读的积累,我们做教师的必须身体力行,做好表率,才能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篇21

  办公室的邢老师一次对我说,看看窦桂梅的那篇《回到教育的原点》吧,又不胜唏嘘地说:“值得一看。”我心下却不以为然,等哪天有空吧。

  一置数日。一日,无意中打开,一看便不能放下,连读几遍。不为别的,只为她写的字字句句真正切中了我的内心。面对知识的更新,信息的爆炸,我有着她所说的迷茫与无助!她所说的每一个关键词,正是我所想了解的,比如:阅读、上网、基础、态度、共同体等等。虽然,窦桂梅所说的侧重点相对于语文学科多一些,但是,我觉得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关于阅读。当互联网还没有像今天这么铺天盖地的时候,我总是习惯于阅读,经常利用闲暇的时间,看看教育杂志,不独是美术,语文的、音乐的都看看。我觉得可以看看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向、教育动态,也会对我在美术上有所启示的。不仅用眼睛,有时还进行摘抄好词好句,甚至是好的标题。而后在写论文的时候,这些就有了用武之地。然而,现在,当网上的信息快捷、大量地向我们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只用眼睛去一目十行地看了,可是还是看不够啊,太多了。然而,这样的结果却是能记得的很少。所以,我更推崇看文本的东西,这样可以不拘时间,不拘地点的随时来看,可以反复读,来回品。需要时,再来查阅相关的段落、内容,很便捷。我想,我们所缺少的就是这样的阅读,这样的积累。

  关于上网。面对网上各种新鲜的事物,我们渐渐地迷失在里面,我也经过一个:玩游戏、偷菜、聊天、淘宝的过程,然后,一样一样的戒。我对自己说:要能控制自我。现在,我已经能控制上网了,上网看看作品,了解教育信息,和熟人联络事情,做到只做有用的事,坚决不浪费时间。然而,看到许多朋友还迷恋在网购,迷恋在看韩剧,迷恋在炒股中。心里觉得不是滋味。教育者要能自我控制。特别是上网这样的事,最能检验你的意志力。让网络成为教师成长的推动力,而不是助力。关键就在你的控制能力如何。

  关于共同体。共同体也就是集体、团队。时下,个人意识远远超越了团队意识。正是这样,很多事,很多活动出来,大家第一时间想的不是怎样把它做好,而是,这件事中,我有什么好处。然后,推脱、拖拉,工作不仅不出效果,能不能完成,还是个问题。而那个组织开展的就不要提有多难了。有些事真的深有体会。团队意识的缺失在我们的工作中很常见。结果,常常是做事的被议论得到了某种好处,获得了什么利益。而这种不公平的议论会导致恶性循环,做事的怕做事,谁也不做事。所以团队意识的培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大家如果不能心望一处想,劲望一处使。那么,教育只是一种职业,而不是我们终身在做的事业。正如窦桂梅所说的“教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作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感。这样,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

  关于态度。时下,教师队伍中年轻人很多,这很好,教育就是需要不断有人来充实我们的队伍,为我们补充新鲜血液。热而,教育需要我们经常学习,需要不断实践。虽然你是本科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但是,这些绝不是你骄傲的资本,作为教育者,要常怀谦虚学习之心。我们要对教育常怀敬畏之心,对生活常怀感恩之心。

  只字片言,难以描述我的感想。教育需要的是时时的反省,需要的是不断的改变自己的行为。我们需要多看看窦桂梅这样的好文章,她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与思考。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篇22

  一直以来,很羡慕那些优秀的执教者,更羡慕听课以后才思泉涌、娓娓道来,而且能评到点,能带给自己学习,给他人带去帮助的评课者。所以一直也在寻找为什么自己不会讲、不会听、不会评,带着这些疑问,我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和《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窦桂梅老师书中用平实的语言,美丽的文字记录了一篇又一篇的精炼而又精彩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而在《听窦桂梅老师评课》听评课记录,把我深深的吸引,也让我深深地震撼。原来课可以这样讲,课可以这样听,课可以这样评。

  细细品味窦桂梅老师的每一篇实录,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不同年段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文,窦老师都能找到一个全新的视角引领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我以前在教的时候根据很多课例将文本落脚在对帝国主义的恨和“雪我国耻,振我中华”的空洞誓言上。而窦老师为了让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她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想办法引领学生走进思考的空间。中华的复兴不是靠非理性的仇恨所能完成的,必须让孩子们明白,除了耻辱和仇恨,我们很需要保持理性的反思。这就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用真实的课例告诉我们,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传声筒,而应该是一名有勇气的思想者。运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去引导启迪学生。

  听窦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语言的盛宴,语言是热情四溢,感染力着每一位听课者。在《秋天的怀念》一文结束后老师深情的说“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再读课题。在隽永深情的语境中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极其富有活力,比如评价学生的发言情况“你真用心,谢谢你给同学提的醒儿,要多看书,注意积累”、“你可真会运用语言,读到课外阅读上的话,就在这里用来评价,这就不仅仅是积累这句话了,而是运用语言,表达你的观点。”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就是因为你读的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才得到这样好的评价;你的幽默极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一笑解千“丑”;真是一笑解千“愁”,谢谢你的发现,真棒啊!”等等。

  而窦老师的评课让我深深地感到“评课”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式,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盲目听十节课不如认真剖析一节课。这就要求我们在听课的时候改变听的方式,由听课者变成参与者,知道要听什么,怎么听?听前听后要思考什么。我想在听课的过程中只有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备而听,才能听的出效率,听得出成长。因为只有确定了听课的方向,和自己的研究方向,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才能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就好像上学期我们开展的语文教研活动一样,每个人都围绕执教者的教案进行解读、分析,说一说自己想怎样上,给执教者提出建议,然后在听的过程中选择自己的观课点进行听课,听课后进行细致的分析,这样我感觉才能真正地在听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而我们在听课后的评课中也要注意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执教老师优势和不足之处,从建议上着手,真正地起到学习和促进作用。窦桂梅老师告诉我,“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教师超越他原有水平的营养。我感觉其实还应该说一句话,那就是“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自己超越原有水平的营养。”这样才能在在评课的过程中建立一种思维方式,站在被评课教师的角度想问题,不能听了就评,信口开河,而应该想清楚,被评课的这位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你评课的重点是什么。而且,不能仅仅用‘耳’听,用‘笔’记,用‘嘴’说,它还应该是专业上的引领与带动。”

  纵观窦老师的评课,她都是这样“缺点不漏,优点说尽,方法给够”,给每一位被评课教师传递最真实的心声。可是,反观我以前的许多的评课,很多的是流于形式,有时不知从而说起,有时被动发言,却因为种种原因忽视应该怎样才能正确的评课。窦老师在评价老师的课时,树立了一个重要的观念——评课不是批评,更不是无谓的赞美,评课就是要发现课堂的问题,而且问题就是执教老师的朋友,问题是听课老师的朋友。评课的重要目的就是正视问题和发现不足,这才有助于教师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 篇23

  以前,对窦桂梅老师了解的并不多,只知道是小语界的一颗明星,清华附属学校的业务校长。寒假,买来窦老师的《听窦桂梅老师评课》,阅读一遍,深深叹服,不愧为“建国六十周年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家”。于是,开始阅读第二遍,做了十一页的摘抄,总觉得没有做过摘抄的阅读是没有生命的阅读,当然,摘抄的,也是触到自己教育命脉上的语句。

  这是窦老师作为校长期间,听课后的一些点评,每次听课,只抓一个方面,可能是教师课堂语言,可能是教学内容,可能是教学韵味,也许是教学的落脚点……从22篇文章中,我读出了一个对语言极度敏感而细腻的窦老师,读出了一个唤醒教师专业尊严的窦老师,读出了一个持之以恒的窦老师。

  窦老师是个对语言极度敏感而细腻的教师。在听课中,她敏锐地发现授课教师三言两语的导课有了问题,提出老师要梳理孩子们的发言;她敏锐地发现教师的评价用语只是“好”“真好”“真棒”等笼统空洞的词语,提出教师要从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开始,自觉地“漂洗”教学中的杂质,每一处都力争显现出语文的真面目;她敏锐地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缺少调控能力,建议教师必须让那些喜欢抢先的学生知道,和他一起学习的还有几十个小朋友;她敏锐地发现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是真正的对话;她大胆地对《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课提出道德上的质疑……就这样,带着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窦老师走过了“课文-语文-课程”的历程,从“课堂里走出来一个教育家”。

  不仅仅是自己在成长,窦老师更是个专业引领的导航者,她通过“共读、共评、共写”的方式打造了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她眼里,课堂,不仅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更是教师成长的平台,于是,她带领教师读书,听课,评课,写课。听课,要听出门道;评课,评得出名堂;写课,写得出水平。就这样,通过“共读、共评、共写”,她把教师的专业尊严唤醒。

  为窦老师多年的坚守而感动。她带领语文教师团队,围绕主题教学理念,花费八年时间,研制出一套12册的《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这是“一群人向着共同的伟大的目标”“认认真真地做成的一件大事”。八年啊,如果是你我,我们能坚持吗?但,窦老师坚持了下来,她带领她的团队,用心规划,潜心研究,反复实践,披沙拣金,聚沙成塔,由一册到一套,由初稿到反复修改定稿,这其中,会有多少迷茫和波折,但,窦老师坚持了下来,感动,感动。

【我读窦桂梅有感教师感悟】相关文章:

读《感悟父爱》有感作文02-24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06-19

听窦桂梅《晏子使楚》有感作文1500字02-15

教师读《教学勇气》有感01-15

读《感悟母爱》有感-读后感01-10

读《教师阅读地图》有感范文07-06

2016教师读教学勇气有感01-15

教师读《教学勇气》有感范文01-15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三篇02-15